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通讯标题的制作技巧

2017-01-26 23:25时秀敏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8期
关键词:信阳通讯诗词

□时秀敏

(信阳日报社,河南 信阳 464000)

浅谈新闻通讯标题的制作技巧

□时秀敏

(信阳日报社,河南 信阳 464000)

我国报业前辈范敬宜对新闻标题之作用评价是“一个好的标题可以代表一张报纸。它的价值、力量可以大大超出稿件本身。”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之魂。笔者刚入行时,单位办公室的走廊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一张报纸,头版是脸,头题是眼;一个版面,头题是脸,标题是眼。从此,“版面一张脸”“标题一双眼”就铭刻在了脑海中,时常浮现在眼前。在之后的新闻职业生涯中,让新闻标题这双眼睛“美目盼兮”成为笔者孜孜不倦的追求。本文结合工作实际,笔者就新闻通讯标题的巧用修辞、妙用诗词和趣用数字等制作技巧做一些探讨。

巧用修辞 平中寓奇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久远。好的文章讲究“文质”并行,修辞必不可少。在通讯标题中恰当运用修辞方法是一门艺术,能够淡中藏美,平中寓奇,让人过目难忘。

2014年5月25日,在一代新闻骄子赵浩生去世两周年之际,赵浩生84岁高龄的老伴今泉智惠女士为了完成他临终前的嘱托,远涉重洋,将赵浩生的一半骨灰送回中国家乡——河南息县,与他的父母合葬。笔者有幸承担了采写赵浩生人物通讯的重任。

作为著名美籍华人学者、著名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赵浩生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他一寸赤心唯报国,几十年间奔走于美国、中国大陆和台北之间,为促进两岸三地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近万字的长篇通讯写成了,若干个标题反复推敲,均差强人意。最终,在记者再次阅读赵浩生的个人传纪《八十年来家国》时灵感一闪,将通讯标题定为“九十年来家国—— 一代名记者赵浩生追记”(赵浩生去世时已92岁)①。这一标题很好地统领了全文,得到了受众的一致认可,正是用了“借引”的修辞手法。

在通讯标题的写作中,直接引用主人公的语言作标题被广泛运用。这种语言经典而简明,富有个性,饱含深意。如笔者在写作赵浩生夫人今泉智惠的人物专访时,引用她的话“他是我的太阳”作标题,满含深情、真挚感人;写作十数年坚持无偿献血的基层公务员李涛的通讯时,引用他的话“我愿意永远笑在人后”作标题,充分展示了他默默无闻、甘为他人献热血的奉献精神。

在笔者与他人合写的另一篇长篇人物通讯《将门布衣》中,则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将门”和“布衣”这两个反差强烈的身份连在一起做标题,既响亮贴切,又视角独特,直观地反映了主人公许光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48年鞠躬尽瘁、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之后,中宣部多次组织中央级媒体深入报道许光的先进事迹,“将门布衣”的称呼被大家广泛叫响。

妙用诗词 借古喻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很多人眼里,中国诗词就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确,古往今来,诗词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不仅语言凝练而富于形象性、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

“诗词入题,美不胜收。”将诗词巧妙融入通讯标题,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既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既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以文化的裨益。因此,妙用诗词为标题增色添彩,是很多作者乐此不疲的事情。

信阳是农业大市,是连续多年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每年年终回眸盘点时,报社都会策划一些新闻述评通讯特稿,其中农业方面的报道必不可少。这种成就性报道,很难出彩,对读者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笔者在采写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息县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鏖战正酣》一文时,就妙用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让人耳目一新。

当然,妙用诗词并不是说只能原文录之,若成诗成句用来牵强附会,大可以将诗词略加改动,借古喻今,为我所用。

2017年5月19日下午,参加中国报旅融合发展信阳峰会暨“中国报业百名社长总编全域旅游信阳行”活动的100多名社长、总编辑和资深媒体人开启了实地采风活动。在采写侧记通讯时,笔者引用唐代诗人韩描写长安柳絮飞舞时的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因信阳简称申城,将“春城”换成“申城”,便写出了《申城何处不飞花——中国报旅融合发展信阳峰会暨“中国报业百名社长总编全域旅游信阳行”采风活动侧记(上)》,让人对申城之美充满了想象与渴望,从而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在新闻通讯的写作中,诗词也被广泛运用于小标题的制作。如笔者采写的长篇人物通讯《九十年来家国》一文,6个小标题均巧用诗词:“峥嵘岁月稠”“独在异乡为异客”“蓬门今始为君开”“一片冰心在玉壶”“报国情切何恨晚”“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些引用的诗词小标题,既概括了主人公极不平凡的一生,又展现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可谓匠心独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趣用数字 富有悬念

提起数字,似乎是单调、枯燥的象征。然而,古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数字诗。如北宋哲学家邵雍的《山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再如“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咏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些数字的趣用构思巧妙、入情入理、充满智慧,能够变平淡为奇特,化腐朽为神奇。

趣用数字作标题,有故意引而不发、激起受众急于知道答案的欲望,使其产生悬念。在新闻通讯标题的写作中,趣用数字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今年春节期间,《信阳日报》推出了一组“数说信阳春节新景象特别报道”。《0!禁燃禁放祥和年》《189.85万人!四海游子返家乡》《100场!春风情暖千万家》《383件!打老赖保民财》《202.9万人!入境游客创新高》......选题之准、用心之妙、策划之新,由其标题可见一斑。这些数字恰如其分地切中要害,凸显了事物的本质特色,既反映了百姓心声,又呼应了中心工作,增强新闻的冲击力、感染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今年5月20日,在首届中国茶业区域博览会上,信阳毛尖成功入选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策划采写《探寻信阳毛尖再获“中国十大名茶”魅力所在》系列述评通讯特稿时,也同样选择了制造悬念的数字标题,三篇特稿通讯分别是《102年!经历了什么?》《220万亩!意味着什么?》和《59.91亿元!彰显了什么?》。

第二组新闻特稿标题中的数字与前面例子中的数字迥然有别,它含蓄蕴藉,富有悬念。仅从新闻标题中很难看出它所表达的确切含义,因其不确切而使通讯标题平添了几分含蓄美和吸引力。

“标题根植于新闻之中,是新闻中最重要、最有新闻价值那份事实的浓缩和概括。”②当然,新闻通讯标题的写作技巧还有很多,制作出脍炙人口的标题、画好“点睛之笔”也绝非一日之功。标题是新闻的派生物,不能脱离新闻而“独创”,导致文不对题。标题制作要准确、鲜明、生动、传神,精心提炼,刻意求新,具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推敲、琢磨之功。借用陆游的一句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需要我们“活到老,学到老”。

注释:

①时秀敏.九十年来家国——一代名记者赵浩生追记.2014年5月26日,信阳日报

②彭朝丞.现代新闻标题学.长征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编辑:秦明瑛)

猜你喜欢
信阳通讯诗词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绣绣信阳八大景
绣绣信阳八大景
信阳茶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