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保护协会的社会功能及发展趋势
——以泰州老行当协会为例

2017-01-27 21:59张红阳
唐都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泰州市行当泰州

张红阳

(南京大学 社会学系,南京 210046;中共台州市委党校 法学教研室,浙江 台州 318000)

【博士论坛】

老行当保护协会的社会功能及发展趋势
——以泰州老行当协会为例

张红阳

(南京大学 社会学系,南京 210046;中共台州市委党校 法学教研室,浙江 台州 318000)

老行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行当协会是促进老行当再生多元化路径中的重要一环。泰州老行当协会在保护老行当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提供服务、宣传推广、产业化运作等。泰州老行当协会当前出现了以下发展趋势:保护方式不断丰富,管理机制日趋完善,组织能力逐步提升,影响范围迅速扩大。

传统文化;老行当协会;社会功能;发展趋势

农耕文明时期发展起来的老行当,根植于民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大量的老行当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保护老行当,就是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所周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有利于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泰州市“老行当文化研究与保护协会”作为促进老行当在现代社会再生的社会组织,兼具非盈利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双重身份,尽自己的能力与设想推动老行当的保护工作。老行当协会作为促进老行当再生多元化路径中的重要一环,对这一组织的研究,有利于在保护老行当的进程中融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发挥作用。

一、基本情况与研究回顾

(一)老行当协会基本情况

泰州市“老行当文化研究与保护协会”于2010年9月在泰州老街50号正式挂牌成立。为了更好地保护民间的传统文化,抢救逐渐失传的老行当,响应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号召,泰州市“老行当文化研究与保护协会”联合了10多个民俗文化爱好者,发起并成立了这个保护老行当的非盈利性组织。他不仅得到了泰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和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而且也得到了当地老行当从业者的一致认可,这也是老行当保护协会能够顺利成立的一大优势原因。同时,泰州老行当协会是全国唯一的专门进行老行当研究和保护的组织,并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问题,这是老行当保护协会发展的一大阻力。因此,老行当保护协会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博物馆,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经营它、完善它,使其逐渐发展成为老行当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经过两年的不断努力和发展,泰州市老行当保护协会通过各种方式吸纳老行当从业者,现在加入的会员有百余位,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当有58种,主要分为百姓衣、食、住、行、娱乐等门类。在立足泰州本地的基础上,该协会积极地对全国各地的老行当进行收集、整理,并将成果向公众展示,免费传授技艺。可以说,泰州市老行当协会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经初步成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泰州市老行当协会一方面积极地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来吸纳老行当从业者加入协会;另一方面也不断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以期为老行当从业者提供更大的帮助。

(二)老行当的研究回顾

目前,很少有学者针对老行当做出专门的概念界定,导致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较为混乱。一般而言,“行”是指街头摊贩和店铺的行列,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分工,大家比较统一地称为“行”,同种行业称之为“同行”;“当”,即“担任、充当”,是指行当中所做的事。“行当”,也就成了“行业”的别称。苏凌、蔡文进等人认为,老行当是一种“已经消失的生活”[1]。李金荣强调元代时“一百二十行”的提法已经被社会接受,明代时又出现了“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的说法,他将老行当定义为:“社会上正在消失的各行各业的总称”[2]。沈铸伦则认为老行当现多指那些在1949年后和改革开放后消失的行业,而这些行当又多是手工业或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些老行当在当年的古文化街区域里均有其足迹。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还将有更多的行当消失,同时还将有更多的行当兴起或产生[3]。总体而言,学者普遍认为老行当是一种正在消失或者已经消失的行当,只是对时间点的认识不太一致,有的认为是1949年前后开始或已经消失,有的则认为是改革开放前后开始或已经消失。

由于一部分老行当在当今社会已经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不能笼统地将其定义为正在或已经消失的行当。因此,目前的概念界定存在很大的问题。从产生时间角度讲,广义的老行当是对社会上产生时间较为久远的各行各业的总称,狭义的老行当则是指在改革开放以前产生的行当;结合产生时间,继续从生存现状角度讲,广义的老行当是指包含了面临生存困境与获得新生的老行当;而从老行当自身角度出发,广义的老行当则在传统行业概念的基础上涵盖了该行业所生产、创造出来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狭义的老行当则仅指产生时间较为久远并在当前社会中面临一定生存困境的行业本身。受到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老行当的切入点。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特别出台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内容:(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2)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3)传统的手工艺技能[4]。综上,老行当应是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包含传统的手工技艺、表演形式、服务行业等,并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连而现在不为年轻人普遍认知的行业。

