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南地區家集提要

2017-01-26 11:40徐雁平
国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卷首

家集是家族性文學總集,有時也收録少量集部以外的著述,在目録著録中通常收入集部的總集類,或者收入單列的叢書類。就家集的編輯刊印時間及存世數量而言,宋及宋以前家集,初步統計有二十五種,著名的如《竇氏聯珠集》《三武詩集》《清江三孔集》《二妙集》《柴氏四隱集》等,其中多爲明清人回溯性編輯;元代自編及後代編輯的元人家集十五種;明代自編及清代編輯的明人家集有一百三十六種;清人自編及民國時期編輯的清人家集,總數近一千種,其中已經眼者八百餘種,見於著録及未能查訪的有一百四十餘種。

清代家集數量的迅猛增加,是明清兩代文學中家族觀念、地方意識强化的表徵,也是大批文學家族出現的一種必然結果。家集是一族成員一代乃至數十代文學創作、學術研究的彙集或精選,有很多作品並未以單行本流傳,對於清代家族文學、家族文化研究而言,家集無疑是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對家集全面系統地整理與研究,可爲清代文學與文化研究開拓新天地。

本提要選擇四川、貴州、雲南三省家集三十三種,以提要的方式揭示清代文學與文化的一種特色。

凡 例

1.本提要爲輯録式提要。每種家集,大致叙述書名、所屬地域、編者或撰者、版本形態、編輯或刊印年代、藏地、子目,輯録序跋或題詞中揭示某一著述特徵、編纂過程的文字,摘録著述中的重要內容,其中特别留意反映家學傳承、家族成員之間交往,以及具有其他特别文獻價值的篇章。

2.家集所包含單集,如爲一卷或不分卷者,盡力標明所收詩、詞、文、賦等數量,以示此集文獻容量。

3.每一家集所屬地域,參照《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册“清時期”所示嘉慶二十五年行政區域。

4.每種家集,若有其他重要文獻涉及,酌情加按語,略作説明補充;並據《清人别集總目》(李靈年、楊忠主編,正文中簡稱“李目”)、《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柯愈春編著,正文中簡稱“柯録”)、《歷代婦女著作考》(胡文楷編著,正文中簡稱“胡考”)、《清詞别集知見目録彙編見存書目》(吴熊和、嚴迪昌、林玫儀編,正文中簡稱“吴目”)比較對照,進而揭示家集所録别集的文獻價值。

5.每種家集提要,視其文獻價值和實際內容决定提要篇幅長短,不作統一限制。

6.同一家集有不同名稱,用參見方式列目表示;一家集內所包含的較小家集,予以析出,亦用參見方式列目表示。

7.家集按題名音序排列。

《艾氏家集》(貴州畢節)

二卷。艾瀛春、艾紹儒編。民國六年仲夏貴陽文通書局印本。上海圖書館藏。目次:

卷上

六世祖,艾松滋(世美),收詩二首;

七世祖,艾橫州(友),收詩三首;

七世祖,艾竹山(友蘭),收詩一首;

七世祖,艾雲南(友芸),收詩四首;

八世祖,艾世祖(士賓),收詩一首;

十世祖,艾承洪(蒼錫),收文一篇;

卷下

十一世祖,艾鳳巖,收詩四首,文六篇;

十二世祖,艾蘭溪(佩蓀),收文六篇;

十三世祖,艾源長,收文一篇;

十四世祖,艾芷芳,收詩一首。

卷首有貴陽陳矩丁巳序:“至《艾氏家集》,僅遺孤本,昔年講學紫泉池上,研經學古之士,不遠千里來,鱗萃其中,獨山萬生仿韓績學能文,留心桑梓文獻,睹艾氏此集,驚喜曰:往歲主講麻峽,得交太史四世孫仿洲,五世孫相堂,詢其家集,云毁於兵燹,訪求二十餘載,杳不可得,所存者殘碑斷碣耳《艾氏家集》雖係孤本,當函告仿州、相堂,籌資録副印行,以光先德,則艾族受惠良多矣。余允其説,相堂果束裝赴省録副,鉛印畢,裝册祈余制叙。”

又有李國釗、熊繼飛、梁時憲、萬大章、陳文彬序,十五世孫艾瀛春、十六世孫艾紹儒序。二艾序云:“道咸間叔曾祖朝宗公擬彙刊各著爲《都春園詩文集》,適有乙卯正月苗匪陳大六、金大五等之亂,州城失守,遂被毁。甲寅歲,邑中擬修志,四出徵文,竊意鳳巖公曾纂《獨山志》,必有可徵,又念獨友萬君仿韓昔年主教邑城,可代訪,特函相乞,適萬君在築從陳衡山世丈得睹余先祖文抄二卷,來書敦余往抄因憶家中尚有石刻數種,足相補益,歸而搜輯,今月乃復來,承衡山世丈指導編次,定名爲《艾氏家集》。”

艾鳳巖爲乾隆庚午進士,有《易經人道》《貴山四書集講》《寶珠室詩集》。

《白雪堂二瞿合稿》(四川丹棱)

一册。瞿敬笏、瞿敬止撰,瞿國琮、瞿正模輯。民國十九年(1930)抄本。四川省圖書館藏。目次:

《白雪堂詩稿》三卷,瞿敬笏撰,齊肇璜評;

《白雪堂賦稿》不分卷,瞿敬笏撰,收賦二十四篇;

《瞿敬止詩文》不分卷,瞿敬止撰,收詩十八首,文二篇;

《瞿崇道詩》不分卷,瞿熙堂撰,收詩九首;

《白雪堂詩稿》卷首有民國五年(1916)李廷錫序、齊肇璜序、民國四年毛鼎元叙、民國七年熊炳周序、張炳奎題識等。卷末附《先大父拄山公祭先曾祖母文》、毛鼎元撰《先大父拄山公墓誌銘》、張士林撰《道光乙酉科拔進士拄山瞿公敬笏父子祖孫孝友列傳》,以及《瞿敬笏先祖世系》《瞿敬笏業師名録》瞿敬笏《四川選拔貢卷(道光乙酉科)》。

《瞿敬止詩文》附録《瞿氏家乘序》《高橋場祖墳碑序》,又録瞿國琮撰《瞿敬止傳》《瞿敬止先祖世系》《瞿敬止業師名録》瞿敬止《四川鄉試硃卷(嘉慶己卯科)》。

瞿敬笏,字搢之,號拄山。道光五年拔貢,自道光十六年(1836)至咸豐十一年(1861)主講丹棱巽崖書院,同治元年卒,年六十四。見張士林《道光乙酉科拔進士拄山瞿公敬笏父子祖孫孝友列傳》。瞿敬止,字汝欽,又字勉齋,號熙堂。嘉慶二十四年(1819)舉人,主講丹棱大雅書院。道光六年大挑二等,授江津縣教諭,在任二十四年,告老還鄉,年七十八卒。見瞿國琮《瞿敬止傳》。

《白雪堂二瞿合稿》卷末有瞿正模跋:“堂何以白雪名也?本先大父拄山公所常佩圖章‘度白雪以方潔’之篆文而名之(語出孔稚圭《北山移文》)。公之取此爲章者,蓋取其潔白,佩而服之,藉以自儆也。故公之爲人,其立心制行、持己待人,無不一本於潔,而其皎然不污、皭然不滓之品概性情,悉流露於歌詠之間,仿佛焉而如見其人。先是,公詩稿散佚,廣爲搜羅,吉光片羽,凑集成卷。嗣於親友處得抄稿一册,簽署曰《娱情小草》,而按之詩體,又與題簽不類,想係抄録家隨意名之耳。今者篆集成帙,將付剞劂,無以名之,因取圖篆之文而名之曰《白雪堂詩稿》。”

卷末瞿正模再跋云:“模幼受庭訓,聞先嚴諱國琮云,先大父生平詩稿最多,迭經兵燹無存。嗣胞伯諱國琳道過浦邑,聞塾館有誦先大父之詩者,隨録存之。先嚴又各地搜集,計共百首,意欲刻印給散吾族,不果,旋卒。模嘗悲先嚴之有志未逮也,於是繼續其志而述其事,遍訪親友,又得數十首。閲詩中年號,尚缺數年,未得全璧,誠恨事也。模細讀其詩,類多孝友之作,愷惻纏綿,俱從血性中發出。每誦其詩,未嘗不深有所感,因纂輯成卷,呈諸父執輩參閲校正,付諸剞劂,散給吾族。族人誦此詩,庶可使孝友之心油然生乎。模非誇先大父之才學,不過繼先嚴之志,而爲吾族人起見耳,識者諒之。至於伯祖父熙堂公,自大挑後宦游廿餘年,詩稿散佚於外,無從羅輯。兹所訪得者,均未仕時所作業,惜寥寥無幾,故附刻於後,另成一編。”

書成於民國三年,時人齊肇璜有序稱:“甲寅春,拄山先生孫正模搜羅摭拾,得其祖古今詩體律絶若干首,輯成一卷,並附抄熙堂先生詩數首,持以質諸先正。或笑之曰:‘今世競尚新學,五經諸子悉束高閣,李杜蘇黄皆覆醬瓿,焉用是爲?’正模曰:‘詩文可廢,先澤可忘乎?’因轉而見示於余,余曰:‘物極必反,事窮則變。近來二三碩儒宿老曾有存古之議,安知數十年後,不有博學好古之士爲之旁搜遠紹,尋墜緒於茫茫者乎?’不揣僭妄,因爲批點,囑其珍藏,一以慰其孫善述之志,一以貽後來文獻之資云耳。”(四川大學唐新梅撰)

按,瞿氏諸人别集,李目、柯録未據此家集著録。

《保山二袁詩稿》(雲南保山)

袁文典、袁文揆撰。今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目次:

《陶村詩抄》一卷,袁文典(儀雅)撰;

《時畬堂詩稿》十一卷,袁文揆(蘇亭)撰。

卷首有趙藩序:“滇在乾嘉間所稱保山二袁,一謂廣西州學正文典陶村,一謂雲南縣教諭文揆蘇亭也。兄弟怡怡,互相師友,搜羅滇中先輩詩文輯刊爲《詩略》《文略》二書,有功於文獻者至巨考二袁先生之爲人,陶村服官甫一載,即乞養歸,陔華潔白爲里黨矜式,晚年重宴鹿鳴,優遊考終。蘇亭以選貢官布政,罷官,有責償官帑,蘇亭爲奔走南北,乞糴輸官,一時稱其有古俠士風。晚而改銓司諭以卒。二先生生平節行要不藉詩乃傳,即以詩論,志和音雅,固不失先正典型也。”

《陶村詩抄》,收入《雲南叢書》集部之三十四,陳榮昌撰《陶村詩抄序》:“《陶村詩抄》有檀默齋、蕭曙掌、錢瘦石諸先生評點,蓋當時商榷未定本也今録存八十二首,仍爲一卷。按文典乾隆丙子舉人其集曰《陶村》,慕淵明之爲人也。”集中有《讀陶詩有懷靖節先生》。

《時畬堂詩稿》,收入《雲南叢書》集部之三十四,卷首有陳榮昌序:“(袁)文揆,乾隆丁酉拔貢,官甘肅縣丞後改官爲雲南縣教諭,所輯有《滇南文略》《滇南詩略》,與其兄文典均以詩名,時號二難,而文揆造詣殆過其兄。”又有道光九年秋阮元“原序”:“樂山通家以《時畬堂稿》來,閲其前後各作,則遊歷於江浙者亦頗久,江山主客,興會性情,皆見於詩。是時元在吴會,惜未見此老詩人也。王柳村,元家鄉詩友也,憶其曾屢言及荔扉蘇亭,今又二十餘年,來滇南閲蘇亭集,以證柳村之説,益悵然嚮往之。”集中有《滇南樂府二十章》《酬姑蘇宋瘦客(名翔鳳,字於廷,麗江明府簡子)二十五韻》《再酬宋於廷四章》《清浦謁王蘭泉先生》《再贈宋於廷即以送别》《邗上閲曾賓穀運使酬法時帆祭酒祀李西涯生日詩知先有祀歐陽公蘇長公生辰事其事甚韻因次原韻三首並柬王惕甫》《二月二日錢塘屠琴塢蔣村招同朱□泉(壬)花小湖(崇階)吴江郭頻伽(麐)海甯查丙塘(奕照)梅史(初揆)雅集賦詩》諸詩。

按,二袁集,李目、柯録皆據此家集著録。

《畢節路氏三代詩抄》(貴州畢節)

路璜等撰。光緒刊本、民國鉛印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目次:

《黔靈山樵詩抄》四卷,畢節路璜(漁濱)撰;

《紅鵝館詩抄》二卷,畢節路朝霖(訪巖)撰,民國退耕堂鉛印本;

《壬辰蜀道難詩》,路朝霖(訪巖)撰,光緒十八年(1892)京師刊本,收詩三十六首;

《嘯亭詩抄》,畢節路承鋆撰,收詩六十首。

《黔靈山樵詩抄》卷首有己丑徐世昌序:“道咸間先生與先祖同官汴梁,爲道誼交,先祖以次姑妻先生之子訪巖觀察。昌少時又時以制舉文字請業於其橋梓,以故契好之篤,非尋常交親比也。”

據《紅鵝館詩抄》卷首乙丑徐世昌序,路朝霖爲光緒丙子進士。《紅鵝館詩抄》中有《寄贈播州黎庶昌》《投贈曾滌生相國五十韻》《五妹學吟詩以勖之》《贈孫佩南京卿葆田》《孫京卿佩南以汶上新出土漢畫像見貽詩以奉謝(壬寅)》《己酉五月十七日偕徐菊人內侄尚書游京師萬牲園有作》諸作。

《嘯亭詩抄》卷首有乙丑徐世昌題記:“仲量表弟劬學早世,其兄誦丞以遺詩見示,篇什無多,因附尊人集後。”卷末有路承熙跋。

按,畢氏諸人别集,李目、柯録皆據此家集著録。

參見《蒲編堂詩存》。

《呈貢二孫遺詩》(雲南呈貢)

八卷。孫清元等撰。《雲南叢書》集部之六十一。目次:

《抱素堂遺詩》六卷,補遺一卷,孫清元(仲初)撰;

《吉人詩抄》,孫清士(吉人)撰,收詩九十六首。

卷首有喻懷信同治庚午序。《抱素堂遺詩》有孫楷宣統三年序:“公諱清元,字仲初道光癸卯副車,明年甲辰恩科領鄉薦。時滇亂作,橐筆從戎,以功歷保花翎直隸州知州,未仕而逝,得年三十有九,惜之者比於明之高季迪。生平著述甚多,有《北遊吟草》《菊隱園》等詩集。”卷末有袁嘉穀乙卯二月跋,述其詩作抄存、傳遞輯録之况甚詳。

