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中找准个性 创意思维塑精品
——关于“时代楷模”黄大发典型报道的观察与探讨

2017-01-26 23:25李培松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8期
关键词:大发愚公策划

□李培松

(遵义日报社,贵州 遵义 563000)

共性中找准个性 创意思维塑精品
——关于“时代楷模”黄大发典型报道的观察与探讨

□李培松

(遵义日报社,贵州 遵义 563000)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数十家媒体对“时代楷模”黄大发的集中采访报道,既有共性的思考,更有个性的表达。各个媒体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创意思维,用工匠精神塑造了一个个新闻精品,切实做到了媒体人的心怀大局,上通“天线”,脚踏实地,下接“地气”。

创意思维 新闻策划工匠精神 塑造精品

这一年多来,“黄大发”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各大媒体。尤其是2017年4月25日,中宣部授予其“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后,“黄大发”的名字更是响彻祖国大地,家喻户晓,人们无不被他战天斗地绝壁凿渠、一心为民引清泉的先进事迹和情怀精神所震撼、所感动。

然而,在震撼感动之余,更多带给媒体人的是深刻的感悟、启示与反思。特别是今年3月25日至4月1日,由中宣部组织,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社、中国新闻社、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社、现代快报社等派出的60余名记者,深入贵州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集中采访报道,由此不断呈现出一篇篇有血有肉有灵魂的高质量新闻产品,我们可以看见新闻报道里的创意思维、精品塑造、个性表达。

善于寻找人物个性

黔北遵义大山深处有一条“生命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这条渠是80多岁的共产党员黄大发历时36年带领当地群众,硬生生从悬崖峭壁上凿出来的。

在如此的共性新闻事件中,媒体人注定是最“坐不住”的群体。一次一次,一波一波的媒体人不断深入草王坝,亲历擦耳岩的胆战心惊,目睹“生命渠”的蜿蜒曲折,见识黄大发的朴实真诚。

大家面对的采访对象、面临的采访形势都一样,但是不同媒体人总有不同“个性”,他们在与采访对象的“亲密接触”中,都在努力深挖不同的细节、独家的素材。

《人民日报》记者在标题和文章结尾上十分有个性。

标题《黄大发: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

结尾处——

“多少年滴水贵如油,如今一渠春水流入草王坝家家户户。多少年天黑孤村闭,如今这里夜晚如同掉下星星一片。多少年山深人绝音,如今通村路将草王坝与外面紧紧相连。

青山不负英雄志,流水有情入心田,奔腾不歇的渠水悠悠长长,拍得悬崖直作响,崇山峻岭再难阻隔。阳光下的草王坝,像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

充分彰显了文章柔软动情的情感升华、主题升华与标题的画龙点睛。准确、生动、走心、充满了感染力。

常州的竹炉山房位居41处被写仿的江南景观榜首,西苑北海北岸、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盘山静寄山庄、清漪园、避暑山庄和紫禁城建福宫等7座皇家园林对其进行了仿建。清漪园的清可轩、玉泉山静明园的竹炉山房、香山静宜园的竹炉精舍和避暑山庄千尺雪的茶舍均建于乾隆十六年,盘山静寄山庄千尺雪的茶舍建于乾隆十七年春,或于室内置有竹茶炉,或名称源自竹炉山房。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在《汲惠泉烹竹炉歌叠旧作韵》诗中还写道,“玉泉山房颇仿效,以彼近恒此远灌。”⑯

新华社的新闻表达则比较平实,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文字的张力。

例如:文章《绝壁凿“天渠”壮志凌山河——记贵州遵义市老支书黄大发》,结尾处——

“陪同人员问:‘到别处看看吧?’黄大发把头一摇:‘党组织信任我,把草王坝村交给了我,现在,渠通了、电通了、路也通了,我交上答卷了。’

又一个春天,来到了草王坝。但见田间地头,黄大发率领群众新栽下的柚子树抽出新芽,翠绿欲滴。

这块几代共产党人奋斗的红色土地上,生机盎然。”

