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研究概况

2017-01-19 13:19沈明雪方永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研究概况针灸治疗

沈明雪+方永江

【摘 要】 通过回顾2000~2015年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针灸防治耳鸣耳聋的治疗原则针刺方法、研究类型、穴位选择和效应机制等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耳鸣耳聋;针灸治疗;研究概况

【中图分类号】R246.8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4-0060-03

耳鸣( Tinnitus ),是指无外界声源刺激,病人自觉耳中有鸣响声的表现,或有鸣响的听觉功能障碍[1]。神经性耳鸣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亦为目前最难医治的听力疾患之一,据统计分析[2-3],不同人群耳鸣的发病率为17%~30.3%,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可达28%,耳疾患者中耳鸣的发生率为85%,成年患者中的5%有长期顽固性耳鸣症状,且常伴有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一部分患者因无法忍受长期耳鸣有自杀的倾向,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负担。

西药治疗主要包括抗惊厥药、血管扩张药、苯二氮卓类药、神经营养药、改善循环药物及合成的前列腺素E1等几方面[4]。根据近年的研究资料来看[5],西医临床采用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药物配合高压氧、微波及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总有效率达87.5%。中医对耳鸣耳聋的治疗方法多样且疗效较好,有报道[6]电针治疗耳鸣有效率高达95.5%,其中主要有针灸治疗和综合治疗。针灸治疗包扩单纯针刺治疗、穴位注射、电针治疗、温针治疗、耳穴埋籽、埋线治疗、苇管灸等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查找 通过中国知网以“耳鸣耳聋”、针灸”、“效应机制”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1.2 纳入标准 ①文献类型:包括临床疗效观察、基础研究和机制研究;②干预措施:针灸治疗(包括普通针刺、电针、温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或针灸结合其他治疗方法(针药结合);③疾病范围:耳鸣耳聋可以是一个单独出现的病症, 也可以是耳聋与耳鸣伴发出现的疾病,对于有可能诱导形成耳鸣耳聋的疾病或耳鸣耳聋并发症的针灸防治应给予纳入。

1.3 排除标准 文章内容缺乏真实性或重复报道或年代久远,缺乏参考价值的应排除。

2 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研究回顾

2.1 《黄帝内经》对耳鸣耳聋的治疗原则 笔者将《黄帝内经》中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原则总结为“辨病辨经辨证”[7]。《黄帝内经》在论治耳鸣耳聋时,或直接从病论,从病论者可局部取穴;或从经论,从经论者可循经取穴;或从证论(相关脏腑论),从证论者可对证取穴。

其中从经论者诸多,后世医家亦多从经来解释各脏腑与耳窍有关病症,故针刺在临床取穴时,应辨病辨经辨证相结合,而重在辨经,以便取得更佳疗效。

2.2 《针灸甲乙经》对耳鸣耳聋的治疗原则 《针灸甲乙经》治疗耳鸣耳聋通常采用局部取穴与远道取穴相结合的方法,局部取穴主要选用患侧耳廓周围穴位;远道取穴则选用以经脉循行过程中入耳的经脉为主的穴位,特别是上肢肘关节以下的特定穴。《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曰:“耳痛聋鸣,上关主之,刺不可深。”指出主张耳廓旁穴位不可深刺[8]。

2.3 《针灸大成》对耳鸣耳聋的经穴考辨

2.3.1 “入耳中”是治疗耳鸣、耳聋取穴依据 研究结果断显示[9]《针灸大成》所载治疗耳鸣、耳聋经穴集中在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这些经脉的共同特点是循行“入耳中”。

2.3.2 针刺宜深入病灶 《针灸大成》中认为耳鸣、耳聋病位不在耳廓及耳周,而在深层的耳中,提示耳周经穴不但要重点针刺,更要深刺。

2.3.3 治疗耳鸣、耳聋,井穴作用凸显 井穴位于四肢末端,为经气始生始发之源,阴阳交接之处,是经络根结理论中的“根”。《针灸大成》设专章节论述井穴,且放在经穴讨论的最前面,其意义在于突出和强调井穴在全身经穴中的重要地位[9]。

对古代经典的研究分析,发现《针灸甲乙经》主张耳廓旁穴位不可深,而《针灸大成》认为耳鸣耳聋病位在耳廓深层的耳中,提示耳周穴位宜深刺。

3 针灸治疗耳鸣耳聋针刺方法

在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由于个体差异及耳鸣耳聋分型及病变程度的不同,研究所采用的针灸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如图1所示,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在临床观察的20篇文献当中,针药结合或针灸配合其他疗法为7次[5,19,20,23-26],占35%;单纯针刺的方法为3次[10-12],占15%;穴位注射为3次[13-15],占15%;电针为3次[6,16,17],占15%;温针为2次[18,27],占10%;穴位埋线为2次[21-22],占10%。由此可以看出,在针刺防治耳鸣耳聋的过程中,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4 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文献分析

