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地球』的知青岁月

2017-01-29 21:57肖江华
文史博览 2017年3期
关键词:茶场场长江华

肖江华

『改造地球』的知青岁月

肖江华

弹指间,我从1975年3月下乡到湖南娄底涟源蓝田镇当知青至今已40年,记得当时为表达到广阔天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决心,我唯一一次将满头乌发剃成光头……

离城那天,领导为我们百多名知青戴上大红花,每人还送了一个斗笠,并组织人员敲锣打鼓送我们出城,许多知青家长、朋友也来送行,场面颇为热闹,我们内心似有点“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感。出城不远遇上一场雨,带队领导率我们分赴各个大队,我与另外两个男知青被安置在涟钢附近的一个大队茶场。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场长便来叫我们出早工,我们扛上锄头跟场长等人爬到后山山顶上挖土,准备种西瓜。我们虽有十七八岁,但力气不够大,劳动一天手上便磨起了泡。在山上种西瓜,需要到两三里远的河边挑潮土做底肥,西瓜才能长得又大又甜。三个知青中只有我的力气最小,开始时我只能挑七八十斤,特别是上山那段羊肠小道比较陡,几天下来,肩膀磨得又红又肿。但我暗自坚信“坚持就是胜利”,几个月后,我也能挑上百多斤了。

西瓜地经过我们施肥、除草,苗子长得很快,到夏天时层层梯土都结满了圆圆滚滚的大小西瓜,看到自己辛勤劳动种出的丰收果实,我们内心充满了喜悦。

还有一次是深秋时到20里外的煤矿挑煤,吃完早饭挑起箩筐与场长出发,赶到煤矿时快11点了,场长他们挑了百多斤,我考虑到路途较远还翻山越岭,只挑了80多斤,开始我还能跟在他们后面,慢慢地我们几个知青便落伍了。走了一半的路程时,我们几个又渴又饿,见路旁一块被挖过红薯的土里还剩几个泥巴根根红薯,便捡起来找口山塘洗一下充饥,然后又互相鼓励继续慢慢往回赶。

下午四五点钟,我们终于将煤挑到了茶场。顾不上洗脸,我们端上饭便狼吞虎咽般吃完了。吃完感觉还不解饿,又煮了两斤多米,3人风卷残云似的消灭了。这是我一生中吃得最香也是最多的一餐饭。

冬天在山上顶风冒雪开荒挖橘树坑的艰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坑的要求是一米见方,好像是五分工一个。那座山火石子多,严冬时节,北风呼啸,锄头挖下去,火星四溅,手掌震得发麻,虎口开裂,我们脱去棉衣与风雪搏斗,弄得满身泥雪,每天也能挖三四个。

后来茶场陆续来了几批知青。为了便于照看山上的茶叶、黄花、豆子、花生等作物,场长带我们在山腰上用土石加竹条筑了几间土屋,我们将家从祠堂搬到了山上。

那时候知青招工和推荐上大学,需要劳动两年后才有资格。开始的两年,大家都颇有“改造地球”的激情,劳动较积极,个个都想表现自己,思想比较单纯。但两年后有点家庭背景和关系的知青陆续远走高飞,知青们的思想开始复杂起来。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只有把思绪沉入到中外名著中去寻求解脱,一直坚持到1979年6月返城。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上海见过一家“知青酒家”,感觉既亲切又陌生,五味杂陈,思绪万千。涟水河畔那不紧不慢、日夜转动的大筒车,见证着我们那充满困惑和艰难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每当想起那张月落乌啼的“知青旧船票”,都会情不自禁地勾起我对那段早已成为尘封历史的回忆。

(责任编辑:北鸣)

(邮箱: dyy1013@126.com)

猜你喜欢
茶场场长江华
为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新伟茶场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ediatric Tuina plus oral Chinese medication for pediatric anorexia due to spleen failing in transportation
死去活来
“鸟”与“乌”
陈江华 藏石欣赏
苍鹰是我女朋友
茶场劳动用人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因为一个镇 爱上一座城 古茶场文化小镇的一缕风情
伊马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