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临沂“四维全域”脱贫攻坚模式

2017-01-24 12:40
中国领导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贫困村贫困户攻坚

林 峰 海

创新临沂“四维全域”脱贫攻坚模式

林 峰 海

近年来,临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坚持要素禀赋撬动,形成脱贫攻坚集聚优势;坚持多业融合驱动,发展循环农业,引入新型业态,开辟脱贫攻坚精准路径;坚持党建保障联动、夯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派驻第一书记主攻脱贫,壮大集体经济,实施民主治理监督,强化考核督导,推动脱贫。

四维全域;脱贫攻坚;创新路径

近年来,临沂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所讲“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不让他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的嘱托,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一丝不苟“摘穷帽”,全力以赴“拔穷根”,创新实施“沂蒙精神带动、要素禀赋撬动、多业融合驱动、党建保障联动”的“四维全域”脱贫攻坚模式,趟出了一条具有临沂特色的“一村多业、一户多策、一人多岗”扶贫工作新路子。

一、坚持要素禀赋撬动,形成脱贫攻坚集聚优势

在实施扶贫开发过程中,立足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传统优势,引入各类生产要素,搞好综合开发,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一)用活自然禀赋。我市贫困地区多是生态资源富集地区,不少贫困群众守着绿水青山却找不到脱贫致富门路。为此,充分利用贫困村特有的自然生态资源,抓住临沂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的机遇,大力推进旅游开发扶贫。一是对地质地貌独特和自然生态优美的贫困村,重点搞好景观线路改造提升,引导贫困群众发展民居民宿、农家乐等设施项目,在建设生态休闲度假型乡村中实现增收。蒙阴县岱崮镇利用独特的岱崮地貌、蜜桃果园和军工文化等资源实施旅游开发,形成了集特色景观、生态农业、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景区,被评为“2016中国最美村镇”。二是对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农业园区,大力发展果蔬采摘、农业体验等游客参与性项目,目前全市已建设农业观光、展示、休闲、体验等各类园区235个,带动1万户贫困群众从事生产经营。三是对民俗风情浓郁的传统村落,依托村庄原址的古树、老屋、石磨、石碾等资源实行就地开发,把荷包、布鞋、粗布等传统手工艺品提升为旅游商品,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捧起致富的“聚宝盆”。兰陵县压油沟村是一个传统古村落,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将村里的石屋旧房改造为豆腐坊、酒坊等体验性设施,贫困群众通过在景区内打工或经营土特产全部实现了脱贫。

(二)盘活工商资源。临沂产业门类齐全,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众多,在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脱贫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实施“千企联盟”工程,发动企业联镇包村,加大了对贫困群众的就业扶贫力度。一是组织推动转移就业。搭建用工企业与贫困群众供需对接平台,帮助符合条件并有就业意愿的贫困群众尽快找到就业岗位。今年以来已组织600余家企业到全市贫困村招工,进厂务工。二是大力实施居家就业。立足贫困村资源、产业方面的优势,重点扶持发展草柳编、中国结、服装鞋帽、劳保用品等家庭加工业,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不出家门就能有活干、有收入。目前,全市通过引导企业、商城经营业户与贫困群众采取来料加工、订单生产等方式,带动6万余名贫困群众实现居家就业。三是鼓励开展公益就业。发动企业设立“公益特岗”,针对就业困难的贫困群众身体状况,灵活设置保洁、保安、零工等岗位,让贫困群众在力所能及的劳动中有尊严、体面地获得收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前全市560家企业已设立“公益特岗”1860个,岗位年均工资2400元。