《吉人詩抄》卷首有馮譽驄題詞二首,其一有“掣鯨才氣壓名流,六詔煙雲一筆收。瘦比梅花香有骨,淡於霜菊味宜秋”之句。卷末有劉聲琦光緒丁未跋:“吉人孫先生,琦己卯鄉試房師也。先生古滇名進士,通籍後,來宦吾川,一時書畫之名,識與不識,莫不贊美無異詞。”

按,二孫詩集,李目、柯録依據此家集著録。

《呈貢文氏三遺集合抄》(雲南呈貢)

十卷。文祖堯等撰。《雲南叢書》集部之十六。雲南圖書館甲寅年刊本。南京圖書館藏。目次:

《明陽山房遺詩》,文祖堯(介石)撰,收詩一百三十八首;

《明陽山房遺文》,文祖堯(介石)撰,收文三篇;

《餘生隨詠》,文俊德(秋水)撰,收詩三十四首;

《醉禪草》,文俊德撰,收詩三十一首;

《晚春堂詩》八卷,文化遠(又山)撰。

卷首有趙藩甲寅年撰《文介石先生父子遺詩序》云:“先生名祖堯,字心傳,一字介石,晚而自號日月外史,滇之呈貢人,明天啟辛酉選貢崇禎壬午遷江南太倉州學正,甲申國變,乙酉南都繼陷,棄官從里人釋讀澈遁跡中峰寺,已而定居曇陽庵(順治辛丑)八月至湖南桃源縣,病中聞緬變,悲憤不食,卒於舟次,年七十有三子俊德,字士賓,字秋水,亦明季諸生,仰承先志,隱居不出孫化遠,字又山,康熙丙午鄉貢,亦工詩有《晚春堂集》,已梓行。子獻,能以文學世其家。先生德粹學純,操履嚴正自訂《儒學進修日程》頒之諸生,俾日記善過,躬爲考校,一時士論翕然,以爲安定復出先生所著書曰《儒學日程講義》十四卷,《春秋析疑》二卷,《周易闡微》四卷,《南都紀聞》二卷,俱未梓而佚。惟《明陽山房詩文》六卷、《離憂集》三卷已刊行。乾隆中抽毁違礙書籍,仍付劫燼,今此二卷之存,已歷二百餘年,得逃於鼠螙兵火之厄。先生父子之性情風節,使讀者猶於楮墨間若親炙之。”

昆明陳榮昌撰《文氏三遺集序》云:“呈貢文氏,故儒家也,詩書之澤至於今未墜,而有開必先,則自明季介石先生始。介石先生之子爲秋水先生,其孫爲又山先生,合三先生之詩爲一集,收入《雲南叢書》中,名之曰《文氏三遺集》。”

《明陽山房遺集》收録秦光玉《文介石先生傳》、陸世儀《送文介石先生歸滇序》、盛敬《送介石先生還滇南序》、顧鈃《送介石先生還滇序》,收録龔日焜、顧士璉、龔挺、王育等十四家贈行詩文。《餘生隨詠》中有《山居感懷二首》,其二云:“拂袖紅塵每恨遲,江河日下竟如斯。風流最是前人好,婉孌空悲季女饑。留客一枰觀幻局,呼兒午夜共談詩。結徒大半高陽侣,日日青山酒一巵。”《醉禪草》中《感懷》云:“百結鶉衣折角巾,餘年無事但垂綸。不堪遲暮誰青眼,詎料英雄竟白身。夢裏貪歡如少日,鏡中對影似他人。醉鄉幸行容吾老,雨笠煙蓑又一春。”

文化遠字又山,號可村、漁隱,介石之孫,秋水之子,生於明崇禎癸未,康熙五年丙午舉鄉薦,時年二十四歲。《晚春堂詩》卷首有趙藩序:“感時撫事之作,尤悲涼動人,祖硯父書,非第能負荷而已。”自序云:“余七歲時,先大人即以聲律爲訓,及就外傅,對課皆度越諸童子,十歲即能爲詩先大人謂制科不以詩取士,禁勿爲,然讀罷更闌,興之所觸,則偶及之取古之能詩者,如曹劉以下諸公,及盛唐之際杜李高岑諸君子,相與心期往復,其興會所投,性情所合,各在何所,一一詳而思之,擷而出之,以必得其精微之所在,始而思,繼而疑,終而信,乃又喟然曰:非是不可言詩也。”

《晚春堂詩》卷七有《己巳秋興八首》,其一云:“碧梧衰柳盡驚秋,天地蕭然不自由。萬里寒煙來戍火,一江殘照上漁舟。蓴羹正好酬歸興,肉食安能共遠謀。爲見楓林容頓改,心傷嘉穀未低頭。”其二云:“落落秋山四望臒,於陵清况不相殊。辟纑織屨人猶在,抹月批風興已無。大嚼漫勞虚想象,枯吟徒自費工夫。拋斜筆墨拖橫杖,且理綸竿入畫圖。”卷六有《初冬積雨感懷五首》,其一云:“茅屋淒涼老病身,愁中花月幾回新。生涯已自隨漁艇,姓字猶難混野人。乘興欲歎寒谷律,傷心莫賦錦江春。擔來樵采天邊樹,濕盡枯枝似我貧。”《甲子元旦》:“晨雞啼罷又晨鴉,曙色初開轉物華。天上已回新甲子,山中猶卧舊煙霞。村荒爆竹無三户,香古瓶梅有數花。怪是年來耽作客,桃符貼遍在人家。”

按,文氏别集,李目、柯録據此家集著録。

《大理張氏詩文存遺》(雲南大理)

四卷。蓉溪張耀曾輯存。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南京大學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藏。目次:

卷一

張其仁,道光乙酉科經魁,丙戌科進士;

卷二

張士銓,咸豐辛亥舉人,同治壬戌進士;

張士彬,光緒乙亥舉人,庚辰進士,有《蒼山書房吟稿》《南歸紀程草》《遲月山房詩稿》《打油腔》《四可齋隨筆》等;

卷三

張士鏸,光緒己卯科舉人,庚辰科進士;

陸嘉年,字秀珊,咸豐壬子進士、貴州學政、山東督糧道桂林陸仁愷之長女。有《葆繡軒詩集》若干卷,今佚,存30餘首,録23首;

卷四

張啟曾,光緒丁酉科舉人。

民國二十四年張耀曾序:“吾家大理之喜洲,經丙辰杜文秀之亂,自先祖静山公以上歷代傳留之遺墨,蕩然無存。厥後諸伯叔散處四方,幾經喪亂,先祖遺墨之僅存者,又散佚大半,諸伯叔所自著作,亦多就澌滅,其輾轉歸余手者,不及十之一,雖吉光片羽,常自珍護,而斷簡零篇,終難流傳,蓋德光之幽閟久矣。比滇省有集刻先賢詩文之舉,主事諸君子搜討甚勤,徵詢屢及吾家,爰就所藏先人遺墨,恭録先祖静山公文十五篇、詩二篇,先二伯菊畦公詩三首,先七伯蔚森公詩三十七首,先君勵吾公詩四首,先母陸太夫人詩二十三首,先堂兄迪臣詩二十五首,彙編成册,備採擇焉,録既竟,族人聞知,紛索副本。”

卷三有陸嘉年《辛丑代蓉溪兒子作和遊東友人感事詩步原韻》,其二云:“塗炭生靈誰首禍,卧薪事業闃無人。且磨銅劍遲來日,漫挈玉壺醉好春。慚愧四郊多戰壘,未能弱冠掃煙塵。”其三云:“承平多士競奢豪,世亂空聞衆口囂。憂患累親增鶴髮(家大人官京師二十載清苦異常去歲之亂復被掠一空),貧寒於我若鴻毛。從來勤儉家風古,自負澄清意氣高。投筆他年走邊塞,不教戎馬竟徒勞。”

《大竹王氏昆仲遺詩》(四川大竹)

王鼎臣輯,伍濬祥(瓊甫)、江曉帆編。道光刻本。此書東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本爲民國三年成都昌福公司重印本,題爲《二王詩集》。目次:

《待鶴樓詩抄》三卷,王懷曾(魯之)撰;

《零礫詩抄》三卷,王懷孟(小雲)撰。

《待鶴樓詩抄》卷首有道光丙午伍濬祥序:“吾蜀王魯之與仲氏小雲兩先生,自幼以神童稱。嘉慶庚午,小雲舉於鄉,魯之中副車,年均未冠,淹雅鴻博,一時推爲名下士。魯之至道光丙午始舉京兆,以教習期滿,出宰山左。小雲庚子尚應禮部試,家君以《流觴曲水圖》屬題,洋洋大篇,末有‘何時畫我侍公飲,我亦千秋萬古人’之句。是秋省兄長清,遽歸道山,題句竟成讖語,惜哉!而魯之固不嘗覿面也,然喜讀其詩,並愛其字,魚書尺素,累牘連篇,雖云神交,不啻晤語,則又不在見與不見矣。魯之詩最夥,爲祝融取去,旋卒於官,身後蕭然,僅有一孫,小雲無嗣其季弟鼎臣慟兩兄詩不可無傳,收拾餘燼與小雲遺稿,屬濬與江曉帆太史編次,各得詩三百餘首。因思魯之昆仲足跡所經,每多題詠,鴻爪雪泥,無難物色,即曩時所書,多半舊作,是存稿雖遭回禄,而墨蹟尚在人間,鼎臣由此求之,他日者復謀續編,則以愛兄之道,成兄之志,俾缺月復圓,明珠並照,斯又編者之所樂聞,亦作者之所深慰也夫。”卷末有孔憲鈺跋:“《待鶴樓詩抄》,吾師魯之先生所著。辛丑歲鈺謁先生於長清留館署內,以詩抄六册見示,僅録一册,餘没於火。其存者,特鈺之抄册耳。先生自垂髫齡遊學黔中,比還,中庚午副車,壬午順天舉人,以教習作宰,歷冠縣、安邱諸邑,其生平甘苦之所經,山川之所歷,及夫交遊離合、觸事感物之所抒發,備見集中。今全集既不可復得,後之人欲考論先生之始終,亦無所藉以爲徵信,可勝歎哉!幸鈺之所抄之册,得因伍瓊甫、江曉帆兩先生付之剞劂,以廣其傳,庶先生之精神,猶可藉以不敝,然亦僅矣。”是集中有《道上偕小雲弟作》《西山大霧寄呈次坡舅氏》《出都留别舅氏程次坡翰林(伯鑾)》諸詩。

集中有《元伯自皖游豫來歷下以詩見示即步原韻》《再和元伯示詩原韻》《和馬元伯酬人登岱元韻》諸詩。(吉林大學趙鬱飛撰,趙成傑提供東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本資訊)

按,王氏兄弟詩集,李目、柯録皆據此家集著録。

《澹勤室全集》(貴州貴築)

傅潢、傅壽彤撰。光緒三年武昌刊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目次:

《一朵山房詩集》十八卷,傅潢撰;

《古音類表》九卷,傅壽彤撰;

《澹勤室詩》六卷,傅壽彤撰;

《孔庭學裔》五卷,傅壽彤撰。

《一朵山房詩集》,光緒三年刊刻,由傅潢子傅壽彤校刊。卷首有光緒三年胡鳳丹序:“貴築傅竹湘司馬與余同官鄂中,去年自襄陽榷務所晉省,一見如舊識,因出其大父星北先生詩集,屬余重付殺青,並丐序讀史詠史諸作自抒偉抱,不矜奇異,一字褒貶,有如袞鉞,何其正也至其家庭諸篇,則宛若陟屺之歌,蓼莪之賦,孝思之篤,形諸篇什他若紀事、題圖、雜感、遊覽、撫時、論事,即景生情,亦復各有寄託”。又同治十二年黄彭年序:“先君自髫齡從先生游”,“彭年既與先生之子青餘廉訪締交,又重以婚姻,今青餘將重刊先生詩集,郵寄彭年審校”。是集卷三有《賓穀中丞以賞雨茅屋集見示賦此奉報》,卷一一有《赴陽書院講席》。集中有數首追懷洪亮吉或讀洪亮吉集之作。卷末有道光癸巳方朔撰“書後”。

《古音類表》卷首有道光二十七年自序。《澹勤室詩》,光緒三年刊,卷三有《湘中歐陽子菑攜琴過訪彈瀟湘水雲及秋鴻之曲》,卷五有《劍曇話梨雲小榭舊事雜紀以詩》《自題秋江夜泛畫卷寄黄子壽編修湘中》諸詩。

《孔庭學裔》列朱子、周子以下至陸隴其等理學人物,共五十三人。

按,傅氏别集,李目、柯録皆據此家集著録。

《得一山房全集》(廣西灌陽)

唐景崧輯。光緒刻本。上海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藏。目次:

《得一山房詩集》二卷,灌陽唐懋功(雲坳)撰;

《請纓日記》十卷,唐景崧(維卿)撰;

《詩畸》八卷外編二卷,唐景崧(維卿)輯;

《謎拾》二卷,唐景崧(維卿)輯;

《謎學》一卷,唐運溥撰。

《得一山房詩集》,光緒癸巳刊刻。上卷收録丙辰詩六首,丁巳二十首,戊午二十五首,己未七十首,庚申三十首,辛酉五首。下卷收録壬戌三十三首,癸亥二十一首,甲子四首,乙丑六首,丁卯一首,辛未三首,壬申十一首,癸酉七首,甲戌十四首,乙亥十一首,丙子四首,共二百七十一首。

《得一山房全詩》卷上有《病中贈內》:“歸來面破壁,雲路斂鵬翼。母老不言苦,賴汝修婦職。兒書雜女課,督率頗能力。以此室家樂,翻忘寇盜逼。”《元日試筆示景崧景崇兩兒》(戊午)後四句云:“身外浮名同爆竹,眼前生趣問梅花。三年循例開秋榜,努力工夫邃密加。”卷下《寄內》其三云:“高堂七十費扶持,女職男功母若師。家教寬嚴期並用,成人都在少年時。”其五云:“和丸閨裏課兒難,一第居然榜首看。二十年華七千里,違卿諄屬早歸鞍。”其六云:“四次看花願未嘗,與兒决計不還鄉。陌頭柳色知多少,一度春風一較量。”《入闈日示內》云:“六十悤悤負此生,何堪挾策覓微名。矮人鼓舞觀場計,老婦消磨望榜情。伏櫪驥心千里在,脱韝鷹距九霄橫。紅綾倘許供殘嚼,信有文章與命憎。”《與內子改詩》云:“老懶何所事,所事惟吟哦。衆情易相涉,孤響難爲和。賴兹內助人,怡然效切磋。結髮成兩好,齊眉漸雙皤。井臼謝操持,刀尺停摩挲。抗懷慕徐淑,織錦商連波。晴窗冬日佳,凍筆一時呵。苦心困冥索,入定窮禪魔。得句偶相示,塗改祛舛訛。慚非一字師,歲月資銷磨。款款房中曲,偕老期無他。梅花弄高枝,逸興當如何。”

