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中资企业面临的跨文化挑战与应对策略❋

2017-01-26 17:05婷❋❋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7年0期
关键词:中蒙蒙古国跨文化

郑 闯 曹 婷❋❋

一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和中资企业 “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尤其在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与蒙古国 “草原之路”倡议对接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进入蒙古国开展投资经营活动。自1998年以来,中国持续保持蒙古国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投资来源国地位。截至2014年底,在蒙登记注册中资企业数量达到6500余家。截止到2015年前六个月,中国在蒙投资总额超过了外国在蒙投资总额的50%,相当于日本、美国、韩国和欧盟在蒙投资之和的3倍。①黎青:《中国对蒙古国直接投资现状分析》,《经济探索》2016年第9期。但与此同时,中资企业在蒙古国的投资经营活动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当地多变的政策法律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和对华不友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等。

目前,关于中国对蒙投资方面的研究较多,但中资企业与当地社会的跨文化沟通问题还缺乏应有的重视。笔者在蒙古国调研发现,中资企业在与当地社会的沟通交往上,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且缺乏适应和应对能力。本文着重从跨文化沟通的角度,梳理和分析蒙古国社会的历史认知、国家地缘忧虑、对中国商业行为的刻板印象以及媒体 “妖魔化”中国现象等当前客观存在的跨文化环境,可以看出中资企业在蒙投资经营面临较为突出的跨文化信任问题。

蒙古国社会对中国企业跨文化信任缺失的现实,既影响了中国企业在蒙投资的机会,又对已经开展业务的中资企业构成了一定经营压力。本文通过对若干中资企业的案例剖析,提出了提升在蒙中资企业跨文化信任的策略建议。

二 中资企业在蒙古的跨文化信任问题

(一)历史形成的负面认知

蒙古国社会存在较深的对华负面历史认知,丑化和仇化中国人的现象较为突出。外蒙古20世纪初逐步实现独立以来,出于对自身独立国家民族认同的需要,视中国为阻挠其国家独立和发展的敌人,存在丑化和仇化中国(尤其是清朝时期)的现象。

蒙古国的历史书籍多将清朝对外蒙古的统治描绘得黑暗而残酷。在蒙古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展品有清朝对外蒙古犯人所使用的各种刑具。“中国和满洲统治蒙古的目标是,在获得其资源的同时,最大程度地维持蒙古分裂和落后的状态。”①MendeeJargalsaikhan, “Lingering anti⁃Sinic sentiments in post⁃Communist Mongolia: Why dislike the Chinese?”, Voices From Central Asia, No.19, January 2015.在蒙古国的许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中国人被他者化为“坏人”,经常在故事中被描绘为 “寄生虫”。他们总是在蒙古的土地上攫取资源,却从来不回报蒙古人。②GrégoryDelaplace, “ Parasitic Chinese, vengeful Russians: ghosts, strangers, and reciprocity in Mongolia”,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Volume 18, Issue s1, June 2012.蒙古国各大电视台播出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和电影中,大部分题材是关于外蒙古争取国家独立,中国则被定位为 “入侵者”。

在蒙古国政界,称竞争对手有中国血统经常成为政治攻击的一种策略。2012年的总统大选期间,现任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因被怀疑有中国血统,他的母亲为此在电视上声泪俱下地予以澄清。在蒙古国的一些小品表演中,也时常会出现 “你爸爸是中国人”一类的歧视性语言。蒙古国的反华话语不仅仅体现在政治领域,这种情绪还表现在蒙古国的社会文化中。③Franck Billé, “Different shades of Blue: Gay Men and Nationalist Discourse in Mongolia”, Studies i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Volume 10, Issue 2, October 2010.

