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运行情况

2017-02-02 00:10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平西栓
河南农业 2017年2期
关键词:方城县农业局农技

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平西栓

方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曹荣

方城县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运行情况

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平西栓

方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曹荣

河南省农业厅科技教育处 主办

方城县位于南阳盆地东北隅,县域总面积2 542 km2,人口120万人,辖8镇7乡2个街道办事处,耕地面积10.9万hm2,已建成高标准粮田4万hm2;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4.7万hm2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6.5亿kg,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油料生产百强县、科技进步先进县、绿色农业示范县。近年来,方城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力度,在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中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为全省树立了学习的榜样。2016年9月28—29日,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工作推进会在方城县召开,与会人员实地参观了方城县赵河、券桥2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他们的做法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现将他们的建设运行情况介绍如下:

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创新管理体制

2015年10月方城县9个区域站全部建成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和县农业局的努力下,县编委下发文件,9个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均为股级公益性事业单位,隶属县农业局管理。同时为区域站解决41个财政编制,并把9个区域站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每站5万元,为区域站长期稳定运行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为加强对区域站的管理,使其建成即可发挥作用,县农业局专门成立了由一名副局长为主任的区域站管理办公室,协调、服务、管理9个区域站的工作。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彻底实现了“三权归县”,扭转了过去“线断、网破、人散”的困局。

(二)规范运行机制

区域站在农业局领导下开展工作。区域站管理办公室属内部临时协调管理机构,9个区域站人、财、物由办公室集中管理,接受农业局的监督和领导。区域站管理办公室对9个区域站工作负监督、指导、管理责任,制定区域站工作职责、管理制度及工作目标,根据区域特色不同,分别制定工作计划,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区域站站长对本区域站负责日常和业务管理责任,负责承担任务组织实施。区域站的工作业绩由县农业局、所在乡镇和服务对象综合考评。

(三)完善管理制度

为实现建立“管理有序、运行高效、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的目标,我们建立了区域站日常管理制度、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制度来保障区域站规范、高效、有序运行。同时,细分工作任务,量化工作指标,层层落实责任。区域站办公经费的使用采取定额管理、自主调节的办法,工作经费的使用实行动态管理,与业绩挂钩;明确奖惩,提高机构运行活力。

二、综合提高人员素质

(一)依托院校强素质

依托科研院校的资源优势,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利用与河南农业大学有长期合作的历史优势,我们建设了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研究生创新基地和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每年有流动和固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20名在县区域站驻点实习或顶岗实习。农大导师及校外导师经常对驻点研究生和区域站农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一方面,通过专家带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帮农户,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零距离指导农民生产,了解农民需求,找到了科技创新的方向;另一方面,区域站农技人员有了长期学习的机会,大大提高了业务理论水平,做到了农科教、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整体增强了区域站的综合实力。

(二)综合培训打基础

培养全科技术人才是当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农技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长足发展的关键,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建立农技人员长效培训机制不可或缺。方城县与农业项目技术培训结合,邀请省、市、县专家对区域站人员先后进行多期涵盖不同专业的骨干型和普通型培训,不断接受新技术、新理论的学习,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同时,鼓励、支持区域站人员报考大中专院校,通过自学、函授、研修等方式,进行学历再教育,整体提高农技人员的素质。

(三)结合项目重实践

实践出真知。区域站与县级农业项目实施单位结合,协助开展农技、科研项目的试验、示范、应用工作。近年来,区域站参加了高标准良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小麦、玉米高产创建,优质小麦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玉米相同含量控释肥和缓释肥对比试验及主导品种展示试验田等项目的实施。通过实践,农技人员能够把理论应用到项目建设中,既有助于项目的实施,同时也在实践中锻炼了队伍。

三、创新农技推广模式

(一)县乡结合,上通下连

围绕解决原来农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未建立起长期稳定关系,农技服务与生产实际需求不对称、服务渠道不畅、服务手段单一的问题,我们采取“县级专家+区域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周边户”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区域站业务工作的开展与县农技中心、植保站、土肥站、农产品质检站、气象局等单位紧密衔接,接受县级技术单位业务指导,反馈农户科技需求及相关农情信息,做到上通下连。近年来,区域站开展了季节性生产技术指导,墒情、苗情、病虫害调查,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管和职业农民培训等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方面,解决了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另一方面,弥补了县级农技推广力量不足的问题。

(二)基地衔接,示范带动

方城县山、岗、平地面积各占县域面积的1/3,资源优势不同、产业特色不同。全县立足区域农业资源实际,要求每个区域站重点选择1~2个主导品种,联系1~2家具有一定规模、科技意识强、热心服务群众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建立本区域试验示范基地,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引进适应本区域的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使试验基地成为科技兴农的观摩示范点和农技推广及科研的教学点。目前,以赵河、券桥的2个产粮大乡,博望的黄金梨,柳河的金木瓜,四里店的食用菌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示范带动效果明显。

(三)分包到村,全面覆盖

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培育科技示范户,推广主导品种、主导技术,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和到位率。一是农技人员全部分包到村,技术指导员分包到科技示范户,技术服务实现区域全覆盖。二是技术指导员与分包村建立农技服务微信群,及时发布农业“三情”信息;开通农技咨询服务监督电话,接受群众来访,反馈群众需求,依托区域站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基地的优势,更方便、更快捷地为群众解决问题。三是建立指导服务效果跟踪评价机制,做好来访记录,服务工作日志,做到事事有反馈、件件有落实,达到群众满意。

猜你喜欢
方城县农业局农技
方城县『多测合一』改革获点赞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带头拒莱猪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方城县
方城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查
创建农技推广新模式助推产业扶贫见成效①
方城县人民医院健康扶贫工作有成效
浅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并非“小题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