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智慧

2017-01-19 15:16万静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6年12期
关键词:重难点设置细节

万静

【摘 要】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至关重要,智慧提问,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突显学生的主体性,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阐释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智慧的提问。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提问 智慧

《学记》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注重提问的艺术与技巧古来有之。问题是探讨文章内在价值的金钥题,牵住问题这个牛鼻子,就能理解文章这个牛身子。教师要综合考虑课文特征、学情和学生认知特点,走进文本,迅速将文本知识转化为问题,因“地”制宜,并以此为支点,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走进课文的人文内核。在实践中,笔者常从以下几个角度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让课堂充满活力,也让语文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一、从课文的重难点出发提出核心问题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它犹如树的主干,始终向阳而生,其它的问题皆是围绕着它的次问题。文章的重难点往往与此核心问题息息相关,在文章的重难点设置核心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整体性,助推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的提升。

文章的重难点并非无踪可寻,无迹可觅,“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要用心、用情、用意去品味文章的语言、结构,字里行间会不时露出文章的核心词,只要抓住这些词,理解文章就会豁然开朗。核心词有多种表征形式,有的是靠课文结构性连贯词,有的是凭一些特殊的情感词、表意词,还有是靠一些实体词的频繁重现等等。教师在解读课文时要多留心眼,用显微镜去观测一些词的与众不同,并设置问题,以此为支点,打开学生智慧的阀门。核心问题是方向性、全局性的总问题,抓住了它,文章的眉目就会显现出来,文章的支架就会清淅可见。

例如,笔者在教《虞美人》时,抓住了一个关键词“愁”字,并以此为基调和主线,结合李煜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境遇,设置了以下核心问题:“剪不断理还乱”的无限忧愁,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写作手法和特色,之后再以问题“ 该如何看待李煜的愁?”收尾,既升化了文章,又揭示了课文的旨趣。

二、从课文细节处设置有价值问题

“细节决定成败”,一篇文章的细节同样也左右着文章的价值,优秀的课文总能以细节的描写和刻画来说理言情,细节里蕴藏着魔力,需要教师“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从而将埋伏在细节里的价值挖掘出来。

郑板桥有诗“一枝一叶总关情”,龚自珍也有“落红不是无情物”之叹。“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感悟及品味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在细节处设问题是一件充满思维和思想含量的过程,因为,细节和文章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有时细节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但细节描写地无论如何出神入化,也是为文章整体的意蕴提供佐证。教师一定要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既不可过度或任意解读细节,造成节外生枝,又要深入细节,体认细节在一定视界下的独特性和指向性,所以针对细节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以问题为浮镖,投石问路,获取细节耐以生长的“背后的故事”,例如《项脊轩志》这一课是一篇以细节致胜的好文章,以细节打动人在本篇文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便设置了以下两个问题:(1)此文字中有哪些传神的细节描写?(2)这些细节对表情达意有什么样的作用? 最终,课堂在讨论祖母离开书斋时“以手阖门”这个细节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讨论、辨论和争论,加深了对全文的理解。

三、从已知知识点提出发散性问题

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已知区,根据学生的已知区设置最近发展区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从已知区中自主学习。这表明,教师在解读课文时要从已知知识为基点,提出一些发散性问题,让学生多元思考,多维思考,厘清文章的脉胳和架构。

“主体间性”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就需要让学生移情性理解文章所处的外围环境,如作者的身份、爱好、即时境遇、时代倾向以及历史传承等,只有站在作者的视界和历史的高度才能创造性地提出一些发散性问题,丰富学生的精神,锻造学生的思维。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在布置学生反复朗读后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初读后,领悟诗歌中的深切情感? (2)细读后,看杜甫如何借景寄托自己的内在情感?(3)再读后,追问诗人深沉复杂的感情之因?通过这些追问,一步步表达出诗人悲天悯人和忧国的大情怀。最终体悟到标题“登高”的境界。在教学《荷塘月色》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文眼”,学生找到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围绕这个文眼,师生一起探讨为什么作者“颇不宁静”?结合朱自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探讨作者表达的淡淡的哀愁的原因,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

四、从事物冲突处提出辩证问题

“文以载道”,优秀的文章总是富含一定的哲理,令人读后意味深长,给人以启迪和深思。尤其是一些涉及二元对立的问题,需要教师开启智慧,设置一些辩证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涟漪,让课堂充盈生命的活力。

笔者在教学课外读本《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先让学生找到陆虞候密谋策划,林冲识破阴谋,买刀寻敌的句子,这里提到了“忍”和“不忍”的矛盾。我便设置以下两个问题:(1)林冲能一直妥协忍让,其背后原因何在?(2)他后来选择反搞,又是何故? 经过学生讨论便知,“忍”是出于他的身份和幻想,同时也有其传统思想和社会因素,同时“不忍”也表明官逼民反的真理。可见,矛盾往往是将价值引向深入的导火线,教师要从事物的冲突中发现矛盾,并以此设置辩证问题,牵引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内涵。也是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习惯。

【结 语】

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先三思而后问”,让提问围绕突破全文的重难点,让提问从细节处、从已有知识点开始,提出对学生思维品质有帮助的问题。久而久之,教师课堂提问的水平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王兴.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教学通讯,2014(04)endprint

猜你喜欢
重难点设置细节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时尚细节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
Units 11—12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