总体来看,在对华负面历史认知的影响之下,蒙古国社会对中国和中国人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中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其在当地投资经营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跨文化信任缺失的影响。

(二)“中国威胁论”

蒙古国社会有着深深的地缘忧虑,“中国威胁论”较为流行,担心在经济上对中国过度依赖。蒙古国作为 “中俄夹缝国”,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和军事实力等方面,蒙古国与两大邻国的差距悬殊,蒙古国社会对自身脆弱的地缘现实有着深深的忧虑,担心受到任何一个邻国的控制和依赖。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在蒙投资活动日益活跃,中蒙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蒙古国主流社会普遍担心经济上对中国的过度依赖会损害其国家安全。根据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提供的数据,2016年,中蒙双边贸易额为50亿美元,这占到蒙古国外贸总额的六成,但仅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千分之一点三。鉴于中国巨大的体量和实力,蒙古国精英阶层深深地担忧,不仅在国家主权独立上,而且在民族身份认同上,蒙古国都可能面临中国的颠覆和瓦解。①ItgelChuluunbaatar, “Critical distance⁃analyzing China threatperception in Mongolia”, MA thesis of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13, http://www.academia.edu/8855317/The_ critical_distance_ Analysing_ China_ Threat_ perception_ in_ Mongolia.近年来蒙古国社会上针对外国投资者的资源保护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有所抬头,“中国威胁论”在蒙古国较为流行。部分蒙古国民众对中国的发展壮大心存疑虑,尤其对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到蒙古国开发资源,视为“掠夺”资源,在蒙劳务人员被视为 “抢”其饭碗,不时出现对中资企业人员打砸抢的恶劣事件。②黄家骙:《蒙古大选后的政局和当前中蒙关系》,《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长期以来,蒙古国不仅在外交上极力寻求与中俄以外的 “第三邻国”发展关系,在经济上,也力图增强与美、日、欧、韩等 “第三邻国”的联系。在一些重大矿业项目上,蒙古国通过各种方式一直寻求避免中国企业单独主导开发,竭力拉拢其他国家介入。2014年,在蒙古国塔温陶勒盖这一世界最大未开采煤矿项目上,以中国神华为首的国际企业联合体一举中标。该矿距离中蒙边境仅270公里,中国是该煤矿的潜在市场,中资企业在投资开发上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就在该项目的开发协议即将签署之际,突然被蒙古国议会叫停,随后,议会组成的工作组以该协议违反蒙古国法律、损害蒙古国国家利益为由,搁置该项目至今。

在蒙中资企业是中国对蒙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蒙古国当地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的经济活动视为其国家安全的威胁,因此在蒙中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难以在当地获得足够的信任。

(三)负面刻板印象

蒙古国社会一定程度上存在对中国商业行为的负面刻板印象。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蒙古国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轨,蒙古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摆脱了苏联的控制,中蒙两国在经贸领域的联系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尤其蒙古国在日用品方面大多依靠从中国进口。一些中国商人把假冒伪劣商品带到了蒙古国,损害了蒙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让蒙古民众对中国商人感到反感。①王玉红:《在 “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促进中蒙关系积极发展》,《赤峰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这种现象在蒙古国经广泛传播后,导致了对中国人新的不佳印象。蒙古国一些新闻媒体和社交网站上,时常出现抱怨甚至攻击中国产品质量差的内容。

蒙古国地广人稀,矿业资源丰富,中国是其最理想的矿产品出口市场。因此,矿业是中资企业在蒙投资的重要领域。早期,一些中国企业在蒙投资时忽视了对当地环境的保护,而对于以畜牧业为传统的蒙古国来说,民众普遍崇尚自然,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对草原和水源的保护。一些在蒙中资矿业企业污染环境的现象受到当地媒体的广泛报道,有损中国在蒙投资形象。

2016年初,由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与社会研究所共同完成了一项大型社会调查 《蒙古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受调查的蒙古国民众在回答在蒙中国人不良行为的选项中,排名较为靠前的有中国人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破坏自然环境、不尊重蒙古传统习俗、向蒙古国官员行贿等。通过中国知网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笔者搜索出6篇篇名同时包含 “蒙中”和 “经贸”词语的相关硕士论文,作者均为在华蒙古国留学生,除了一篇名为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蒙中经贸合作问题研究》的论文以外,其他5篇论文在归纳当前两国经贸合作中的问题或制约因素时,均提及中国在蒙不佳商业信誉问题。