(三)激活金融要素。针对贫困群众发展缺资金、贷款受限制问题,积极采取激励扶持政策,支持金融部门开展金融扶贫信贷业务,为贫困群众创业致富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牵引作用,设立1.31亿元金融风险补偿金,按照放大15倍的规模用于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和企业再贷款,并给予3%的财政贴息,年可带动金融机构新增信贷投放资金20亿元,扶持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致富项目4133个。二是创新实施金融扶贫“721”信用评级办法,按照诚信指数70%、家庭收入20%、其他方面10%的标准评出贫困户信用等级,经办银行根据信用等级实施授信贷款,目前已完成13638户贫困户的评级授信,发放贷款证5361个。三是坚持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在全市所有省定贫困村设立金融综合服务点,开辟小额扶贫信贷“绿色通道”,实行限时办结,全市现已开通金融自助服务终端6924台,发放金融扶贫贷款9.55亿元,受益贫困户达到23433户。

(四)带活社会力量。大力弘扬友善互助、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积极鼓励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推动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扶贫格局。一是搭建爱心捐赠平台。在各县区均成立县级扶贫捐赠中心,在村镇、社区设立180余个爱心物资集散和分发点,建立了覆盖全市所有贫困村的爱心捐赠网络,目前累计接受社会捐助物品70多万件、惠及贫困群众3.3万户。二是实施“沂蒙志愿扶贫计划”。组织志愿家庭与贫困户进行双向对接,全市有11431个志愿家庭结对帮扶5464个贫困家庭,开展各类帮扶活动9500人次。三是创新实施孝善养老扶贫。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评选孝顺儿媳、创建“四德家庭”等方式强化引导约束,采取基金引领、协议赡养、奖补激励等办法促使群众自觉承担敬老养老义务,推动形成了“子女尽责、集体担责、社会分责、政府负责”的孝善养老机制,并在全市16县区、156个乡镇全面推开,惠及60岁以上贫困老人27万人。

二、坚持多业融合驱动,开辟脱贫攻坚精准路径

临沂作为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不强、镇域县域经济薄弱是重要短板。坚持扶贫开发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统筹结合,积极培植新产业、发展新业态,把贫困群众拉进农业产业化,全链条实现脱贫致富。

(一)培育农业“新六产”促增收。按照“优一产、接二产、连三产”的思路,拉长农业产业链条,通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贫困群众转变为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实现多渠道增收。一是产业链相加,延伸增收链条。立足我市贫困地区地形多样的实际,因地制宜扶持贫困户发展优质杂果、大棚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同时鼓励涉农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方式,优先在贫困村设立特色农业基地或农产品采购基地,促进贫困户农副产品就近消化、加工增值。二是价值链相乘,拓展增收空间。积极探索农工贸一体化发展路径,以农业产业基地为依托,巩固一产、发展二产、拓展三产,让贫困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入园务工等途径,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蒙阴县联城镇建设香菇产业扶贫基地,通过发展香菇种植,促进了香菇切片、香菇罐头、香菇酱等生产加工,催生了电子商务、冷链物流、采摘观光等三产兴起,最终将一产的一份收入增值为5—6倍的收入。三是供应链贯通,增加经营收益。充分依托供销社、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主体,在贫困村建立流通服务网点、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资批发市场,加快推进农企、农超对接,让贫困户的农产品快速进入销售渠道、实现供销直联,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使贫困群众更多地分享到农业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

