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同时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2017-01-28 11:16李婉晨
黄河之声 2017年2期
关键词:奏鸣曲贝多芬乐章

李婉晨

(洛阳理工学院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浅析不同时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李婉晨

(洛阳理工学院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贝多芬作为音乐史上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指挥家,在他的音乐艺术生涯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一直贯穿了生命的始终,他耗时三十多年所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构成了一套完整又系统的奏鸣曲体系。这32首钢琴奏鸣曲由于创作时间和创作风格的不同被分为了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钢琴奏鸣曲不仅清晰地反映了贝多芬在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变化,还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时代变化,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深入的了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对学习和研究钢琴奏鸣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特征

一、钢琴奏鸣曲的发展过程

在欧洲的古典音乐中,钢琴奏鸣曲由17世纪初的“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发展而来,早期经过钢琴大师巴赫的创新和完善确定了钢琴奏鸣曲四个乐章的结构形式,其中的四个乐章主要是包括:第一乐章的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的慢板、三部曲式;第三乐章的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的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后期经过海顿和莫扎特等钢琴大师的继续创作,逐步确定了钢琴奏鸣曲三个乐章的结构形式,包括:第一乐章的快板、第二乐章的慢板和第三乐章的快板。无论是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还是四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各个乐章间都形成了鲜明的“快——慢——快”速度对比。18世纪后期,随着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再次创新,既在创作中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和经验,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了更加多元化的元素,将自身的人生思考和社会感悟也加入到钢琴奏鸣曲的作品创作之中,使其表现形式开始变得多样化,构成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奏鸣曲体系。在贝多芬的创新和完善之下,使钢琴奏鸣曲开始步入成熟阶段,这也为后期浪漫主义钢琴曲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贝多芬一生总共创作了32首钢琴演奏曲,每一首都堪称是世界音乐界的艺术瑰宝。钢琴奏鸣曲是一直都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主体,其中月光奏、悲怆、暴风雨、告别、黎明和热情都是被后世一直称赞的经典之作。在其32首钢琴奏鸣曲里,不光有三个乐章的曲目还有四个乐章的曲目,曲式风格多种多样。另外,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中对力度强弱的对比性和音域的深厚扩展性都极为重视,相比前人的音乐作品更具戏剧性和音乐张力。同时,在钢琴的演奏技巧方面,贝多芬在其钢琴奏鸣曲创作中对颤音等乐曲表现手法的倾向性使用,进一步扩大了钢琴琴键的演奏范围,对表演技巧的提升也起到了较大的帮助。总体说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为了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其艺术特征,还需要根据贝多芬的三个创作阶段来进行具体分析。

二、萌芽时期(1794-1800)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一)萌芽时期的艺术创作特征和时代性

贝多芬钢琴鸣奏曲的创作萌芽阶段主要是指1794-1800年这一时间段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虽然在这个阶段里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创作方面的影响力远不如莫扎特和门德尔松等著名作曲家,但是因为他对自身作品的精细打磨和用心备至,使其在这个时期里创作的11首钢琴奏鸣曲一经推出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由于巴赫、莫扎特和海顿等音乐家的成功在前,贝多芬在萌芽时期的钢琴奏鸣曲创作受其影响颇多,在旋律方面,不仅继承了莫扎特旋律深情的感情特征,还对海顿的动机开展法进行了一定的借鉴,使古典音乐的质朴醇厚与启蒙运动时期的简洁潮流进行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了贝多芬早期时候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具有节奏多变、刚劲直率的特性,加上作品中的自由奔放的不平衡感和强烈的和声效果,使得贝多芬萌芽时期的作品别具感染力,共同构成了特有的钢琴奏鸣曲体系。

同时,18世纪的德国社会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环境里,而此时的贝多芬也在承受着失聪的打击和折磨,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虽然在社会动荡和身体病痛的双重打击之下,但贝多芬的精神却是异常的兴奋,骨子里那股不畏强权势力、敢于拼搏、追求美好的劲头一刻也未曾停息,他将自己对社会、对身体病痛的思考和反抗都融入到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去,使得该时期里贝多芬的作品将人间的疾苦与温暖都饱含其中,引人在宏伟磅礴的气势下发出最深刻的思考。贝多芬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创作里都融入了大量的思考和想象,打开了其在钢琴奏鸣曲的思想大门。

