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探讨

2017-01-19 15:32赵卓玛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品味课文情境

赵卓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53-01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展现生命的活力。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把语文课教活,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成为搞活课堂的引导人

教师的教学活,才能带动学生的学法活。为此,小学语文老师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1灵活组织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是一篇课文接一篇课文地教,而我试着打破常规,在三年级以上的语文教学中淡化课文间的严格界限,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因为有着某些方面的共同点才被组织到一块儿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共同点集中进行语言训练。教学时,我把一个单元看成一篇课文,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自由读通每篇课文,然后由学生初步读懂自己所喜爱的课文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疑义,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组织教学,进行词语的组块、句子的组块、段落的组块及写法的组块,让学生同中求异,使知识得到内化与积累。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速度和效率,也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自由度,减少了分析,注重了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得到充分的落实。

1.2精心设计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提得好,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能达到运用中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新的角度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意料,能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求答案。

1.3巧妙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文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演示等活动入情入境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情境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能够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嬉"的目的。课堂上,我常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如学完了《爬山虎的脚》,就让学生用"我"的口气对爬山虎的习性和特点作"自我介绍"。

2.突出主体,培养意识

人本主义者认为,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和教育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并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变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进度更快,并在生活和行为中普遍产生影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将会大大的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目的主要在增长学生知识智能,培养创造意识和各方面的能力。认为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在于学生的配合程度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有的老师课上砸了,埋怨学生"配合"不够。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取决于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程度,而不在于体现老师教学水平怎样,讲台毕竟不是舞台。

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一是倡导民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子,在教学研讨上应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作为研究者的老师和研究对象的学生其目的是一致的,即提高学习者的能力,促进学习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因此,教师与学生应保持"平等协商"的关系,力避"一言堂"。二是引进竞争机制。竞争对于人的惰性,是一次真正粉碎性的打击。"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竞争即是逼那些依恃"有食"而安于现状的"笼鸡"成为"无粮野鹤",竞争就是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靠实力去获胜。这样竞争就成了迫使人们挖掘自身潜力,不断追求进取的真正动力。

3.重点引发,反复品味

课文中一些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词语,独具匠心的教材布局,以及耐人寻味的细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来,启发他们去体会,去品味,去感悟。某些表面看来已经懂得的词语,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去琢磨,会比老师讲解得到的认识更深刻,效果更好。如《海滩上》一文中有这么两句:"金色的海滩上,藏着无数彩色的小贝壳,这里一个,那里一个,多像彩色的小花朵!我捡哪捡哪,捡起了大海美丽的景色"。还有"金色的海滩上留下我的小脚窝,这里一个,那里一个,也像美丽的小花朵,我走哇走哇,走进了童年的欢乐"。先提出问题:"彩色的小花朵指的是什么?"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明白这句话描写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美丽的景色,从而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有些粗看平淡而咀嚼有味的细节描写,教师应设法引导品味。如《采蘑菇的小姑娘》描写了小姑娘勤奋,把劳动的果实分享给大家。我让学生仔细品味:"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自己不肯尝一尝"这些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经过学生的思考,体会,使学生明白了小姑娘为什么不尝尝,是为让大家分享自己劳动的幸福。

4.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注重实践,多方面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学生们了解到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他们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5.让孩子们体验生活,学习课文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领悟、去体验。例如:教学《海伦·凯勒》,海伦·凯勒的遭遇(双耳失聪,双目失明)是健全的学生所无法体会到的。而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她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必须在走入那种绝望的境界才能激起共鸣的。如何让学生走近海伦的生活呢?我布置学生回家半小时闭上双眼,不准说话,体验海伦所经历的一切。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就不难进入课文情境,理解文本核心价值,感悟海伦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总之,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

猜你喜欢
品味课文情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品味桂峰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品味四季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