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出发为学施教

2017-01-19 15:03丛桂芬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错漏狼牙山五壮士

丛桂芬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21-01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认为: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即教师应遵循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来组织教学,实践证明,遵循这一规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将事倍功半。

记得新学期开学第一天,给五年级上的第一节语文课叫《窃读记》,一开始我就说:"昨天我要求大家预习课文,都预习了吗?我叫几个同学读读看。"被点到的几个同学,朗读中都出现不少错漏。每个学生读完,我都要其他同学评议,找出读错的地方。十多分钟后,我总结说:"这几个同学都读得不够好,说明预习不认真。"在讲读课文时,虽然我采取了很多措施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课堂气氛始终很沉闷,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了一节课,不少学生连"窃读的滋味"是什么,在哪一段都不知道。朗读、复述课文也有困难。后来,当我在同一个班上讲《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这次我简单了解预习情况后,说:"狼牙山五壮士是人民群众传颂着的抗日英雄,这一课就是写他们的故事。我一口气读了好几遍都舍不得放下,同学们一定也很喜欢。学完后,你们讲给低年级的小朋友和家里人听,他们一定也很喜欢听。好,现在大家都听我读。"我清了清嗓子,读起来声情并茂,同学们全神贯注地听着,有时还情不自禁地跟老师小声读。讲读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读读、议议、讲讲的热烈气氛中,大家很快就理解了课文,学完后大部分同学都能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同一个班级同一位教师,为什么前后的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呢?这是因为:通过预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但还不太明晰,对于一些问题,尚处于不同程度的困惑状态中。他们往往以期待的心情来上课,希望通过教师的引导使课文中的人和事尽快地在眼前活起来,问题尽早得到解决。他们的这种需要若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当我教《窃读记》时,只考虑到自己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需要,没有考虑到学生来上课时的心理需要。一开始就置学生于被动受检查的地位,接着连续叫几个学生朗读,读完评议只注重于找错漏,学生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反而增添了精神负担,因此学习课文的兴趣减退。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课堂活跃气氛再也难以唤起。教《狼牙山五壮士》时,我开头几句话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范读时,通过教师的艺术再创造,使课文中的人和事活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激起学习的积极性,为整个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时就不能只考虑教的需要,强使学生的学屈从于教师的教,而应该认真地研究学生的学,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

猜你喜欢
错漏狼牙山五壮士
数字化防错漏装技术应用研究
美丽河北之狼牙山
1∶10 000 DLG质量检查及质量评定方法
丰碑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赏析
巍巍狼牙山传承红色颂
妙对
峥嵘岁月——狼牙山五勇士
烈士的鲜血浇灌出民族解放胜利之花——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