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种业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7-02-02 00:42南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龚如斌华东彪
河南农业 2017年5期
关键词:南阳甘薯种业

南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龚如斌 华东彪

镇平县杨营镇政府 刘建池

南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种业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南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龚如斌 华东彪

镇平县杨营镇政府 刘建池

一、现代种业体系建设的紧迫性

“粮安天下”,是一条真理,也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仍是首要任务。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提出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鲜明提出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这些重大部署,充分展示了中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这不仅释放了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也增强了再夺丰收的信心。

南阳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主产区,以全国0.7%的耕地,每年生产出约占全国1.2%的粮食﹑2.5%的棉花﹑4%的油料和1%的肉类,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自2004年以来,全市粮食总产实现了“十二连增”,其中夏粮实现了“十三连增”。2016年,全市深入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建成高标准粮田33.6万hm2,全年粮食生产虽然遇到不利天气影响,但仍属于丰收年景。全年粮食产量521.18万t,仍在50亿kg以上。南阳粮食生产已进入中产向高产﹑高产向超高产的跨越阶段,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种业位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起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种子是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最重要载体。种子技术的创新,带动着耕作栽培﹑植物保护﹑农业工程﹑农业环保﹑农产品加工等各领域的发展。品种选育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就会带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目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3%。农作物新品种对确保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我国粮食安全在新的时期却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一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将使得耕地资源逐步减少,保住1.2万hm2耕地红线困难很大。二是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将对粮食生产带来重大影响。过度施用农药化肥,土地沙化﹑盐碱化,土壤侵蚀,气候变暖以及废气废水的污染扩散,均给粮食生产带来极大隐患。三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购买力不断提高,维持粮食总量和质量平衡﹑地区平衡和种类平衡的难度不断加大。尤其是近年来粮食进口不断攀升,但由于我国人口和人均粮食消费均在持续增长,依靠进口无法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因此,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广适﹑资源高效利用农作物新品种,对于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必须把种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科研攻关﹑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力度,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现代种业体系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南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及“保粮食﹑调结构﹑转方式﹑促增收”的目标,把“作物新品种展示与种苗繁育”作为主要功能区纳入园区整体规划和建设中,着力构建以产业为导向﹑大企业为主体﹑展示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着力构建平台,实施成果转化,提升南阳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

园区从打造科研平台入手,组建科研团队,组织科研攻关,实施成果转化。创建了科技部星火计划龙头企业创新中心﹑省院士工作站﹑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宛龙农科星创天地等科研创新平台,吸引了一批国家﹑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河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园区的河南省甘薯繁育工程研究中心与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合作,在甘薯脱毒﹑品种选择﹑原原种﹑原种生产﹑工厂化苗木繁育﹑产业化推广﹑机械的研制以及甘薯初加工技术的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积聚了一定的技术和人才队伍。在甘薯特别是能源甘薯产业化推广和相关技术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可再生生物能源作物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徐薯22等种苗繁育及产业化”“新型微生态有机肥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被纳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薯类作物脱毒快繁技术研究与应用”“可再生能源原料作物品种选育与种苗配套繁育技术研究”“燃料乙醇专用原料(薯类)作物储藏保鲜及初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等分别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获南阳市科技成果一等奖;“优质高淀粉甘薯新品种产业化示范项目”被纳入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协作参与中国林科院主持的国家星火计划“脱毒泡桐技术研究”课题研究和国家“948”项目“杂交杏李品种引进与推广”。2013年5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欧洲可再生能源中心签订了“中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奠定了国际农业合作的良好开端。目前,已开展与甘薯相关的国家级项目4个,省级项目3个,获得省级科技成果3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取得“甘薯秧旺长控制剂”“鲜薯浆渣分离储藏”“鲜薯粒烘干工艺”等6项专利。

(二)积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筛选适宜南阳的优良品种

多年来,利用园区建立的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现场观摩活动和技术培训,为农民选择优良品种﹑选用先进栽培技术提供指导和服务。针对南阳粮食核心主产区建设中的农作物品种多﹑乱﹑杂问题,园区依托河南省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重点开展了西农979﹑西农3517﹑兰考198﹑高光效1号﹑百农419(高光效品种)﹑兰考07(8)16﹑兰考184等50多个小麦新品种,国审鲁单9088﹑省审豫单919﹑陕单618﹑秦龙46841等42个玉米新品种的引进﹑筛选﹑示范和推广种植,建立小麦试验示范方170个,累计示范面积0.067万hm2,推广面积0.67万hm2,每667m2平均增长7.8%,每667m2增产31.2 kg,农民增收476万元。其中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兰考198平均每667m2产量为628 kg,高出全市小麦每667m2平均产量近1倍,推广面积0.13万hm2,农民增收695.9万元。早熟﹑耐寒﹑大穗﹑高产小麦新品种兰考184引进南阳,连续3年参加对比试验和超高产示范,产量均居首位,最高每667m2产量(实测)为815 kg,是兰考198最理想的替代品种。推广奥玉311等主要玉米品种0.067万hm2,每667m2平均增长6.4%,每667m2增产32 kg,农民增收54万元。

(三)积极推进种业科企合作,着力培育民族品牌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是中国现代种业的特色和优势。

