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文化新向度 探索新闻高维度
——《穿越金沙江·昭通即将消失的村庄》的新闻实践

2017-01-26 23:25□杨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8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昭通日报社

□杨 明

(昭通日报社,云南 昭通 657000)

寻找文化新向度 探索新闻高维度
——《穿越金沙江·昭通即将消失的村庄》的新闻实践

□杨 明

(昭通日报社,云南 昭通 657000)

经过昭通日报社精心策划的大型系列报道《穿越金沙江·昭通即将消失的村庄》陆续在《昭通日报》上推出,历时三个月时间,共刊发稿件78篇。此组报道一经刊发,便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获得云南省副刊金奖,在之后的第23届云南新闻奖评选中,又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从这一系列报道开始,昭通日报社开始探索新闻和文学艺术结合的新媒体呈现办法,文化向度开始延伸,新闻维度开始衍射。

筛选报道主题 谋划新闻向度

此组系列报道是昭通日报社重大的新闻课题,策划初始,报社就认真思考这一系列报道的定位,寻找新闻和社会学相通的地方,以实现此组系列报道的社会意义和媒体向度。

金沙江水电建设逐渐掀起高潮,溪洛渡、向家坝电站和白鹤滩电站相继开工建设,电站大坝蓄水后,金沙江沿岸的许多村庄将消失在水位线之下,历经千年沉淀形成的金沙江村庄文化即将消失。鉴于上述情况,系列报道的主题定位为:为昭通的山河立传,为金沙江立传,为文化昭通建设服务,用记者的第一感觉、真实的镜头,谱写昭通江河文化,以期形成一部金沙江“影像志”。

通过此组系列报道,达到了五个目的:用记者的眼睛和镜头,记录金沙江珍贵的人文历史;以此活动见证昭通日报社参与金沙江开发建设的历史,树立报社良好的社会形象;弘扬金沙江文化,树立昭通新形象;以金沙江为依托,再现金沙江“金属河流”和“金属航道”的厚重文化和商旅盛况;通过昭通反映金沙江边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展示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思想观念,以及显现出来的新变化、新发展。

新闻和文化“活”起来

一个成功的系列报道,关键在于“四确定”,即确定时间、人员、采访路线和采访内容。因此,在制定策划实施方案时,根据金沙江在昭通流经的辖区,大体划分出报道的五段——巧家段、昭阳段、永善段、绥江段和水富段。

巧家段:以巧家堂琅文化为背景,以红军长征经过金沙江为历史原点,以古栈道文化为切入点,再现江河文化中最重要的通道文化,记录并再现在此期间形成的巧家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走势。

昭阳段:以金沙江流向为主,报道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对邹若衡、龙云、卢汉不同以往的追忆,展现“邹家拳”“大山包”“锌厂沟”等昭通独特的文化遗产,达到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再次发现和记录,形成一份份完整而详尽的、新闻人搜集到的文化“孤本”。

永善段:以“记者眼里的金沙江”为方式,对溪洛渡水电站段区的独特人文地理和历史沿革进行深入调查,发掘金沙江碉楼和古镇文化、彝族土司文化、码口地下长城、糖汁里的村庄、石板上的村庄、鲤鱼石、金江月琴和黄华橘子等昭通文化遗产和绿色文明,结合电站建设,反映热火朝天的昭通经济建设新高潮。

绥江段:随着金沙江的奔腾、流淌,下游的绥江开始行船,这是真正的“航道文化”的启始段,以敏锐而具有文化眼光的报道方式,对万里长江东转第一站、铜船码头、菩提石、金江奇石文化和繁华的码头文化、古镇文化等进行零距离观察的接触报道。

水富段:水富是万里长江第一港,以金沙江上的建筑狂欢为设想,以金沙江文化汇合成长江文化为主旨,报道金沙江边的文化碎片,报道向家坝浩大的“河山”,报道成凤山教堂上摇晃的宗教记忆。

另外,还决定综述性地报道金沙江汇入长江的宏大场景,使金沙江江河文化连接长江文化。

泥土味和汗味让新闻脉搏有序跳动

《穿越金沙江·昭通即将消失的村庄》系列报道紧紧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最大限度体现了新闻的意义: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传递出时代的最强音,内容和形式更具有广泛的新闻意义和人文精神,也更具可操作性。