(二)发展循环农业促增收。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使单一的种植或养殖向农林牧渔结合、立体化种植养殖转变,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最大限度地增加贫困群众收益。一是农牧循环降成本。重点探索“畜—沼—果”、“菜—沼—肥”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蔬菜、林果和养殖业,配套实施沼气工程,将畜禽粪便产生的沼气用于生产生活,把沼渣沼液用于果园、菜园追肥施肥,实现了农牧结合、生态循环。蒙阴县岱崮镇大崮村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了1500立方米大型沼气和秸秆固化项目,形成了“畜—沼—果”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带动27个贫困户脱贫,户均增收3000多元。二是农林结合提品质。将发展林下经济与开展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林果观光采摘等林下生态经济,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如沂水县立足杨树丰产林面积大的优势,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入股合作、劳务参与等方式,利用林下土地种植黑木耳、香菇、食用菌、中药材,做到了“不与农争时、不与林争肥、不与粮争地”,为贫困户增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截至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已发展到51.2万亩,带动3.1万个贫困户走上致富路。三是农光互补增效益。积极开展光伏扶贫,在具备条件的村推广“光伏+特色种养业”立体式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一地多用、一地多收。河东区八湖镇发展光伏食用菌大棚30亩,棚顶铺设太阳能板发电,棚内种植食用菌,每亩大棚年获利15万元以上,带动17个贫困户、37名贫困群众脱贫。莒南县岭泉镇东高岭村帮助18个贫困户实施“光伏+黄粉虫养殖”精准扶贫项目,以废弃的集装箱作为实施光伏项目的载体,箱顶铺设光伏板,箱内发展黄粉虫养殖,每户养殖560盒黄粉虫年增收近7000元,光伏发电每户增收1000多元。

(三)引入新型业态促增收。积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先进运营模式培育发展新型业态,广泛开辟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门路。一是实施电商扶贫。积极动员千家电商进村设店,通过开展网商培训、创业孵化等服务,让贫困群众“产品入链、生活入网”,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二是发展“众筹”扶贫。把众筹理念应用到扶贫工作中,由消费者预付定金认领农作物或订购农产品,贫困群众按照消费者要求进行生产管理,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生产缺资金、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沂南县艾山东村“桃本桃”扶贫示范基地通过“众筹”模式销售的优质桃每斤达到35元,带动周边发展蜜桃600多亩、小米100多亩,使35户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三是引入“保险”扶贫。针对全市60%以上贫困群众因病致贫的实际,探索运用商业保险模式分散化解群众因病致贫风险,市县两级专门拨付资金为贫困群众购买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患病群众通过医保报销之后个人担负医疗费用的80%由商业保险公司承担,有效减轻了群众因病带来的支出压力。此外,积极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产品种植、畜牧和水产养殖保险、农村住房保险和农机具保险等业务,切实降低贫困户农业生产风险。兰陵县探索推行了蒜苔目标价格保险制度,财政部门按照保费标准给予80%的补贴,把贫困户全部纳入保险范围,有效化解了贫困群众种植风险。

三、坚持党建保障联动,夯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一是派驻第一书记主攻脱贫。把村级党组织作为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选好带头人、建好党支部,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领导核心。从市县两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选派1537名优秀干部,派驻到省定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任职第一书记,帮助村班子找准致贫原因,理清工作思路,实施致富项目,带领群众创业增收、勤劳致富。二是壮大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增强村级班子服务功能、推进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探索采取“村社共建”等方式,将村集体土地、林地、水域等资源作价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发展特色种养业等致富项目,获取的收益由村集体和贫困群众按比例分享,实现了多方共赢。三是实施民主治理监督脱贫。围绕加强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探索建立了“一载体、两分离”管理机制,即在有扶贫工作任务的村设立由老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致富能人、贫困户代表和一名村干部组成的扶贫理事会,以此为载体负责对扶贫资产进行评估认定、使用监督;推行扶贫资金承接主体与使用主体、扶贫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所有权与受益权相分离的做法,规定村集体享有扶贫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贫困户享有量化受益权;对因病因灾等致贫或返贫的户,及时纳入帮扶范围,做到扶贫资产收益一次分配精准、二次分配公平。四是强化考核督导推动脱贫。全市各级认真落实“四级书记”抓脱贫责任,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市委市政府每月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市委常委会每季度听取一次专题汇报,依托沂蒙脱贫攻坚指挥平台对各级各部门扶贫工作进行动态考核,排出名次,实时晾晒,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扬,对被动落后的进行约谈直至问责,形成了比学赶超、加压奋进的良好局面。

(本文作者:中共临沂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冬叶

猜你喜欢
贫困村贫困户攻坚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