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对文本中性别意识的重建
——以李碧华的《饺子》为中心

2017-01-28 10:50华南师范大学广州511400
名作欣赏 2017年2期
关键词:李碧华饺子小说

⊙姚 霞[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 511400]

院校平台·华南师范大学

影像对文本中性别意识的重建

——以李碧华的《饺子》为中心

⊙姚 霞[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 511400]

李碧华的短篇小说《饺子》通过描写李太艾菁菁为了留住丈夫而不惜代价吃下婴胎饺子,展开了对男权社会的批判与反思。根据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三更2之饺子》,不管在编剧、拍摄还是表演等方面都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多个奖项,但影像却解构并改写了文本中原有的性别意识。本文试图从女性身体被消费、男性形象被美化、商业化因素三个方面,分析电影对小说性别意识的解构与篡改。

《饺子》 电影改编 性别意识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为人所熟知的首先是根据她的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不管是《胭脂扣》《霸王别姬》还是《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等,随着电影的热映,小说重新进入市场,被再次解读,实现了小说与电影的联姻,达到了真正的“双赢”。李碧华的作品里始终在探讨女性,男性反而成为一个空洞的符号,在塑造全新女性形象的过程中,展现她独特的女性意识,然而其作品在银幕化的过程中却屡次与以男性为主的改编团队产生性别“冲突”。

《饺子》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李太曾是香港演艺圈的明星,认识了富豪李生后急流勇退,并一举嫁入豪门。但岁月流逝,李太年老色衰,为了留住丈夫,李太找到神秘女子媚姨,吃下能令人永葆青春的婴胎饺子,但身上却有了挥之不去的血腥气……本文将以李碧华的短篇小说《饺子》及陈果导演、陈可辛监制的电影《三更2之饺子》为对象,试图探讨二者之间性别意识的离合。

一、女性身体被消费

文学作品和影视是两门完全不一样的艺术,把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往往会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风格。女性作家的作品往往具有浓郁的女性特质,其出于女性立场而发出的声音很容易与男性作家、男性读者,甚至整个以男性为主体的男权社会产生性别上的“冲突”。

虽然电影《三更2之饺子》对原著的情节并没有作太多改编,然而这种男性居多的制片团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无意地消解甚至篡改小说里原有的女性意识。最直观的一点,便是电影中将女性身体作为一个被展示的对象。不得不说,电影经常运用镜头带动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本,有很多突转的场景给观众带来最直接的视觉冲击,还有一些场景处理得更为含蓄,蕴含了耐人寻味的深刻意义,比原著更具有批判力度和强度。但是一部商业片最直接的目的是盈利,所以影片里出现了很多不必要或者不恰当的镜头,从而形成一个不平等的男女关系。影片一开始便是媚姨给李太做饺子,电影采用水平视线,以便直接做叙事交代,但是镜头在媚姨那丰腴的胸上做了特写处理,集中拍摄长达7秒,不能不说这是电影卖给消费者的“产品”。第二段暧昧的镜头是李生因豪宅装修住在酒店里认识了按摩妹。这按摩女不过二十出头,青春活泼,年轻漂亮,还拥有一双大长腿,观看者的眼神也就跟着镜头的切换在她身上游移。她为李生按摩的这一场戏中,先是一个全景镜头,观众可以看到李生所住的酒店的大致样貌,接着全景镜头立刻换成中景镜头,观众只能看到李生和按摩妹两个人,紧接着又切换为过肩镜头,镜头越过李生只给按摩妹特写,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就是她那双修长并性感的腿,观众一旦认同镜头,也就会成功转换为一个男性的观看视角。此处电影对小说的情节是有删减的,小说中李生欺骗李太要出差,实则陪着新欢Connie逛街,Connie正是前不久帮李太试鞋的服务员,因为年轻貌美,李生勾搭她只为了图一时新鲜,但电影中把李生的新欢直接写成酒店内的按摩妹。影片里的第一场身体戏是李生与这个女子,虽然两人都是赤裸上阵,但我们可以看到男性仅露出后背而已,而女性的身体裸露部位较多。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按摩妹在影片播放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没有名字的,所以我们把她理解为一个新欢的代名词即可,所以这个女性在影片里成为一个空洞的符号。既然导演一开始就把她设定为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那么这场身体戏可视为与情节无关,完全可以省略的。但制片组却将此作为卖点,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好奇心,女性的身体能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兴奋点,所以女性身体成为“被看”的对象,成为“消费品”。第二场激情戏是李太吞下很多婴胎饺子后变得越来越年轻,在李生住院之时,成功地俘获男人,由于二位演员的身份,这场激情戏并没有脱衫,而且在拍摄时,很多场面都利用梁家辉大面积的遮挡镜头;尽管这样,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制片组将女性身体作为被展示的对象。自李太走进病房开始,李太就抚摸自己脸部、身体,病房里充斥着暧昧的空气,接着画面保持一个分立的状态,镜头下二人亲热,其后镜头又分立,只给李生特写,但是单从李生的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的变化,已经足够调动观众的胃口了,这样的拍摄其实已经超过了小说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二、男性形象被美化

《饺子》中所有男性都被作者所嗤之以鼻,他们不再是男权社会中的佼佼者,也不再是传统观念中“勇武”的代名词,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非但没有培育出有责任心、坚强勇敢的男性,男性反倒是一个个都表现出懦弱自私、阴险狡诈的一面。

