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的技艺与文明

2017-01-16 12:21郭泳儒
艺术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刀哈萨克族工艺

郭泳儒

摘 要:哈萨克族的小刀是哈萨克民族的传统工艺,其材料选用、工艺制作体现了哈萨克民族的工艺水平。作为哈萨克民族随身携带的生活器物的小刀,既展现了哈萨克民族的生活习性和生产方式,也体现出哈萨克民族的审美特性,是集实用性、技术性、审美性、风俗性为一体的传统工艺,是哈萨克民族文化的表征。

关键词:哈萨克族 小刀 工艺 文化

中国的哈萨克民族主要居住在新疆北疆的阿勒泰、塔城、伊犁等地区,哈萨克民族历史以来长期生活在草原、高山、深林、大漠环境中,生产方式以游牧为主,与其他的游牧民族相比较,在风俗、信仰、生活上有共同的文化现象,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个性。新疆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佩戴小刀的习俗,对于小刀的制作、使用以及小刀所代表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因其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地域环境的差别以及文化的交流影响而有不同的形式和意义,显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和含义。

一、实用——小刀的源起

哈萨克民族以游牧为主。游牧民族有随身佩戴小刀的切实需要,久而久之哈萨克男子都有随身佩戴小刀的习俗,这种习俗的形成可以归结为几方面的原因。从小刀的制作来看:人的最初定义不是使用工具的生物,而是制作工具。?譹?訛早在塞人时期,他们就能冶炼铁,制造短刀,刀子等铁器。在哈萨克斯坦的咸海周围、七河流域和塔斯莫拉等地出土的塞人的文物表明当时塞人制造铜器、铁器武器和盔甲等。例如在哈萨克斯坦距离阿拉木图50公里的叶斯克河北岸叶斯克塞人墓葬中出土的塞人领袖尸体,外穿一件由3000块金箔装饰的大衣,腰系金质饰牌的皮带,死者的铁制匕首系用金子装饰的。?譺?訛从小刀的使用来看:小刀作为生活中的工具使用与哈萨克族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在生存上,哈萨克人在外出捕猎和放牧的过程中,小刀又成为了哈萨克人面对残酷现实的生存武器和自我保护、防卫的工具,小刀发挥了武器的功能;在食物上,牛羊肉是他们的主要食品,哈萨克人用小刀进行宰杀牛、羊、马之外,哈萨克人还用小刀当做吃饭的餐具使用,发挥了小刀的食用器具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哈萨克小刀又成为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工具,将其作为劳动的助手,完成生产和生活,获得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衣服的制作中,哈萨克人的衣料以皮料为主,同时兼用布料,在制作衣服时,哈萨克人用小刀进行皮料和布料的裁剪,成为裁切的工具;在生活闲暇和空闲时间里,佩戴小刀又成为哈萨克男子自豪和勇敢的象征,展现了哈萨克民族豪爽彪悍的性格,其精美的造型、秀丽的纹饰、锋利的刃口,也是对美的展示,诱发了哈萨克人对小刀的深深的爱抚之情和对美的修养。

哈萨克族的小刀从工艺形制上有直刀和折刀两种的类型,直刀从使用上可分为单刃和双刃刀。哈萨克族的小刀分别称作八克、夏普克、坎加尔(该名称是根据音译)三种小刀。八克是一种可折叠的小刀,长约15厘米,一半是刀把,一半是刀刃,用时将其展开,不用时将其合上,这种刀小巧轻便,佩挂在腰间,随时取出可以用来切割肉等一些方便的用处,这种能折叠的八克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每一个哈萨克成年男子都带有一把八克。

夏普克是一种不可折叠的直刀,长约25~30厘米,宽约3厘米,刀把长约12厘米,不能折叠,平时将其放入刀鞘中,刀把一般用牛角做成,其目的是结实耐用,一般用于宰牛羊马。坎加尔是一种武器,长约50~60厘米,主要是在战争中使用,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