卷末有光緒癸巳冬唐景崧、唐景崇跋:“《得一山房詩集》二卷,先大夫四十歲以後作也。道光丙午舉於鄉,仍課徒爲業,咸豐年間里門寇擾,寒士重困,先大夫不屑趨異路而希顯榮,苦抱殘編,跧伏鄉塾,於是牢愁成喟,一寄於詩。歲辛酉挈景崧北上,下第羈京,窮居憔悴中而未嘗廢吟。洎甲子歸桂林,得詩乃稀。蓋此七載間,從遊者遠近環集,丹鉛點竄,無暇晷矣。辛未就養都門,自嗣以後,精力衰而又迭擯於有司,興趣益索,故復不多作。嘗手自抄存兩卷,始咸豐丙辰,迄光緒丙子,進景崧兄弟等而命之曰:‘吾詩止自鳴胸臆,非欲以示世,不必求達官名流爲序也。’兹伏讀所存稿,僅二百數十首,而時事之喪亂,家境之奇困,公車蹉躓,百折不回,天下失意人當不忍卒讀,而况吾子孫哉。若夫一日之交,一裘一金之贈,世視爲無足輕重、過而輒忘者,詩每反復稱道,三致意焉。然則先大夫性情品概,亦於是乎見,識者當求諸聲律之外矣。”

《請纓日記》,光緒癸巳刊於臺灣布政使署,卷首有丘逢甲序。“凡例”共七則,其中有:“日記記一己之閲歷也,以己事爲幹,故詳;以人事爲枝,故略。凡關此次軍務,除記越事較詳,己事尤詳,此外如閩、臺、浙江,亦據邸抄、軍報、友書大略採録,以備此次用兵之本末。其有不關軍務者,間亦摘存,聊志泥爪。”

卷一記光緒八年(1882)壬午七月初九日接旨,九月二十日出都,十月初一日到上海。卷一〇記從香港上環到越南,記光緒十二年越南中法戰爭。卷末有光緒己丑七月朱和鈞跋,光緒十四年唐景崧於臺灣道署題記:“計南征三載,與西虜旗鼓相當,大小十餘戰,未嘗不繫頸帳下,懸頭槁街,而請纓之志,終憾未償,零編斷帙,夾置於叢殘伍籍之中,首尾不完,或曰中外用兵,蓋以此次爲最久而接戰爲最烈也,不可不記;南交忽屬泰西,爲二千年來未有之大變,不可不記;泰西爲我國讎,咸豐庚申後劉永福首起擊之,不可不記;書生走萬里,馭異域梟將,提一旅偏師,轉戰三年,目睹兵戎始末,不可不記。”又有“光緒癸巳刊成,於臺灣布政使署再識”之語。

《詩畸》,光緒十九年刊刻,卷首有南注生撰光緒癸巳自序:“余曩官京師,嘗與朋輩作文字飲,而詩鐘之聚爲尤多,維時作者則有李憲之、黄曉眚、敖金甫、周生霖、謝子受、周子謙、余搢珊、鮑印庭、王幼霞、龍松岑、韋伯謙、俞冬生、俞潞生、白子和、李燕伯、唐芷庵諸君,京曹多暇,時時習此以爲樂,季弟禹卿游嶺南,製精具以歸,於是詩鍾以余所寓三矯堂爲最盛,其中躋顯仕掇魏科去者,頗不乏人;而潦倒死亡,亦不可勝記,稿本散佚,視爲遊戲,不復愛惜,獨季弟所製具,歿後猶存,每一摩弄,未嘗不流涕欷歔,而朋友兄弟之悲並集於中而莫能自已光緒壬午,法越構難,余以箐纓從事邊徼,縱橫於長槍大戰間,自分此生長與柔翰辭矣。事平,官海外,於閩人爲親,閩人雅善此,於是公暇復樂爲之,稿亦不存,續有所作,始稍稍輯録,而其中相繼凋喪復十數人洎歸海東,爰取抄稿,重加删汰,分門編輯,綜計前後存十之三四,乃付剞劂,無俾再遺。凡昔與會者,雖數聯必録,而粗學如兒子運浦輩,亦采廁其間,所以勵其風雅之志也,而無稿可輯者計凡十餘人。”有“詩鐘凡例”九條。集中“作者姓氏”録五十五人,其中有臺灣丘逢甲、瀏陽譚嗣襄、灌陽唐南注、唐運溥(度周)、唐運涵(佩馴)、唐運深(晉端)、唐運澤(葆厚)等。

《謎拾》,光緒十九年刊刻,有自序云:“曩在京師,每於春夕懸棚列彩,廣召賓客,茗酒增奢,互爲酬酢,於是有《十八家燈謎》之刻,余付刊三十條,固因集隘,不可多録,亦以嚴於汰擇,疑俚俗語、生造語不可以示人故也,積年所作,不可數計今者追思舊作,十不得一,録編兩卷。”又《雜説》一篇,專説謎格。

按,唐氏别集,李目、柯録皆據此家集著録。

《獨山莫氏郘亭叢書》(貴州獨山)

六十六卷,分訂二十六册。民國三十三年(1944)揚州陳履恒得影山草堂殘版整理補刊本。上海圖書館藏。目次:

《貴州詩紀傳證》三十三卷,莫友芝撰;

《宋元舊本書經眼録》三卷附録二卷,莫友芝撰;

《貞定先生遺集》四卷附録一卷,莫與儔撰;

《唐寫本説文木部箋異》一卷,莫友芝撰;

《郘亭遺文》八卷,莫友芝撰;

《郘亭詩抄》六卷,莫友芝撰;

《郘亭遺詩》八卷,莫友芝撰。

《黔詩紀略》由遵義唐樹義(子方)審例,遵義黎兆勳(伯庸)采詩,獨山莫友芝(子偲)傳證。卷首有張裕釗《徵君墓子偲墓誌銘》。

《宋元舊本書經眼録》目録後有同治癸酉莫繩孫跋:“右宋、金、元、明槧本,暨舊抄本、稿本書凡百三十種,悉同治乙丑迄己巳數載中先君客遊所見者,或解題,或考其槧抄善劣,或僅記每葉行字數目,或並録其序跋及經藏家跋語印記,皆經眼時隨筆志之,以備循覽。今年春,姑夫黎蓴齋先生自吴門來金陵,謂足備目録家之一,亟欲壽梓,繩孫謹次爲三卷,更集他書衣及碑帖題語,爲二卷附焉。吾家影山草堂僻在黔南,舊藏粗備,尤多先人手澤。遭亂後散佚略盡,不可復得,今卷中僅存一二,先君少時所校也,念之泫然。”

《貞定先生遺集》卷一至卷三爲文。卷四爲詩,收詩十二首,其中有《兒子友芝新收經解類書是其友故物都中同寓曾通閲者今四十餘年矣檢點舊帙者聯床風景猶在目前也(己亥)》《戊戌生日鄭子尹孝廉珍以詩見壽和答》等。

《郘亭詩抄》卷首有咸豐三年順德黄統序:“本朝通儒説經,尊守許君文字書,幾聖作等,矧剛水淵源所在者。故既殫心求通,會以治經,而朋友子弟講習問難,亦必以許君義彊聒焉。其弟茝昇,尋以小學文字先後見賞丁虚園、翁祖庚兩前輩,貢成均,於是許君書貴州鄉僻悉有,皆子偲道以然也。”“既讀留示上八年詩,則又刊落時豔,善道人意中語,而皆人人所不能道,信乎探義山、黄、陳之奧,而融去獷晦,以自造杜韓之門庭者,吾子偲經術詞章之交進乃遂至此邪?”咸豐二年翁同書序:“子偲天性惇樸,家多藏書,而又能善讀之,以藴蓄爲辭章,故能遠去塵俗,不失涪翁質厚爲本家法。”又有咸豐壬子鄭珍序。莫彝孫題識云:“右古近體詩六卷凡四百一首,咸豐壬子歲,大人主講湘川,及門諸子抄集辛亥以上八年手稿,刊之講舍者也。甲寅初冬,桐梓賊亟圍遵義城,已再逾月,板猶在東郭外,火及屋山越二年甲子,江南平,移寓秣陵。明年冬,仲弟繩孫乃計峽舟漂失七十九板,以印本翻雕。丙寅春,將蕆功,復請前後十年抄稿爲續,則曰昔刻本非我意,亦既顢頇問世,故從若輩行之,餘者欲且俟諸能中病譏彈吾文者,並此更汰定過,豈晚邪。”

續集遺詩八卷,收録咸豐壬子至同治辛未古今詩五百四十六首,光緒元年續刊於後。卷一中有《甲辰生日伯基兄來遵義省先墓述呈兼示諸弟侄六首》《鄭子尹珍自京歸留飲影山草堂》《驟寒憶茝昇(庭芝)弟》《示子厚弟(生芝)》《書子尹詩卷後》等詩;卷二有《正月四日東行抵姑園宿用子尹韻答柏容》《桃溪石壁同遊者芝園柏容及黎氏叔吉(兆祺)篠亭(庶燾)椒園(庶蕃)諸弟》等詩;卷四有《繩孫上學》《得祥芝弟黎平來書》《贈從孫大章二首》《人日送庭生兩弟歸都勻歲試》等詩;卷五中有《青田山廬憶諸弟》四首、《葺屋示諸弟》等詩;卷六中有《中秋日攜兒子彝繩猶子桐橙過棠洲》《中秋湘川講舍對月憶庭祥兩弟》《至都勻謁祖墓示彝兒》等詩。

按,《郘亭遺詩》八卷,《獨山莫氏郘亭叢書》本無武昌張裕釗撰《徵君莫子偲墓誌銘》,將其移止《黔詩紀略》卷首;而《清代詩文集彙編》六百四十一册所收光緒本則有。

《費氏詩抄》(四川新繁)

四卷。繁江釋含澈(雪堂)輯。清刻本。上海圖書館藏。目次:

費經虞(仲若),收詩十三首;

費密(此度),收詩五十四首;

費錫琮(厚蕃),收詩八首;

費錫璜(滋衡),收詩二百零二首。

“詩抄”前有《費仲若先生傳》:“費經虞,字仲若崇正十二年舉於鄉,十七年正月授昆明知縣有《毛詩廣義》二十卷,《字學》十卷,《雅倫》三十卷。卒年七十三。門人私謚孝貞。子密,隱居博學,有父風。”

據佚名《費此度先生傳》:“費密,字此度,號燕峰十歲父經虞爲講《通鑑》丁酉十月攜家出沔漢,戊戌春至揚州,聞常熟錢尚書謙益以文名天下,乃上書錢公。公得書大驚,與論詩於芙蓉莊,指密《北征詩》歎曰:此必傳之作也。時王司寇士禛理揚州,見密古詩,以爲絶倫,而尤愛近體辛巳六月病下痢,遂不能起,年七十有七,門人私謚中文先生有《中傳正紀》百二十卷,《弘道書》十卷,《聖門舊章》二十四卷,文集二十卷,詩抄二十卷,《河洛古文》一卷,《尚書説》一卷,《周禮注論》一卷,《二南偶説》一卷”

據張玢《費直敏先生小傳》:費錫琮,“字厚蕃,號樹棲,西蜀費中文先生之長君,費節孝之同懷兄也中文先生以海內名宿倡理學於東南,詩學爲世傳青箱。先生與節孝先生少承家學,絶意仕進,日相與歌吟不輟,著《階庭偕詠集》先生生於順治十八年,卒於雍正三年。長子冕,中四川癸卯科副車,次子盉孫、天修,皆孜孜喜讀書,守其家學。”有《白鶴樓集》。據《費滋衡先生紀略》:“沈德潜《别裁集》載滋衡熟古樂府,詩中蒼蒼莽莽,時有古音,然亦不無粗率處。”

費經虞詩中有《遣兒密往褒城授徒》《往定軍山下潘氏授徒》(崇禎年作);費密詩中有《移家定軍山下》。

費錫璜,“字滋衡,此度次子,不就鴻博,性豪放不羈,嘗投詩於海,痛哭而還有《掣鯨堂詩集》”。詩中有《同宋豫葊先生入西訪天下大師墓因遍遊隆恩善感寶珠諸名刹》《王阮亭少司農招飲》等,其中《書懷》其一云:“食肉封侯事已虚,生平二十學孫吴。買刀未試屠牛技,聚米能爲破敵圖。得配才人廝養卒,快騎大馬霍家奴。腐儒窮死原常分,恐負平生萬卷書。”《野田怡全堂讀史雜詩》云:“大父辭官歸故廬,但遺清白更無餘。盧家五世傳經業,班氏三人讀史書。適野自尋巢子菜,當門仍種武侯蔬。舊鄉風景依然是,只少峨眉上碧虚。”

《桂林周氏家集》(廣西桂林)

周家彦輯。民國二十三年(1934)桂林周氏青島排印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目次:

《榕蔭書屋筆記》一卷,桂林周因培(椿園)撰;

《樹蘐草堂文集》二卷,周益(子謙)撰;

《樹蘐草堂詩集》一卷,周益撰;

《樹蘐草堂詩餘》一卷,周益撰;

《三絳隨筆》一卷,周慶壬(伯孚)撰。

卷首有民國二十三年路朝鑾序、陳敉功序。路序云:“桂林周丈韜甫,曩歲同官京師高曾祖三世皆知掇甲科。”陳序云:“周氏在桂林爲詩禮舊族,先世親戚之情誼,文字之往來,最密最厚,今數傳猶得與韜甫丈遇於膠澳,相得甚歡,此因緣之繼續,亦良幸矣。世衰道微,人心陷溺,韜丈獨能篤其親,敦其本,裒集先人手澤,將以發揚光大之,所謂繩其祖武、貽厥孫謀者,誠不愧明德之後也。”

按,周益集,李目、柯録皆據此家集著録。吴目著録周益詞集。

《橫山陳氏硃卷》(廣西臨桂)

六册。陳鍾琛等輯。清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目次:

陳宏諴,字汝和,胞弟陳宏謀,康熙辛卯鄉試卷,存制藝三篇;

陳宏謀,字汝諮,雍正癸卯進士。雍正癸卯鄉試卷,存制藝四篇,試帖詩一首,策問三篇;雍正癸卯會試卷,存制藝三篇;

陳宏緒,乾隆丙辰舉人,乾隆丙辰鄉試卷,存制藝三篇;

陳鍾瑶,字以舟。乾隆戊午順天鄉試卷,存制藝三篇;

陳鍾珂,字鳴遠,乾隆辛酉舉人。父宏祖,子蘭森,孫兆熙。乾隆辛酉鄉試卷,存制藝四篇;

陳鍾瑞,字虞輯,乾隆辛酉舉人。父宏技,胞弟鍾珽。乾隆辛酉鄉試卷,存制藝三篇;

陳鍾理,字燮公,乾隆辛酉舉人。祖奇玉,父宏諴。乾隆辛酉鄉試卷,存制藝三篇,乾隆壬戌明通榜卷,存制藝三篇;

陳鍾珂,乾隆壬戌明通榜卷,存制藝三篇;

