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模式对我国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借鉴与启示

2017-01-18 06:04王思文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院系模块专业

王思文

(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037009)

美国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模式对我国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借鉴与启示

王思文

(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037009)

该文分析了美国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模式与特色。研究发现,美国新媒体教育采用跨专业联合培养模式,具有如下特点:交叉培养,计划周全,目标明确;课程设置模块化,强化基础,专业细分,自主选择;整合多种资源,专业实践针对性强;多元化教学与考核;师资队伍学科背景跨专业,实践经历丰富。借鉴美国经验,对我国网络与新媒体教育提出如下建议:专业设置分流,课程模块化引导;跨学科培养,促进学科融合,加强资源整合;培养新媒体思维,注重细节;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加强校企联合,与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新媒体人才 培养模式

引言

网络与新媒体是高校新兴专业之一,当前我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已达30多所,张芹和黄宏在将我国内地的新媒体专业培养模式分为三类,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新闻流模式,二是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传播流模式,三是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技术流模式。[1]我国内地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与方向,与中国新媒体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高校特别是美国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已相当成熟。鉴于此,笔者对美国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实践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网络与新媒体教育特别是应用教育提出建议与启示。

1 美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随着新媒体产业市场的发展和新媒体人才培养经验的积累,美国的新媒体教育倾向于培育学习型人才,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多种专业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在千变万化的新技术面前以不变应万变。在摸索的过程中,美国高校新媒体专业不断整合多种学科资源,向跨专业联合培养的方向转变。

据武汉大学信息学院徐丽芳等人的统计,美国100多个新媒体专业大致分布在12个院系中,除新媒体院系外,还有艺术类院系、新闻传播类院系、人文社科类院系、计算机技术类院系、经济管理类院系、教育类院系、信息学类院系、语言学类院系、历史学类院系、美国研究类院系。[2]在此基础之上,笔者通过Hotcourse USA搜索到美国有115个高校开设新媒体专业教育课程,[3]笔者粗略统计了开设新媒体专业教育的院系类型①说明:资料来源hotcourse USA, 笔者于2016年2月28日至3月1日期间搜集统计。其中“其他”主要是提供新媒体专业教育副学士学位的高校。,结果与徐丽芳的分类基本一致(如图1所示)。

这些院系开设的新媒体相关课程大多包含跨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研究方法课和专业课,其中新闻传播类院系最为普遍。美国新闻传播学类院系学者对如何进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的疑惑尤为值得关注,那就是对技术传授的度的把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研究生院的副院长David Matell说:“这个学院从来不是也不会变成技术的场地,我们既不是工程系也不是计算机科学系,我们的第一准则和重点课程都应该与新闻的标准和规范有关。”[4]可以看出,美国的新闻传播类院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中,思考的是如何处理好“技术类课程”与“新闻理论类课程”的比例关系,而这种“度”的拿捏也体现了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到底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培养理念之争。

2 美国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的“跨专业联合培养模式”特点分析

据研究统计,美国高校网络与新媒体相关专业的学科交叉特点明显。在院系设置上没有明显的专业界线,艺术、人文、技术以及新闻传播等专业互相交叉融合,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交叉培养,计划周全,目标明确

美国高校的新媒体专业教育一般都会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从学生具备的特质到规划教学方式再到就业前景,事无巨细,全都囊括其中。在培养计划中高校强调多种学科资源整合利用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中,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计算机与新闻双硕士项目比较成熟,笔者以其为例进行剖析。

2.1.1 培养目标:业界领军,一专多才

2010年8月,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联合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新闻学双硕士。两个学院密切合作,旨在培养新一代既懂数字媒体技术又会新闻写作技巧的专业人士。

图1 美国高校开设新媒体专业教育的院系类型

2.1.2 培养方式:交叉融合,协作互动

新闻与计算机双硕士项目的研究生同时在新闻学院和工程学院进行四个学期的学习,除了基本的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还有专门的研讨会和专题讨论组。研讨会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数字技术对新媒体的影响、新闻过程中的新兴市民角色、社会媒体的影响、将会支撑新闻生产不断变化的业务模式等几方面。

2.1.3 职业路径:个性定位,灵活就业

双硕士项目研究生毕业以后可以从事数字新闻编辑或者内容策划、企业家或者媒体公司创始人、数据记者或者网络编辑、新闻网站网页设计、大型新闻机构的技术经理等职业。就业中心制定了具体明确的职业规划,并且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服务。

2.2 课程设置模块化,强化基础,专业细分,自主选择

美国高校的课程计划细致明确,一般分为基础模块、核心模块、重点模块和专业模块,各个模块的内容都设计得科学合理,缺一不可。从专业入门到研究方法再到具体的专业学习内容,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不矛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以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系的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专业课程为例进行剖析。

