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忠能得善终之谜
——兼谈究竟谁是杀害岳飞的元凶

2017-01-27 12:51李兴斌
孙子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张俊抗金宋高宗

李兴斌

李兴斌

岳飞被投降派秦桧、宋高宗一伙杀害,至今已八百六十多年。关于岳飞被害的原因,历代论者说法不一,但无人否认岳飞不屈不挠地坚持抗金斗争,始终不肯与秦桧一伙的投降政策妥协,是其最根本的原因。如此,便引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与岳飞同属抗金名将的韩世忠能免遭杀害而得善终呢?

是韩世忠抗金斗争的决心不够坚定而与投降派有什么妥协吗?不是。在南宋初年诸名将中,若论抗金决心之坚定和反对“和议”之坚决,韩世忠均不亚于岳飞。和岳飞一样,韩世忠在抗击金军的战场上出生入死,一往无前,从无半点退缩之心,有时甚至“被矢如棘”,几至不免。他与金军血战厮杀大半生,落下一身伤残:双手十指,仅余四个,且不能活动;全身无完肤,“刀痕箭瘢如刻画”。建炎四年(1130年),韩世忠困金兀术于黄天荡,“兀术穷蹙求会,语祈请甚哀”。韩世忠义正词严地说:“还我两宫,复我疆土,则可以相全。”使兀术无言以对。秦桧当权,力主“和议”,韩世忠与其同在政地,“一揖外未尝与谈”,又“力陈和议之非”,“触桧尤多”。他曾连上奏章达数十次之多,言辞“皆慷慨激切,且请单骑诣阙面奏”。后金使南来,世忠闻之,又四次上疏,对宋高宗说:“(和议)不可许,愿举兵决战,兵势最严重处,臣请当之。”并再次要求“驰驿面奏”。高宗不允,他便伏兵洪泽镇,欲杀金使。即使在兵权被罢之后,他仍“不以和议为然”,“抗疏言桧误国”。岳飞冤案,举朝无人敢过问一声,而唯韩世忠竟然敢当面诘之。①以上所引均见《宋史·韩世忠传》。

是韩世忠战功、威名不够显赫,不为投降派所忌吗?也不是。韩世忠自18岁应募从军,由士兵而小校而偏裨而当方面之任,“挽强驰射,勇冠三军”,所向辄克,战功卓著,威名远扬。他常常以寡击众,以弱胜强。黄天荡一战,他以八千人对金军十万之众,几置兀术于死地。大仪之战,他以数万军队大败金军和伪齐军数十万。是役杀毙敌人甚众,俘敌酋挞孛也以下数百人,敌军被驱入淮河淹死者不计其数,时论“以此举为中兴武功第一”。事实上,在南宋抗金斗争过程中,韩世忠统帅的韩家军始终是淮东一线的屏障。后人更把韩世忠视为关系南宋王朝的名将之一,认为“靖康、建炎之际,天下安危之机也,勇略忠义如韩世忠而为将,是天以资宋之兴复也”。而韩家军的兵力,也逐渐达到数万之众,且战斗力极强。当时山东(指今河南西部崤山以东)一带的抗金力量,如宿州(今安徽宿县北)马秦等部,以及太行群雄,多愿听从韩世忠的指挥。

有人认为,韩世忠所以能得善终,是由于他晚年急流勇退、见机而隐的缘故。如著《宋史》的脱脱在《韩世忠传》末就说,韩世忠“暮年退居行都,口不言兵,部曲旧将,不与相见,盖惩岳飞之事也”。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毕竟是岳飞被害以后的事情,并不能说明以前的问题。史载,韩世忠因力主抗金,反对“和议”,秦桧对他恨之入骨。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将同时被罢去兵权之后,秦桧要打击迫害的第一个对象并不是岳飞,而是韩世忠。在岳飞与张俊同去淮东视察军务之前,秦桧曾向岳飞透露让他们出使淮东的真实用意,并且假意关照他,要他“且备反侧”,即防备韩世忠的旧部反叛。①王曾瑜:《鄂国金佗粹编续编校注》卷第二十《吁天辨诬通叙》,中华书局1989年版。张俊看出了秦桧的居心,在与岳飞一同视察的过程中,“欲与飞分其背嵬军(即韩世忠的亲卫军),飞义不肯,俊大不悦”②《宋史·岳飞传》。。为陷害韩世忠,秦桧指使淮东总领胡纺诬告并逮捕韩世忠的亲校耿著,谓其“倡言以撼军心”,图谋叛逆,欲以此牵连韩世忠,但最终未能得逞。③[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二《高宗皇帝亲随手札御书》,载《钦定四库全书·子部》。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韩世忠能够逃出秦桧的魔掌而得以善终呢?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韩世忠与宋高宗赵构之间非同一般的关系应是最重要的一点。由于宋高宗每每在关键时刻为韩世忠提供保护,才使秦桧对他的陷害不得不有所顾忌,从而使他免遭毒手。