陳鍾球,字夔鳴,乾隆甲子舉人。父宏誨。乾隆甲子鄉試卷,存制藝五篇,策問一篇;

陳鍾珣,字嵩敏。父宏緒。乾隆壬申鄉試薦卷,存制藝三篇;

陳鍾琛,字紫岱,乾隆己卯舉人。父宏議。乾隆己卯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策問五篇;

陳鍾瑗,字景蘧,乾隆庚辰舉人。父宏誨。乾隆庚辰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乾隆癸未會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丙戌會試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陳鍾玫,字善元。父宏議,胞兄鍾琛、鍾璐。乾隆丙午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陳鍾璐,字蔭三。父宏議,胞兄鍾琛,乾隆己卯舉人。乾隆癸卯鄉試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陳蘭森,字松山,乾隆丙子科舉人,丁丑科進士。祖宏謀,雍正癸卯進士;父陳鍾珂,乾隆辛酉舉人。未録硃卷。

陳蘭葆,字含光,乾隆癸卯舉人。祖宏諴,父鍾理,乾隆辛酉舉人。乾隆癸卯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陳蘭蕙,字樹畹,乾隆己酉恩科舉人。祖宏諴,父鍾瑶,胞兄蘭藹,乾隆壬子舉人。乾隆己酉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策問一篇;

陳蘭萐,字長豐。祖宏諴,父鍾瑶,胞弟蘭蕙,己酉恩科舉人。乾隆己酉鄉試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陳蘭楙,字德新,乾隆壬子副榜,祖宏謀,父鍾珂,胞兄蘭森。乾隆壬子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陳蘭藹,字申吉,乾隆壬子舉人。祖宏諴,父鍾瑶,胞弟蘭蕙。乾隆壬子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經解一篇;

陳蘭枝,字珮華,乾隆壬子舉人。祖宏謀,父鍾珂。乾隆壬子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陳蘭森,乾隆丙子科鄉試卷,存制藝三篇,策問五篇;乾隆丁丑會試卷,存制藝二篇,試帖詩一首;

陳蘭策,字方吾,嘉慶乙丑進士。祖宏議,父鍾琛。嘉慶庚申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陳蘭符,字信吾,甲子科舉人。祖宏議,父鍾璐。嘉慶辛酉、嘉慶甲子鄉試卷,存制藝六篇,試帖詩二首;嘉慶乙丑會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陳蘭簪,字豫吾。祖宏議,父鍾璐。嘉慶癸酉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陳兆熙,乾隆丁酉選拔卷,存制藝三篇,經解一篇,試帖詩一首;乾隆丁酉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策問二篇;乾隆甲辰會試卷,存制藝3篇,試帖詩一首;

陳逨熙,字有斯,嘉慶戊辰舉人。祖鍾琛,父蘭策。嘉慶戊辰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陳邁熙,字及斯,嘉慶丙子舉人,祖鍾琛,父蘭策,嘉慶庚申進士,胞兄逨熙。嘉慶丙子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陳疇熙,字承箕,嘉慶庚午舉人。祖鍾璠,父蘭芳。嘉慶庚午、癸酉鄉試卷,存制藝六篇,試帖詩二首;會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陳元燾,字壽士,乾隆戊申舉人。曾祖宏謀,祖鍾珂,父蘭森,胞兄兆熙。乾隆戊申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陳守增,字謙益,祖蘭森,父兆熙,乾隆丁酉舉人。嘉慶戊午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陳守壡,字哲臣,嘉慶癸酉解元。祖蘭森,父鼎勳,本生父元燾,乾隆戊申舉人。嘉慶癸酉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嘉慶庚辰會試卷,存制藝八篇,試帖詩一首,策問五篇;

陳守模,字敬臣,道光辛巳舉人,祖蘭森,父元燾,胞弟繼昌。道光辛巳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陳奎昌,字翰臣,道光壬午舉人。祖蘭森,父元燾,胞兄守模、繼昌。道光壬午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陳其昌,字及五,道光壬辰舉人,祖蘭葆,父智熙。道光壬辰鄉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卷首有乾隆庚寅陳宏謀序:“考粵中自寶聚公以下始有墓碑,傳至先祖世耀公凡五世,以耕織爲業,醇樸好善先君韞璧公性喜讀書,始令子侄習儒業,伯兄汝和暨予先後遊泮,其時家徒四壁,僅供饘粥,而先君延師購書之費,則不惜節衣縮食爲之辛卯余兄汝和薦而未售,癸卯恭逢世宗憲皇帝御極,首開恩科,首場文以字句微疵,幾遭棄置,主司西蜀朱景先生搜得,極爲賞拔遂以冠榜。是年公車北上,倖亦與選,而後場策論亦荷朱文端公、張文和公見賞”。又乾隆丁未陳鍾琛序:“是編爲庚寅歲先文恭公手訂,余時作宰撫寧”。

是集有“綴言七則”,其中有:“是編就試作原本匯輯,皆係風簾寸晷,不暇修飾之文”;“二三場原與制藝並重,總緣全材難覯,主司間從節取,然經文以闡經義,策論以覘實學,一日成名,將來之措施,悉准諸此。近制更增詩帖,則涵詠風雅,鼓吹休明,作者未必諸體皆佳”;“各書履歷於前,志家世之遠近,族繁難以遍載,僅紀三代弟兄,以表支分派”;“國制每十二年一舉拔貢,中選者注選入官,固士子進身之華選也,其卷一並附刊。即歲科兩試亦始進階梯,但人數較多,試草尚俟續刊”。

《黄氏一家雜著》(貴州貴築)

十五種。黄彭年等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稿本。目次:

《黄彭年家書》;

《山西寶泉局奏稿》;

《太平天國軍事資料》;

《光緒二十六年教堂合同》;

《御史劉其年劾吴臺壽疏》;

《平賊議》;

《平賊論》;

《李忠武勇毅兩公家傳》;

《上劉中丞禀稿》;

《琉球考略》;

《光緒十五年八月邸抄》;

《漢中日記》

《戴經堂日録》;

《黄輔相行狀》;

《尺牘奏稿雜稿》。

《黄彭年家書》所收乃黄彭年致其父書劄十餘通;《光緒二十六年教堂合同》乃黄彭年在大名府任上與天主教堂訂定合同。集中諸稿,多未標明作者,似多出自黄彭年之手。《光緒十五年八月邸抄》可考定爲黄彭年所抄録,間有黄國瑾信劄;《漢中日記》爲同治二年(1863)應陝西巡撫劉蓉之聘,主講關中書院時所記。《戴經堂日録》是他人之作,因其中咸豐三年(1853)正月十八日提及約彭年“晚飯”之事。(此提要是據蘇揚劍在國家圖書館所録筆記整理。)

《家蔭堂存稿》(貴州貴築)

周際華輯。道光十九年家蔭堂重刊本。上海圖書館藏。目次:

《風簷世草》一卷,周承勳等撰;

《家蔭堂文抄》一卷,周際華撰;

《家蔭堂詩抄》一卷,周際華撰;

《省心録》一卷,周際華撰;

《深感知己録》一卷,周際華撰;

《共城從政録》一卷,《萃原》附(集中未見);

《海陵從政録》一卷,周際華撰;

尺牘一卷家言附,周際華撰;

《渭川劄存》附,周際華輯;

《一瞬録》一卷,周際華撰;

《家蔭堂來西録》,周奎(照域)撰。(原目録中未有)

《家蔭堂存稿》卷首有周作楫序:“蓋自先生之祖父比舉於鄉,有名於時,至先生兄弟復先後登第,今其諸子繼之,而次君子愉,則余庚辰同年生也。科名之望,萃於一門,此世人所景慕以爲不易得者。”又有道光十年張德鳳序:“嘉慶庚辰,德鳳始成進士,黔省同年凡十人,而周氏一族與其三焉,爾時心竊異之。歲丁亥來共城,獲從石藩先生游,乃得悉其家世,蓋自前明萬曆允新公家於築,以甲科起家,代有興者,至今二百餘年矣。兹復裒其一堂四世中式之文,名之曰《風簷世草》,屬德鳳叙而梓之,且言曰:余之爲此非以耀科名、矜門閥也,蓋大懼後世子孫不克負荷先業,俾人授一編,朝夕捧誦,知祖父以來刻苦力學,勉紹箕裘,罔敢失墜,庶幾有所儆惕興起,無廢讀書種子,斯可矣竊念國家文教涵濡,海內向風,以科第文學世其家者,固不乏人,然亦可屈指數耳。其餘或一再傳而目不知書者,豈盡子弟之不才,毋亦貽謀之未盡善也。”

周際華《家蔭堂風簷世草序》云:“吾家始於濂溪,衍於祁陽,遷於畢節,有明允新公以萬曆進士仕蜀,至川北道,乃家於築,是爲築之始祖,傳七世至今,不習士賈事,愚者農,慧者讀,支派不甚繁,科甲殊不絶,就中之文,未能備紀,謹即本身四世譜而系之,以表國恩,以垂家乘,非敢以文章問世,科第驕人也。”

下録《家蔭堂風簷世草譜》,並附所收四書文篇數於後:

周承勳,字永思,乾隆甲子科鄉試,收文三篇;

周奎,字照域,永思長子,乾隆庚子科鄉試,收文三篇;

周堂,字明域,永思次子,乾隆壬子科鄉試,收文三篇;

周際華,字石藩,原名際岐,照域三子,嘉慶戊午科鄉試,辛酉科會試,收文三篇;

周有章,字南坪,原名際中,照域四子,嘉慶辛酉科鄉試,己巳恩科會試,收文六篇;

周頊,字子愉,原名景,石藩次子,嘉慶己卯科鄉試,庚辰會試,收文三篇;

周際雲,字芝田,照域八子,道光辛卯恩科鄉試,壬辰恩科會試,收文六篇;

周顎,字子儼,石藩四子,道光壬辰科順天鄉試,乙未科會試,收文三篇;

周灝,字子淳,石藩六子,道光丁酉科順天鄉試,收文三篇。

《風簷世草》所録文皆有圈點、批語。

《家蔭堂文抄》由“侄葆元、顗,男頎、穎、顁、頲、頊、顎、灝同校刊”,卷首有道光十九年(1839)張德鳳序:“丙戌冬,德鳳始遊共城,石藩先生延主百泉書院。公餘之暇,晨夕過從,每以商榷經史,講論文藝爲樂,既而出其所作四書文數十首,屬爲點定。德鳳焉知文,且與嗣君儀部頊爲同年生,末學晚進,又焉敢定先生之文先生少通籍,中間爲校官十餘年,爲文甚多,都不存稿,兹特其少作十數首,餘皆近爲諸生程式之作也。”又有道光十三年梁葆慶序。是集收《大學》題文十三篇,《中庸》題文三篇,《孟子》題文十三篇。

“續刊”收己亥科江南鄉試擬作一篇,附周灝擬作一篇。有評點、批語。

《家蔭堂詩抄》收詩二百首,其中有《題鄭板橋先生遺像(戊戌之秋子研明府解組歸來出先生圖像見示)》四首。

《省心録》卷首有道光戊戌蘇廷玉序,道光十年周際華序。周序云:“今行年五十有七,侍教五十餘年,萍跡大半天下,險阻艱難,未必不備嘗之,乃一動念而仍不免於誤,出一言而仍不免於誤,一舉事而仍不免於誤,神明滋懼,何日知非,行將老矣,奚以無負先大夫之訓,謹述平旨所聞,與夫身所自歷者,録之以爲朝夕省心之具。”周際華跋云:“右録凡一百六十五條,類皆得諸先大夫八十年之閲歷,朝夕教訓,不憚其煩,又以予之所閲歷者證之,其理不爽,故志之以爲省心之鑒,且使吾家子弟觀覽較切,異日留爲家乘,賢者可興,而不肖者亦可警。”

《海陵從政録》收録《上河道憲興化水利禀》《捐助文正書院修脯示》《諭書院諸生》《與諸生講學隨筆》等文二十六篇。

《深感知己録》卷首有自叙云:“華今六十七年矣,自計平生順逆參半,順如父母之愛,朋友之歡,鄉會薦舉之知感,固人所共知,而華所必不忍忘者也。”卷末有道光戊戌周葆元跋。

尺牘收録周石藩致陳渭川、穆鶴舫等信劄二十五通;家書中收録訓子信劄十一通。

《家蔭堂來西録》卷首有周際華序:“乙卯仲秋場事畢,返於鄉,時先大父公車滯京師七年矣。又兩載,無歸耗遥見麟山之陽有乘肩輿來者,趨視之,先大夫也亟問華所學幾何,呈場屋三藝請訓。曰:七年失教,竟能如此耶?遂命作比因歎曰:爾岳父謂我求進士不獲,誤卻家中幾舉人。今見爾文或者未必遂誤也,旋出來西録長篇,命抄寫,以志雪泥鴻爪之意先大父享年八十有一日,事筆墨,所爲詩古文詞,華兄弟不肖不知愛惜,流失殆盡,然吉光片羽,亦是家珍,謹檢出弁於簡端。”

《一瞬録》卷首有戊戌年周際華撰自序:“淳夫孝廉,金陵名下士也,與予數晨夕最久,不以予爲孤陋,屬將積年所見聞者述之,以資談柄,予深愧無善可録,略仿《孫夏峰先生年譜》《吴柴庵先生憶記》,紀其大略,次其前後,共若干條,名之曰《一瞬録》。”

按,周氏别集,李目、柯録皆未據此家集著録。

《蕉雨桐雲館遺稿》(四川合江)

五册,無總題名,暫以第一册《蕉雨桐雲館遺稿》名之。陳忠鏡輯。民國遊悔廬校刊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目次:

《蕉雨桐雲館遺稿》,合江陳本植(海珊)撰;

《榮壽集》,陳本植撰;

《永慕集》,陳本植撰;

《述懷集》,陳時利(鑒秋)撰;

《遊悔廬剩稿》,陳時利撰;

《燕喜集》,陳忠鏡撰;

《哀感集》,陳忠鏡撰。

《蕉雨桐雲館遺稿》收詩九十首,詞一首,雜文五篇,以及同治甲子補辛酉科鄉試卷試藝(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雜文中有《創修啟鳳書院碑記》(作於光緒七年)、《創建鳳凰序文廟記》(作於光緒七年)等。

《榮壽集》收陳海珊五十壽辰祝賀壽詩文,《永慕集》收陳海珊碑傳文。據碑傳,陳本植,字珠樹,號海珊,四川合江人。生於道光十年,卒於光緒十年,享年五十三。子六忠清、忠鐸、忠鍠、忠鏡、忠錡、忠鎬。