(二)萌芽时期的作品艺术特征分析

贝多芬萌芽时期的11首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曲子非《悲怆》莫属了。这首曲子总共分为三个乐章,在第一乐章中贝多芬在首段运用了大段的平白曲式作为全曲的引子,在这种独具创新的曲式下,《悲怆》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呈现于人前。其后在序奏部分,贝多芬通过慢板向快板的转变,使富有力度的触键音效和音色明显的高声部形成对比效果,营造出一幅可供想象的辽阔空间。在第二乐章中,贝多芬采用了大量的三连音,曲调由最初紧张、焦虑的氛围向舒缓柔和的乐风转变,最后再以温馨的主旋律来进行结尾,整个乐章里的曲式结构和情感起伏不断,令人记忆深刻。而第三个乐章中,曲风相比前两章要平实缓和得多,贝多芬采用快速、强烈的音乐节奏表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不惧艰险的思想情感,将整首奏鸣曲庄重、严肃的意境完美的烘托而出,而在曲末时分,厄运c小调之后的插部C大调使得乐曲氛围在纯真无邪之中又透着丝丝酸楚,发人深省,让人回味无穷。

三、发展时期(1801-1814)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一)发展时期的艺术创作特征与时代性

1800年到1815年里正好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发展时期,时也是其音乐特色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刚好与欧洲启蒙运动思潮的广泛传播不期而遇,因此贝多芬在这一时期里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作品受启蒙运动思想颇多,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思想在创作的作品中无处不在,是贝多芬在发展时期里音乐作品的主旋律。该时期贝多芬先后创作了16首钢琴奏鸣曲,《月光》、《暴风雨》、《热情》、《黎明》都是这一时期里被后世广为流传的著名钢琴奏鸣曲。在这些钢琴奏鸣曲作品中,对启蒙思想精髓的体现和贴近现实社会生活的创作风格是这些作品里的重要思想脉络,贝多芬透过音乐的视角来抨击宗教束缚和封建思想,通过对世间丑恶的鞭笞来宣扬人性的美好性,聚焦社会现实、展现人性美好是发展时期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的基本特点。同时,这一时期贝多芬开始抛却先前古典音乐的风格路线,开始努力探索新的方法来扩展钢琴奏鸣曲中的表现力和套曲的结构及功能,从而达到从多个方面来对古典钢琴奏鸣曲创新和发展的目的。

(二)发展时期的作品艺术特征分析

贝多芬在发展时期里创作的16首钢琴奏鸣曲中,《暴风雨》是备受世人争议和瞩目的一首作品。因此,我们以《暴风雨》为例,来分析贝多芬在发展时期的钢琴奏鸣曲作品创作特征。贝多芬在《暴风雨》的创作中打破了古典钢琴曲刻板的结构形式,不仅将连接部、展开部和结束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长度规模,还将标题音乐、葬礼进行曲和朗诵调等曲风加入到了奏鸣曲作品的乐章中去。在乐章的初始部分,是整首曲子中最大的一个独立慢乐章,贝多芬运用大量“非钢琴”化的装饰语言,让情感表达随着主题旋律的回旋上升得到不断的升华和加强,整个乐章始终保持着自然真实的感觉。阴沉隐匿的情感通过慢速上行的琶音逐渐展开,随着快板和广板的共同运用使得激烈紧张的氛围与沉谧幽静的氛围交替变化,在曲调风格上将主部主体与副部主体形成的对比效果呈现于众人眼前。当曲调情感交替变化达到极限的时候,再运用保守的和弦使正在加强的情感骤停,形成一种画面崩塌的感觉,而后随着主旋律中再现部的穿插进入,使整个乐章的曲调再次回归到了常态。到了曲目尾声部分,贝多芬通过对奏鸣曲高低声部的相互呼应来营造出整个曲目的立体感,全新的钢琴奏鸣曲创作思路和方式使《暴风雨》这首曲子得到了完美的收尾。整首曲子表达了一种在激烈中融入缓和情感效果,让人们的心绪随着交替变化的曲调而波动,罗曼·罗兰评价贝多芬这一时期的个人英雄主义钢琴奏鸣曲具有为人们带来“高瞻远瞩的思想统治”的重要意义。

