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

2017-01-25 10:32
中国财政年鉴 2017年0期
关键词:财政全省重点

2016年,陕西省完成生产总值19165.3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93.84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9390.88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8080.67亿元,增长8.7%。人均生产总值50395元,增长7.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0310.0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3.8%,比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825.25亿元,增长12.1%。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02.57亿元,增长11.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974.80亿元人民币,增长4.2%。其中,出口1044.61亿元,增长13.7%;进口930.19亿元,下降4.8%。

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2940.91亿元,减收360.63亿元,下降10.92%。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33.99亿元,占收入调整预算的101.89%,下降10.97%,剔除不可比因素后,同比增长6.01%。省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9.56亿元,同比增长2.33%。市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84.43亿元,同比增长9.34%。全省总税收收入完成2311.31亿元,减收220.6亿元,下降8.71%。其中,上划中央“四税”收入1106.92亿元,减收134.66亿元,下降10.85%;全省地方税收收入1204.39亿元,减收85.94亿元,下降6.66%。全省非税收入完成629.6亿元,减收140.02亿元,下降18.19%。

全省财政支出4389.37亿元,增加13.3亿元,剔除中央补助政策到期或变更、上年一次性支出等不可比因素后,同比增长6.51%,完成调整预算的93.76%。其中,教育支出777.5亿元,增长2.69%;科学技术支出62亿元,增长8.2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25.8亿元,增长22.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55.5亿元,增长3.7%;医疗卫生支出381.7亿元,增长3.3%;节能环保支出126.8亿元,下降15.9%;城乡社区支出433.1亿元,增长6.7%;农林水支出543.3亿元,增长4.4%;住房保障支出215.9亿元,下降13.3%。省级财政支出798.59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86.12%,剔除将原在省级列支的一些专款改列市县支出,以及部分中央补助减少等不可比因素后,省级支出同比增长5.1%。

中央下达陕西省转移支付资金1964.29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1186.53亿元,专项转移支付777.76亿元。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均衡性转移支付449.37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26.75亿元。省财政对市县转移支付1944.29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1130.82亿元,专项转移支付813.47亿元。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均衡性转移支付469.5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26.75亿元。

全省收入总计5749.16亿元,全省支出总计5522.33亿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226.83亿元,减去结转2017年的支出287.91亿元,全省年终累计赤字61.08亿元,全省当年财政收支实现平衡。

一、财政收入任务全面完成

2016年,由于能源价格和产量低位徘徊超出预期,同时,国家全面实施“营改增”、增值税收入划分调整、“三去一降一补”等政策的施行,导致税收收入持续负增长,非税收入也出现负增长。面对严峻形势,省财政厅加强形势分析和研判,着眼于全省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经省委省政府同意,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及时批准调减收入任务。同时,进一步加大国地税协调力度,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加大征管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各市县也结合实际,调减了收入预算,同时切实加强收入征管。西安市出台收入质量激励考核办法,取得较好效果;咸阳市加强重点税源征管,查漏补缺,做到应收尽收;汉中市认真实施财源建设规划,强化包县、抓点、联企责任制;商洛市坚持收入月分析、月通报、月考核;安康市在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税源等薄弱环节上做文章;榆林市抓住下半年煤炭价格上涨有利时机,强化征管、挖潜堵漏;延安市分月对各县区收入进行考核排名,加大通报力度;西咸新区“抓大不放小”,挖掘增收潜力。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完成了调整后的财政收入任务。

二、财政支出管理进一步加强

加大存量资金盘活力度。全省加大财政存量资金清理盘活力度,推进财政专户撤销和国库集中支付存量资金消化,收回财政存量资金61亿元,统筹用于重点领域和民生项目。加快支出进度。制定了省对市区、对部门、对处室的支出进度三个考核办法,采取按月进行考核通报、约谈等措施,切实解决预算执行进度慢的问题。各地市也积极采取措施加快支出进度。西安市将支出进度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加强追踪督导;宝鸡市健全“考核通报、挂钩收回和督查问责”的支出长效机制;渭南市主动深入部门,查找问题,共同制定措施,加快实际支出;汉中市做到编制抓质量、进度抓均衡、执行抓绩效;榆林市政府两次召开加快财政支出专题会议,强化举措、落实任务;铜川市形成政府主抓、财政牵头、部门参与、多管齐下的抓支出机制。严格支出管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压缩一般性支出,杜绝不合理开支,全省“三公”经费下降了14.5%。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教育、扶贫、社保、就业、卫生、环保、农林水、交通运输、安居工程和移民搬迁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三、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认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争取中央奖补资金18.36亿元,安排省级配套资金2亿元,支持化解钢铁过剩产能230万吨、煤炭2934万吨。出台棚改货币化政策,消化存量商品房。落实“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政策,纳税人整体税负下降,清理取消收费和基金23项,再次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全年共减免税费252亿元,减轻了企业负担。以稳投资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安排资金158亿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农网改造和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拨付资金154亿元,支持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安排资金10亿元,注入铁路集团,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加快铁路建设;安排资金10亿元,推进省级重点示范镇、旅游文化名镇和建制镇示范试点建设,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试点。落实工业稳增长政策。全面落实工业稳增长促投资21条措施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安排资金5亿元,支持工业结构调整、军民融合发展、企业重大技术改造和新产业培育。安排资金5亿元,支持CEC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筹集资金10亿元,对民营企业生产性投资项目贷款进行贴息。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统筹财政资金2.2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20亿元,重点支持集成芯片、机器人、高端装备、新能源、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的208个创新项目;做大做强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全面推动创业创新,为全省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四、财政改革不断深化