《述懷集》首録《甲子五十自述》十八首,後録陳光弼和作,喬大壯等題辭;又録《六十初度》詩一首,及諸家和詩。

《遊悔廬剩稿》收文十一篇,其中有《歐洲員警制度序》,多入民國後之作。又録光緒甲午順天鄉試薦試卷,存制藝三篇,試帖詩一首。

《燕喜集》收録陳忠鏡《燊兒娶婦大興祝氏喜筵》(戊午九月二十四日),以及朱啟鈐、向迪琮等賀詩。

《哀感集》收五弟悼文等,據《遊悔廬剩稿》中《五弟是正家傳》:“五弟譜名忠錡,時政其官名也,國變後更名是正,字叔緯”。

按,陳本植、陳時利、陳忠鏡三人集,李目、柯録皆未據此家集著録。

《李忠烈公四世劫灰集》(四川渠縣)

四卷。賈紱麟編。民國三十四年(1945)渠縣旅省同鄉會重印本。吉林大學圖書館藏。目次:

《秦郵草》一卷,李含乙(生東)撰,收詩八十首,文一篇;

《説劍齋詩文》一卷,李珪(鶴汀)撰,收文二十二篇,詩六十三首;

《片石齋文集》一卷,李瑨(梅岑)撰,收文十六篇;

《片石齋詩集》一卷,李瑨撰,收詩十七首;

《濠梁文集》一卷,李甡(楚材)撰,收文十篇;

《濠梁詩集》一卷,李甡撰,收詩五十六首;

《瀝情吟》一卷,李漱芳(文軒)撰,收詩五首。

卷首有民國三十四年劉兆玉撰《重印李忠烈公四世劫灰集序》:“鄉先賢李忠烈公《四世劫灰集》者,李忠烈公含乙《秦郵草》一卷,其嗣長公鶴汀先生《説劍齋》一卷,次公梅岑先生《片石齋》一卷,其孫楚材《濠梁集》一卷,其元孫藝圃侍御《瀝情吟》一卷,閲世四,爲稿五,彙集合刻也。曰劫灰者,綜詞也。首仍冠名忠烈公者,紀從其朔,原始要終也。夫以忠烈公之學養事功,與其嗣裔芸香世繼意,其沉浸含咀藴積而發爲文章者,寧止於是?然世守僅此編録之體,亦不悉備,謂之劫灰,信乎?”録上諭《勝朝殉節諸臣録》。賈紱麟咸豐三年(1853)撰《李忠烈公四世劫灰集合刻序》云:“夫三世人自爲集,瑯琊諸王而外,世不多覯,惟本朝秀水朱竹垞先生三世俱有詩集,論者以爲極盛,然科第事業蔑如也。若先生者,四世五集,而科名事業又若此,不可謂盛乎?”賈紱麟咸豐三年撰《李忠烈公四世劫灰集合刻題後》,艾存陽撰《李忠烈公四世劫灰集合刻題辭》。

據所録《李儀部傳》,李含乙,字生東,號青藜,蜀之渠縣人,崇禎丁卯舉於鄉,甲戌成進士,授高郵知州,壬午死於張獻忠戰亂。又有陳大章康熙丙申年撰《禮部主客司郎中李公墓表》。

《秦郵草》由七世孫李燦朴(春台)刊,同邑後學賈紱麟校訂。卷首有王璲己卯年撰序,王吉撰《小引》。集中有關於李儲乙的介紹:“李儲乙,字玄樞,崇禎庚午科舉人爲文排宕雄渾,鮮能窺其涯涘,與弟含乙齊名,當時有眉山伯仲之雅。乙酉六月悲弟含乙殉亡,復統其衆,進詞誓不與賊俱生。”

《説劍齋詩文》卷首有崔嵸五撰序,彭止徵撰《説劍齋詩文序》,李珪(鶴汀)康熙壬子年撰《説劍齋自序》。李氏序云:“時好吟詠,取漢魏以來迄於近代作者有好詩,皆諷詠歌唱,終日不厭順治中偶登一榜,遂北遊燕,南之吴,歷伊洛關陝,遇有名勝,時以攬眺,見有題詠之作,輒復玩味辛亥令鶴城,鶴城瀕海地,去京師極遠,自城抵蜀蓋萬里焉。又邑小而瘠,語音不通,雖東坡昌化之罰,弗虐於此,以故李生益無聊,時或作歌以詒同寅琪園陳君,並邑紳崔五竺。”

《瀝情吟》收和詩頗多,有燕居廣、顧震、李調元、任大椿、柯槿、吴鼎、邵自悅等。內附奏疏六册(實爲六篇),附録譚承恩撰《工科給事李芝圃公傳》。李漱芳爲李含乙玄孫,李鶴汀曾孫,乾隆丙子舉於鄉,丁丑成進士,生於雍正癸丑,卒於乾隆甲辰,年五十二。卷四又有補遺詩文,其中有李泳文四篇,李詩二首,李德芳詩一首,李春芳詩一首,李含乙聯一幅。

【按】李氏諸人别集,李目、柯録皆據此家集著録。

《龍氏家集》(廣西臨桂)

龍繼棟輯。光緒四年京師刊本。南京圖書館藏。目次:

《經德堂文內集》四卷外集二卷,龍啟瑞(翰臣)撰;

《經德堂文别集》二卷,龍啟瑞撰;

《漢南春柳詞抄》,龍啟瑞撰,收詞九十五首;

《梅神吟館詩草》,善化何慧生(蓮因)撰,收詩六十三首;

《梅神吟館詞草》,何慧生撰,收詞六首;

《槐廬詩學》,龍繼棟(松岑)撰,收詩二百六十四首。

《經德堂文》卷一收論,卷二收序,卷三收雜記、書劄;卷四收傳狀、碑誌、祭文、哀辭,卷五收論、序跋、壽序、書,卷六收書、雜著、祭文、駢體文。卷末有光緒四年龍繼棟跋:“《經德堂文》內集四卷外集二卷,蓋在咸豐丙辰年官京師時手所釐定,大要始於道光庚子辛丑,訖於咸豐丙辰而止繼棟少壯無成,不克收拾墜緒,頻年南北奔走,靡有暇日,今幸於京師留滯有年,始克盡取家中遺稿校讎寫定,首此文集六卷,詩詞各稿次第梓行。”

《漢南春柳詞抄》中有《瑣窗寒·贈內》《摸魚子·瀟湘舟次寄內》《南鄉子·內子自衡陽書來有消瘦容光祗鏡和之句十月廿三日將抵衡填此解卻寄》。卷末有光緒五年龍繼棟跋:“兹刻凡爲詩內集三卷,自道光辛丑通籍至咸豐丙辰官京師止。别集外集各一卷,皆少作,詞一卷,未編年,悉是舊時手定。”

《梅神吟館詩草》卷首有咸豐六年孫衣言序,張金鏞序。題詞者有蔣達、蔣琦淳、邵懿辰、何國琛、蘇汝謙、孫鼎臣、王錫振。有甲寅年朱琦、鄭小谷、韋恩霖題識,馮譽驥乙卯年題識。集中有《題鄭小穀先生靈鬼香匳集》《朱伯韓先生見示先世遺墨敬題其後》《衡陽旅次寄外桂林》等。

《梅神吟館詞草》卷末有光緒己卯龍繼棟跋:“夫人以咸豐癸丑歸我先君爲繼室,五年先君卒於官,夫人投繯殉焉夫人爲女家居,即工詠事,一時有才女之目。記夫人來歸時,繼棟尚童幼,讀蘅塘退士所編《三百首唐詩》,夫人即教以作詩之法。”

《槐廬詩學》卷首有王拯、潘觀保、譚獻、袁昶、孫毓汶、唐景崧、韋業祥題詞,集中有《感述六首示諸弟》《寄內二首》《書俠女記傳奇後》等。

按,陳作霖撰《龍氏家集跋》:“桂林三古文家,朱侍御琦、王部郎錫振,予既皆藏其集矣,兹又購得龍翰臣殿撰啟瑞《經德堂古文》,分內集、外集、别集,其界限極嚴,彬彬然質有其文焉。末附《瀚月山房詩》《漢南春柳詞》,則《怡志堂》《龍壁山房》所未有也。又《梅神》《槐廬》二集,其妻何慧生與子龍繼棟皆賴以傳,所謂一門風雅,非耶。書凡訂爲八册云。”(《冶麓山房叢書·冶麓山房藏書跋尾》,第348~349頁。)此集擬名,即據陳氏此跋。

龍氏及何氏集,李目、柯録皆據此家集著録;何氏集,胡考據此家集著録。

《瀘州高氏兄弟詩抄》(四川瀘州)

四卷。高鉞編。民國十三年排印本。南京大學圖書館藏。目次:

卷一,《塔陰書屋詩抄》,高棠(劍門)撰;

卷二,《珠巖山人詩抄》,高樹(蔚然)撰;

卷三,《藉禪室詩抄》,高柟(城南)撰;

卷四,《快隱堂詩抄》,高楷(行九)撰。

卷首有高樹甲子年序:“兄弟四人登鄉榜後,頻年奔走,庋硯四方,不能聚首兩三月,羈人作詩消遣,隨作隨棄,見面時互相慰芳,不暇談及風雅,於是兄不知弟詩,弟亦不知兄詩,或見一二,而不覩其全,歲月如流,滄桑屢變,子侄搜輯故紙,幸有存者,鉞侄合而排印,請余以所作廁其中,名曰《瀘州高氏兄弟詩抄》,余閲之,淚涔涔下劍門兄詩最少,城南次之,竹園詩較多,予詩更多,予抄數紙付鉞侄,以爲兄弟之伴,其未抄者,令兒輩另抄入《珠巖山人集》,恐閲者欲閲吾兄弟詩,苦篇牘之繁累礙目爲不便也。”又有甲子仲秋成都顧繼善序、高鉞序。高序云:“鉞先祖父贈通奉公於先嚴暨伯叔公,時喜與言詩,爲録唐宋絶句五律,人各一册,先祖母王太夫人口授使誦之,江安楊敬生太夫子來主家塾,王太夫人始息勞。伯叔父及先嚴爲諸生時,爲南皮張文襄賞識,於是蜀人謂瀘州有四高。通籍後,時事日非,先嚴不願作詩,並舊作亦拋棄。庚子憂憤之極,作詩遣愁,隨録成帙,録畢病歿。鉞往年將手澤排印贈親友,近日忽憶及伯叔父均有詩,宜合編爲集,而劍門伯父詩散失無存,侄女公環伯父之孫女也,手録數詩自京寄來(稚辛弟又自瀘寄來若干首)印於漢口。鉞尤有願者,劍門伯父會試薦而未中,長從兄壽戊戌登進士,頗能詩;次從兄霖先附生,亦能詩;果軒,先伯父之次子,云先從兄以詩古文見賞於朱肯夫提學,俟他日三兄各輯所作附印是編之後,亦不可以已也。”

高劍門,别號塔陰書屋,光緒己卯舉人,掌龍門、鶴山等書院,生子五。高蔚然,别號珠巖山人,光緒乙亥恩科舉人,己丑科進士,有《江陽山人集》。高城南,别號藉禪室,光緒丙子科舉人,己丑科兄弟同榜進士,翰林院編修,有給諫文集、詩集、奏議。高行九,字竹園,别號隱堂,光緒丙子兄弟同榜舉人,有《快隱堂文集詩集》。

《珠巖山人詩抄》中有《敬生師辭館歸江安作詩恭餞(甲戌冬)》,其一有句云:“設帳寒門十五秋,光陰瞥眼又如流。爲吾叔侄攻黄卷,累我先生到白頭。翰墨因緣前世結,斯文真種故家留(先生江安老世家)。”其二云:“記得當年甫誨蒙,摳衣請業是髫童(時樹十一歲,咸豐庚申也)。芸編不厭千回講(有一經講至五六次者),茅塞何曾一字通(樹時甫念平仄)。語恐難明常帶俗(先生講書以俗語委婉開導),書經背誦屢爲功。涇南多少皋比座,共説楊時教澤隆(予兄弟子姪共九人惟惠先兒早殤,餘均能登科成名)。”

《快隱堂詩抄》中有《寄五兄》,有句云:“聞道皋皮近泮芹,好栽桃李待新陰。詩文務要遵朝制,弟子宜防入訟庭。”《八哥七哥先後赴京續寄二律》云:“一家兩榜即天恩,况且京曹秩更尊。爲有文章名漸遠,豈無規戒語宜温。從來意趣分異同,自古英雄重本根。我有片言須切記,京師人海好談論。”

按,高氏諸人别集,李目、柯録皆據此家集著録;然柯録遺漏高棠、高楷集。

《蒲編堂詩存》(貴州畢節)

四卷。路璜輯。咸豐丙辰刻本。中山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目次:

卷一,路邵,字健夫,號毅齋,乾隆戊子舉人,收詩五十四首;

卷二,路斯京,字翰宗,號玉山,附貢生,收詩一百四十三首;

卷三,路斯亮,字子欽,號諮亭,乾隆壬子副榜乙卯舉人,收詩十一首;

卷四,路孟逵,字希輿,號竹舟,嘉慶戊辰舉人,甲戌進士,收詩二百四十六首;

附《小橋吟稿》,熊攀龍撰。熊攀龍,字步雲,號小橋,乾隆己酉拔貢,收詩九十九首。

卷首有宣化杜壽朋序云:“《蒲編堂詩存》者,畢節路漁賓太守類次其曾祖毅齋公(路邵)、玉山公(路斯京)、叔祖諮亭(路斯亮)、得青(路斯雲)兩公,父竹舟公(路孟達),兼附其師小橋熊先生(熊攀龍)之作也。”

咸豐八年宗稷辰序云:“自古武功之門,往往蓄積久而英華生,如黔中畢節之路氏,勝國時,以武勇世其家,入我朝遂昌儒業者五六代,其源本不甚厚哉。乾隆初,上杭令君以甲科開其先嗣是而子若孫若曾孫,皆發爲文章,且相繼擅風雅迄毅齋公以高渾紹初唐之響繩武踵起,皆有以揚葩摛藻,蔚然以詩學名一家。嗚乎,兩間清淑之氣,聚而能久者罕矣。如晉之王謝,唐之韋李,宋之蘇陸,遞傳相接,爲世豔稱,或一再傳,而後不能無間隔焉,鮮有三世能詩而集其詩以傳者。”

咸豐七年陳昌綸序云:“我朝人文超邁前古,介在荒遠,靡不抱奇振異,蔚然備一代文獻之傳,才固不以地限哉。論者謂從古詩人自太白、龍標外,黔中罕有至者,蓋未睹於今若斯之盛也。畢陽路氏世以文章科第聞,漁賓太守以進士令中州,所至綽有聲實。從政之暇,與兄蓮槎農部搜輯遺集,悉心讎校,合刊其先三世詩,曰毅齋、玉山、諮亭、得青、竹舟公者凡五家,統名之曰《蒲編堂詩存》,後附其師熊先生《小橋吟稿》。”又有曾孫路璜跋:“溯自高祖南征公以甲科起家,其闈作選入《元墨正宗》,古文載之邑乘,已家誦户傳矣,而今古體詩散佚既多,鮮有存者,故詩存之刻自曾祖毅齋公。”