为提升南阳种业发展水平,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土地﹑资金上倾力支持,重点引进了深圳衡达涌金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育﹑繁﹑推一体化项目。该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农作物种子科研及产业化应用的现代化农业高科技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的属间远缘杂交新物种技术和种质资源,并已将此技术成功应用在玉米﹑棉花﹑小麦﹑大豆﹑花生等作物中,创造出了具备籽粒秸秆双高产﹑抗旱﹑耐贫瘠﹑耐盐碱等优良特性的玉米等作物新物种。目前,该公司投资1亿元的中禾生物智慧产业创业园项目正在建设,玉米试验示范工作正在稳步开展,同时承担着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项目,通过自主创新﹑联合引进试验示范着力构建南阳首个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力争把衡达涌金打造成为国内竞争力较强的“中国先进农业领军品牌”,实现将南阳打造成为全国“种都”的战略目标。

园区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宛合作的机遇,充分利用北京作为全国种业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优势平台,积极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引导北京种业科研资源﹑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南阳流动,应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双倍体﹑单倍体育种核心技术,在园区开展杂交小麦中试﹑材料创新和示范为一体的试验站建设,逐步进行不育系﹑恢复系试验种植和小制种﹑大制种试验。目前,13.33 hm2试验基地上正在筛选的试验种质材料达到9 500个,园区的南阳杂交小麦基地将成为开展光温敏研究和面向黄淮海育种的核心基地,对提升南阳种质资源整体水平﹑小麦生产科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坚持机艺融合,协同种业发展

园区加强与国家(徐州)甘薯工程技术中心﹑河南天冠集团公司﹑南阳理工学院﹑农机﹑农艺等多部门的联合攻关﹑协同配合,以适用的农机装备为载体,以绿色增产的农艺技术为内容,推动农机农艺相融合,促进种业发展。近年来,根据南阳甘薯产业特征及生产条件,与中国农科院徐州甘薯研究所合作,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攻关工程项目,引进筛选徐薯32﹑北京553﹑黄皮心香﹑徐薯18﹑徐薯22﹑紫薯20-1等多个高产多用优质甘薯品种,同时根据南阳生产特点,研制出耕﹑种﹑收适用机械。利用甘薯脱毒技术,实现了新品种种苗的大批量生产,满足南阳及周边地区甘薯生产需求。园区目前已保存甘薯品种27种,极大地丰富了南阳甘薯品种资源,将通过对比试验推广,引导南阳甘薯产业转型升级。

三、发展思路与策略

(一)发展思路

下一步,将立足南阳位居南北气候过渡带这一特殊地理环境,紧紧围绕服务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国家粮食安全总要求,以实现种业自主为核心,以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广适﹑适宜机械化的新品种为目标,积极推进种业科企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研发创新体系,提升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水平,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实现藏粮于技,为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作出更大贡献。总体上,结合南阳种业产业特点及企业需求,将实现以科研为基础﹑以企业孵化为支撑﹑以展示为窗口﹑以交易为核心﹑以公共服务为保障的五大功能,打造集种业育种﹑展示﹑评价﹑交易﹑服务于一体的高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产业链。打造豫西南种业企业运营总部﹑科研总部﹑交易总部和结算总部。与大型农作物制种基地﹑种子交易基地形成错位发展和有效对接,形成豫西南现代种业产业网络。

1.着力打造三大板块。一是建好现代农业创业园,其中包括科研办公中心﹑会议会展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等;二是建立适宜规模的新品种核心展示基地,用于各项新品种的展示示范;三是建立专家新品种中试基地,用于专家及科研院所中试﹑科研等。

2.进一步加强对外协作和交流。将园区种子产业重点从试验﹑示范向种子规范化繁育生产转变,并积极探索“互联网+”等多元化市场供销体系,建设既适应南阳粮食产业发展又独具中原特色的粮食产业研产中心,为推动南阳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粮食产业的科技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3.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育繁推一体化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小麦﹑玉米﹑大豆﹑甘薯等主要农作物的育种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保障粮食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4.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提升新成果﹑新技术的组装配套能力,扩大小麦﹑玉米﹑甘薯﹑食用菌等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范围。充分发挥试验基地的成果展示﹑示范推广作用,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科技服务。

(二)工作策略

1.以高端服务为引领,搭建园区科技服务平台。一是搭建物联网技术集成与应用中心。将把种业“育—繁—推”过程所涉及的相关对象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描述﹑分析﹑监控﹑管理和控制等。二是建设现代农作物育种研发服务中心。组建以分子标记技术为核心的开放实验室,为众多企业﹑科研单位提供检验﹑测试服务。三是建设作物种质资源共享交流中心。与市种子管理部门一同研究制定出南阳现代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交流技术体系,探索种质资源的协议共享机制模式。四是搭建作物品种权展示﹑交易中心。建立育种材料使用权﹑品种权的评价﹑发布﹑交易体系,建立豫西南种业交易结算中心。五是加快建设种业创业孵化器,增强南阳种业创新创业服务能力。

2.形成园区品牌效应,建立豫西南“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基地。园区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南阳新品种核心展示基地建设,探索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模式,建成集展示﹑示范﹑研发和交易于一体的种业科技产业品牌,进而形成立足豫西南﹑放眼全国的新品种展示推介基地。我们力争在每年的新品种展会中推荐出1~2个作物新品种,在今后的展示活动中争取每年推荐新品种2~3个,为提升南阳种业竞争力﹑打造豫西南种业品牌作出应有的贡献。

3.承接国家和省﹑市科技任务,提升园区科技服务水平,引领种产业发展。园区通过建立新品种试验站﹑承担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项目,不断提升对种业科技产业的服务与促进作用,力争在现代育种﹑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绿色植保﹑智慧农业等若干战略关键技术领域,引领南阳创新方向,引领南阳农业发展的龙头和农业科技示范的窗口与创新高地。

猜你喜欢
南阳甘薯种业
甘薯种植技术及实施要点分析
益生菌发酵甘薯汁的工艺优化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甜甘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