蒙古国社会已经形成的中国负面商业形象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中资企业在当地的经济合作和中国产品的销售难免会受到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尤其对于从事矿业和贸易领域的中资企业来讲,这种不信任尤其严重。

(四)“妖魔化”中国现象

蒙古国媒体习惯用有色眼镜看待中蒙经贸领域合作,存在一定程度“妖魔化”中国的现象。自蒙古国20世纪90年代放弃社会主义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完全倒向西方,在新闻领域也效仿西方模式。目前,蒙古国的电视台和报纸的数量均超过百家,近年来,还出现了大量的新兴网络媒体,除了蒙古国家公共广播电视台和蒙通社等少数国有官方媒体以外,绝大部分媒体为私营性质,其背后往往是政党、财团或富有的政商人士。仅仅三百多万人口的蒙古国却容纳了如此多的新闻媒体,市场竞争激烈,在蒙古国总体对华不友好的氛围中,媒体往往为了迎合受众的心态,习惯炒作反华议题以引起关注。一些涉华的未经核实的传闻或片面之词经常被蒙古国媒体用来报道,由于蒙古国媒体的规模大多比较小,每天编辑记者需要完成的稿件较多,在对待稿件的真实性方面往往缺乏必要而专业的核实。

2016年5月17日,蒙古国主流媒体 《世纪新闻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标题为 《中国武器装备开进塔吉克斯坦而蒙古国正在向这种状况悄然接近》的报道,渲染中国对蒙古国领土安全的威胁。一时间,该报道被蒙古国当地新闻网站广泛转载。这篇报道引用外媒News⁃Asia的报道作为背景,称中国已经控制了塔吉克斯坦Gorny⁃Badakhshan自治区的大部分领土,从5月6日开始,中国的武器装备开始进入该地区。笔者用中英文分别去查该媒体引用的中国占领塔吉克斯坦的消息来源,但都没有找到。而笔者注意到,蒙古国网民的留言评论大多附和该报道的态度倾斜,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核实和客观的理性判断,没有一条评论对该报道的事实和观点提出质疑。实际上,中蒙两国已经于20世纪60年代初签署了 《中蒙边界条约》,不存在任何领土争端问题,这种担心纯属杞人忧天。

中国银行于2013年在蒙古国设立了代表处。近年来,中国银行一直积极谋求在蒙古国正式设立子行。对此,蒙古国媒体展开了激烈争论,一些媒体渲染中国银行将对蒙古国的经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蒙古国新闻报》于2016年9月1日在头版头条刊登一条名为 《蒙古国5000万头牲畜是不是快要成为中国银行的资产了》的报道,大意为,中国银行在蒙古国开展业务,将会把全部利润交给中国,因为中国银行的利息可能比当地的银行低,牧民会抵押牲畜给中国银行来贷款,这样的话,蒙古国的全部牲畜有可能成为中国的资产。

基础设施领域是中国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面。蒙古国境内现只有两条铁路,最主要的一条为连接中俄的乌兰巴托铁路,其设备和技术老化问题日益突出,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运量需求,新建现代化铁路成为蒙古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蒙古国境内现有铁路均使用俄罗斯标准的宽轨,不能直接同我国标轨铁路直接对接。就新建铁路的轨道标准问题,蒙古国媒体上出现诸多争论,一些报道鼓吹若使用与中国直接对接的标轨,中国军队将很容易利用铁路进攻蒙古国,将给蒙古国国家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尽管蒙古国媒体一些 “妖魔化”中国及中国经济行为的报道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甚至明显背离常识,却迎合了蒙古国主流舆论倾向,这反映了蒙古国社会对中资企业的不信任,也助长了这种不信任感。

三 跨文化沟通策略建议

中资企业在蒙古国投资经营活动过程中所面临的跨文化信任挑战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基础,难以在短期内自行消除。但是中资企业可以通过提升跨文化沟通策略,在增强跨文化敏感度、增加跨文化交往以及增强跨文化适应等方面切实做出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自身蒙方员工以及整个蒙古国社会对中资企业的信任程度,减少在蒙投资经营所遇到的阻力。

