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7-01-16 07:58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4期
关键词:心功能护理人员统计学

张 博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开原 112300)

舒适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

张 博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开原 112300)

目的分析舒适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选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0例,以随机数字表分为舒适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舒适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同时积极治疗患者的各项原发疾病,在此期间舒适组患者给予舒适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结果舒适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和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51.3±14.5)mm和(59.8±13.5)mm,(58.6± 1.2)%和(49.3±2.1)%,(396.8±21.4)m和(328.5±17.6)m,以上各项之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适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体力限制、社会关系、心理情绪和疾病症状等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1.7±1.4)和(17.1±1.7),(5.5±1.0)和(8.5±0.8),(10.7 ±1.4)和(11.6±1.4),(6.2±1.1)和(9.3±1.0),以上各项评分之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促使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和心功能的改善,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舒适护理模式;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应用效果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老年患者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给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1]。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其年龄较大,且受到疾病的干扰等双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具有机体代谢能力较差、临床治疗护理依从性较差、不良情绪频发等临床特征。而这些因素均给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对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就显得十分重要[2]。笔者对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实施了舒适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选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0例。110例患者中,男66例,女44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6.3±6.4)岁。

本次选择的患者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而明确诊断[3]。110例患者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其中45例为Ⅱ级、28例为Ⅲ级、37例为Ⅳ级。11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分为舒适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且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等组间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临床方法:舒适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同时积极治疗患者的各项原发疾病,在此期间舒适组患者给予舒适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舒适组55例老年患者的舒适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如下:

1.2.1 心理舒适护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年龄较大,且心力衰竭的病程较久,导致其往往会合并出现焦虑、抑郁以及孤独等心理情绪,特别是当其以生病的方式入院进行住院治疗,会使其产生恐惧、紧张和担忧的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病房巡视,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深入了解老年患者产生不良心理情绪的心理原因,据此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4]。

1.2.2 环境舒适护理:护理人员要保持病房环境的舒适度,首先要调节病房温度在体感较为舒适的22~25 ℃,湿度在55%~60%。护理人员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对病房内进行紫外线消毒,在病房的窗台上摆放绿色植物、墙壁上悬挂风景画,为整个病房增添生机与活力,使患者住在其中感受到温暖、舒适、人性化,促使其心情愉悦[5]。

1.2.3 体位舒适护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卧床休养,卧床休养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机体耗氧量、并且增加患者的肾脏血供、有利于患者水肿的消退,同时也利于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6]。护理人员在患者卧床休养期间,要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如半坐卧位进行休养。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及病情情况,调整床头高度,以保持患者舒适为主。特别是对于心功能Ⅳ级的患者,要指导其保持绝对的卧床休养,一切日常活动均应该在床上完成,并且由专职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和辅助。

1.2.4 皮肤舒适护理:对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来说,最有利的体位就是右侧卧位,患者由于长期采取右侧卧位会导致其右侧骨骼较为突出部位的皮肤需长期受压,可能造成局部皮肤缺血甚至坏死。因此,护理人员要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按摩,帮助患者缓解局部皮肤不适。护理人员在帮助患者进行翻身和按摩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擦伤患者的局部皮肤。

1.2.5 排痰舒适护理:护理人员要定时帮助患者拍背,促进患者痰液排出,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于痰液黏稠的患者,必要时可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帮助患者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更加方便的排出。

1.2.6 排便舒适护理: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科学饮食,指导患者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进食,并且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新鲜瓜果蔬菜,以此来降低患者便秘的发生率。同时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对于便秘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的给予缓泻剂进行处理。

1.2.7 吸氧舒适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缺氧情况,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吸氧治疗。患者在吸氧治疗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持续吸氧而感到口干鼻干,鉴于此护理人员可应用石蜡油、甘油等帮助患者擦拭口鼻,同时指导患者多饮水,以此来帮助患者缓解其不适感。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研究数据均录入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应用卡方检验;其中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各项心功能指标的改善比较:舒适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和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68.7±12.3)mm和(67.7± 13.9)mm,(43.6±3.3)%和(44.9±3.2)%,(284.4±13.6)m和(289.7±14.8)m,以上各项之间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舒适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和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51.3±14.5)mm和(59.8±13.5)mm,(58.6±1.2)%和(49.3±2.1)%,(396.8± 21.4)m和(328.5±17.6)m,以上各项之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比较:舒适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体力限制、社会关系、心理情绪和疾病症状等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1.7±1.4)和(17.1±1.7),(5.5±1.0)和(8.5±0.8),(10.7 ±1.4)和(11.6±1.4),(6.2±1.1)和(9.3±1.0),以上各项评分之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总结本次对比研究结果可以看到,舒适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促使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和心功能的改善,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1] 王冬梅,乔云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5例心率震荡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2):1738-1739.

[2] 戴晖,闫海春.医院到家庭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再住院率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0): 3747-3749.

[3] 仇静波,汪小华,李伟,等.自我管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影响的 meta 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16-919.

[4] 章爱芳.舒适护理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7-8.

[5] 周瑜利,刘亚平,刘艺华.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中的观察与体会[J].吉林医学,2014,35(12):2664-2665.

[6] 王东伟.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6):126-127.

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4-0280-02

猜你喜欢
心功能护理人员统计学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