卷二路斯京詩中有《壬子秋闈寄子欽二弟》《得青弟有喜晴作同齋諸公皆屬韻和之余勉效吟仍用原韻》《喜晴仍用得青弟原韻》《端節懷子欽二弟》《恭依家大人過嶴嶺原韻》等詩。卷三路斯亮詩中有《寄得青弟》《秋日送伯兄玉山游天臺山》《和熊小橋送行原韻》等詩。(此提要由中山大學吴海撰初稿,筆者補充)

參見《畢節路氏三代詩抄》。

《黔陽潘氏七世詩》(貴州貴陽)

潘潤民等撰。三册。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稿本。目次:

《端俗約言序》,潘潤民撰;

《瘦竹先生傳》《瘦竹亭小引》《丙戌紀事》《胡公傳》,潘馴撰;

《黔省開闢考》《黔省功德名臣考》《全黔苗猓種類風俗考》《撫勦苗猓得失議》《黔省開墾足食議》《王宗師歸養碑記》《竹王説》,潘文苪(彬也)撰;

《學釣集》,貴陽潘珍(席待)撰,收詩二十七首;

《橡林草》,獅嶺潘亭(元亮)撰,收詩五十七首;

《笠山集》,貴築潘憲武(笠山)撰,收詩五首;

《海岳遊草》,貴築潘恂(厚田)撰,收詩一首;

《玉樹亭詩》,貴陽潘德徵(道子)撰,收詩十九首;

《滇游草》,潘奕(允大)撰,收詩七首;

《留餘堂詩》,貴陽潘快(無悶)撰,收詩三首;

《翠屏寄客詩》,潘文苪撰,收詩十七首;

《琢雲軒詩》,潘文苞(鞏也)撰,收詩四首;

《斷續亭詩》,漁溪潘曉(白東)撰,收詩七首;

《寧愚堂詩》,清泉潘以澂(静川)撰,收詩二首;

《思敬堂詩》,大方潘以溶(巨川)撰,收詩十二首;

《客留集詩》,龍門潘桐(鍾嶧)撰,收詩八首;

《藝蘭軒詩》,水西潘桪(雲表)撰,收詩七首。

卷首有潘元煒撰《潘平山先生傳略》云:“吾族先世平山先生,其先吴也。諱軫,字殿衡,自其高祖鸞以名進士由冬曹出守雲南大理府,生子德昭,遷於黔,世居清鎮屬之麥項,遂爲黔人。德昭生紹周,任金沙廠,官晉雲南昆明縣,是爲先生祖。紹周生乘龍,由考選畢節衛經歷,即先生父也。先生幼敦敏,負大才,登康熙丁卯副榜,歷任湄潭、施秉教諭,晉清浪衛教授,平生以席珍自視,故通籍後易名珍,而字席待,與余太高祖道於公同時自先生卒後,親友中愛重先生遺跡,凡先生詩文輒覓秘之,以故先生之集久不傳於世。道光壬寅,余館會垣,得與先生世戚清鎮黄君某友善五返而後見寄,集名《學釣》,約詩千餘首。百餘年之手澤,至今始獲是歲適饔安傅確園先生欲選輯《黔風演》一書,亦到會垣,因以先生之集録請訂正,乃蒙采其尤者百五篇,載入集中。癸卯秋,余因檢校先八世詩集欲付棗梨,以永家藏,謹將先生《學釣集》暨先生子元亮公《橡林草》、先生曾孫《笠山集》、厚田公《海岳遊草》附載於後,庶不令天地英華湮没不傳。”

《橡林草》卷首有庚辰田榕撰序:“先生曠懷自若,芥視一切,胸中抑塞磊落,輒復形之於詩,當其在館閣時,文安陳學士一吾方以古文自豪,先生以詩與之相抗,同人因有潘詩陳筆之目洎乎被放,肆志遠遊,足跡幾遍天下,所至賢豪長者,慕先生名,縞紵投贈無虚歲焉今先生嗣君鐸、猶子鑒搜之篋衍,訪之一二友人家所傳抄,共得詩若干首,釐爲六卷。”又有乾隆戊午宫爾勸序、桐城吴遷序。

《笠山集》卷首有潘元煒撰《潘笠山先生傳略》:“先生諱憲武,字笠山,乾隆庚辰進士,諱鎔公之子也。曾祖諱珍,官清浪衛教授;祖諱灝,康熙癸卯拔貢,先生登賢書,中乾隆癸卯進士己亥秋,吾友郭心齋遊清鎮,於先生門人處獲一殘本,書以見寄。”

《海岳遊草》卷首有潘元煒撰《潘厚田先生傳略》:“先生諱恂,字厚田,平山公之曾孫也。祖諱洪,雍正庚子舉人,父諱鑒,清鎮縣學庠生。先生登乾隆丙午賢書,選福建沙縣知縣。”

《玉樹亭詩》卷首有撰者《潘道子先生傳》:“先生姓潘,諱德徵,字道子,號亦韻,曾祖中池,祖朗陵,韻人公其父也。少年以文章自雄,登康熙己酉賢書,慨然有步武先人,黼黻太平之志後優遊於省北曹官堡之野,日以著書課子爲樂著有《玉樹亭貧居集》行世。元亮先生稱其氣味清遠,風格高淡,方之柴桑。”又録《貴州通志》“選舉傳”、《雲南通志》“循吏傳”、《雲南武定府志》中文字。乾隆三年族侄潘淳撰詩序云:“裒集五十餘年所遺,斷紙零墨,僅得五七言今體一百九十餘首。”

《滇遊草》卷首有楊毓芳《潘允大先生傳》:“太翁致政歸,始赴棘闈,不售,太夫人善病,遂棄舉子業,苦志醫術,故於岐黄最善先生享年六十有五,孺人章太君偕老,子文苪、文華、文範,俱知名當世,諸孫林立,至今家學稱最焉。”又道光二十三年傅汝懷撰序云:“先生道子公之長子也,於朗陵公爲曾孫,承祖若父之家學,能詩。其爲人也,端直有幹濟,從道子公官雲南,由羅次歷昆明尹。昆明,首邑也,當國初承兵燹之後,叢殘爲甚,先生襄擘畫,興革胥當,務舉而民康先生之集無存,道光戊子先生來孫敬臣試仕雲南因於其地得先生《滇游草》”。

《留餘堂詩》卷首録《潘無悶先生傳》:“先生貴陽人,諱快,字元快,號無悶,亦韻公第四子也登康熙壬午賢書,庚子赴選北上,卒於都門。”

《翠屏寄客詩》卷首有自撰《翠屏寄客傳》:“主人嘗硯田代耕,訓童子於水西翠屏山之湯三里許,愛翠屏山水佳甚偕昆季居焉。”乾隆十四年楊毓芳撰序。

《琢雲軒詩》卷首有《潘鞏也先生傳》:“先生諱文苞,字鞏也,無悶公第七子,乾隆庚午舉人。”

《斷續亭詩》卷首有嘉慶九年(1804)劉應元序:“其尊人太翁彬也先生,由貴陽館於水西之翠屏山下先生歷有詩集傳後。彬翁先生嘗語先生曰:吾家詩學數代,不可自汝輩一絶。”附録潘曉雍正乙卯年撰《斷續亭説》。

《寧愚堂詩》卷首有嘉慶元年張修撰《潘静川先生傳》:“先生爲白東公之長子以文不合時調,屢試不第,惟以讀書教學養親撫諸弟爲務。”又録自撰《甯愚先生説》。

《思敬堂詩》卷首有道光八年(1828)李安中撰《潘蒼岩傳》、牟惇儒撰《蒼岩先生贊》,又録《黔西州志》“孝義傳”,其中有語云:“因家累,教授鄉鄰,年二十以孝友聞,其後學益進,遵、安、定、築士子之從遊者,日益衆,先後成就奚翅數百人道光元年辛巳詔舉孝廉時公年已八旬矣。”嘉慶戊辰傅玉書撰詩叙云:“今年主正習講,欲蕆向時搜輯黔風之志,走劄遍徵,至者卒鮮,雖所獲百數十家,大抵殘編舊帙及士友傳誦之作耳。前輩子孫能守其先人著述出以相示者,得三人焉:其一銅仁張生煦,其一廣順吴生世起,其一則潘生桪也。張生爲志尹宫庶從孫,父子皆有文聲,問志尹之裔,則以貧失學,去而爲農矣。吴生爲滋大先生裔,問其族,比户絃誦,不墜先業,尚當有繼起者;潘生則裒然載其先七世之集以來,於是又得讀士雅先生《瘦竹亭集》暨巨川高祖迤西通守亦韻先生《玉樹亭集》,而以叔曾祖孝廉無悶先生《留余堂詩》附焉。繼此則巨川祖《翠屏寄客稿》,其父白東《斷續稿》,其兄静川《寧愚堂稿》,及巨川《思敬堂稿》也。”又録自撰《思敬堂説》。

《客留集詩》卷首有潘元煒撰《潘鍾嶧先生傳略》:“静川公之子,煒之從世父也白東公生三子,長諱以澂,字静川;次諱以淵,字止川;三諱以溶,字巨川道光癸卯,檢校吾祖以前七世詩,因取世父《客留草》,我父《藝蘭軒》二集繼録於後,其爲八世,而書其略於首。”《藝蘭軒詩》卷首有道光二十三年傅汝懷序。

卷末爲嘉慶二十二年李爲撰《黔陽潘氏七世詩跋》:“其瘦竹亭以迄思敬堂諸公,雖出處不同,遭際各異,然而在國者持正直而懷忠藎,在家者甘恬退而敦孝友,其性情學問,莫不各見於詩歌,誦其詩,可想見其爲人。傅竹莊前輩編次其詩,稱潘氏以詩世其家,予謂潘氏惟以忠孝世其家,而詩猶其餘事耳。”

按,莫友芝《宋元舊本書經眼録》附録一《書衣筆識》著録《潘氏八世詩集》,似爲此集增益之本。

潘氏諸人别集,李目皆未據此家集著録;柯録著録潘德徵、潘文苪、潘桪等人集,然未據此家集。

《全州蔣氏叢刻》(廣西全州)

又名《蔣氏合編》。同治、光緒間刊本。上海圖書館藏。目次:

《岳麓文集》八卷,蔣勵常(道之)撰;

《十室遺語》十二卷,蔣勵常撰;

《類藻引注》四卷,蔣勵常撰注;

《養正編》不分卷,蔣勵常輯;

《問梅軒文稿偶存》五卷,蔣啟敭(明叔)撰;

《問梅軒詩草偶存》八卷,蔣啟敭撰;

《教士彙編》二卷,蔣啟敭輯;

《空青水碧齋文集》八卷,蔣琦齡撰;

《空青水碧齋詩集》十三卷,蔣琦齡撰;

《白華之什》二卷,蔣琦齡撰。

《岳麓文集》卷首有蔣啟徵、蔣啟敭撰《行述》:“府君姓蔣氏,諱勵常,字道之,號嶽麓,世居廣西全州”,“府君於星卜百家之學,靡不通貫,尤精於醫,著有《醫學纂録》《藥性歌括》《便用諸方》《脈訣》,凡數十卷。”蔣勵常生於乾隆辛未九月,道光戊戌九月卒,年八十八。長子啟徵,嘉慶戊寅舉人,娶乾隆丙午舉人時大昌女;次子啟敭,嘉慶丙子舉人,道光壬午進士,娶時瑞昌女;孫奇淳,道光甲午舉人。又有陳繼昌撰墓誌銘,梅曾亮撰《蔣岳麓先生家傳》,道光二十三年(1843)陸錫璞序,道光十年蔣崧撰“後序”,道光己亥王琳序。據咸豐九年(1859)蔣琦齡題識,是集共輯古文一百一十首,詩九首,詞一首。

《十室遺語》所收筆記,由及門弟子編訂,孫蔣琦齡編注。卷一性理,卷二説經,卷三四評史,卷五經世,卷六善俗,卷七砥行,卷八勸學,卷九論文,卷一〇談兵,卷一一述藝,卷一二雜記。

《類藻引注》卷首有道光元年俞盛際序:“往年吾師蔣岳麓先生爲訓諸子計,編有《類藻》一書,既而爲好之者所攜去,至今始歸舊主,盛際等乃得見其書。書自天文以迄蟲魚草木,凡一百四十有五類,類各八句,句皆四言,旁加注釋,所用典故皆擇其雅馴者,而益之以琢鍊,洵有裨於幼學也。特恐抄本不能耐久,請付之剞厥爰集同門之士數十人醵金以襄其事。”又有道光丁未趙園序、蔣啟敭跋。

《問梅軒文稿偶存》,同治九年孟夏東園草堂校刊,據卷首蔣琦齡撰行述,蔣啟敭生於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卒於咸豐六年七月,年六十二。有王柏心撰《墓誌銘》,咸豐六年李棠階序。是集卷二有《書梅伯言刑説後》,卷三有《題摘抄杜句讀本》《答梅伯言郎中書》等文。附録《訓俗邇言》。

《問梅軒詩草偶存》,同治四年刊刻,卷首有道光庚戌鄒鳴鶴序,又有道光二十九年四月梅曾亮序。梅序云:“其詩不務聲色,不奴主於門户流派凡應官行役之瘁,登臨山水之適,朋友親戚之情話,他人所艱苦而不能達者,或繳繞叢雜言之而不能具者,君皆出之以優遊平夷,而循節曲傅,奧美畢出,使己無不盡之詞,而讀之者亦無不快之意。”又有黄濬序。卷末有錢符祚跋。

《教士彙編》,光緒三年刊刻,卷首有咸豐六年蔣啟敭自序:“同年李文園先生主河朔書院講席,輯古人事蹟成《志節編》,以訓多士”,“特其書於教士規條尚未之及,予復纂輯前賢設教成法,由倫常事物以迄於誦讀舉業,凡有裨於身心學問者或全録,或節抄,釐爲上下卷。”又有丙辰年李棠階序。

《空青水碧齋文集》,光緒乙酉刊刻,據卷首蔣文英、方英、庠英撰行述:蔣琦齡生於嘉慶二十一年,卒於光緒二年,年六十一。

《空青水碧齋詩集》卷首有王柏心序,同治三年莊受祺序,鄧文熊序;有陳蘭第、杜壽朋、吴振棫、劉鐸評語。吴振棫評是集曰:“無甜熟氣,無雕鏤痕,沉着處是杜,爽隽處是蘇,其中真醇語又有極似陶者,蓋得古人者深矣。”又有咸豐丙辰朱琦跋語,張祥河、王拯題詩。

《白華之什》收録4通奏牘,後録王柏心、彭慶鐘、周德潤等數家序文。

按,蔣氏諸人别集,李目、柯録皆據此家集著録。

《阮氏家乘摘録》(貴州息烽)

阮思濤等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抄本。所録包括:

阮思濤撰《寒食上內子塚》(同治辛未仲春)三首,詩後有阮崇德題記:“此先祖挽先祖母吴太淑人詩也謹於先祖詩中採録,以備家乘。”