按照策划方案,报社组成三人采访组充分进行了执行前的新闻准备,翻阅了《昭通志》和金沙江流经县区的县志,对金沙江这一条奔腾而神秘的大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金沙江沿岸的风土人情更是熟悉。通过深入的准备,他们连金沙江流经的各县区的许多小路也基本知晓。

经过充分准备,采访组踏上了穿越金沙江的新闻征途。从巧家与东川交界的象鼻岭开始,历时70天的穿越是昭通日报社的一次新闻奔跑,更是昭通日报社新闻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采访组成员在金沙江边一次次深入到金沙江的一滴水、一粒沙和一个个在江面和江边飞翔的不老传说。白天在江边行走,翻越高山,趟过沼泽,在悬崖边行走成了此行最危险的新闻课题,如果不近距离地和金沙江接触,必不能写出最具有金沙江禀性的文章;在闷热的金沙江边,采访组成员每天早上出发,一个小时后,衣服就被汗水浸湿,衣服在汗水和江风的反复吹拂下,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但是背上的包和电脑,手中的笔和相机却没有闲着,在裹夹着汗水的笔记本上,他们记录下一个个关于金沙江的字眼,记录下一个个与金沙江有关的农谚和历史资料,用新闻和文学的方式将金沙江还原给读者。

在采访的现场,他们经历了一次次危险。有时候,前进的路上突然没有了路,一座山崖挡住了他们,他们只有无奈地从布满荆棘的山路上开始寻找出口。就这样,采访组走走停停,为金沙江这条神秘的大江进行命名,为一个石头的来历,进行一次次艰辛的求证。

在之后的许多行走中,这个系列报道始终坚持用新闻和文化的眼光来审读记者走过地方的金沙江文化。在途经的一些地方,采访组甚至是咬牙坚持走过来的。每天,他们每人身上至少要负重10公斤,还得攀越许多大山,穿越许多丛林。

这一系列报道也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对昭通文化的探究更是一次革命,使文化的传承有了载体。

通过精心的前期准备,昭通日报社一贯坚持的深入一线采访在这个系列报道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也探索出了系列报道是靠“走出来”和“找出来”的一系列新闻工作方式。

“混搭”探索出文学与新闻的新面向

这一组报道在《昭通日报》一版陆续推出后,立即在读者中产生极大的影响,许多读者纷纷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该报道的详细推出计划。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报社的网站即昭通新闻网上形成专题集中推出,方便读者阅读。

昭通日报社在多年的办报历史中,第一次在一版为这次系列报道开辟了专栏,长时间的版面设置和文章风格的多样性刊出,在昭通日报社是第一次。这组报道彰显了《昭通日报》的磅礴大气和与时俱进的新闻锐气,特别是改变了党报板着面孔说话的既往模式,开辟新的传播方式和做法。另外,这组报道文学和新闻手法的混用,开辟了昭通日报社多年来基本无策划、或者是策划不够深度和锐气的状况,使《昭通日报》的新闻属性更强。宣传和新闻的交相辉映,也使读者盯住了这组系列报道。同时,这组报道盘活了《昭通日报》新闻策划的思路,为之后的许多策划提供了蓝本。

这个系列报道掀开了昭通日报社的新闻改革帷幕,使媒体从强调宣传功能到强调新闻功能转变,它的推出在昭通日报社新闻改革的过程中具有深远意义,有许多电视台和书商决定提供资金,以此为脚本拍摄电视专题片和出书。目前,这一系列报道即将汇编成书,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

这个系列报道是昭通日报社新闻旅程中到目前最重要的一次“长征”。系列报道是很难的,难在新闻高度的确定,难在新闻向度的准确把握,难在制定精度的细化实施方案,难在执行中的一致问题,难在新闻需要和宣传需要的协调统筹,难在采编的整体协作配合,难在思想的高度统一。但是,依靠强有力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新闻改革中,本社以系列报道为契机,彰显了党报的新闻精神,也是昭通日报社的办报宗旨,那就是——权威传播公信新闻,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昭通日报社
潍坊日报社:推进深度融合改革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克拉玛依胡杨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注重速度深度温度,做强新媒体主阵地——奉化日报社成功运营奉化发布要述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
值得书写的昭通文学实绩
央视“说吧”系列报道实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