目前,针对老行当的研究则主要关注老行当本身,呈现出集中于描述性研究的特点。具体而言,这些特点表现为:一是按地域划分选择老行当,或者笼统地对国内存在的老行当进行记录,或者以当地的老行当作为自己的记录对象,如《老行当:垂钓从前》《中国老行当之谜》《寻找老行当》等书籍对国内的老行当进行了浏览式的记录,而《福州老行当》《苏州老行当》《京城老行当》则是对个别城市或地区老行当的研究与记录,其中一部分将老行当划分为几个类别来叙述,如将老行当划分为娱乐业、服务业、制造修补业、饮食业等,其他作品则没有进行类别的划分,而是直接叙述。二是目前的研究一般采用图文并茂的记录方式,如《中国老行当之谜》《寻找老行当》等作品,有的在图片基础上对该老行当的内容进行介绍,有的则用文学作品的方式记录与这个老行当有关的民间故事。

与此同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启动至今已逾十年,国家政治的推动、社会运动的开展、学者的积极介入,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点频现,学术思考逐渐深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产业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5]。相比之下,老行当的研究则尚需改进。对老行当的记录工作是老行当在现代社会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文字记录非常宝贵,图片记录也同样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行补充性、挖掘性的研究,因此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与老行当发展相关的行业协会所发挥的作用是必要的。

二、老行当协会的社会功能

(一)为老行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案例1:箍桶从业者口述(仲先生,72岁):我没有读过书,15岁开始从事箍桶事业,目前是泰州市老行当保护协会的成员,是该协会主动上门联系到我们,并要求我们加入的,他们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平台,提供一定的帮助,现代的生产力发展太快,(老行当)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都用不上了,没有市场前景。他们会为我们提供一些市场需求的服务,为我们的产品进行升级再改造。

案例表明,老行当协会首要的作用便是为老行当提供了各种服务,为他们提供各种咨询与辅导、必要的资金保障、市场需求服务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生产力也在不断提高,部分老行当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老行当的产品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老行当协会为这些老行当进行了技术上的升级指导,使产品进一步升级,以满足新的生活需求。此外,对一些经济困难的老行当从业者,老行当保护协会也会给予他们一定的资助。

(二)对老行当进行宣传和推广

案例2:传统剪刀坊从业者口述(朱先生,63岁):我从事的老行当是祖传行业,快100年的历史了,从事的是磨剪刀和打造剪刀的事情。我希望加入这个协会能够为我们做做宣传,提供一些场地和门面,加大宣传力度等帮助。泰州老行当保护协会邀请我参加一些表演活动,如艺术节、文化节等,每次会给适当的报酬,而且在文化节上可以多卖些东西,还可以对我们的老行当进行宣传和推广。

上述案例表明,老行当协会在对老行当进行宣传和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州市老行当保护协会每年都会定期举办“老行当文化节”活动,从2011年的第一次文化节开始,就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反响,不仅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还吸引了大量的民众、商人等。一方面可以把那些濒临失传的老行当,能够抢救性地继承下来,使年轻人知道和传承它们;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招商引资提供可能性,推动老行当的产业化发展。台湾汉声杂志社黄永松先生专程从台湾来到泰州参加老行当文化节活动,他表示:“老行当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手艺,是祖先谋求生活改善的一个智慧。现代人在外头生活脚步太快了,把这个老行当都给忘了,都给丢掉了,泰州这里还有这么多老行当,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然后再好好地发扬它。”号称苏中“第一小吃街”的泰州老街,600米长,已成为当地人休闲、文化生活的第一去处。在凤城河管委会的打造下,老街成了泰州最繁华的商业区,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区。叶雕、竹雕、草编、吹糖人……复活了的“老手艺”每天吸引大量市民和外地游客赶来参观、拍照,也就自然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关注老行当,为老行当的发展注入了有生力量。

此外,老行当保护协会还可以为企业与老行当、政府与老行当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途径,一方面,老行当保护协会可以及时把老行当从业者的需求、意见、愿望集中起来,然后转达给政府,增强政府与老行当从业者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老行当保护协会为企业与老行当从业者之间建立联系,可以为实现老行当产业化经营提供可能。

(三)推动老行当文化产业化运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部分老行当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有些已经基本失传,这种情况下,要想继续推动老行当的传承和发展将变得很困难。泰州老行当协会一方面致力于保护已经存在的老行当;另一方面,也在努力传承和发展老行当。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使老行当实现产业化运作,老行当协会一直筹划着打造老行当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因为发展老行当是有商业契机的,老行当文化艺术的发展是一个绿色的良性循环,这个良性循环是以老行当的手艺和文化传播来获取经济收入,再用经济收入来养活老行当老手艺的发展,然后利用老行当老手艺的发展与资金注入相结合、叠加、扩大,形成产业链的循环。此外,泰州市还与旅游卫视签订协议,推广自己的“水城慢生活”理念,借助媒体进行宣传,与老行当保护协会一起合作,利用旅游业来助推老行当的传承与发展。将这一理念打造成旅游品牌,融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技艺,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三、老行当协会的发展趋势