2.2.1 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传播技术与不同语境的传播过程之间的关系。

2.2.2 课程重点:课程重点包括可用的和能用的交互传播技术;能够使不同技术背景的人之间高效传播的技术;了解新传播技术对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社会组织、社会经济前景这些方面产生的影响;建构并设计在人际关系、组织与新媒体等环境下的传播信息。

2.2.3 课程计划:模块化,层级化

美国高校的课程计划通常是由模块构成,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选修模块比重较大,并且都会提供其他学科的专业课程。

俄亥俄州立大学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课程分为学期前课程和正式课程,满足不同背景的学生的需求。笔者以2015夏季入学学生正式课程表为例:

从表2可见,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系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将多种相关专业的内容融合。基础模块中学习相关研究方法,并要求学生评估测试利用多种传播渠道与周边的用户交流的数据,使研究方法得到应用和强化。核心模块中,学生开始接触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原理。通过基础模块与核心模块的打造,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研究能力,对传播的方式、技术、影响等方面也有初步的了解。该课程体系从重点模块部分开始分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课程。重点模块的课程大致分为政治、健康、社会、技术几个方向,都是入门级别,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传播所涉及到几个方面并培养专业取向。重点模块在核心模块和专业模块中承上启下,在专业模块部分,学生们可以进行操作性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变成技能。

2.3 整合多种资源,专业实践针对性强

美国高校新媒体专业注重整合利用一切相关资源,例如不同专业或院系的实验室共享;来自新闻传播类、艺术设计类、计算机技术等院系的学生或教师结成团队申请研究项目;也有一些院系跟校外媒体和新媒体企业合作,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就与商业巨头和知名媒体公司建立工作关系,以促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为自己的学生带来最切实的利益和保障。

缅因大学新媒体系为其师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创新媒体研究和商业化中心用来支持、扩大新媒体的创新、研究和发展,宗旨是为缅因州带来一种充满创意和创造力的新文化,为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师们提供了最先进的媒体制造工具和极为丰富的媒体环境。其中ASAP教学实验项目,成员几乎都是学生。主要是鼓励学生完成各种创意研发项目,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缅因大学新媒体系是一个偏技术型的专业,因此它提供的大多是“硬件”资源,例如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以及超级计算集群,每一组织或者社团的性能和宗旨都不同,例如IMRC就是一个集创意实践到产品研发再到产品市场化的一条龙基地;ASAP 则更看重学生们在研究项目过程的学习与思考。

表2 俄亥俄州立大学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专业课程模块

2.4 多元化教学与考核

美国新媒体相关专业的讲学方式有演讲课、辅导课、研讨会、实验课、项目研究、工作坊等。这些课程大多以问题、案例、研究项目为线索组织教学,强调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美国高校新媒体相关专业课中含有较多的实验内容,目的在于在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规划、实施能力。[5]现在很多高校开始探索“团队教学法”,这种授课方式可以联合跨学科的师资,有效地促进新媒体相关专业教学。

关于考核,美国诸多高校提供了多样化的考察方式,给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美国高校的考核方案严谨全面,最普遍的情况是,除了修满一定量的学分外,在最后一学期学生要写一篇论文或者做一个毕业设计。有的高校会在每个年级末都设置考核,考核的方式有传统的考试、提交小论文、项目作品或者实习报告,实习报告需要提交实习单位的证明书。由课程导师进行评审,学生也要对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总结。部分高校的学生在学习期间的项目研究成果甚至可以代替毕业设计。

2.5 师资队伍学科背景跨专业,实践经历丰富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意味着雄厚的软实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徐丽芳在对美国新媒体专业教育概况进行考察后,总结出美国新媒体师资的特点如下:(1)十分重视教职人员的业界从业经历。(2)教学事业和行业活动不偏废。(3)新媒体教师人员的的学历要求相对宽松。(4)跨学科的教育背景。[6]据观察,美国新媒体专业拥有跨学科教育背景的大部分是新晋教师,教龄不长。这其中部分原因是因为美国新媒体专业渐渐成熟,新媒体专业教育开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掌握技能。多学科背景的教师有更开阔的学科视野,能给予学生更多启发,培养学生多视角思考的习惯。

3 美国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对我国内地的启示

我国内地高校于1996年开始新媒体相关专业的教育,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教育部2012年新增的本科专业,目前国内通过教育部审批开设本专业的高校有28所。国内高校的新媒体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通常是依托学校传统媒体院系的办学资源,采取挂靠方式进行办学。[7]比如在课程设计上,一些冠以新媒体名称的课程实质上与传统新闻课程无差别,仅是“新瓶装旧酒”;又如新媒体专业的课程仅是将各学科知识杂糅,然后将这“大杂烩”般的课程一锅端给学生,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8]面对我国内地新媒体产业的巨大人才缺口,已有的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不了新媒体产业市场。国内高校普遍缺乏明确的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操作性强的培养计划,“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成为口号。国内新媒体专业教育急需认清方向,找准路径。

