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由煤炭大国向煤炭强国的转变而努力

2017-01-20 23:43钱鸣高
中国煤炭 2017年7期
关键词:环境容量煤炭行业强国

钱鸣高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徐州市,221116)



★ 本刊特稿 ★

为实现由煤炭大国向煤炭强国的转变而努力

钱鸣高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徐州市,221116)

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煤炭行业竭尽了全力,作出了贡献。为适应常态化的供给侧改革,煤炭行业必须研究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研究煤炭开采和利用及其与环境协调的科学技术,以实现煤炭在保证安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在环境容量内使用。煤炭行业必须走安全绿色高效发展之路,实现由煤炭大国到煤炭强国的转变。而要实现向煤炭强国的转变,需要更多一流人才的支撑。我国煤炭类相关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亟须加快改革创新。

市场经济 环境容量 人才培养 煤炭行业

在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指引下,全国人民正万众一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拼搏。长期作为国家能源主体地位的煤炭,已步入能源革命和供给侧改革的新征程。2050年之前,煤炭行业如何在保障国家能源消费需求的同时,加速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由煤炭大国到煤炭强国的转变,是煤炭行业广大志士同仁应该迫切思考的重大问题。

1 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煤炭行业竭尽全力作出贡献

从2012年开始,由于多发的雾霾天气问题,煤炭似乎成为污染的代名词。同时,由于不时爆出的煤矿安全事故,又让煤炭行业陷入不安全行业的首位。类似的这些问题都导致煤炭行业在社会上的形象更加负面,而煤炭为经济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却少为人知。

雾霾天气的产生,主要是化石能源利用超过了环境容量。目前虽然我们在燃烧减排和调整能源结构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要有一个过程。而为了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煤炭行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容抹煞的。

建国初期,我们的煤矿工人就被冠以“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群体,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开采出的煤炭,占当时能源消费的90%,促成了国家初步工业化。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供给作保障,而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是缺油、少气、富煤。因此煤炭长期担负着主体能源的供给重任。1999年,我国GDP仅是日本的1/4,而到2009年,我们仅用10年就赶上了日本(5万亿美元)。那一年,日本仅用了6.6亿t标煤,而我们却用了32.5亿t标煤。由此至今,我国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2002-2012年的10年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需要大量的钢铁和水泥,必须有充分的能源供给。为此我国煤炭产量以每年增加2亿t的速度来支撑GDP高速增长。我国煤炭消费量由2000年的10亿t增长到2014年近40亿t,15年时间翻了4倍。我国煤炭消费已占世界的40%~50%。2012年,全国原煤产量39.45亿t,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采煤大国,保证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在这期间,虽然国有大中型煤矿的科技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平均水平还不尽如人意。以2004年为例,全国产煤20亿t,乡镇煤矿产量占到39%,它们没有高科技支撑,有的甚至还是原始技术,从而导致事故不断,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而后随着科技和管理水平提高,以及乡镇煤矿的退出,煤矿安全形势逐步好转。

上天不易,其实入地也不容易。由于我国煤炭开采大部分是井工开采,煤炭赋存的地质条件又非常复杂,水、火、瓦斯、顶板等灾害严重。为了国家的发展,广大的煤矿工人在煤炭科技装备水平还不具备足够先进的条件下,在与自然界进行着不平衡的抗争。

近十几年来,由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成立和煤炭行业科技进步的加快,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有了明显好转,2016年,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已经降到了0.156。若关闭所有小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将是0.08,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值得特别肯定。但仍需下大力气进行科技攻关,加大煤矿安全生产的保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当然,开采是在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因此必然破坏环境,在利用方面超出了环境容量,由此受到社会的责难,在这方面国家没有预测到,行业本身由于社会分工更不具备预测能力。对此,社会对煤炭行业也是有很多片面的指责。

2 煤炭行业需要深入研究市场经济,适应常态化的供给侧改革

2.1 煤炭行业的负外部性

人类需求的万物来自于大自然,经过效益使用而后又回归大自然。因此“获取-使用-回归”(等量)是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三大学问。采矿是从大自然获得初级产品(矿产资源)的行业,其特点主要有:第一,大中型煤矿进入和退出周期都很长。第二,煤炭商品是初级产品,而且是一个自然产品,生产方式不能改变产品质量,因此煤炭企业家不会像其他企业家那样将赢利用于进一步改善产品以占领市场。为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在发展科技的积极性上就不如使用类行业,而改善安全和环境与他们的利益又没有直接关系。第三,采矿是在地下作业,工作环境差,若没实现机械化,外加待遇低,煤炭行业就成为粗放艰苦而又有生命风险的行业,就很难吸引人才。

煤炭在从大自然获取的过程中,必然与大自然发生矛盾,主要表现在破坏部分环境和时而发生矿难,而这些无法用价格表述,导致煤炭行业负外部性强。并且,一旦超过环境容量就会受到社会责难。从科技角度上看,由于作业环境比其他行业更难,而它的科技创新成果的赢利却不如使用类行业(如采煤机和汽车相比较)。显然,由于获取资源的难度和对社会的贡献,在煤矿工作的矿工和技术人员的劳动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待遇应该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体现?