《先君子勷鹺十一書》,先録唐鄂生來書三通,夏菽軒來書四通,再録阮全齡撰《上唐鄂生觀察書》《上夏菽軒觀察書》等。

卷末有光緒癸巳阮崇德題記:“光緒三年春,平遠少保丁公總督四川,以川鹽久敝,積引不行,稽往籍察,物情毅然更始。創官運法,以爲西南百年至計,奏檄觀察遵義唐公綜其事,越二年,唐公以奉命布政雲南少保,丁公乃奏以觀察桂陽夏公代其後,先君之爲佐也謹次集往來凡十一書”,首唐公三書,次夏公四書,次先君四書:其中“一壬午再調收支上唐公,一乙酉乞假後致收支所諸同官。後二書上夏公。”

後有阮崇德撰《先府君墓碑》云:“我曾王考堂邑公、王考中議公,皆以孝廉官魯與蜀,府君復登同治十二年賢書,除四川温江宰,洊昇酉陽直牧。乙科三世起家,牧令相繼有聲。”阮崇德父阮全齡,字叙九,光緒庚寅卒,年五十三。又録阮崇德撰《先妣墓碑》、韓養正撰《聞阮太守叙九牧涪陵二獄序》。

《師竹軒詩集·韻香閣詩草》(雲南保山)

劉樹堂、孔祥淑撰。光緒刻本。南京圖書館藏。目次:

《師竹軒詩集》四卷,劉樹堂(景韓)撰;

《韻香閣詩集》,孔祥淑撰,收詩一百零八首。

《師竹軒詩集》卷首有光緒乙酉崧駿序、光緒十三年(1887)王闓運序、光緒戊子楊光儀序、劉若曾序。卷末有光緒己丑胡濬跋。王序云:“今年二月至清苑訪君,因慰君悼亡之悲,見孔夫人遺詩,風格清高,多學古調。君又出己作見示,曰:余妻嘗謂吾拙於篇章,君謂何如?余乃驚喜,反復吟玩。”楊序云:“竊以公之仁心善政,更仆難數,卓有古循吏風,而以餘事爲詩,復能扶持風雅,不惑時趨,其醞釀之深厚,氣息之温醇,未可以名言,試爲玩其用字之妙,質而雅,恒而警,淡而旨,簡而有餘。”集中有《寄八弟樹仁》《寄內》《讀衍聖公孔恭慤墓誌銘書後》《題繡山孔閣讀憲彝韓齋雅集圖》諸詩。

《韻香閣詩集》卷首有光緒十二年淄川鄒振岳序、趙實序、光緒丁亥汝綸序、武進劉庚尹序。鄒序云:“讀夫人之詩,感時即事,莫不寓卷耳之旨,解思拯溺,即馬瘏僕痡之比也。蜀道秦關,即崔嵬高岡之喻也;玉漏瑶琴,即兕觥金罍之興也。至於傷九方之不遇,歎濟世以無以,即‘嗟我懷人,置彼周行’之意也。”

卷末有光緒十三年劉樹棠撰《孔夫人家傳》:“六歲隨兄若弟從袁石齋先生學,課畢,坐而聽講,人咸異之。越明年,諸兄學詩,夫人亦詩,諸兄學文,夫人亦文。先生曰:爾讀書不過記名姓耳,不似爾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讀書耶,曰亦須曉義理。夫人曰:曉義理何分兒女耶?先生撫幾而起曰:七歲女子能發此論,奇哉。”集中有《奉和外子澱池即事》《訓子》《訓女》《訓子侄》諸詩。

按,劉、孔二集,李目、柯録皆據此家集著録。孔集、胡考亦據此家集著録。

《詩存合編》(四川資陽)

胡仁宏、胡仁寶編。民國二十二年(1933)資陽石印本。南京大學圖書館藏。目次:

上編

《問花軒遺詩》,胡德珍(玉伯)撰,收詩七十二首,銘二篇;

中編

《竹雨山房遺稿》,胡恕(鳳喈)撰,收詩一百一十五首;附文集,收文六篇;

下編

《片玉拾存》,胡仁宏輯,收詩九十六首。

卷首民國二十二年胡仁宏“總序”:“因思我祖作古於前清同治之癸酉九月十九日,先父桐西公作古於同治丁卯之十二月初二日,先兄雲谷公作古於民國丙寅之五月十六日,亡兒域義亦作古於甲寅之十二月初十日,祖孫父子兄弟不見者久矣惟有於吟詠求之而已。久存有先祖《問花軒遺稿》,先父亡兒二作,先兄《竹雨山房遺著》,更覓得咸同以來縣中諸先生斷簡殘篇,合而刊之,庶幾古人之不可見者可見,後之來者亦因是而可見矣。”

《片玉拾存》乃胡雲穀收集咸同間本邑或與本邑相關諸先生之詩作。

“合編”卷末有胡仁宏跋。

按,胡德珍、胡恕集,李目、柯録皆未據此家集著録。

《守經堂詩抄》(廣西臨桂)

劉名譽(慕盦)編。光緒二十一年桂林刊本。上海圖書館藏。目次:

卷一

劉承偉,字蘭穀,收詩八首;

劉功,字勳臣,收詩四首;

劉啟元,字心原,乾隆壬子舉人,有《菲餘小草》,收詩五十首,其中有《與朱三姊丈雪霽出斗溝山遇黄陂黎六》;

卷二

劉晉,字少寅,有《味鹽梅館詩集》十卷,收詩九十首,其中有《和玖石弟見寄韻》《秋懷寄和玖石韻》;

卷三

劉榘,字玖石,道光癸卯舉人,有《文廟祀位考略》《讀易劄記》《自課日記》,收詩七十首,其中有《秋花行寄少寅兄》(附《庚申季冬少寅兄來書》),《感懷示子侄》《感懷示兒女》《癸巳七十有八初度日》;

卷四

劉名譽,有《慕盦吟草》,收詩一百首。

卷首有光緒二十一年倪懋禮序:“粵西劉玖石封翁,幼承家學,長稱國器,由名孝廉以知縣分發吾滇丁丑冬禮遊此地,署鹽篆,適嘉樹隽才已髫齡入泮,每應課,見其才大心細,英氣逼人,所有吐屬,皆本經史不數年,而果成立也。”卷末有光緒二十一年劉名譽跋。

按,劉啟元、劉晉集,李目、柯録皆未據此家集著録;劉名譽集,二目皆據其他版本著録。

《雪鴻堂全集》(四川通江)

李蕃等撰。康熙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今據《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目次:

《雪鴻堂文集》十八卷,李蕃(懶庵)撰;

《雪鴻堂文集》四卷,李鍾璧(鹿嵐)撰;

《雪鴻堂文集》二卷,李鍾峩撰。

李蕃《雪鴻堂文集》卷首有戊戌太倉王掞撰《雪鴻堂全集序》:“故蜀人之文,其適於用者,莫若老蘇氏,巴西李懶庵之文近之。懶庵以名孝廉起家,爲縣尹,治登之黄,美政弗勝書,讀其文可知其政,蓋其所以言者,其所以爲用者也懶庵没二十餘年,仲子芝麓檢討視學閩南,方以有用之文期多士,因梓其先集以行。”又有康熙五十六年長洲汪份序、康熙戊寅趙起士序、康熙二十三年楊開運序、甲子年姜其垓序、宋和序、康熙戊戌車景錞序、康熙己亥吴璉序等。是集卷一三“隨説”中有“論詩文十七則”“示兒十二則”“論書畫十六則”等。録“論詩文”三則:“《蘭亭》以字顯,文不入昭明《選》,議者謂天朗氣清四字爲累,余謂此四字不足以累《蘭亭》也。春和景明,安在暮春無一日之晴明耶?大約此文信筆而成,未經改定,即如一懷字,四見篇中,興懷則兩見矣。乃世猶謂羲之粉本於金谷序,則未可爲之辭”。“文章自漢而後,代有作者,而《戰國策》則左氏之次、先秦之上者何也?簡而確,華而不靡,妙喻而中,長言而宕,無填砌餖飣之病,後生讀者取其文勢筆致可也。至若策士視六國如傀儡,吉兇禍福,惟口舌是任,而一意規圖於富貴利達者,吾不欲汝曹效之也。”“唐詩‘黄河遠上白雲間’,余在蒲津書院山望黄河之勢,誠有如所詠者。又檢唐詩話爲‘黄沙遠上白雲間’,誦之,而塞外寥廓寒涼之狀,宛然在目,似較河爲勝。”《四庫全書總目》有是集提要:“蕃,字錫徵,號懶庵,通江人,順治丁酉舉人,官黄縣知縣。是集爲其子鍾峩所刊,集中《黄志略序》謂黄有四累,而廛肆宜復,社田宜均,風尚宜更,士習宜端,税課宜减。《蕃編徭役序》,極言派銀雜費之患。他如《憶堂記》《旱魃辨》《黄志跋》諸篇,皆汲汲以興利除弊爲事。蓋有古良吏之風。其文亦樸直不支,意其人必悃愊無華,故文亦如之歟?然蕃之意固不在以詞藻傳也。”

李鍾璧《雪鴻堂文集》卷首有康熙丁酉海甯陳邦彦序、康熙丁酉查雲標序、康熙戊戌李鍾僑序、宋和序等。集中有《寄雪原弟》《示兩弟書》《和外舅王昭武先生手澤桂花韻》《丁卯春從家大人追和陸劍南朝饑示子詩韻》《己巳冬從家大人步子瞻先生雪詩韻》等詩。卷末有李鍾峩康熙丙申跋。《四庫全書總目》有此集提要:“鍾璧,號鹿嵐,通江人,檢討蕃之子也,康熙丙子舉人,官平南縣知縣。考古來集部之名,往往相復,然無一家之中共一集名者,惟吕本中、吕祖謙俱稱《東萊集》,然祖謙集加太史字以别之(見《文獻通考》)。又洪巖虎及其子希文皆名《軒渠集》,然希文集加續字以别之,非竟相同。鍾璧之父蕃有《雪鴻堂集》,已著録。而鍾璧此集仍以雪鴻堂爲名,父子竟無所别,亦未有之創例也。其詩皆信筆揮灑,於聲律多未能諧,疊韻詩九十一首尤多累句,自序謂隨手塗抹,長短得失在所不計,諒矣。其文亦惟意所如,如《與陳敷相書》,引原憲貧也非病之語,至以聖賢爲戲,更軼乎規矩之外矣。”

李鍾峩《雪鴻堂文集》卷首有戊戌車景錞序,集中有《懷家兄鹿嵐時客都門》《詠雪步家兄鹿嵐韻並呈陳御簡中翰》《奉寄家兄鹿嵐時令平南》等詩。卷末有康熙己亥門人朱評百跋。《四庫全書總目》有此集提要:“鍾峩,號芝麓,通江人,康熙丙戌進士,官翰林院檢討。是集乃其督學福建時所編,凡賦頌一卷,詩一卷,多館課及應酬之作。案:鍾峩父蕃有《雪鴻堂集》,其兄鍾璧集襲用其名,鍾峩又襲用其名,殊不可解。如以爲家乘之總名,則又各爲卷第,例亦難通也。”

按,李氏别集,李目、柯録皆據此家集著録。

《塤篪集》(四川雙流)

十卷。劉沅輯。咸豐二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目次:

卷一至卷四,《芳皋棄餘録》,劉濖(仲春)撰

卷一,收五古十八首;

卷二,收七古二十四首;

卷三,收五絶五十首,五律十首;

卷四,收七律一百九十二首;

卷五至卷一〇,《止唐韻語存》,劉沅(止唐)撰

卷五,收五古二十六首;

卷六,收七古二十五首;

卷七,收五絶十三首,七絶二百一十一首;

卷八,收五律二十九首;

卷九,收七律一百二十首;

卷一〇,收七律九十六首;

十卷共計八百五十四首。

卷首有劉止唐咸豐二年撰序:“家兄耽吟詠,有詩名,而亦不善存稿,所作旋多毁棄,今僅得十分之四。”最後一頁爲“雙流劉止唐先生全書價目”,全書百七十餘卷一〇七册,有《四書恒解》《詩經恒解》《書經恒解》等,其中《塤篪集》四册亦在其中。

《影山草堂六種》(貴州獨山)

莫與儔、莫友芝撰。同治年間刊本。南京圖書館藏。目次:

《仿唐寫本説文解字木部箋異》一卷,莫友芝撰;

《宋元舊本書經眼録》三卷附録二卷,莫友芝撰;

《貞定先生遺集》四卷附録一卷,莫與儔撰;

《郘亭詩抄》六卷,莫友芝撰;

《郘亭遺詩》八卷,莫友芝撰;

《郘亭遺文》八卷,莫友芝撰。

《宋元舊本書經眼録》後有雙鉤本莫與儔墓表,卷末有丁卯年莫友芝題跋:“先君子表墓文一卷,咸豐己未使相湘鄉公開幕建昌,友芝自京師奏記乞撰,明年出都門,即擬還故山,鑱謁墓道,乃流轉皖鄂間,辛酉秋謁東流幕府,謝湘鄉公。楚軍遂收安慶,相從而東。大兒彝孫輩遽將家累避白號亂,踉蹡來依。同治甲子江南平,又從客秣陵,湘鄉公憫其驟不得歸上石,乙丑冬於彭城幕府手書此卷,使先刊木以傳。越丁卯夏,第九弟祥芝調令江寧,始督小兒繩孫雙鉤刊成,當湘鄉公撰文時,距先君子没已十有九年,又六年爲之書,又二年乃刊此卷,南中道猶通塞靡定,它日擎奉以入青田之石,以慰先靈,又不知更幾年,西望泫然,驚心何極。”

《貞定先生遺集》,無序跋,卷末附録鄭珍撰《祭貞定先生文》《漢三賢祠記》。

《郘亭詩抄》卷首有咸豐三年順德黄統序,咸豐二年翁同書序。翁序云:“子偲天性惇樸,家多藏書,而又能善讀之,以藴蓄爲辭章,故能遠去塵俗,不失涪翁質厚爲本家法。”咸豐壬子鄭珍序。目録後有莫彝孫辛卯年題記:“右古今體詩六卷,凡四百一首,咸豐壬子歲大人主講湘川,及門諸子抄集辛亥以上八年手稿,刊之講舍者也越二年甲子,江南平,移寓秣陵,明年冬仲弟繩孫乃計峽舟,漂失七十九板,以印本翻雕。丙寅春將蕆功,復請前後十年抄稿爲續,則曰:昔刻本非我意,亦既顢頇問世欲且俟諸能中病痛譏彈吾文者,並此更汰定過,豈晚邪。”

《郘亭遺詩》卷首有張裕釗《徵君莫子偲墓誌銘》,目録後有光緒元年莫繩孫題識:“右先君子遺詩八卷,凡五百四十六首,其第一卷咸豐壬子迄甲寅秋,三年中所作,謹拾散片手稿抄集者,以桐梓土賊之亂,遺失殊多。第二暨第八卷,亦因散稿集録,間有缺佚;第三至七卷,咸豐丙辰迄同治壬戌七年之作,則據成帙手稿繕刻,較爲完備。先君存稿不欲繁,壬子而上,八年之詩,既經鄭子尹先生珍删次爲六卷刊行,猶有意更爲裁汰。繩孫今請江甯汪梅岑士鐸、遵義黎蓴齋庶昌兩先生點定遺詩,咸謂集非自定,宜一切仍之,僅各以意去一二也。”

按,《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四百零三册收録《影山草堂六種》後四種,名爲《莫氏四種》。

莫友芝、莫與儔集,李目、柯録皆據此家集著録。

《娱蔗舫拾遺》(雲南石屏)

丁應鑾等撰。民國石屏丁氏己未刊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收録:

丁應鑾(仙坡)撰《娱蔗舫記》(道光甲午年),《重泛星源圖記》(嘉慶辛未六月);

丁運恒(方立)撰《丁氏祭文》;

丁鶴年(鐵松)《重修丁氏家譜記》,《哀仲録序》(宣統庚戌年);

丁庶凝(辰五)撰《求鄉賢遺書啟》。

《重修丁氏家譜記》云:“逮屏本支雖存有九世祖諱涵美本支序略,又貽有曾大父諱應鑾家譜序,並及先祖父諱運恒世系考,亦僅載本支之字型大小科名,餘則略而未詳。父若卿公諱寶綬,重加修纂,事未竟而齎志以歿,仲弟庶凝欲踵成之,不幸於宣統紀元六月十二日又病殞武昌。”《求鄉賢遺書啟》云:“吾滇自昔恒苦貧,風俗純茂,鄉先輩之有著述,往往謙抑自存,不輕付梓,且困於力者居多。自袁陶村先生昆季輯刻《滇南文略》《詩略》,至今百有餘年,其繼出之作,遭兵燹之劫運,風雨之摧殘,蟲蠹之剥蝕,或又毁於火,没於水,棄壞於不肖子孫,勤一世之才力聰明,而日漸佚亡,何可勝道?”