(一)中资企业应增强跨文化敏感度

提升中方员工对蒙古国历史和国情的基本认识,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文化禁忌,在对外交往中注意维护中国形象。蒙古国原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1911年12月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布 “自治”。1919年放弃 “自治”。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同年7月11日成立了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11月26日废除君主立宪,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规定,“外蒙古 (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并以此作为苏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1946年1月5日,当时的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1992年2月改名为 “蒙古国”。①蒙古国简介, 中国驻蒙使馆网站, http://mn.china-embassy.org/chn/zmgx/zjmg/t565523.htm。蒙古国社会普遍对中国将蒙古国视为 “失去的领土”深感不满,中资企业应主动引导中方员工了解蒙古国历史和国情等基本信息,提醒中方员工在与蒙古国人士交流时,不宜直接说蒙古国曾经属于中国,什么时候外蒙古回归中国等话语,要注意理解当地民众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对历史认知的差异。近年来,中国领导人访蒙时均表示,永远尊重蒙古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蒙古国,中国有关话题具有一定敏感性,中资企业在一些广告和标语的使用上要注意符合当地社会心理特征,包括汉字的使用。比如,笔者在中铁四局位于乌兰巴托市郊的一处项目营地上看到,营地大门和栏杆上朝外方面的标语使用蒙语,朝里方向使用汉语,这样的平衡使用,对外不招致当地居民的挑剔,对内能照顾中国员工的感受。

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下,蒙古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中资企业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须予以尊重。比如,给蒙古国人敬烟时不能随意扔给对方,这是严重的不敬行为;忌往火里扔脏东西,不能从火上跨越,不能在火旁放刀斧等锐器。由于自古以来随水草而居,蒙古人特别崇敬水,认为在河里不能洗澡、洗车、洗脏东西等。

笔者在一家驻蒙中资建筑施工企业调研时了解到,该企业聘请了一位当地男性安保人员照看施工工地,这份工作的工资待遇比较一般,企业管理者考虑到该员工工作量并不大,工地正好需要一位工作人员兼顾卫生间保洁的工作,于是询问该工作人员在做好安保工作的同时,能否兼顾打扫卫生间,并为此另付一笔较为可观的工资,但遭到该员工的拒绝。一位得知此事的蒙古国人士告诉笔者,在当地,卫生间保洁工作一般由女性来做,即使男卫生间也由女性打扫,男性一般不愿从事此类工作,尤其在中国企业打扫卫生间,当地男性会觉得比较丢脸。

近些年,中蒙两国通婚的现象越来越多,尤其不少蒙古国女性嫁给了中国公民。部分蒙古国男性对此产生负面情绪,少数反华极端组织成员甚至对与中国男性交往的蒙古国女性采取人身威胁等不法行为。中国企业在国内招聘女性员工时偶有要求 “气质形象佳”的现象,笔者发现中资企业在蒙招聘中也曾出现类似要求。一位蒙古国人士告诉笔者,这样的招聘要求极易引发蒙古国社会对中国企业招聘目的的误解,甚至反感。因此,中资企业在蒙发布招聘广告时应避免对女性应聘者加入 “气质形象佳”类似要求。

此外,中资企业应注意维护自身形象,注重对中方员工的行为引导。随着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和在海外投资经营经验的积累,其对自身形象越来越重视。近年来,中资企业在蒙形象得到一定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在蒙投资的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中资企业及员工的相关不当行为时常被蒙古国舆论所诟病。

蒙古国民众普遍比较注重衣着整齐和干净,尤其在一些公共社交场合,当地民众更注意个人形象。即使一些从事脏累体力活的人,在做完工作之后,也往往换成比较体面的衣服。由于蒙古国与中国临近,当地又缺乏熟练的建筑工人,在蒙从事建筑行业的中资企业每年都从中国聘用大批建筑工人前来务工,中资企业宜对中方员工提供适当引导,提醒员工外出时换穿干净得体的衣服,注意维护中国人在蒙形象。蒙古国一些新闻媒体或社交网站上经常出现嘲讽中国务工人员形象邋遢的报道和留言。

