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

2017-01-16 07:58盛沁艳鲍林灵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4期
关键词:出血性休克组间

盛沁艳 鲍林灵

(1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温岭 317500;2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泽国院区,浙江 台州 317500)

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

盛沁艳1鲍林灵2

(1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温岭 317500;2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泽国院区,浙江 台州 317500)

目的探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研究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随机抽取的80例急诊出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护理风险管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结果在抢救后休克纠正时长上,观察组(28.5±6.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35.3±7.2)min,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患方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82.5%,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加快患者恢复速度,提升护理满意度。

出血性休克;急诊抢救;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效果

出血性休克是机体低血容量所导致的休克问题,主要是由于疾病与创伤所致失血过量,进而导致循环血量大幅度缩减,进而引发组织灌流缺乏、细胞缺氧、机体代谢异常与脏器功能受损,属于急诊常见的危急综合征,对患者构成较大的生命威胁。由于其抢救治疗中存在一定危险因素,因此需要对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来提升抢救治疗的有效性。本文选择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随机抽取的80例急诊出血性休克患者,分析在护理风险管理之下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随机抽取的80例急诊出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6~67岁,平均年龄为(38.2±6.5)岁;出血类型上,创伤性出血为13例,消化道出血为19例,其他为7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为(36.7±5.7)岁;出血类型上,创伤性出血为15例,消化道出血为17例,其他为8例;两组患者在基本的年龄、性别和病情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操作如下:

1.2.1 合理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对于不同患者情况要针对性的做好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提升对护理风险的识别能力与处理能力,能够依据有关知识与经验对潜在的安全隐患做有效的查找,总结相关护理经验与教训,有效的对风险做有效防护。计划可以具体到相关细节问题的处理,同时对于相关护理工作做严格的职业划分,责任到人,提升护理工作的谨慎性[1]。

1.2.2 完善护理管理制度:要依据急诊护理风险情况做对应的护理制度完善修改,强化重要环节的相关规定,加入激励机制,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转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要注重安全检查管理,对于停电、火灾等紧急情况要做好对应处理与事后上报,完善打通相关深刻批准环节,对于特殊情况要及时的告知家属,提升家属在签字工作上的配合度。注重护理监督制度,对日常护理工作做好患者反馈与监察管理,提升护理人员操作谨慎细致程度[2]。

1.2.3 注重护理质量管理:强化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加强日常培训管理,不断学习新技术与新服务理念,强化护理人员职责责任感与业务素养。培训中要强调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提升对护理工作操作的谨慎度,严格依照护理流程与规定操作。同时注重护理沟通与患者心理安抚等能力的提升,减少不必要的沟通矛盾。对于出血性休克患者要做好快速反应,做好病情评估,排除潜在风险,做好对应治疗。严格做好血压、脉搏与出血量监测,如果收缩压降低、舒张压较高、出血量占据全身血流的2成以内,需要做好及时对症处理,快速调整患者症状[3]。

1.3 评估观察: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抢救后休克纠正时长、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制调查表进行,90~10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基本满意,80分以内为不满意,满意率为80分以上群体的总比例。

1.4 统计学分析:将两组患者护理数据通过SPSS17.0分析,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同时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抢救后休克纠正时长上,观察组(28.5±6.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35.3±7.2)min,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患方护理满意率上,观察组非常满意者23例,占比57.5%,基本满意者17例,占比42.5%,不满意为0例,占比0%,满意率为100%,对照组非常满意者14例,占比35%,基本满意者19例,占比47.5%,不满意为7例,占比17.5%,满意率为82.5%,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风险管理源自金融领域,而转接到护理管理中,主要强调将护理中的潜在危险因素做有效的掌控了解,做好预先准备,将危险因素降低到最低可能性,做好危险问题发生后的防控反应能力,日常做好危险问题的清查与纠正,降低危险发生率,提升危险应对能力。因此,可以有效的帮助急诊护理管理提升更高的护理质量,快速有效的达到休克纠正,提升患者满意度[4-7]。

[1] 张清华.急诊护理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11,9(10):903-904.

[2] 黄文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急救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1, 8(28):114-115.

[3] 徐敏.宫外孕出血性休克50例急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 17(32):46-47.

[4] 于立芬.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8例急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16(26):29-30.

[5] 蔡建强,陈凛.出血性休克的液体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 30(6):463-465.

[6] 陈美梅.护理风险管理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1):2772-2773.

[7] 梁美英,罗银秋.护理风险管理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8):1032-1034.

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4-0233-01

猜你喜欢
出血性休克组间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出血性痔疮患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