所有器物,往往能够在使用方面显示出本质意义。?譻?訛小刀既是他们的重要生活器物,也是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小刀的独特造型和工艺形式体现出哈萨克人的审美特性和工艺水平,佩戴在身上又可以成为哈萨克男子的装饰品,同时哈萨克小刀还可以作为礼品进行馈赠亲朋好友,也可以作为男子成年的标志等风俗习惯,还可以进行物物交易等社会商业性活动体现社会关系。因而,哈萨克小刀是集实用性、技术性、审美性、风俗性、社会性为一体的一项传统工艺,是哈萨克民族文化的表征。

二、工艺制作——小刀的形成

1.制作工具

铁器手工业在哈萨克族的手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旧时一般每个阿乌勒都有铁匠。为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铁匠一般有流动的作坊,以随时满足牧民及其家庭的各种需要,加工制作茶壶、铁三角架、马脚蹬、匕首、刀子犁桦等。炼铁和打铁的工具主要有风箱、铁砧、穿孔铁、钳子挫刀等,炼铁多用木炭。制作小刀的工具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加热工具,第二类是锻打工具,第三类是加工组装工具。加热工具是一个原始的土炉,土炉外形像个小堡垒,坐落在小房间一进门的左侧拐角,烟囱顺着墙角一直升到房顶外面,煤所产生的烟聚到一起顺着墙角的烟囱冒出去,炉洞形状做成空心的金字塔状,这样有利于温度聚到一起。炉洞宽约20厘米,高约30厘米,整个土炉高约1.2米,宽约1米,这样显得炉洞很小,炉灶很大,感觉炉内温度比实际温度高,炉洞前伸出宽约30厘米的平台,用于放工具和煅烧的刀片,右侧是羊皮鼓风机。

锻打工具是一把钳子,一个方形的锤子和一个尖形的锤子。两个锤子各有不同的用途,方形的锤子用来锻打,让钢片更有硬度,尖形的锤子用来凿并使某些细小的部分塑形,最主要的是用来支持锻打兼具塑形的“突俄斯”(一种支撑捶打的方形铁块,尺寸较大,呈立方体状),长、宽、高各约30厘米,稳稳的坐在木桩上,从上到下10厘米处又分成一个台阶,顶部略凸起,二层上每一个面又有不同形状和功能的用途,分别用来切割、弯曲、锻打等,放置在离土炉最近的地方,这样可以将烧红的材料拿出后,迅速的放置在台面上,根据所需形状而进行锻打,而不至于距离较远散失温度而无法进行塑造形状。因为利用加热后钢的柔性,进行锻打和造型。

加工组装工具有用于切割的凿子、锤子、锉、栽子,打磨用的电砂轮,用来空洞的空子,钳子等。有些工具是做各种刀必须的,如用来做普夏克刀时,将用刀把的牛角加热后切出一条缝隙的薄刀片,是专属于普夏克刀的工具。

2.八克刀具材料

八克小刀的制作材料有三部分组成:刀刃材料是钢板,以前用铁作为刀刃材料。当钢材出现以后,他们认识到钢的硬度比铁的硬度强,所以就采用钢材。现代的哈萨克人为节省材料和经济原因,使用废旧汽车的钢板;刀把的材料有牛羊角、牛羊骨、有机玻璃、硬质的红柳等木料以及铜片,铜的使用也可追溯到哈萨克早期先民对铜的认识、提炼和使用,刀把中间的衬板和刀刃的材料一样,都是钢材。最后是固定刀把以及刀刃和刀把相牢固衔接的铆钉,铆钉也是钢材。

3.八克的制作

八克的制作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锻打、打磨、安装和修饰四个阶段。

(1)锻打阶段

锻打阶段是对刀刃和刀把的锻打。刀刃和刀把是由一片原初的钢条锻打成所需要的刀刃和刀把形状。首先拿钢材放入土炉的旺火中进行加热,等钢材烧红后,用钳子拿出来放在就近的突俄斯上,趁热利用钢材烧红后变软的性能,用锤子反复翻转均匀的捶打,这样反复捶打四次,每一次所捶打的要求都不一样。第一次捶打是为了加强硬度,正反面反复捶打,以加强硬度,同时也使钢材呈扁平状;第二次是确定宽度,增加厚度,以达到适合的要求;第三次是捶打出刀刃和刀背,刀刃薄,刀背厚,中间凹进去,并打出弧形刀尖;第四次是切割和打孔,利用上面的凿子工具,截取多余部分,达到适合的长度,然后在刀刃根部的中间用空,空出一个小洞,以便再装刀把时装铆钉,将刀刃和刀把相衔接,固定并可灵活开展。