2.2 应深入研究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企业家经济,以赢利为目的,因此企业家对发展科技的心态就决定了行业对科技的发展。

企业家按照规则办事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市场经济在“使用行业”发挥到极致(利益驱动)。企业家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自动地将赢利投入科技使产品升级以占有更多的市场,由此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发展科技的企业家,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在“获取和回归”过程中,资源型行业由于其产品的自然性和开采及利用的负外部性对市场经济适应性甚差。而产品使用中及而后的废弃物“回归”是无序的,只能依靠道德、规则和罚款来解决。这就导致在这两类行业中出现比较多的市场失灵。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不振等因素影响下,煤炭消费迅速收缩,调结构、去产能已成为煤炭行业的主旋律。前两年煤炭经济“断崖式”掉入了“冰窟窿”。

目前,我国煤炭产量已持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的科技、经济和管理与产能还不是特别匹配。煤炭是创造GDP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单位GDP的能耗将降低,在国家的倡导下,非化石能源在快速发展,煤炭消费缩减成为必然。但应该指出,煤炭在环境容量内使用是既经济又可靠的清洁能源,超过环境容量的煤炭就是既不经济又不清洁的能源。因此,煤炭只要在环境容量内使用仍然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而一个行业要科学发展,除了要靠创新驱动,还要高度重视经济研究和科学管理的问题,因为它决定了行业的地位和人才的聚集。

煤炭资源具有天赋性和有限性(易消耗和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我们应该懂得珍惜。在索取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地面对复杂的地质体、地应力变化、水和瓦斯等),保证安全、保护环境,在环境容量内使用。由此,在矿业和自然之间建立起复合的生态平衡机制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们经历了所谓的煤炭“黄金十年”,煤炭赢利了。但在这10年间积累的大量资金没有更多地投入到煤矿安全和科技装备之中。自2006年以来,

全国煤炭企业投资累计完成3.6万亿元,累计新增产能近30亿t。这些产能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盲目扩能的,在产能过剩后投入的资金被困死在地下。而乡镇煤矿“煤老板”的心态促使他们将赢利大都用于炒房地产和个人等不正常的消费,由此徒增了煤炭在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成为了煤炭大国,但远没有达到煤炭强国的标准。这就提出一个问题,煤炭这个关乎国家命脉的能源行业,应该如何推动煤炭企业自觉地解决采矿的负外部性,以及工作环境差难以吸引人才和如何向科技投资的积极性?煤炭应该如何管理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保证环境、安全、经济和现代化,使其健康发展?

2.3 适应常态化的供给侧改革

还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煤炭城市的经济转型并没有解决。事实上先进国家由于高效开采已经没有资源城市,而我们还有历史遗留的资源城市,这些煤炭资源型城市随煤炭开发的繁荣而繁荣,随煤炭资源的衰竭而衰败。历史经验证明,资源城市最后都成为资源陷阱。由于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有所破坏(有的甚至无法修复),成为不受欢迎的城市。这些资源城市如何解决?庞大的相关行业及其职工群体如何解决?而这些人员包袱得不到解决必然影响行业整体的科学发展。

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在赢利的同时必须对相应的科技进行投入,实现保证安全、保护环境、可机械化和智能化的科学采矿,形成“煤炭强国”。“煤炭大国”是依靠资源和劳动力,而“煤炭强国”依靠的是科技、人才和资金。为此,必须研究资源经济规律,使行业的科技发展有资金的保证,同时又是能够吸引人才的行业。这就需要一套法规让企业主动地执行。

目前由于化石能源消费超过了环境容量,因此国家必然在非化石能源下大力进行研究,只要非化石能源的应用成功就必然取代煤炭,逐步让煤炭在环境容量内使用,这样煤炭就成为能源的“调节阀”。而煤炭又不具备“调节阀”的灵活性,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的供给侧改革不会有终点,而是一个永远处于进行时的常态化改革。但由于煤矿建设周期长,又有大量的职工包袱,调节起来是件很困难的事。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中赢得主动是煤炭行业应该研究的问题。