《曾太僕左夫人詩稿合刻》(四川華陽)

曾詠、左錫嘉撰。光緒辛卯定襄官署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目次:

《吟雲仙館詩稿》一卷,曾詠(吟村)撰,收詩九十一首;

《冷吟仙館詩稿》八卷,左錫嘉(婉芬)撰;

《冷吟仙館詩餘》一卷,左錫嘉撰,收詞九十六首;

《冷吟仙館文存》一卷,左錫嘉撰,收文三篇;

《冷吟仙館附録》,胡毓筠、張景祁等撰。

卷首有曾國荃光緒十五年序:“四川曾吟村太僕以名進士觀政農部,出守章江,深得士民心。先兄文正公治軍安慶,招致戎幕,以勞卒於軍。其室左恭人移槥回蜀,過叉魚灘,大風幾覆舟,恭人撫棺長號,呼天泣血,風遽止,舟竟無恙,自繪《孤舟入蜀圖》,海內名公巨卿多題詠之,傳者美焉。哲嗣旭初大令仕晉中,余撫晉時,嘉其廉正,有父風,洎餘持節兩江,乃遠道寄太僕《吟雲詩稿》一卷,並左恭人《冷吟館詩詞》各集屬余爲序。余受而讀之,前半多唱和之作,而太僕忠義之心,恭人苦節之操,已於吟詠中隱然流露。”

光緒十六年(1890)卞寶第序云:“《吟雲仙館詩集》者,華陽曾吟村太僕所撰,太僕歿而左夫人小雲編録之者也,其合編之《浣香小草》《吟雲集》及《捲葹吟》《冷吟集》暨詩餘各若干卷,則小雲夫人之作。而前三卷作於太僕存時,故題曰《吟雲》;後五卷作於太僕既歿之後,故取拔心不死勵志冰霜之義,題曰《捲葹》、曰《冷吟》云。方余之承乏憲曹也太僕詩多有道之言,夫人詩詞晚年益工,而尤以《冷吟詞》一卷爲佳,若《蜀國懷古》《並蒂白蓮》《紅石榴》諸什,高情遠韻,直接宋賢。而《通草花詞》云:‘并刀試乍,並不向東風輕借’,則想見含荼茹檗時,操履之純潔。大令晜弟濡染母教,一旦出而臨民,其能飭官箴,而爲太僕光焉。”

《吟雲仙館詩稿》卷首有同治十年(1871)曾璧光序、乙酉左錫嘉序。詩稿中有《假寐爲小雲內子作》《述懷示內子》《卸篆後用內子遣懷韻》等。

《冷吟仙館詩稿》卷首有光緒九年何璟序、光緒甲申左錫蕙序、光緒十年周天麟序。周序云:“夫人早年歷艱苦,故其詩多幽怨,發於真性情,大率清微婉約,出入中晚,而《述祖德》篇,風格尤近康樂,至於詞,則清真一派,不讓玉田。”又有光緒十二年易佩紳序,光緒庚寅潘祖蔭序,光緒十七年宋育仁序。潘序云:“其詩五言昉陶謝,歌行近謫仙,詞律則追蹤南宋。”

《冷吟仙館詩稿》卷一爲《浣香小草》,集中有《與大姊婉洵别後感作》《懷大姊婉洵》《和小桐五姊(錫璿)妙光閣晚歸原韻》《和科芝三弟秋興用東坡岐亭韻》《敬和家大人新居原韻》《秋閨三十首寄大姊婉洵即用姊秋興原韻》等詩;卷二爲《冷雲集》,卷首有左錫璿咸豐七年序,其中有詩作《和外子秋興原韻》《寒夜寄懷五姊芙江》《春夜詠雪與外子分韻得南字》《和大姊婉洵兼呈五姊芙江》《和外子落花原韻》《寒夜與外子對酌》《和外子春歸》《與外子話舊》《秋夜聽雨聯句》等;卷三《吟雲集》下,其中有《補衣答外子見贈原韻》《五姊芙江爲其夫袁厚安觀察績懋在閩陣亡作招魂詩寄示沉慟悽絶令人爲之悲惋》等。

《冷吟仙館詩稿》卷四爲《卷葹吟》,其中有《九月十一皖省舟次聞外子兇耗》《扶柩至吉安追畫先夫遺像》《病中繪像自題》《癸亥冬月題自繪孤舟入蜀圖於義漁灘舟次》等;卷六《冷吟集》二,其中有《東坡生日詩爲春海御史作》《日本使臣津田静索繪兼題長句以應之》《浣花詩社歌》等;卷七《冷吟集》三,其中有《望二女懿兒暨女婿袁學昌書不至》等;卷八《冷吟集》四,其中有《讀季碩五女桐鳳集》等。卷末有廖平光緒庚寅跋。

《冷吟仙館詩餘》卷首有光緒庚寅廖平序:“太夫人之詞,意在筆先,聲葉字表,如行雲捲舒,流波跌宕,良不易得,緣其性情藴藉,故能以婉約出之,而又得玉田清空之旨,不必從追琢中來,自然流露,無不合拍,斯亦奇矣。”集中有《清平樂·寄懷諸姊》《憶秦娥·送三姊婉静南歸》《歸自謡·扶柩舟次巫峽》《憶舊遊·寒夜呈湯年伯母陳季婉潘太夫人趙悟蓮》《鳳凰臺上憶吹簫·題宗婉生夢湘樓詩集》等作。

《冷吟仙館附録》收録胡毓筠、張景祁、吴棠、惲桂孫、李慈銘等數十家“題詞”,多爲《孤舟入蜀圖》而作。卷末有光緒十五年林尚辰撰《誥封夫人外姑曾母左太夫人壽言節略》。

按,曾、左集,李目、柯録皆據此家集著録。左錫嘉詞集,吴目著録。

《張氏三先生集》(四川遂寧)

張問彤等撰。道光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目次:

《飲杜文集》,遂甯張問彤(飲杜)撰,收文三十篇;

《飲杜詩集》二卷,張問彤(飲杜)撰;

《亥白詩稿》八卷,張問安(季門)撰;

《船山詩草》二十卷,張問陶(柳門)撰;

《船山詩草補遺》六卷,張問陶撰。

《飲杜文集》由張問彤侄張知雄、子張知勔、受業劉培顗校勘,卷首有道光乙酉譚言靄叙:“自制藝取士以來,學者於四書五經外,專攻八股以博進取,古書古文,茫然也。解元張飲杜徵君,少受知於張鶴坪太守,同其子愚亭交處,切劘深摯,齠齔馳聲,及春闈再躓,船山贈行詩有‘歸趁窮愁好著書’句,其期許可知矣。後鶴坪移守洛中,先生與偕交遊益廣,見聞益多,時文外,刻期會課,古文策論及各體詩古,靡不賅洽,故發爲文章,胎息兩漢,出入唐宋元明諸大家,兼取衆長,莫名一體晚以塗琴舫明府薦徵孝廉方正,非其本願,然於此見先生之原本至性;有真性情而後有真學問真文章也。”是集所收多爲壽序。

《飲杜詩集》卷首有道光甲申王檢序:“飲杜與船山爲從兄弟,於詩亦不辨軾轍,船山天才踔厲,價重雞林;飲杜胚胎老杜,得骨得神,世鮮知者。船山狂,從人罵;飲杜恂謹若處子,雖妻孥不見惰容,故其爲詩矩度謹嚴,而筆力恣肆,氣息淵醇,雅不愧古作者。”集中有《雨夜懷亥白兄都門》《别亥白成都》《懷家兄坦之》等詩。

《亥白詩稿》卷首有嘉慶二十一年(1816)昆山王學浩序:“余與亥白交三十年矣,余不能詩,自辛亥壬子之間,與亥白同客粵東,見三楓五嶺諸勝,遂學作古體詩,亥白見而許可,篷窗之暇,此倡彼和,余既積成卷帙,亥白則合從前所作,遂裒然大集矣。無事輒借讀之,但覺其語淡而味腴,節短而韻長前年九月,亥白季弟旂山主簿自浙而蜀,去秋復來,知亥白已歸道山矣。今年二月,余遊武林,旂山出《亥白詩稿》索叙,始得讀其全集壬子以前之作多平遠,甲子發後之作境都迫促。”又嘉慶二十一年張問萊序:“余伯兄亥白、仲兄船山皆以詩名於世,船山登詞館,主文衡,官御史,出守大郡,繼先世之縹緗,荷聖朝之知遇,幸矣,乃年纔五十有一,以乞病解組,客死吴中,豐其才而嗇其數。籲,可悲也。幸所遺詩稿得友朋及門下士爲之梓以行世,死者之心庶乎稍慰矣。若伯兄亥白,才倍船山,少舉於鄉,以事母就校官,遂其循陔潔養之志,設得享大年,以名山著作傳之千秋,豈不偉哉?乃船山歿之次年,亥白即相繼而隕。嗟呼,余同胞止三人,不數年間兩兄繼逝,余其何以爲情哉?”

《亥白詩稿》卷一爲《永畢軒合稿》,其中有《春草二章和十二叔韻》《敬懷大人滇中》《奉到家大人書將自滇歸沌陰述懷二百八十字》等詩。附刻《香遠齋稿》,海甯陳慧殊(湘箬)撰,收詩四十首,其中有《書西青散記後》4首,《丁酉初度》(二十三歲)等詩;卷二爲《入蜀集》,其中有《王椒畦梧竹清陰圖爲蒔塘題》《武邊驛雨和船山兼懷彭田橋》《寄船山時將同赴都門》等詩;卷三爲《嶺南集》,其中有《宿固節驛寄船山三首》《感興八首和船山韻》《和椒畦憶蟹詩》等詩;卷四爲《上計集》,其中有《峽夜與船山二首》《壬子除夕與船山神婦廟祭詩作》《謝羅兩峰畫扇》《集方雪齋同淵如惕甫容堂硯農蘭士船山分韻得有字》等詩;卷五爲《岸舟集》,其中有《寄袁簡齋先生》《春日孫淵如刑部招同吴穀人編修毛海客大令王惕甫徐閬齋兩孝廉徐心田布衣家弟船山集櫻桃轉舍舍爲歌者舊居即事賦詩同和穀人韻》《羅兩峰畫蕙草菖蒲爲查蘭圃題》《送椒畦還昆山》等詩;卷六爲《丙辰集》,其中有《人日同船山受人飲酒得花字》《十月將還蜀羅兩峰以梅花卷子贈行賦謝即以志别》《將出都門石琢堂伊墨卿洪稚存方茶山趙味辛言皋雲陳笠颿遠雯昆仲邵壽民查小山王春波王伯雨累日飲餞十五日彭田橋林雨亭陳曉峰周旗樵同船山復送出廣寧門與船山灑淚作别即事有述寄船山兼呈諸君》等詩;卷七爲《庚午集》《辛未集》《壬申集》《癸酉集》,其中有《喜船山出守萊州》《寄旂山杭州》《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招集馭之棠爲舫滄洲小飲玉帶橋西齋懷蒔塘》(壬申)等詩;卷八爲《甲戌集》,其中有《讀莊子》《懷人詩十四首》《雨夜懷兩弟》等詩。

《船山詩草》二十卷,卷首有乾隆壬子僧道嶸序,又有張問陶撰《船山詩草目並叙》:“自十五歲乾隆戊戌年始至四十歲嘉慶癸亥年止,共二十六年,得詩三千五百五十二首,删存一千七百四十六首,分爲十五卷,其甲子四十以後詩另卷附後,觀存者之有不必存,知删者之有不應删矣,愜心之事難哉。嘉慶戊辰冬日船山記,時年四十有五。”

是集卷二有《懷亥白兄》《入峽病中同亥白兄作》;卷三有《懷亥白兄壽門弟二首》;卷五有《得內子病中劄》《冬日寄亥白弟》;卷六有《辛亥二月三日得假寄舍弟壽門》《重宿南星舊館和亥白己酉題壁元韻》;卷七有《亥白兄自粵與余書並寄貝葉八片作詩五律二首奉酬》《壬子除夕與亥白兄神女廟祭詩作》;卷九有《邯鄲對雪同內子作》;卷一二有《中秋前一日與葑亭給事穀人琴柯編修蘭圃小山昆季及亥白兄載酒出南西門飲干草橋之東賣花翁丁氏花圃》《乙亥十二月十四日亥白兄四十生日飲酒作》;卷一二有《丙辰人日與亥白兄受之弟飲酒》。卷末有嘉慶乙亥年石韞玉跋。《船山詩草補遺》卷首有船山先生小像,卷末有道光己酉陳葆森跋。

按,三張集,李目、柯録皆著録,然未標注依據此家集。

猜你喜欢
卷首
卷首·六月
六月
卷首·四月
卷首·三月
卷首·九月
卷首·六月
卷首語
卷首語
卷首 母亲树
卷首 一个馒头一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