短短几行简单的文字却深刻地彰显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公心和平凡的伟大,这样的新闻表达有升华但不“拔高”,有张力。

在策划中创意思维

媒体新闻作品的个性表达背后,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根本和关键——创意。

创意也可以理解为新闻策划。同样的素材、同样的“命题作文”,但是各家媒体如何充分发挥“十八般武艺”,各展其功呢?这在于承担采访任务的记者和媒体团队集众人之智的新闻策划。

第一,新闻策划不是人为制造新闻,或者虚假制造新闻。而是始终坚守新闻客观真实的原则底线,对即将发生、正在发生、已经发生的客观事情的报道形式、表达方式进行深度思考、立意破题,而选取更好的报道方案、展现形式,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第二,新闻策划简言之就是比创意。创意背后展现的是媒体在新时代条件下的阅读理解、思考认识、剖析分辨客观事实和展现形式的水平与能力。第三,新闻策划是与时俱进,符合现在互联网新时代传播规律的科学手段,从另一个不同层面和角度,既表达了报道媒体的立场、态度,又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创新突破。

《中国日报》新闻策划就十分特别。

首先,标题标新立异:文章《这位当代“愚公”在悬崖峭壁上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比神话传说更震撼! 解码中国》,标题十分吸引人,也充分体现了新媒体标题制作的创意思维,将历史上的愚公移山传说与现实版的愚公移山故事结合起来,引经据典的设计起到了很好的聚焦与关注作用。

其次,《中国日报》选派了外籍记者艾瑞克(Erik Nilsson)采访报道,他以外国人的不同思维和视角看待黄大发的新闻故事,与众多媒体同行一起走进大山,走入团结村草王坝,揭开当代“愚公”的神秘面纱。《中国日报》报道团队突破常规的表达“套路”,另辟蹊径,从人们对愚公移山故事的了解熟悉来切入,采访大家对故事的感受认知,用“对比”的手法打开文字主题,引入草王坝有个新时代的“愚公”内核,那里常年“缺水”,大家连吃白米饭都是一种奢望。

然后,再层层剥洋葱式的揭开当代“愚公”黄大发的神秘面纱。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日报》的报道也有生动之处,其不是直接从主角黄大发切入,而是从第三人称即村民的角度来切入,由此引出主角来,这样的侧面“进攻”打开“中路”,恰好达到了引人入胜的不同凡响。

而《中国日报》新闻报道的结尾,也十分精练画龙点睛:“不少人嘲笑愚公之‘愚’,但在艾瑞克看来,黄大发却是一位智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黄大发和村民们证明了,没有信念和努力跨不过的高山。高山无言,却把这些记忆都深深铭刻,把这个关于信念的故事世代流传。”

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在主流媒体的集中采访后,不断有围绕黄大发同志推陈出新的新闻产品公之于众,让人耳目一新,令人印象深刻。

“澎湃新闻”以长篇互动连环画的形式来解读当代“愚公”黄大发凿“天渠”的故事;《现代快报》以小人书的形式出品“传递这本小人书 八旬网红绝壁成就人间奇迹”;《当代贵州》全媒体以“沙画看贵州”的形式,生动展现老愚公黄大发:绝壁凿渠初心不改……

一个个媒体记者和团队创意背后,凝聚的是与时间赛跑,始终保持“在路上”的奋进状态,精心打磨新闻精品的工匠精神;一个个与时俱进符合新时代传播规律和受众需求,又能高效及时引导正确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新闻产品背后,展现舍我其谁、脚踏实地、深入群众、扎根基层、扎实采访的职业素养和新闻操守。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方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重要概括,而回顾一篇篇关于“时代楷模”黄大发的新闻报道,不由深刻感到一个个媒体新闻工作者,正是用心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坚持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编辑:秦明瑛)

猜你喜欢
大发愚公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现代愚公
时代需要“愚公”精神
三姐妹
本期策划
最后一次机会
愚公移山
不是我少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