3 练好内功,争取在30年内实现由煤炭大国发展到煤炭强国的转变

发展清洁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大势。可燃冰的成功开发对我国煤炭能源主体地位的冲击是现实的,不可回避的。煤炭行业必须走安全绿色高效发展之路,实现由煤炭大国到煤炭强国的转变,才能自我完善。

3.1 目前已取得的成绩

虽然我国煤炭行业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但成绩也是不容忽视的。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和多年来的改革创新发展,我国煤炭行业在科技装备、科技管理和人才储备上已经具备了由世界煤炭大国向煤炭强国转变的基础条件。首先,我们有专门培养煤炭人才的高校和庞大的煤炭科研机构。在国家主导下有神华集团那样一流的煤炭企业和最现代化的煤矿;大量的不安全的非法开采的小煤矿被禁止开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大幅下降,煤矿的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和集中度大大提高。其次,一大批煤炭企业在改革发展中已成长为多元化发展的能源集团,煤电联营、煤-电-化一体化发展等模式,大大提高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三,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我国拥有多项世界一流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部分煤制清洁油气、煤制化学品等示范工程成功运营。这些都为我们向煤炭强国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抢抓机遇,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煤炭行业的整体水平

我们不能停止在这些成绩面前,要清醒地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虽然神华集团2016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仅为0.005,与先进国家没有区别,但煤炭行业百万吨死亡率平均水平0.156,与国际先进水平百万吨死亡率0.02相比还有差距。尤其对于地质构造复杂地区如何保证安全和实现机械化开采还需要加强研究。同时,部分企业在煤炭开发和煤化工的发展上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还是现实存在的,煤炭行业的职工收入水平还处于各行业的低端。供给侧改革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能源消费50亿t标煤,煤炭的能源消费比重控制在58%以内,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1亿t。相关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到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0亿t标煤,煤炭的占比降低到55%,煤炭消费量仍为40亿t左右,仍是主体能源。到了2050年,随着新能源的发展,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占比将超过50%,煤炭将逐渐失去主体能源的地位。有的学者认为到2050年煤炭可能还要占到40%(事实上将形成能源结构的三足鼎立)。当然预测是否正确有一定困难,但对于煤炭行业是一个提醒。也就是说,这30年对煤炭行业而言仍然是一个不稳定时期,一定要关注其他能源的发展。我们要抓住这难得的近30年的宝贵时间,完善和提高自我,将煤炭行业建设成为“进入门槛高、安全保障高、收入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高科技行业,实现由煤炭大国到煤炭强国的转变。

首先,科技无限、创新无限,要继续依靠创新驱动来实现安全绿色开采和增产、减人、提效的目的。在安全绿色开采方面,现在煤炭开采向地下更深部进行,由于强大的“动态应力场”导致的能量和瓦斯动力现象现在还难以解决;以及南方地质构造复杂,地应力和瓦斯动力现象严重难以实现机械化,煤炭开采造成岩层移动,易导致地下水和瓦斯流场变化,等等,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的科技攻关来解决。同时,建设世界级煤炭强国,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采煤工效,不能再出现龙煤集团25万人生产6000万t煤炭的现象。要让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最大限度地得到保证,让他们的收入待遇不比相关行业差,提高行业的社会正面形象。另外,科技上还可以很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把先进的绿色开采技术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输入到需要的国家,实现煤炭行业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

其次,要实现向煤炭强国的转变,必须总结煤炭“黄金十年”发展的经验教训,研究资源经济学,让行业积累的资金成为煤炭强国的物质条件。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市场动态的监测研究,加强对行业投资风险的分析,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煤炭行业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的同时,需认清煤炭资源型行业的属性,向国家提出科学地解决煤炭开采和利用的负外部性问题。要遵循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律和市场经济原则来组织生产。同时在供给侧改革中,要科学地去产能,要在改革中提升自身市场竞争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止盲目跟风投资,将资金积累用在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上。

3.3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要实现向煤炭强国的转变,需要更多一流人才的支撑。我国煤炭类相关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亟须加快改革创新。在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百年校庆的现场,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提出了殷切希望:“中国矿业大学长期依托煤炭行业办学,形成了能源和矿业领域十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办学的优势,你们有能力也有义务、有责任在破解能源资源瓶颈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主席也提出要做好煤炭这篇文章。面对国家的考试,我们交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到后30年(2050年后)我们又应该如何回答?

