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党报提升引导力的四个发力点

2017-01-26 23:25孙恭智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8期
关键词:蚌埠党报日报

□孙恭智

(蚌埠日报社,安徽 蚌埠 233000)

地市党报提升引导力的四个发力点

□孙恭智

(蚌埠日报社,安徽 蚌埠 23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改进创新,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坚持加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作为地方党报,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在融合创新中提升党报的舆论引导力,发挥主流媒体优势,是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的必然要求。在把握时度效上发力,唱响主流声音

“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蚌埠日报》作为地市党报,多年来在办报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坚守主流媒体责任使命,就必须做到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以弘扬正气、引领舆论为己任。发挥好主流作用,当前特别要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主动发声。关键时刻看党报。重大事件、重要节点的舆论引导,是党报的责任,也是社会的共识。党报在重要时刻不隐身,在重大报道上不缺位,在重大问题上不失语,才会在媒体格局的变化中保持优势。传媒的社会化、传播的多元性,使公信力、权威性这些党报的核心优势更加凸显。对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大政方针、重大突发事件、受众关注焦点、社会舆论热点等快速发声,进行权威解读,解疑释惑,直面关切,可以形成党报全媒体舆论强势。

二是坚持做优内容。主流媒体的根本优势在于内容。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碎片化使得深度、优质的内容更显珍贵。早在2009年底,《蚌埠日报》就在安徽省地市党报中率先推出《深读周刊》,2014年底又推出了《文化周刊》,针对蚌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及时和读者互动,进行深度解析。《深读周刊》的主打栏目“前沿报道”每年都会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详细解读,还适时推出“十三五规划解读”“关注互联网+”“五大发展在蚌埠”等系列报道,受到省委宣传部阅评组的正面阅评。在2016年度安徽新闻奖评选中,“前沿报道”被评为“安徽新闻名栏目”。

三是坚持强化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为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蚌埠日报》一直坚持把舆论监督作为不容推卸的责任。如,蚌埠市在增加出租车经营权时,有关部门将增加的部分指标按质量信誉考核分配给了4家出租车公司,并举行了听证会。但报社编辑部认为,增加的经营权指标应该公开拍卖,这是在经营权分配中防止权力寻租、预防腐败发生最好的办法。听证会次日,报纸即以“出租车经营权应该拍卖”为题发表评论,阐明观点。监督的效果非常好,市政府很快修正了分配经营权仅举行听证会的方案,改为拍卖经营权。随后报纸又以评论的形式建议,经营权拍卖所得用以发展公交事业。这组稿件在报纸和网络上交替发表,读者、网民点赞,认为《蚌埠日报》舆论监督到位。

在主题报道上发力,强化主流引导

重大主题报道是包括地市报在内的党报传统优势,也是党报的工作重点之一。《蚌埠日报》在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原经济区区域合作日趋紧密的背景下,2011年8月策划实施了以“问道淮三角,对标奋赶超”为主题的“潮涌淮海”大型系列采访活动;围绕蚌埠在禹会村遗址考古中被最终确定就是“禹会诸侯”之地,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逐渐被提上日程的大背景,首次试水跨地域集成报道《大河之约》,对淮河流域28个市县进行“走读”;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2015年7-8月策划的“寻找抗战老兵”活动;呼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2015年8月至9月组织实施了“丝路追梦”全媒体采访活动,沿古丝绸之路行程万余公里,历时35天,一路行进一路发稿,向公众传播“丝路精神”,在蚌埠当地引发热议。2017年上半年,围绕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蚌埠日报》又适时策划了“提升城市能级,建设中心城市”等系列采访活动,组织记者走进江苏、山东和安徽本省的七个城市,分别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报道这些城市发展的做法、体会和亮点,为蚌埠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参照。

这些年,《蚌埠日报》及其全媒体平台围绕中心工作,把做好主题活动作为经常性项目,评选“蚌埠好人”“道德模范”“新乡贤”“寻找最美蚌埠人”等活动常年开展,“美丽乡村美丽女性”“最美护士”“漂亮妈妈”评选经常举行,由于参与评选的人都在市内,就在身边,而且线上线下同时举行,市民参与程度很高。评选的过程就是宣传报道“好人精神”的过程、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群众在广泛参与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党报“成风化人”的作用得到体现。

在深化“走转改”上发力,打造有温度的主流媒体

2017年6月起,《蚌埠日报》开辟了一个温馨的专栏:“驻村扶贫日记”。专栏是专为派去驻村的扶贫队长、报社记者江海同志开设的。江海同志将在3年的扶贫工作中,把自己的所做所感所想,通过这个专栏进行报道。

开设这样的体验式栏目,在《蚌埠日报》是常见的。如编辑记者挂职社区(村)书记(主任)助理的制度、在基层设立党报民情工作站制度、记者编辑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及定期的“党报进社区”活动制度,都是在落实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

《蚌埠日报》还特别注意把落实“走转改”、体现“三贴近”融入采编管理和考核要求,规定记者采访必须到现场,稿件必须有细节,并在考核中严格兑现。在这种制度下,哪怕“两会”这样的重要报道,记者也会尽量小口切入,写出群众普遍关心的细节、数据。同样,在版面、新媒体考核上,也是围绕新闻效果兑现标准。这样的氛围,使《蚌埠日报》全媒体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好看了,更精彩了。

在推进融合上发力,完善覆盖面广的主流平台

融合趋势不可逆转。笔者认为,地市党报在推进融合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打造三个平台。

一是一体化全媒体平台。一体化全媒体平台的关键是媒体人的一体化思维。在一体化思维指导下,充分运用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创新内部流程,实现跨界平台传播。在这方面,《蚌埠日报》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在安徽省创新推出《大潮正起》《大河之约》《大城筑梦》等系列融合报道,采取音画结合、文图互动的方式,为关注蚌埠文化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的受众提供全新体验,报道成果也被蚌埠市规划馆收藏。

二是开放的互动交流平台。新媒体的社交性体现了它与传统媒体“你传我受”模式的巨大区别,是一种双向开放的互动交流。2015年,《蚌埠日报》在平台上设立了讨论专区,以“我为蚌埠发展献一策”为题,短时间里就征集到了上千条建议和意见,在讨论中强化了”建设美好蚌埠”的共识。由报社首先在网络发起的蚌埠公益联盟,为社会的爱心力量搭起了一个慈善交流平台,通过互动交流召集公益活动,几乎是做一个火一个,吸引了几十个公益组织近千名志愿者参加,强化了党报全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三是全媒体人才平台。融合发展,人才是关键。对于地市党报来讲,破解人才制约,应坚持自主培养为主。像《蚌埠日报》的“最蚌埠”等微信公众号,就是先交给年轻记者,放手让他们去干,在干中不断成熟。实行项目内部招标。谁干成谁得奖励,用这样的办法激励员工早成才、快成才。报社还通过竞争性选拔,保送业务骨干赴高校深造,迅速提高能力,目前已选派三批。注重社会人才作用的发挥。组建了蚌埠日报社特约专家库、作家采访团、摄影家采访团、大学生记者团等,形成了党报人才内外补充的良好格局。

(编辑:秦明瑛)

猜你喜欢
蚌埠党报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