在南宋初年抗金名将中,若论与宋高宗关系之密,恐怕没有谁能超过韩世忠。而他们之间这种关系的形成,也是有其客观基础的。韩世忠不仅为南宋政权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宋高宗本人立过大功:

一是“劝进”。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废徽、钦二帝为庶人,立张邦昌为帝,国号“楚”。张邦昌用吕好问之议,迎元祐皇后入宫,尊为宋太后,又纳马伸之言,请元祐太后垂帘听政。时宋高宗为康王,在济州(今山东巨野南),韩世忠率部由大名(今河北大名东)前往济州劝康王即帝位。

二是解济州之围。韩世忠到达济州不久,恰逢金人纵兵攻城,城内“人心汹惧;世忠据西王台力战,金人少却”。次日,金兵数万又至,而宋军仅千人,韩世忠单骑突入敌阵,“斩其酋长”,金兵遂大溃。

三是勤王救驾,平定苗、刘之乱。宋高宗于河南商丘即帝位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宋将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杀大臣王渊等人,逼宋高宗退位。大臣张浚时在平江(今江苏苏州),他与吕颐浩等约集张俊、刘光世等大将勤王讨乱,知韩世忠将至,“更相庆慰”。世忠初闻高宗被逼退位,大哭道:“誓不与此贼共戴天!”叛军“负山阻河为阵,中流植鹿角,梗行舟。世忠舍舟力战,……军少却。世忠复舍马操戈而前,令将士曰:‘今日当以死报国,面不带数矢者皆斩。’于是士卒皆用命。贼列神臂弩持满以待,世忠瞋目大呼,挺刃突前,贼辟易,矢不及发,遂败”。苗傅、刘正彦“拥精兵二千,开涌金门以遁”。韩世忠飞马入城,宋高宗步行至宫门相迎。他握着韩世忠的手失声恸哭说:“中军吴湛佐逆为最,尚留朕肘腋,能先诛乎?”韩世忠当即去见吴湛,“握手与语,折其中指”,遂将其斩首。接着,他又将苗、刘的谋主王世修逮捕下狱,随后即率军追击苗、刘,将其一并抓获。为表彰韩世忠的救驾之功,高宗先后任命他为武胜军节度使、御营左军都统制、江浙制置使、检校少保和武胜昭庆军节度使,并“手书‘忠勇’二字,揭旗以赐”④以上所引均见《宋史·韩世忠传》。。

这三次大功,使得高宗对韩世忠更加信赖和倚重。因此,在秦桧陷害韩世忠的关键时刻,高宗对韩世忠不会不有所顾惜,不可能忍心看着秦桧将自己的功臣加恩人置于死地。而事实恰恰也说明了这一点:当韩世忠得到岳飞密报,知秦桧企图诬陷他的亲校耿著来牵连他时,迅即入宫向宋高宗申诉。结果宋高宗进行干预,使他免受陷害,而只将耿著刺配流放了事。其后,韩世忠对秦桧仍不买账,屡忤桧意,直至“抗疏言桧误国”,并且公然为岳飞鸣冤,“(秦)桧讽言者论之”,欲治其罪,但宋高宗“格其奏不下”,又一次保护了韩世忠。

岳飞被害之后,韩世忠见朝政败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心灰意冷,也为避祸计,遂“连疏乞解枢密柄,继上表乞骸。……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奚童,纵游西湖以自乐”,即使旧时部曲将佐,也罕得见其面。①以上所引均见《宋史·韩世忠传》。韩世忠急流勇退后,不仅仍得到宋高宗的眷顾,而且对投降派已无任何威胁,秦桧当然也就没必要穷追不舍,非要将其置于死地不可。

当时,在对待岳飞、韩世忠、张俊三位大将的问题上,宋高宗与秦桧的态度并不一致。高宗是不想杀害韩、张两位平定苗、刘叛乱的功臣的,他不仅保护韩世忠,而且也保护了张俊。秦桧则不然,他不仅要害岳飞和韩世忠,而且也要除掉张俊。他陷害韩世忠不成,便把矛头指向岳飞。岳飞被害后,他又唆使党羽弹劾张俊,说他有图谋皇位的野心。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七记载:秦桧为“尽罢诸将”,开始时拉拢张俊,说是最后将兵权全部归俊。“及诸将已罢,而俊居位岁余,无请去之意”。于是,秦桧令殿中侍御史江邈出面诬告“俊据清河坊以应谶兆,占承天寺以为宅基,……他日生变,祸不可测”。然而,出面保张俊“无谋反之事”的,正是身居皇位的高宗。这样,张俊命是保住了,但很快就不得不辞职求去。②韩酉山:《秦桧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124页。所以,朱熹在评论这一事件时说:“诸将骄横,张与韩较与高宗密,故二人得全;岳飞较疏,高宗又忌之,遂为秦所诛……”③[宋]朱熹:《朱子语类》第八册,中华书局1994年版,1999年印刷,第3148页。朱熹是南宋人,对当时的背景了解较详,故能一语中的,道出其中的隐情。