借鉴美国经验,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找准方向,做好定位

我国内地高校教育在培养层次的认识上有一个通病,即认为本科生就应该重实践,研究生专注研究。其实不然,美国高校教育中本科生阶段就会学习一些研究方法,并且重视项目的研究;而研究生阶段也会有学习型的学生。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上进行分类。本科生阶段除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借鉴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拓宽知识面,培养研究思维与创造力。

3.2 跨学科培养,要有规划,有侧重

内地部分院校进行了传媒类和计算机技术的双学位培养,但是合作程度浅,而且大多各顾各的。跨学科联合培养有利于相关专业或者院系的资源共享,需要相关院系之间的深度沟通,联合制定培养计划。跨学科培养计划需要有一个重心,例如新闻传播类院系的新媒体专业可以同计算机院系合作,学生既需要学习传播学原理,也需要懂一点新媒体技术方面的知识。要重视本学科的特性,若不分轻重,就会在学科融合过程中失掉本性。因此跨学科联合培养需要有规划、有重点、有度。

3.3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国新媒体相关专业教学方式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研讨式教学、工作组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放式的课堂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不同类型学生的潜能。我国高校现在也开始尝试工作组、课程讨论等教学方式,实施效果不佳,原因是学生的团体工作能力较低,相应的考核标准不完善,导致部分学生在工作组里无所事事。因此,教师应强调学生研究的独立性和课外的阅读准备,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

3.4 加强校企联合,与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对新媒体专业教育意义重大。美国高校非常注重与企业合作,不仅可以给学生、教师提供实践工作机会,还能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高高校的科研积极性和效率。我国高校与产业界之间缺乏沟通,学术研究与行业发展脱节,学生缺乏行业实践经历,对产业界的发展了解甚少,不利于就业。因此,单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开设新媒体专业教育的院校有必要与产业界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在业界建立人际关系网,提高就业筹码。

3.5 培养新媒体思维,注重细节

培养新媒体思维。新媒体产业属于创意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贯穿新媒体思维的学习环境。可以开展跨学科联合教育,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方共赢;鼓励教师开展副业或者吸取业界精英为教师,二者都可以丰富教师的经历,促进学生与老师共同进步;鼓励学生创业,学校或者合作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广泛听取学生、教师乃至业界的意见,为学生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尊重教师的教学自由,了解社会变化、了解企业需求。

注重细节。培养高质量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没有任何现存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只有脚踏实地从零开始,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行业调研、学校调研,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完备的计划。最关键的是实施过程要注重细节,我国高校近年来进行了很多改革,但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太过粗糙,致使美好初愿变成一纸空文,流于形式。因此,再宏伟巨制的计划都要抓细节,抓落实,并且在培养的过程始终都要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培养出真正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

4 小结

我国的网络与新媒体教育起步较晚,还在探索的过程中,借鉴西方成熟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为我所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探索出适合我国新媒体专业教育的道路,未尝不是一条可行之路。

[1]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3):185-190.

[2]徐丽芳,曾李.美国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研究[J].中国编辑,2013(3):36-42.

[3]全球专业课搜索引擎美国版.美国新媒体与网络专业目录整合[EB/OL].http://www. hotcoursesusa.com/.

[4]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系官网.Declaring the Pre-Major/School of Communication[EB/ OL].http://comm.osu.edu/undergraduate/premajor/declaring.

[5]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1):52-56.

[6]徐丽芳,曾李.美国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研究[J].中国编辑,2013(3):36-42.

[7]王明.网络新媒体人才的供给与培养机制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2009(12):136-139.

[8]燕道成,周亚梅.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专业教育的策略创新[J].今日中国论坛,2013(11):142-143.

Lessons and Enlightenment of Internet and New Media Education in US Universiti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Media Talents in China

Wang Si-wen
(Datong University, Datong, Shanxi, 037009)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des and features of Internet and new media education in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new media education in US adopts a interdisciplinary model, the features of which are as follows: cross-fostering with careful planning and clear targets; modularization of curriculum, reinforcing basis and specifying majors with autonomy; integrating various resources with high pertinence; divers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teachers come from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with rich practical experience. Using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we propos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the Internet and new media education in China: separate major setups, guide the modularization of curriculum; carry out inter disciplinary cultivation, accelerat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and resources; foster new media ways of thinking and emphasize details; carry out elicitation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foster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ies; strengthen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establish extensive cooperative relations with enterprises.

Internet and new media majors, new media talents, mode of cultivation

G642

A

1674-3083(2016)06-0102-05

2016-11-23

王思文(1988—),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与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院系模块专业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突出音乐本体 注重和声实践——高师音乐院系和声教学的思考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