小说里提到过的三个男性:李生、媚姨的两个前任,共同点就是形象不佳,但是电影对男性的批判程度显然弱化了许多。李生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深谙女人的心事,尽管两夫妻早已没感情,却依旧相敬如宾。相比其他负心汉,他更有城府,“深明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他没有去trip,在楼下一层另订了套房。”他做的这些表面功夫无非是想让菁菁明白,就算他出轨了,也算是对太太尽职尽责了。这样一个男性在李碧华的笔下悄无声息地露出他的阴暗面。电影对李生并没有作太多改造,却利用很多视觉盲点成功转移了观众对这个男性的厌恶。电影中,所有与李生相关的女性都彻底被他折服,影片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明显增强。比如小三的出现只是为了李生的钱,观众对男性“用情不专”的批判会转移到对女性“爱慕虚荣”的不齿。再如李生图新鲜感,发现李太容光焕发以后,自己的腿还打着石膏,猴急起来居然把绷带拆了,这副嘴脸依旧被制片组的拍摄技巧所转移,李太使尽浑身解数回春,极尽可能挑起李生的兴趣点,所以一旦观众认同镜头,就会同情并理解了李生的前后不一,用女性的“主动色诱”将男性的“来者不拒”合理化了。如果在小说里,作者对李太的感情是复杂的,李太既是可悲又可恨的,同时她的坚定、她的反叛又是作者所赞赏的,但到了影片里,李太就变成了一个千方百计找到极品只为了抓住男人的心,自愿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更增强了悲剧性。

再看媚姨的两个前任,王守艺是个艺术家但是胆小怕事、毫无担当,有一次在医院外拿着照相机摄影,突然看到旁边的血污和婴尸,然后就托人把戒指还给了媚姨。他老了以后长相更不招人待见,李碧华是这样写的:“有点佝偻,衣着寒碜,五六十岁了,秃顶的‘地中海’”,虽是为了衬托出媚姨的年轻貌美,但李碧华对王守艺的外貌描写也是够狠的。媚姨来到香港后为了获得香港居民证,不得不嫁给了一个没文化但却性欲强的胖子,“月媚径自洗碗,冷不防一双油腻腥臭的手和肉腾腾的身体,自后环抱紧压,欲‘就地正法’。”就像一头牲畜,他的性欲得不到满足便动手打女人,可以想象他的那副嘴脸。但影片对这两人几乎都是轻描淡写,王守艺只是群众出演,在镜头前一闪而过,观众只能看到其背影,知道他是一个长相丑陋的老头,而其他信息无从得知。电影把他与媚姨的前尘往事直接删减,也就把这个男性软弱迟疑的性格删减了,所以这个形象并没有小说中那么令人鄙夷。电影里介绍了媚姨的第二位前任也只用了六个字:“没文化的厨子”,用同样的方法删减了男性的懦弱无为。

三、商业化因素

“电影不光提供了一种审美判断,还承担着影响社会和观影人的责任。”香港是一个国际贸易中心,时装、音乐、广告等流行事物充斥着香港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征,所以大众文化就很具备消费的功能。在这种商业语境下,通俗小说就要迎合大众的消费兴趣,强化感官享受。

这篇小说《饺子》就有很多吸引读者的地方:女明星嫁入豪门,富商出轨,中年女人的回春之术,如何留住男人,一个中国内地女人在香港的奋斗史,无良父亲强奸女儿、十五岁少女意外怀孕、堕胎、杀人、逃亡,“人吃人”的恐怖元素……任何一个都足以博取观众的眼球。

十五岁的中学生被父亲强奸并意外怀孕,母亲带着小女孩找到媚姨,要求帮忙堕胎,小说直接告诉读者:这种痛苦是一个成年男性施加给未成年少女的,女性的生存压力本就大于男性,却还要承受百般折磨。到了影片中,这种发人深省的批判力度被商业化因素所减弱。对于这个堕胎场景,电影给予了特写,小女孩倒在桌子上,紧闭嘴唇,一言不发,张开微微颤抖的双腿,而媚姨在一旁准备好各种手术器材。呈现在屏幕前的是冷冰冰的手术刀、导管、鸭嘴钳、玻璃盘……这样赤裸裸的拍摄带给观众的体验是血腥的、恐怖的、惨不忍睹的但却是吸引人眼球的。《三更2之饺子》将社会最底层、最黑暗的问题毫不掩饰地呈现给观众,大胆撕开道德的遮羞布,观众带着“猎奇”的心态将电影中的商业化推至顶点。观众可以在电影中找到自己或者咀嚼别人的痛苦后转移自己的痛苦,电影就很成功地为都市男女提供了一个压力转移点。

四、总结与反思

李碧华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一个流行小说作家,她的作品里尽管有很多市场化因素,但具有独特的新女性意识,她展现了男子的挣扎与选择,而他们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映照和决定了女性的命运。但是另一方面,她也对女性自身性格缺陷进行了反思,她企图通过女性自我救赎来实现男女平等。文学和电影分属叙事的两段,但自电影诞生之日起,文学和电影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小说与电影的联姻,不仅为李碧华带来了商业回报,也使得她的小说被二次阅读。但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常常会篡改她的女性观,往小处说,这是男导演、男编剧与女作家之间的性别冲突;往大处说,小说这种较为小众的载体要搬到银幕上,必定要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要面向市场,甚至要向仍然占据主流地位的男权社会审美低头。所以如何在创新的基础上又不颠覆李碧华的性别意识是今后电影改编的难题,也是读者和观众的担忧所在。

注释

①②③ 李碧华:《饺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6页,第44页,第69页。

④ 谷青:《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⑤ 何烨:《镜中人——浅析张爱玲与李碧华笔下的男性形象》,《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32期。

⑥ 景淑娥:《李碧华小说电影改编研究》,《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作 者:姚霞,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李碧华饺子小说
饺子
极爱的感觉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修心
无涯
包饺子
包饺子
最爱和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