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法》开启中医药发展新篇章

2017-01-16 07:58李金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4期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

李金平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103)

《中医药法》开启中医药发展新篇章

李金平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103)

本文以中医药法通过并将实施为契机,总结论述了国内国际中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立法的必要性以及紧迫性,阐释了中医药法的突出特点,展望了中医药法将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中医药法;必要性;特点;影响

1 中医药法诞生了

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2017年7月1日将正式实施[1]。中医药法的通过对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这是首次从法律角度释名中医药[3]。

早在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代,当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还将疾病的发生归咎于鬼神祟蛊之时,中国的医学已经认识到人体的病患与饮食起居、喜怒哀乐有关。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理论[4],并传承至今,它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2 中医药立法的迫切性

第一,近代以来,随着西医的传入,中医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甚至有存亡之危。1917年,余云岫在《灵素商兑》一书中,就主张“废医存药”。自此以后,社会上歧视中医药、否定中医药、取消中医药的说法和做法一直不断,一有风吹草动就引发存废的争议[5]。

第二,尽管“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被写入了宪法,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没有得到明确的一致认可,极大地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具体的医药卫生工作中,“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也未完全落到实处。现行医师管理、药品管理制度“以西律中”,“中医西化”、“中药西管”[5]等一些政策法规与中医药特点规律不相适应,较大程度影响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充分发挥。从组织保障来看,中医药治理体系与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特别是省级以下治理体系不健全,“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这就造成一些医术确有专长的中医工作者,无法通过考试取得医师资格;中医药服务价格过低,有些项目甚至低于服务成本;中药知识产权保护薄弱;中医药人才匮乏,人才培养途径比较单一等现状。医疗机构中中药制剂品种萎缩明显。有数据显示,2014年获批的501个新药批文中,中药只有11个,仅占2.19%[5]。

第三,从国际背景来看: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世界上有54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学相关法案,92个国家颁布了草药相关法案,做到了传统医学单独立法管理[4]。②我国传统中医药大国地位正在受到韩国、日本、印度、泰国、新加坡及欧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挑战。国际标准化组织收载针灸针、中药材重金属限量等7个标准;13个中药46个标准被美国药典收载;丹参、三七等66个中药标准收入欧洲药典[5]。国际传统医药在标准等领域主导权的激烈争夺形势严峻,这将严重影响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播发展。③中医方药急需立法保护,如日本在我国六神丸基础上开发出的“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韩国的“牛黄清心液”源自我国的“牛黄清心丸”年产值接近1亿美元。国医大师邓铁涛曾痛心地说:“中医几千年来的宝贝丢失的太多了”[6]。

这一切都亟须制定一部中医药国家大法、一部反映新时期特点的中医药法。

3 中医药法的突出特点

第一,明确了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针。①确定制定本法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②明确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第二,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中医药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很多方面不同于西医药,如中医师承等培养方式,中药饮片独特的炮制方法,中医诊疗不像西医要配备相应的现代诊疗仪器设备。中医药法考虑到中医药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完善:①改革完善中医医师资格管理制度,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和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经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即可获得中医医师资格。②改革完善中医诊所准入制度,将中医诊所由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③允许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要,凭处方炮制市场上没有供应的中药饮片,或者对中药饮片进行再加工。④明确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

第三,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中医类医院(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3732所,中医类医院床位75.5万张,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39.8万人,2014年中医类医院总诊疗人次5.31亿。中药生产企业达到3813家,中药工业总产值7302亿元。但是,与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相比,我国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中医药服务能力仍然薄弱。为此,中医药法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①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②明确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举办规模适宜的中医医疗机构,扶持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医疗机构发展。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体现中医医疗服务成本和专业技术价值。④明确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药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作用,加强中医药应急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⑥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7.明确国家采取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应用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医疗机构和医师队伍建设。

第四,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①明确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中医药学校教育的教学形式、内容、评价及学术水平评价标准,应当符合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②把国家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纳入法律保障。③国家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第五,本法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①国家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②国家采取措施支持对中医药古典文献、著名中医药专家和民间中医药经验技术进行整理、研究、利用。③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医药基础理论和辩证论治方法等的科学研究。

第六,本法旨在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①在总则的第八条,明确国家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②国家通过建立道地药材评价体系等措施保护道地中药材。③是国家保护中药饮片传统炮制技术和工艺,支持应用传统工艺炮制中药饮片。

第七,坚持扶持与规范并重。

本法的制定,对中医药的发展在多层次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强调了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以保证中医药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如针对中医药行业中存在的服务不规范、虚假宣传、中药材质量下滑等问题,中医药法进一步规范中医药从业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升中药质量。对有些违法行为还规定了处罚力度,如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4 结束语

中医药法的通过,进一步坚定了中医药理论自信,实践自信与技术自信,推进中医药事业的科学发展[7];中医药法的通过,有利于提升中医药的全球影响力,在解决健康服务问题上,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样本,为解决世界医改难题做出中国的独特贡献;中医药法的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医药文化传播将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中医药法的通过,会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在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医药法的通过必将开启中医药发展的新篇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给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贺信中提到的那样,“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1] 张伯礼.三审中医药法历程与感悟[N].中国中医药报,2017-03-03(3).

[2] 吕诺,王宾.保护民族医药瑰宝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酝酿30年终出台[J].中医药文化,2017(1):32.

[3] 张俊华.张伯礼读《中医药法》-遵循中医药规律,全方位保障发展[J].天津中医药,2017,34(1):1-2.

[4] 彭东昱.《中医药法》:坚持扶持与规范并重[J].中国人大,2017(1): 29-30.

[5] 王君平.依法保障中医的发展空间(人民时评)[N].人民日报,2016-12-27(5).

[6] 王君平.给草根中医一席之地(不吐不快)[N].人民日报,2016-07-15(5).

[7] 曹洪欣.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要使(建言)[N].人民日报, 2015-03-25(20).

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4-0191-02

猜你喜欢
中医药发展
中医药非凡十年
——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丰硕(二)
中医药非凡十年
——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丰硕(一)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