四、成熟时期(1815-1825)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一)成熟时期的艺术创作特征与时代性

所谓的成熟时期作品是指贝多芬在1815年到1825年这十年间所创作的5首钢琴奏鸣曲,虽然相比前两个阶段所创作的作品要少了许多,但却都是经典之作。这个时期不仅是社会上最黑暗的时期,也是贝多芬创作的低谷期。社会方面,资产阶级面临着各国封建势力的全力镇压,革命事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而此时此刻的贝多芬个人也遭遇了家庭、经济、健康等一系列的危机。在这种社会倒退和人生困境双重折磨之下,音乐创作低谷也随之而来。然而他并没有就此向这个社会和向命运低头,而是用他顽强的意志从新站立起来,在恢复信心后创作出了5首经典之作。在这些作品里,贝多芬将其一生所经历的风雨点滴都融入其中,深沉而真挚的曲调如倾诉般向人们展开,形成了其自我精神意识的独白。这个时期,贝多芬将大量的叠奏、变奏等赋格方式加入到钢琴奏鸣曲中去,使当时死气沉沉的钢琴音乐领域开始有了更多的激励和感动。同时,自由而哲学的音乐表现形式不仅将浪漫主义思维传递给了人们,也实现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从个人英雄主义向平和自省的风格转变。

(二)成熟时期的作品艺术特征分析

在贝多芬晚期(成熟时期)的5首钢琴奏鸣曲中,《第二十九奏鸣曲》的创作时间最长,不光是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中唯一一首标志节拍速度的奏鸣曲,同时也是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曲子,关注度极高。对于这部作品,人们印象最深的是整首曲子听完之后往往会有一种神经错乱的感觉,这对音乐演奏者的实力和听众的理解能力都形成了极大的考验。整首曲子里,贝多芬通过对赋格手法的运用来向世人展开作品的主题,并运用独立的音符表情对多声部进行装饰,以此来营造出一种虚幻浪漫的回声氛围,华丽饱满和雄浑激昂的情感充斥于整支曲目中,浪漫主义的爱国情怀得到充分的展现。在第二乐章中,贝多芬对第一乐章又进行了一遍压缩式的演绎,在不祥和诡异的氛围中,通过多音连弹的技巧爆发出华丽的曲调,两种不同的音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对抗,仿佛是对先前压抑氛围的抗议和反攻,而后,一阵长时值的停顿开始营造出一个寂静空间,将本乐章与尾声部分划分开来。尾声部分,在七小节的宽度音程引导之下,曲目开始进入上行跳跃音和颤音等装饰性音节,快跑的曲式为整个乐章添加了一定的律动感,使整支曲目在高潮迭起的时刻划上完美的句号。

五、结语

综上所述,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这三十多年的创作时间里,面对欧洲社会的黑暗和动荡不安,彷徨、迷茫、沉沦都在了贝多芬的生命中出现过,但是这些都未曾令他投降过,他对梦想的追求、对生命的渴望、对社会的思考都成为了他音乐作品创作的巨大动力,他用他顽强的意念和不屈的精神向命运和社会发起了反抗,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到钢琴奏鸣曲中,通过不断地创作和创新音乐作品,形成一系列新的奏鸣曲结构形式,用音乐的感染力来鼓励人民不畏强权、反对暴政,在黑暗中继续前行。■

[1] 赵玺雅.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三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探究[J].北方音乐, 2016,24.

[2] 张玎苑.持中守德 至诚无息——基于欧匹兹阐释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再释义[J].人民音乐,2015,10.

[3] 郭玲玲.贝多芬晚期作品中赋格应用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猜你喜欢
奏鸣曲贝多芬乐章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