通过对所研究文献类型的分析,可把其区分为基础研究、疗效观察和效应机制研究。从图2,可看出在30篇文献中,疗效观察20篇[5,6,10-27],占67 %;基础研究7篇[1-4,7-9],占13%;效应机制研究3篇[28-30],占10%;说明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研究程度不够深入,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疗效观察上,表明了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效应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选穴配穴体现了辨证论治原则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通过对所研究文献中穴位类型的分析,在27篇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文献中,选用常规治疗体穴有18个(图3),分别分布于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以及董氏奇穴。选用常规治疗的主穴及次数为听宫15次、翳风13次、听会12次、耳门10次、风池7次、颈部夹脊穴4次、百会3次、合谷3次、完骨2次、四神聪2次、中渚2次、太冲2次、太溪2次、率谷1次、外关1次、内关1次、风市1次、肾关1次,其中以足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四个穴位出现频次最高。表明针灸防治耳鸣耳聋主要从调整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入手,符合中医经络学中的经脉循行规律,这些经脉的共同特点是循行“入耳中”,由此得出经络循行“入耳中”是治疗耳鸣、耳聋取穴依据,以局部腧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治疗,为进一步开展的针灸防治耳鸣耳聋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5 小结与展望

综上分析,针灸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耳鸣耳聋的主要治疗方法,且疗效确切。其治疗方法多元化,主要有:单纯针刺治疗、穴位注射、电针治疗、温针治疗、耳穴埋籽埋线、苇管灸治疗等多种疗法,具有疗效肯定、经济、便捷、副作用小优点。在针刺方法的选用上,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研究中针刺方法主要为普通毫针针刺。在穴位的选择上,主要以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四个穴位使用频率最高。在研究类型和深度上,目前关于耳鸣耳聋的研究大部分还局限在临床疗效观察上,研究深度尚不足。关于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疗效机制的关报道研究内容较少,难以说明针灸疗法治疗耳鸣耳聋的作用机制,这无疑将是今后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研究的重点。同时同类型研究重复较多,缺乏大规模、综合性、设计严谨的临床研究,研究内容单一,研究水平也需进一步提高。

今后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研究将不再是单纯的疗效观察,而是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研究的拓展。而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效应机制研究也将会得到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贺璐,王国鹏,彭哲.耳鸣临床应用指南[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5,23(2):116-139.

[2]徐霞,卜行宽.耳鸣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5,2(3):136-139.

[3] Holmes S,Padgham ND. Review paper:more than ringing in the ears: a review of tinnitus and its psychosocial impact [J].JClin Nurs,2009,18(21):2927-2937.

[4]王洪鹏,陈鸿雁.耳鸣治疗的研究近况[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604-1606.

[5]刘联合,程晋甫,苏宏,等.神经性耳鸣120例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34-35.

[6]董媛.电针结合中药治疗突发性耳鸣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1):56.

[7]许辛寅,江钢辉,沈创鹏.浅谈《黄帝内经》对耳鸣耳聋的针灸治疗原则[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2): 1361-1362.

[8]徐彦龙.《针灸甲乙经》治疗耳鸣耳聋的特点分析[J] .上海针灸杂志,2008,2,(27):49-50.

[9]戴俭宇,陈以国,苏妆.《针灸大成》中治疗耳鸣耳聋经穴考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4):817-819.

[10]王海荣.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耳鸣35例[J].四川中医,2008,26 (3):123.

[11]张永臣.针刺特定穴治疗神经性耳鸣40例针灸临床杂志[J]. 2010,26( 6) :47.

[12]王军.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66):135-136.

[13]赵惠智,张蕾,邹芙蓉.浅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性耳鸣[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 26(7):823-824.

[14]张丕华,陈明,张星煌.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12(12):161-162 .

[15]周枫, 吴萍,王黎.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68 例疗效观察[J]. 新中医,2006,38(5):57-58.

[16]李绍荣,方永江,韩励兵.“泻南补北法”电针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8 ):104.

[17]王兵,刘家瑛.电针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7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3):68-69.

[18]陈熠路.温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12,34(12):61-62.

[19]季杰,方晓丽.温通针法治疗突发性耳鸣耳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5):353-355.

[20]江凌晓, 凌月仙, 蔡桂君.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J] .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3( 3) :170.

[21]严满红.耳穴埋籽治疗耳鸣耳聋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6):113-115.

[22] 周歆,阮经文.颈夹脊穴埋线配合耳周局部穴电针治疗神经性耳鸣近、远期疗效分析[J]. 中国针灸,2015,35(1):32-35.

[23]谯凤英,赵铭辉,沈金城.中医药治疗神经性耳聋、耳鸣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2(4):188.

[24]邱德明.创研激光经络穴位疗法治疗耳鸣症[J]. 医学研究,2006,35( 8): 41.

[25]李石良,柏杨,李辉.针刺与连续多点脉冲刺激治疗主观性耳鸣的初步评价-附98例病例报告[J].中国针灸,2006,26(12):859 -862.

[26]张林灿.针灸结合闪罐疗法治疗耳鸣 60例临床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2015,25(8):786-787.

[27]胡丽萍,陈弘,施晓兰.苇管灸治疗耳疾的病案浅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8):28-30.

[28] Charles P. Mercado,Stephanie Byrum,Marjorie L. Beggs,et al. Impact of Elevated Plasma Serotonin on Global Gene Expression of Murine Megakaryocytes[J]. PLOS ONE,2013,8(8) : 72580.

[29]陈平,周津徽.影响突发性聋患者耳鸣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1) :43-45.

[30]邹春花,毕言萍,亓秀英.针药合用对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5):581-857.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研究概况针灸治疗
面瘫的传统与现代康复治疗
近十年国内日语听力教学研究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针灸治疗脑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