在省级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取消部门预算和专项资金预算基数,实行预算一年一定。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全面推行“营改增”试点和资源税改革。及时调整省以下“营改增”后收入体制,保证了财政体制的平稳运行。加大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力度。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由上年的116项整合压减到75项,在56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启动了涉农资金整合,赋予贫困县自主权,由县级统筹用于脱贫攻坚。深化政府债务管理改革。将全省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制定了债务应急管理办法,强化风险管理。拓展财政信息公开范围。全省各级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全面公开,各项支出公开到最末级的预算科目。

五、各项民生政策落实到位

2016年全省民生支出3595亿元,占到财政支出的81.9%。脱贫攻坚方面。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47亿元,其中省级专项扶贫资金投入12.4亿元,比上年增长44.3%,85%以上的资金优先倾斜到片区县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多方筹措资金近300亿元,支持易地扶贫移民搬迁、产业扶贫等“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其中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21.8亿元,作为资本金注入省移民搬迁集团公司,引导政策性银行投入,解决了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的资金问题。全省移民扶贫搬迁累计完成投资286.8亿元,开工建设安置房24.4万套,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19.12万套,完成国家年度计划的239%。教育方面。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贫困生资助政策,改造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建立中职生均拨款制度,提高高等教育拨款水平,支持一流大学、一流学院、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社保方面。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二连涨”,全省189万名退休人员待遇得到提高,同步提高困难群体的待遇,调整增加了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稳步推行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试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4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到45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25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3015元/人年的扶贫标准。文化体育方面。加快推进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等30个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支持十一届中国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重大文化活动,提升陕西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政府购买1万多场(次)公共演出服务,继续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体育馆、文化馆免费开放。财政支农方面。全省支农投入568.4亿元,较上年增加11.1亿元,增长2%,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了36万亩整镇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省财政注入资本金11.6亿元,组建省级农业信贷担保融资有限公司,着力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问题。

六、财政综合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缓解基层财政困难。省财政对市县转移支付达到1944.29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1130.82亿元,专项转移支付813.47亿元。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均衡性转移支付469.5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26.75亿元。发挥产业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省财政出资56.7亿元,吸引省属企业和社会资本出资778.3亿元,设立基金28支,其中10支创投基金、15支省级产业基金、3支市县基金,总规模835亿元,搭建了支持产业发展的平台。全年共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31亿元,比上年增加771亿元,其中发行置换债券1690亿元,降低年度利息支出51亿元;发行新增政府债券341亿元,用于扶贫、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推动PPP项目落地,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根据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数据显示,全省入库项目325个,总投资3392亿元,入选财政部示范项目25个。积极争取外国政府贷款。新批准利用国外贷款项目14个,贷款额折合人民币41.5亿元,列入外资规划项目数量和资金额度均创省年度批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新高。

七、依法理财和财政监督不断强化

扎实开展财政“七五”法治宣传教育,制定了加强财政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2016--2020),回复立法相关修订意见60件。扎实推进各项会计标准体系贯彻实施,大力开展以会计领军人才培养为重点的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移动互联环境下会计管理服务平台,手机版陕西会计网及会计业务办理移动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会计考试手机报名,证书业务掌上办理等运转流畅。

对10个省级部门预算进行了检查, 对10个市区政府及其所属的部门单位2016年预算、2015年决算公开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对925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了会计信息质量重点检查,查出违规企事业单位377户,涉及金额4.68亿元。建立健全财政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财政厅内控三级管理制度体系全面建设完成,全省13个市区财政局也完成了内控制度建设任务,同时对32个省级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项目建设资金进行了专项检查。以民生资金为重点,对全省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涉及33个县区、33个乡镇。开展全省非税收入收缴情况专项检查,涉及13个市本级、25个县区,延伸检查118个单位。对68个基本建设项目概(预)算、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项目的评审,送审额60亿元,核减额7.7亿元,核减率12.8%。对全省39家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了执业质量检查。

猜你喜欢
财政全省重点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重点推荐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