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英译本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

2017-01-19 13:06谭晴文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文化意象国风翻译

谭晴文

摘要:翻译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突破了单纯从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上升到一种文化上的反思,翻译界学者认识到文化和社会对翻译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翻译不单单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更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本文以《诗经·国风》的英译本为例,从生态、社会、物质三方面讨论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国风》;文化意象;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99-01

1.引言

《诗经》是世界上最早的诗集之一,对中国文化以及世界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由于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古往今来,各国译者纷纷将其译成各种文字,仅英语翻译也已有了过百年的历史,各种译本的《诗经》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世界上第一部《诗经》英文全译本出自英国汉学家理雅各之手。1993年,我国著名的翻译学家许渊冲教授出版了自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本《诗经》英文全译本。

众所周知,《诗经》中最好的作品来自于《国风》,其主要内容是东周时期采集的民歌民谣,纯朴自然是其最大特点。在《国风》以及在整本《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信息。如何将文化信息准确传递出来是各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从语言文字层面上的语言活动,更是传播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图里说过,翻译作为一种活动,不可避免地介入了至少两种或更多语言以及这些语言承载的文化。奈达也曾指出,如果没有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作一番谨慎的斟酌,任何语篇都无法完整地表述这种语言在其文化影响下的作用及其词汇、习语的含义。

2.《诗经·国风》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

文化意象就是文化与意象的结合,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民族观念、思维模式、甚至是文字等的积淀,并经过历史的发展、社会文化群体的反复运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自成系统的带有丰富联想意义的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蒋冰清,2006:75)本文中讨论的文化意象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即生态文化、社会文化以及物质文化。

2.1生态文化意象词。生态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动物,如松、竹、梅、龙、凤等;也可以是高山、长河、大江及建筑等,如长江,黄河、长城等。它指的是具有文化特征的生物个体与它本身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特定文化含义。

通过赋、比、兴三种手法,《诗经》中一共出现178种植物和126种动物,并纷纷被赋上了文化内涵。在翻译中,仅仅在目标语中找出这些动植物相对应的说法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其在源语言文化中所特有的风韵传递出去才能达到更传神、更准确的效果。

例如,《魏风·硕鼠》中硕鼠指代的是古代残暴的统治者。通过《硕鼠》,古代劳动人民表达出对于压迫的悲苦与愤怒。"硕"在汉语中是"大"的意思,"硕鼠"即为大老鼠。在许渊冲和理雅各的英译本中,两人都将"硕鼠"直译为"large rats", 但通过后几行诗的叙述,目标语读者能够很明白的了解到硕鼠的深层意味。

又例如《周南·桃夭》中的"桃"。"桃"指的就是桃树。在周朝时期,因其开花时节桃花嫩红,桃实红白,桃叶青葱,人们便用桃树开花的季节来比喻女子新婚时的美好。对于这一点,理雅各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理解到,虽然他将"桃"译为"peach tree",但他的译文中桃树只是"young and elegant",没有体现出叶葱葱、花灼灼的美妙,也就未能向目标语读者传递出这一层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意味。然而,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许渊冲教授则在译文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出来,所以虽然他也将"桃"译为"peach tree",但他译文中的桃树是"beams so red",完全将桃花盛开的美丽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也就成功地将桃树这一植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准确地传递了出去。

2.2社会文化意象词。文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工作形式有着不同的称谓,在《诗经》的翻译过程中,如何把握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是译者面临的最大难题。

例如在《关睢》一诗译文中,两位主角的称呼为"君子"、"淑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君子"用于称呼受过良好教育,举止得体,有教养的男子,"淑女"在本诗中从事的工作是采荇菜,是勤劳的劳动人民的形象,众所周知,"淑女"是对女子的褒扬,指的是贤良美好的女子,这一点与本诗中女主解的形象相吻合。在理雅各的译本中,"君子"、"淑女"分别被译为"prince"和"lady",许渊冲教授则将其译为"a young man"和"a fair maiden"。相较而方,虽然许氏译本在"君子"的翻译用词选译上出现了一定的瑕疵,但是理雅各版本的"prince"则和原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以及其所从事的工作相差太大,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人物身份,因为《国风》反映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

2.3物质文化意象词。物质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物质,包括经济、食品、服装、交通等其他具有本群体特色的物品。通于对于物质文化的翻译,有助于读者理解原文中人物的工作活动以及源语言文化独特的传统特点。

例如,在周代,一个人身着的衣物往往能体现其身份以及社会地位,在《桧风·羔裘》诗中"羔裘"通常应在正式场合穿着,但昏君却在寻欢作乐时穿着它,并在正式上朝处理朝政时穿着"羔裘",由此可看出当时皇帝的昏庸及无能,普通百姓也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的腐败无为的痛恨。在理氏和许氏的译本中,两位译者分别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译法:理雅各选择直译,将"羔裘" "羔裘"分别译为"lamb's fur"和"fox's fur",对于西方读者来讲,或许他们并不能从此译本中理解到穿着这两种不同服装的不当之处,也就无法感受到古代普通劳动人民对于昏庸无能的统治者的愤怒。而在许渊冲教授的版本中,他将这两词直接省略不译,但是从整体来讲却并不会影响到读者对于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3.结论

通过上述对于理雅各以及许渊冲版本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由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受到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在翻译包含文化信息的源文时具有很大的困难。翻译不仅仅是在语言文字上面的工作,同时更多地包含了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传递;翻译不仅仅要从语言角度上进行考虑,也要将文化因素纳入到翻译过程当中。只有通过对源语言文化的理解,将源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行传递,才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理雅各以及许渊冲两位译者的两种不同的版本在处理文化意象词时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及技巧,但都是处在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下对于《诗经》作出了自己的理解,通过这些优秀的译者的不懈努力,才能将中国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成功地向外输出,向外界传递了中国几千年的悠久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4.

[2]许渊冲. 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李玉良,《<诗经>英译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7

猜你喜欢
文化意象国风翻译
国风·陈风·月出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寻找“国风少年”
国风
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