笔者有一次在乌兰巴托某餐厅用餐,旁边餐桌刚好坐的是中国建筑承包商及员工。当天恰逢蒙古国每月一次的禁酒日,按照法律,餐厅不能向客人提供酒类。这位中国建筑承包商在当地翻译提醒的情况之下,依然要求服务员提供酒,遭到拒绝,但他不以为然,让翻译去要求服务员将酒倒进矿泉水瓶提供给他们,仍然遭到了拒绝。这种现象极易造成当地社会对中国和中资企业产生负面印象。

(二)中资企业宜增强跨文化适应能力

注重本地化建设,加强内部跨文化管理能力,积极融入当地社会,适当承担社会责任,多抱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蒙古国社会总体上对外国人在当地投资经营活动态度较为保守,尤其对中资国有企业的接受度较低,中资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宜适当吸纳当地员工进入经营管理团队,通过本地化策略减少在当地经营活动的阻力。同时,中资企业宜鼓励和引导中蒙员工的沟通交流。

笔者在调研时了解到,一家中资矿业企业自投产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曾经发生多次中蒙员工之间的冲突,公司管理层一度与蒙方员工的关系也较为紧张,公司不断汲取教训,及时改进管理,注重创造机会培养双方员工之间融洽的关系,比如,在年终表彰大会时,由中 (蒙)方员工互评最有合作精神的蒙 (中)方员工和学习蒙语 (汉语)积极分子,公司予以奖励等。目前,该公司的一系列举措取得一定成效,在当地树立了较好的口碑。

近年来,中资企业在蒙古国已经越来越积极地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当地居民的民生改善。2014年5月,在蒙中资企业联合成立了中蒙文化教育基金会和中蒙社会发展基金会。中蒙文化教育基金会定位于促进中蒙文化交流,赞助文化推广相关工作并开展汉语教育等相关的活动,为蒙古国学习汉语的大、中、小学生提供奖学金。自2014年以来,该基金会已赞助孔子学院各种汉语活动十余场。2015年初,该基金会赞助近9万元,完成了 《中国文化史》在蒙古国的编纂和出版,这是第一部用西里尔蒙文 (蒙古国使用的蒙文)完整介绍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书籍,对促进蒙古国民众对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具有积极作用。中蒙社会发展基金会在蒙古国开展扶贫救助、环境保护、居民创业等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共同发展为出发点,为蒙古国民众、旅蒙华侨等开展系列活动。成立以来,该基金会通过 “暖冬计划”等扶危济困活动,赢得了蒙古国社会,尤其是底层民众的好评。

“作为一名蒙古人,我几乎参与了基金会所有的公益活动,亲身感受到了中国企业乐善好施的氛围,当观看工作回顾短片时,看到团队几年来做了那么多善事,自己都感动得哭了,为自己能在中国企业工作并参与到这些公益活动中来而感到骄傲。”中国银行乌兰巴托代表处蒙籍雇员扎雅告诉笔者。

目前,这两个基金会已经吸纳近百家中资企业加入,累计向蒙古国社会捐助款项和物资超过人民币数百万元,开展公益活动近百场,一些重点项目得到蒙古国当地媒体广泛报道,已经初步在蒙建立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中资企业宜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

加强对蒙古国社会的宣介力度,重视媒体公关能力建设,展示中国企业新风貌。关于在蒙中资企业的报道已经成为蒙古国媒体涉华报道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影响蒙古国社会对华认知的重要因素。但是,笔者在采访调研中发现,中资企业普遍对蒙古国媒体和舆论环境缺乏充分了解,与当地媒体交往也十分有限,很少主动同当地媒体接触。同时,笔者在对蒙古国媒体涉华舆情的跟踪关注中发现,蒙古国媒体不仅对在蒙中国企业的报道量大,而且以负面新闻居多。