刀背的衬也这样锻打,只是所需的形状和要求不同,根据刀的形状需要,将其头弯成钩状,宽度约4毫米,在刀刃和刀把锻打好以后,要切割刀把的铜片,利用有弧度的栽子,将一片宽约3厘米,长约10厘米的铜片栽成两片,一面带弧,一面平面,这样刀把的两个面就形成了,这只是粗加工。

(2)打磨阶段

将锻打好的刀刃、刀把用电砂轮打磨(以前用手工打磨),在电子砂轮的快速转动下,将不同部件慢慢靠近,一点一点地磨去多余部分和捶打的痕迹,并进行整形和修饰,使其光滑的刀刃锋利,刀把圆润。

(3)组装阶段

将加工好的刀把、刀刃、刀把架进行组装,将三部分的四个孔相互对齐,然后在空里装入铆钉,再进行捶打铆钉,将刀刃、刀把、刀把架固定死,这样八克小刀就做成了,但还不够美观,还需要进一步装饰和修饰。

(4)装饰阶段

装饰阶段分三个过程,第一部是用锤子、砂轮以及其他的工具将小刀上粗糙的部分用不同的工具进行修整、打磨等,使其刀刃表面平整,刀把光滑流畅,不伤手,做到舒心美和光滑美。第二过程还是利用其它的一些工具如栽子等,对刀刃进行裁切与打磨,让刀刃的外型上具有流畅的线条美,同时在刀刃面上还进行打磨出流畅的小凹槽,增加刀面的生动性和运动感。第三个过程是在刀面和刀把上压印图案和纹样,在小刀修饰完成后,小刀制作者会在小刀的刀刃和刀把上錾刻或压印上哈萨克民族独特的羊角纹,使小刀更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

三、小刀的审美文化

哈萨克小刀之美体现在制作装饰和形态上。哈萨克小刀在式样上也很多,如剑式、鹰嘴式等,这种造型形态的来源与哈萨克民族的生活环境有关,他们将生活中的自然形态运用到小刀的制作上。优美的工艺来自形状的规则和表面的平滑,这是大多数原始工艺生产的特色。在制作阶段,先用小锉子将粗糙的地方挫磨,磨去不光滑部分,使刀把手感绵软顺滑,铆钉则磨去突出部分,将其变平整、圆滑,使小刀在手感上有温柔、圆滑之感。单刃刀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而且使用功能强,深受广大爱刀者的喜爱。单刃刀的刀身上大都以镶嵌法嵌入黄白色的金属丝,并组成各种花纹图案,给人以镶金嵌银的感觉。有的还镶嵌有珍珠宝石,更显得珍贵。有的在刀背上开有开启瓶盖和罐头的槽,这应该是现代的作品,小刀从触觉上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刀把的造型变化多端,从造型上分有数十种,从所用材料上有木质、骨质、羚羊角、玉石、有机玻璃、金属等十来种。有的刀与刀鞘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牛角刀。刀把用金属、牛角、塑料镶面及混合用料,在刀把的两面,若是金属铜片刀把,就在铜片刀把上用一个花纹模型凿压上具有哈萨克特色的羊角花纹,这样的小刀看起来美观、小巧、锋利,开合也便利,又具有弹性。刀把更为讲究的要用银、铜铸成,后压印羊角图案纹样,或粘贴上黄金刻上哈萨克民族图案。若是牛角非折叠型小刀刀把上面镂花纹或压模成图案,并在上面镶嵌宝石,显得瑰丽而珍贵,被人们视为精美的工艺品。讲究的还在刀把上镶嵌金属条、宝石、彩石做点缀品,使刀子显得十分华丽,部分小刀还配有精美的刀鞘。刀把装饰的手法有拼贴法、镶嵌法、錾刻法,从刀把的造型形态上最能体现出地域特色。