我国后100年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中等发达国家人均经济水平,到那时我们的经济总量不出意外肯定是世界第一。显然,我们不能用前30年的办法靠消耗能源(牺牲环境)来取得,必须转变结构,提高能源效率,降低GDP的能耗。而这些需要依靠一流的人才去创造高科技产品(例如信息技术、生物和材料等),去占领市场。这时候的能源产业虽然只是创造高科技产品的基础,但如何保证其科学开采和利用,仍然需要一流的人才为其服务。而由于行业特点,如何吸引人才也是煤炭行业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个100年距今也就30多年,煤炭相关高校的教育应该如何改革?到2050年,即使煤炭由主体能源退出,煤炭在环境容量内消费还是经济又可靠的能源,估计仍然是世界第一的一个庞大的数量,仍然是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强大的科技力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行业。“Everything begins with mining”(一切始于采矿)。采矿是一门既古老而又现实的学科,没有采矿就没有资源(能源),就没有其他工业。而与之相关的采矿工程专业不会消亡,反而会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提高。我们要面向改革改造我们的知识结构,培养懂得煤炭科学开采,具备科技、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的人才,这是改革的突破点。

目前煤炭相关高校采矿教育的知识面较窄,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例如,采煤科技与安全、环境、经济和力学相分隔。我们过去学习的知识只告诉你如何出煤,采煤专业只是学习了采煤系统和工艺,对其中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却知之甚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知识不太全面,较多优势在其他学校。更没有教育学生研究资源经济规律,研究煤炭行业由计划到市场经济的风险。而在基础知识教育上还不能应付复杂的工程环境。事实上采矿专业应该具备驾驭全局的能力!教学内容要不断改革,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和具备创新能力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我们需要而发达国家还做不成的煤炭科教体系。

我们要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第一,做研究要瞄准行业的难点和亮点,了解与国际的差距,有明确的思路和辩证的思维方法,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既要有由于学术成就和学科地位形成的自信,又要不断地学习;能够站在学科的制高点言简意骇(大道至简)流畅地表达研究的重点和意义。第三,能够很好地团结更多的优秀人才,形成氛围良好的学术团队,能够在学术争论中完善自己。

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不仅仅要会研究,更要能甘于寂寞,真正把做好学问,把在科学领域中创新作为自己的第一快乐。创新的灵感源于对前人知识的汇集与现实实践的碰撞!做学问必须保持勤奋,而勤奋在于“实践、学习、思考和总结”,即“勤于实践,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总结”。四方面缺一不可,要坚持“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科学精神,要敢于否定自己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研究结论”。

矿业学科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做到对大自然的“科学开发和科学利用”。为此,理应创立世界上最完整的开采和最先进的科学理念和科技;理应建立保证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体系;理应建立适应我国的资源经济体系;理应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达到最优配置。 由此必须综合科技、经济和管理,形成体系和规范。

煤炭行业的年轻人任重而道远,必须下大力气研究煤炭,研究行业特点,研究它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管理。只要大家参与到煤炭行业中,使其达到科学开采、科学利用和科学管理,煤炭行业就会健康发展,造福人类并赢得社会的尊重。

(责任编辑 熊志军)

Efforts to be made to achieve 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coal industry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Qian Minggao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Chinese coal industry had made its best and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nationwide economic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upply side reform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new normal economy, coal industry have to study on resource economic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develop scientific techniques of coal mining and its concerted utilization with environment to guarantee that coal resource could be developed under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be utilized within environmental capacity. Coal industry must take the road of safe, green,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to achieve the transition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with self-improvement. More first-class talented individuals are required to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The coal-related universities in China need to accelerate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e way of talent cultivation.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al capacity, talent cultivation, coal industry

钱鸣高. 为实现由煤炭大国向煤炭强国的转变而努力[J].中国煤炭,2017,43(7):5-9. Qian Minggao.Efforts to be made to achieve 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coal industry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J].China Coal,2017,43(7): 5-9.

TD-9

A

钱鸣高(1932-),江苏无锡人,著名采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2007年当选中国煤炭学会名誉理事长。

编者按:2017年6月2日,钱鸣高院士在全国煤炭行业科技工作者日北京主会场活动上作了“能源发展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兼谈人才建设”报告,引起强烈反响。应钱院士之邀,本刊特约编辑康淑云对其进行了整理和编辑。同时,就相关问题,钱院士和康淑云进行了多次沟通,最后形成此文。

猜你喜欢
环境容量煤炭行业强国
不同时空计算尺度对水环境容量评估差异的影响分析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驻马店市十三五期间大气环境容量和紧缺度核算及分析
松花江支流梧桐河COD和氨氮动态水环境容量研究
河流动态水环境容量核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全国煤炭行业迎新年摄影作品选
“学习强国”礼赞
秦晋争霸
煤炭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2017煤炭行业又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