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

2017-01-25 10:32
中国财政年鉴 2017年0期
关键词:财政全省资金

2016年,山西省实现生产总值1292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4.6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4926.4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7217.4亿元,增长7.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199元。全年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85.0亿元,增长1.0%。全年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1099.0亿元,增长20.5%。其中,进口额443.6亿元,增长14.2%;出口额655.3亿元,增长25.2%。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80.5亿元,增长7.4%。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284.5亿元,增长7.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96.0亿元,增长7.1%。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1%,其中,食品价格(不含烟酒)上涨3.3%。

全省财政收入总计为4398.4亿元(不含国债转贷资金,下同)。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557.0亿元,上级补助收入1620.8亿元,上年结余收入278.2亿元(包括待偿债置换一般债券上年结余1.3亿元),调入资金138.6亿元,一般债券收入566.7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37.1亿元。全省财政支出总计为4117.4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28.9亿元,上解支出26.1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33.4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429.0亿元。收支相抵,全省财政年终滚存结余为281亿元,剔除待偿债置换债券结余0.5亿元、结转下年的支出290.3亿元,全省净结余为-9.8亿元。

从税收收入来看,累计降幅均低于2015年,全年仅2月底(-15.3%)降幅呈两位数下降,4月底、5月底因地税部门集中代开建筑业、房地产业发票增收30.1亿元,分别增长4.4%和2.5%,但6月以后此项一次性增收因素逐渐消化,税收收入仍为下降。进入下半年,煤焦冶电四大行业税收全面回暖,其中,煤炭全年完成税收281.3亿元,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8.1%,与上年相比增长9%,增收23.2亿元;焦炭、冶金分别完成8.6亿元、27.4亿元,分别增长30%和7.7%,分别增收2亿元和7.7亿元;电力完成43.4亿元,仅下降0.8%,减收0.3亿元,四大行业合计增收32.6亿元。

一、确保财政平稳运行

省财政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中央财政安排山西省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425亿元,比上年增加99亿元,为各级政府把“紧日子”过下来发挥了关键作用;批准2016年发行新增政府债务264亿元,比上年增加93亿元,弥补了各级民生事业资金短缺;一次性拨付2015年上缴的两权价款88.71亿元用于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同时分三年给予山西省12亿元的补助,为市县保障基本民生腾出了资金。

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省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市县财力性转移支付和新增债券的支持力度,9个市本级、107个缺口县享受到财力补助,比2015年增长20.3%;全省86.7%的新增债券计229亿元分配市县使用,有效缓解了市县财政困难。

二、推进供给侧改革

(一)坚定不移去产能。通过争取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投入、企业筹集等途径,实施减量重组,同时综合运用内部分流、转移安置、转岗培训、帮扶稳岗等政策,对就业困难职工进行托底帮扶。全年拨付资金16.2亿元,支持全省关闭煤矿25座,退出煤矿产能2325万吨,超额完成去产能任务。

(二)千方百计降成本。将“营改增”政策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累计为14.83万户新增试点行业纳税人减税13.44亿元。继续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实施小型微利企业低税率并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累计为56.4万户纳税人减税近15亿元。从低确定非煤资源税改革税率,累计减轻企业税费负担3亿元,下降比例达38.6%。进一步清理取消、整合规范现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小微企业免征的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继续暂停提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免缴一年省属煤炭、冶金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缓缴一年矿山企业探矿权采矿权价款,阶段性降低企业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费率,对困难企业实行“五缓三补”(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五项社会保险费;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向困难企业支付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使用就业专项资金支持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财政帮扶政策,有力减轻了企业负担。

(三)积极稳妥去杠杆。出资组建华融晋商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支持处置并盘活省内金融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发行置换债券525亿元,比2015年增长36%,按平均发行利率2.71%匡算,年可节约利息26亿元左右,有效防止了债务链断裂等风险的发生。

三、推动转型创新

(一)加快运作产业投资基金。已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完成投资15.11亿元,投资领域涵盖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行业。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和清洁发展基金委托贷款项目14个,总金额29.5亿元,比2015年增长46.6%,支持了能源交通、农林水利、教育卫生、城建环保等领域建设。

(二)推广应用PPP模式。研究出台支持PPP发展的政策措施,13个项目列入国家PPP示范项目,26个项目列入省级示范项目。支持创新驱动,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将省级科技计划整合为5大类并纳入统一平台管理,形成集中力量攻关的格局。

(三)制定《山西省科研经费和科技活动经费管理办法》。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经费预算调剂、经费分配使用、科研设备政府采购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允许为科研项目组成员发放劳务费。财政投入10亿元支持太原市开展“双创”基地示范城市建设,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达到100个。

(四)创新投融资机制。运用资源重整、资本金注入、基金投放等手段,支持金控集团、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煤炭清洁利用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和融资平台发展运营。强化财政金融协调联动,支持金融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帮助解决太钢T800高端碳纤维、山西焦煤强粘煤外采统销、太重风电项目等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融资问题。

四、保障改善民生

(一)财政资源继续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基本民生倾斜。全省民生支出执行2837.8亿元,总量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2.5%。在全面落实国家和山西省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基础上,安排63.89亿元出台新的10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重点支持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药材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站等。

(二)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大幅增加,财政涉农政策全面向贫困县倾斜。制定出台《关于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在中央统筹资金层面基础上,将省级所有能用于贫困县的9类83项资金纳入整合范围,比中央要求提前一年覆盖全省58个贫困县。农林水等行业主管部门除据实结算的普惠性资金和特殊用途以外的资金,全部向58个贫困县倾斜,并打破多种限制,扩大县级支配资金的主动权。积极统筹中央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和政策性贷款,拨付资金26亿元支持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2.5万同步搬迁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采取竞争立项分配方式,从全省75个县中竞选出16个试点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整合投入财政资金6.6亿元,吸引社会资本25亿元。

(三)援企稳岗、社保补贴、税费减免等促进就业政策全部落实到位。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完善公办高中运行省级补助政策,免除了4.8万名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每年提高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财政补助每人每年提高5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每人每月分别提高10元。适当提高了驻并省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冬季取暖费补助标准。

五、深化财政管理改革

(一)加大预算统筹力度。将水土保持补偿费、政府住房基金、无线电频率占用费等3项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加大重点科目资金的统筹使用,项目执行慢的资金收回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资金,对政策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项目予以整合。2016年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数量减少60个,下降21.5%。建立健全财政存量资金和预算安排统筹结合机制,继续清理收回两年以上结转资金,同时加大对两年以内资金的清理盘活。全省财政存量资金从2015年底的1659.4亿元减少到659.6亿元,下降60.3%。

(二)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初步建立了债务限额管理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存量债务化解机制。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对50个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对72个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跟踪监控,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取消和压缩14个专项资金项目。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完成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

(三)推进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聚焦预算管理、资金分配等核心业务环节,制定了内控基本制度、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形成了财政部门符合自身特点的内控制度体系。全面启动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和部门单独编制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工作。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县财物纳入省级管理。启动第二期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作。组织开展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非税收入收缴和地方预决算公开专项检查,对60家会计师事务所和25户资产评估机构的执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政府采购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地方金融类企业监管得到加强。

猜你喜欢
财政全省资金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