刀刃的制作也讲究淬火、沾水、沾油等工艺,小刀的钢材选择也十分注意,大都用弹簧钢板做刀的原料,使刀刃锋利而坚硬牢固,能长期使用。剑式和鹰嘴式刀刃在形成不同的形态感觉,剑式刀刃形态给人干脆、爽利之感,在物质形态上显现时间之美。鹰嘴式刀刃的形态上形成一种曲线美,给人一种舒缓的感觉。在哈萨克小刀的刀刃上还压印哈萨克羊角纹,或者在刀刃上凿出凹槽,这样的装饰也给人一种装饰美的感觉。形式的美感随着技术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同时,艺术作品的固定的形式也有赖于技术的高度发展。?譼?訛

刀鞘大多为皮制,也有少量的金属刀鞘,因为随身佩戴物品,罕见笨重的木刀鞘或铸铁刀鞘。皮刀鞘轻巧耐用,除造型敦厚圆润、线条优美外,鞘身还用模压法、线连法、嵌入法装饰上各种图案花纹,有的皮刀鞘上的图案还相当的繁满。有趣的是,还有人用马鞭子做刀鞘,把小刀放在马鞭子的把手里,并安有开关,一般人不易发觉,但使用起来十分方便,骑马时可做马鞭,不骑马时又用来做刀鞘。

四、小刀的艺术理念与文化

艺术的起源就是文化起源的地方。手工制作品和工艺最能反映地方文化,对工艺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对工艺器具的观察就是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哈萨克小刀是哈萨克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体现。哈萨克族小刀的材料使用,是哈萨克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各种矿物质进行不断的实验,最终确定钢材这种既耐实又具有弹性的材料,而刀把上牛角的使用,也是对物质材料的深入了解后的最终选择,显现出哈萨克人在材料上的科学认识水平,而对这些材料的加工与制作所使用的加热、锻打、粘结等技术,显现了哈萨克人的技术文化水平,代表了哈萨克民族不断走向技术文明的程度。

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哈萨克民族的小刀又成为交易和利益的代表,哈萨克人可以用自己制作的小刀与别的物品进行交换,满足自己的其他需求,实现社会交换的价值。在社会礼仪中,哈萨克小刀又成为礼物的代表,由年长的人送给年轻人,表示对年轻人寄予厚望,送给未成年人作为未成年人的成年仪式的礼物,年轻人送给年长者表示对年长者的尊敬和爱戴。

在生活上,哈萨克人用八克切肉时,由老人或亲戚长辈先拿出八克切羊头上的肉,但切肉时也有讲究,先从羊头右嘴角开始,一片一片的切,每切一片后分给在座的每一位人,每人分一片肉后,再割羊的右耳朵一片肉,分给小孩吃,意味着小孩从小要听话,最后将八克递给主人来切肉,年轻人用八克切肉吃。哈萨克人在传递刀的时候,是将刀把对着别人,刀尖对着自己,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显现出哈萨克人的礼仪文化。客人则要用小刀切下一块面额肉捧献给在席的长者,再割一块羊耳肉,让给在座的最幼者,寓意在于让小孩吃了耳朵后会听话,之后的进餐中,持刀割肉的主人也会不断将好肉分给客人及老幼。吃肉时由1—2人用小刀负责将肉割碎。

哈萨克小刀的牛角刀把还有一个医疗用途,当眼皮内长泡时,将夏普克刀把放在火上加热后,放在长泡的眼皮上按一按,第二天,眼皮内的泡就会消失或变小,起到一种治疗的作用。

小刀是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的必备生活用品,始终与哈萨克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成为哈萨克人的陪伴品,它既有生活便利的用途和功能,同时又具有哈萨克民族的生活风俗和生活习性,同时也体现出哈萨克民族的审美特点和审美心理,显现出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审美文化。

注释:

①【英】泰勒,连树声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②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新疆哈萨克族传统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J].新疆社会经济,1999(2).

③【日】柳宗悦,徐艺乙译.工艺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④【美】弗朗兹·博厄斯,金辉译.原始艺术[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小刀哈萨克族工艺
轻便方便的小刀
间谍酷知识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过气的大侠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