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卷四十一《岳忠武之死》一文中,对这一问题有较为全面的分析,可做参考:

岳忠武之死,固由贼桧陷害,然亦必因思陵有所疑忌,故谗言得以中之。盖高宗初即位时,集诸路勤王兵置御营司,韩世忠已为左军统制,张俊已为前军统制,杨存中已为殿前主管公事,数人皆元从功臣,恩义久固。忠武虽因刘韐荐见帝于相州,仅予承信郎。后积官于外,未尝一日在朝。思陵之分谊,本视诸将较浅,其易于媒孼一也。且当时诸将,各以姓为军号,如韩家军、岳家军、张家军之类,朝廷颇疑其跋扈,而张俊、杨存中等,则皆治第临安,贪财殖产。即贤如韩忠武,亦家于杭,多营田宅,是以思陵不疑。独岳忠武引“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之义,不治生产,因母死葬庐山,遂家焉,初未治宅临安。今杭州府学,相传为忠武旧第,乃召为枢密副使之后所居,其初固未尝由此宅也。兵权在握,又不营生产为子孙计,想思陵不无顾虑。观韩世忠为将时,欲营新淦田,思陵闻之,即专敕以赐;刘光世情谊淮东私田易淮西田,诏即许之。则思陵于诸将,结其心而防其变,固未尝一日忘也。是以桧与张俊谋陷忠武,欲其部将自相攻击,因及忠武父子,使帝不疑,乃手自具狱,谓岳云致书,令张宪营还忠武兵柄。万俟卨治狱,又诬飞自言,己与太祖,皆三十岁建节,以为有不臣心。证佐既定,思陵亦不能不信之,而忠武之死决矣!①[清]赵翼:《陔余丛考》第三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2012年印刷,第914—915页。

近年来,在究竟谁是害死岳飞的元凶这一问题上,有的论者继承了赵翼的观点,认为是宋高宗,而非秦桧。赵翼的观点不能说毫无道理,一无可取之处,但通过前文披露的史实与所作分析来看,笔者认为恐怕仍以把秦桧定为元凶为是。这是因为:

其一,高宗对手握兵权的大将虽然有所猜忌,但他并非独独猜忌岳飞一人;再说,兵权被收之后,岳飞与其他大将一样,对朝廷已构不成任何威胁,高宗并没有非要将其置于死地的理由,他只是在关键的时候没有保护岳飞而已,而这不过是由于各种原因使他对岳飞的感情不深不厚的缘故。

其二,假如不是秦桧与其同党在后面处心积虑一而再再而三地设计陷害,岳飞当绝不至死于非命。因为,在岳飞之死一事上,从头到尾都是秦桧在一手策划、运作,我们看不到任何与宋高宗直接有关的证据。

其三,从秦桧一害韩世忠、二害岳飞、三整张俊的事实与过程来看,他还真有可能如《宋史》本传所言,是被金国收买了的一名高级奸细,而并非仅仅是一个大奸臣。否则,我们就很难解释,他为什么要彻底毁掉当时一派大好的抗金形势,并且要逐个地将几位重要的抗金将领置于死地而后快。

有一位叫李洪林的人在《岳飞墓随笔》一文中指出:“秦桧是陷害岳飞的策划者。”我认为这个判断是合乎实际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所以,综合以上所论,说秦桧是杀害岳飞的元凶,或曰第一凶手,并无不妥之处。

(责任编辑:周淑萍)

Puzzlement about Han Shizhong’s Peaceful End—Concurrently Discussing Who Was the Prime Criminal Killing Yue Fei

Li Xingbin

李兴斌,《孙子研究》执行编委,齐鲁书社原编审。

*本文曾以《韩世忠为何没有被秦桧杀害?》为题刊于《军事历史》1993年第4期,此后作者对全文从标题到内容都做了较大修改和重要补充,现重新刊出,以飨读者。

猜你喜欢
张俊抗金宋高宗
玩转课本题
钢轨预打磨在地铁线路中的运用相关阐述
岳飞大破金兀术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宋高宗:面子比国法重要
好名得官
唐《张俊墓志》考
好名得官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
岳母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