(一)保护方式不断丰富

对老行当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老行当协会现有的保护机制在逐步完善。老行当当下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后继无人,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老行当行业。因此,扩大老行当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或从事老行当事业,成为保护和传承老行当的当务之急。老行当协会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完善组织机制,丰富运作方式,让年轻人逐渐成为老行当的“主力军”。质而言之,要想全方位地实现对整个老行当行业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企业的赞助和合作、广大民众的关注和支持以及老行当自身水平的提升,只有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地去传承和发展老行当。

老行当协会副会长冯先生向调研人员介绍说:“泰州老行当协会的发展刚刚起步,没有形成更加完善的保护机制,但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有信心,这两年里,我们尽心尽力地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近期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筹建一个老行当文化博物馆,起码要在静态上将老行当保存下来,同时,我们也要秉承我们的‘老行当、新日用’的理念,让老行当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重新生根发芽,发挥效力。”可见,老行当协会在保护老行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管理机制日趋完善

泰州市“老行当文化研究与保护协会”才成立两年,各方面的机制、管理体系、监督制度等方面正在逐步完善。毕竟泰州市“老行当文化研究与保护协会”作为全国第一家挂牌成立的专门保护老行当的协会,在管理和运筹的经验上,无先例借鉴,所以他们是国内该领域的“拓荒人”。目前,泰州老行当协会这种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资助,专业人士具体运作的半官方、半民间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符合当前老行当的发展需要。

(三)组织能力逐步提升

泰州市“老行当文化研究与保护协会”作为一个地方性的社会组织,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完善管理机制、丰富保护手段等措施,该协会的组织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协会内拥有一批对老行当保护积极热情的工作者,也有专门的摄影人才,在泰州大力推广老行当文化,社会关注度不断上升的基础上,协会自身的组织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通过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该协会会员对老行当协会的工作是肯定的、满意的,这就使老行当协会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也就奠定了老行当协会较强的执行力,会员愿意参与到老行当协会组织的活动,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增加个人收入的新途径。

(四)影响范围迅速扩大

泰州市“老行当文化研究与保护协会”发展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2010年8月13日走进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通过全国知名媒体大力宣传老行当,让人们对老行当保护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龚为先生在节目中表示:“老行当的手艺人是我们中国工艺的活化石!”老行当在全国每个地方都存在,怎样去保护各地的老行当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解决的现实问题。老行当保护协会正在着手于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全国其他地方也成立相应的组织,共同来保护和发展老行当。

通过对泰州市老行当文化研究与保护协会情况的了解,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现代社会中的老行当,泰州市“老行当文化研究与保护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为老行当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搭建平台,扩大宣传;另一方面,重视自身的组织建设,为老行当文化研究与保护奠定组织基础。协会的发展是老行当在现代社会再生的积极因素,以此为基础,努力探索出一条有利于老行当再生的多元化路径。

(调研得到泰州“老行当文化研究与保护协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1] 苏凌,蔡文进.带一本书去南京[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32.

[2] 李金荣.老行当[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1.

[3] 沈铸伦.津门故里印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6.

[4]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103-109.

[5] 魏崇周.2001—2010: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民俗研究,2010(3):80-87.

[责任编辑王银娥]

OntheSocialFunctionandDevelopmentTrendofOldTradesProtectionAssociation——ACaseStudyofTaizhouOldTradesAssociation

ZHANG Hong-yang

(DepartmentofSociology,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46,China;TaizhouMunicipalPartySchool,Taizhou318000,China)

Old trades are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ld Trades Association is aimed at promoting the regener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old trade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aizhou Old Trades Assoc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otecting old trades includes: provision of service, propaganda promotion, industrialized operation and so on. Currentl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aizhou Old Trades Association is as follows: constantly enriching its ways of protection; increasingly perfecting its management mechanism; gradually promoting its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nd rapidly expanding its range of influence.

traditional culture; Old Trades Association; social function; development trend

C916.2

A

1001-0300(2017)06-0120-05

2017-01-26

台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衰落与再生:现代社会中的老行当”(15YB05);南风窗杂志社2012年度“调研中国”奖学金资助课题

张红阳,男,河北唐山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中共台州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社会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泰州市行当泰州
泰州市打造“五个过硬”的应急队伍
泰州市以“四行”下好精准执法“先手棋”
幸福水天堂——泰州
泰州市下好节后安全“先手棋”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花衫”行当考辨
泰州古韵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行当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