藿香正气滴丸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7-01-16 07:58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4期
关键词:滴丸藿香肠炎

李 丽

(葫芦岛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辽宁 葫芦岛 125003)

藿香正气滴丸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李 丽

(葫芦岛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辽宁 葫芦岛 125003)

目的观察藿香正气滴丸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92例病毒性肠炎小儿患儿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抽签法分为参照组(n=46,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和试验组(n=46,采用藿香正气滴丸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止吐时间以及止泻之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试验组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藿香正气滴丸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选择和全面推广。

病毒性肠炎;藿香正气滴丸;小儿

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小儿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率有所升高,其属于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冬季是此病的高发季节,6~24个月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常规抗病毒药物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但整体治疗效果不佳,倘若不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患儿可能会因为出现酸中毒或脱水症状而危及生命安全[2]。本文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92例病毒性肠炎小儿患儿进行分组研究,现进行以下总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92例病毒性肠炎小儿患儿进行分组研究,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诊断标准[3]。其中男性患儿47例,女性患儿45例,患儿年龄在4个月~3岁,平均年龄(4.5±0.2)个月;病程2~8 d,平均病程(4.6± 1.0)d;其中轻度、中度、重度脱水患儿分别为18例、36例、38例。按照抽签法分为参照组(n=46)和试验组(n=46),统计处理2组患儿的基线资料,结果显示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参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静脉滴注15 mg/kg抗病毒利巴韦林注射液,1次/天;口服蒙脱散,6个月以下患儿,1克/次;1岁以下患儿,1.5克/次,1~3岁患儿,3克/次,3次/天;若患儿同时合并细菌感染现象,可静脉推注50~150 mg/kg氨苄青霉素,2次/天;若患儿同时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需要遵医嘱采取对症处理措施,针对脱水患儿在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的基础上,及时予以补液治疗。试验组采用藿香正气滴丸(国药准字Z20000048,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治疗,指导患儿口服,2.5~5克/次,2次/天,1个疗程为5 d。治疗期间,2组患儿均以流质饮食为主,同时对其止吐、退热、止泻、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统计,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1.3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治疗3 d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且大便次数及粪便性状恢复正常;有效:治疗3 d后患儿全身症状有所好转,大便次数及粪便性状基本恢复至正常;无效:经过3 d的治疗,未见临床症状有所改变,大便性状、次数无改善,病情甚至出现恶化现象。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的百分比之和[4]。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上述数据,止吐、退热、止泻、住院时间使用表示并行t检验,总有效率以(%)表示并行χ2检验,如P<0.05,则表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2组止吐、退热、止泻、住院时间:试验组止吐时间为(18.53 ±3.77)h,退热时间为(18.13±2.23)h,止泻时间为(41.57± 3.44)h,住院时间为(5.21±1.79)d;参照组止吐时间为(29.43± 3.45)h,退热时间为(23.46±2.55)h,止泻时间为(50.29±3.49)h,住院时间为(8.49±1.84)d;2组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显著(P<0.05)。

2.2 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试验组46例患儿中,显效25例,有效2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3%;参照组46例患儿中,显效19例,有效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3.91%;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小儿病毒性肠炎主要是由轮状病毒导致的,秋冬两季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春夏两季,急性胃肠炎是该病最常见的一种病原体,且一半以上的肠道感染都是由其引起的,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约有50多万小儿患儿都是因为轮状病毒感染导致死亡的,由此可见,其对小儿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十分明显[5]。就目前而言,西医治疗方案中并为确定针对性的方法,临床仅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进行基础对症处理,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在小儿病毒性肠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性成效。传统中医理论中认为小儿病毒性肠炎应纳入“泄泻”的范畴,胃、大小肠、脾是其主要发病部位,脾胃功能障碍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治疗过程中应坚持健脾和胃、清热利湿的治疗原则[6]。藿香正气滴丸配方精致,针对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方中的茯苓、白术、大枣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效;陈皮、桔梗具有理气和胃、宣肺利膈之功效;半夏、厚朴具有燥湿降气、去湿消滞之功效;白芷、苏叶则具有散寒湿滞之功效;且藿香芳气化湿,理气活中;诸药合用,具有调和脾胃、诸症痊愈的治疗效果。藿香正气滴丸主要从病毒性肠炎的具体发病机制方面进行治疗,临床疗效令人满意。且具有携带便捷、价格合理等优点;治疗期间,患儿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即使部分体质较差的患儿出现了轻微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也无需采取任何处理措施,短时间内就可自行缓解。

由本组研究结果可知,试验组患儿止吐、退热、止泻、住院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国内学者林慈升,陈汉武,林海涵等人的研究结论基本相符[7]。综上所述,藿香正气滴丸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选择和全面推广。

[1] 陈晓玲,王玉玲,王宇,等.藿香正气滴丸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疗效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6):116-117.

[2] 李容文,赖钰明.热毒宁注射液联合蒙脱石散与喜炎平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4,21(5):235-236.

[3] 雷学维.复方丁香罗勒口服混悬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3(9):1167-1168.

[4] 傅芳滇.热毒宁注射液对小儿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22(7):1213-1213,1215.

[5] 程霞.热毒宁注射液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57-58.

[6] 秦欣,覃军,胡荆江,等.热毒宁注射液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2013,10 (12):31-32.

[7] 林慈升,陈汉武,林海涵,等.整肠生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4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0(16): 103-104.

R5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4-0172-02

猜你喜欢
滴丸藿香肠炎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藿香
参附滴丸的成型工艺研究
有口臭用藿香煎汤漱口
冬季鸡肠炎易发 科学防治有方法
和厚朴酚滴丸的制备与体外溶出度研究
有口臭用藿香煎汤漱口
肠炎的症状有哪些
穿心莲内酯滴丸
巧用鸡蛋清治猪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