首先,在蒙中资企业须充分了解蒙古国的媒体生态环境,重视媒体公关能力建设。笔者所接触到的中资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设立了媒体公关部门或专职媒体公关工作人员。当地媒体涉中资企业的负面报道很少引用相关企业的消息源,而主要是记者或者当地被采访对象一边倒的声音。涉事中资企业往往对这些负面报道束手无策,很少主动发声,或对当地媒体敬而远之,或接受采访处理不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被动。

2016年下半年,蒙古国 《今日报》持续报道一家中国矿业企业存在严重污染问题,引发蒙古国舆论对中国企业的不满。笔者发现这一系列报道从未提及对该企业的采访,没有任何该企业提供的信息或回应,明显缺乏平衡性。而该企业由于对蒙古国媒体报道环境缺乏足够了解,未能有效向相关媒体提供信息以引导舆论。后来,当地检察院对媒体所报道的污染情况立案调查,结论是根本不存在报道所宣称的严重污染。但是这些不实负面报道对在蒙中资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却难以消除。

前蒙古国中华总商会秘书长商那拉图建议,当遇到当地媒体提出采访请求时,中国企业在判断情势的基础上应积极回应,要善于接受采访,真实地说明情况,坦诚地表明立场,避免假话套话空话。在遇到当地媒体恶意攻击和失实报道时,要注意保留证据,积极向相关媒体交涉,通过事实证据据理力争,争取消除影响。

中资企业在与当地媒体打交道时,还应充分了解蒙古国媒体报道环境,避免向当地记者发放 “车马费”或吃请等涉嫌贿赂媒体的行为,以免授人以柄。2016年初,当地媒体报道某中国企业请蒙古国媒体吃饭,批评这种行为有左右蒙古国媒体报道倾向的嫌疑。

其次,中资企业宜通过自媒体平台主动对蒙古国社会发布信息,打造企业外宣平台。当前,网络已经成为蒙古国社会,尤其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脸书、推特等已经成为蒙古国社会最为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在蒙中资企业可开设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官方账号,一方面,主动发布公司动态消息,对外推介中资企业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让更多的当地民众有机会了解中资企业;另一方面,在遇到当地媒体不实报道时,可通过社交媒体对外发声,争夺话语权,鉴于蒙古国媒体竞争激烈,采编人员短缺的现实,中资企业发布的信息很容易成为当地媒体便利的引用消息源,有利于其客观、平衡地报道中资企业。

同时,中资企业应提升在当地的跨文化沟通意识,注意提升 “国际化”水平以融入当地社会。蒙古国尽管地理位置封闭,但是生活方式上却比较西化,社会文化上也比较崇尚欧美。尽管中国是蒙古国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但是中资企业在蒙的企业号召力和文化影响力远不及欧美及日韩企业。中资企业在与当地社会沟通交往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跨文化环境,宜强化企业 “国际化”属性,积极融入在蒙 “外国商业圈”,以此改善中国企业在蒙接受程度。

[1] Jeffrey Reeves, “Mongolia's Environmental Security Chinese Unconscious Power and Ulaanbaatar's StateWeakness,” Asian Survey, Vol.51, No.3 (2011).

[2] Uradyn E.Bulag, “ Mongolia in 2008: From Mongolia to Mine⁃golia,” Asian Survey, Vol.49, No.1 (2009).

[3]厉敏、杜荣: 《商务背景下基于知识共享的跨文化信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情报杂志》2010年第8期。

[4]肖珺:《跨文化虚拟共同体:连接、信任与认同》,《学术研究》2016年第11期。

[5]张允:《从 “走出去”工程看同族异域跨文化传播》,《新疆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猜你喜欢
中蒙蒙古国跨文化
2021年蒙古国煤炭出口量同比下降44.3%
2022年上半年蒙古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45%
万岁!中蒙友谊(男女声四重唱)
蒙古国草原上的“青啤绿”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蒙古国任命新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