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识教育视角看高校茶学专业思政教育的“大思政”转型

2017-02-05 09:02蒋凤丽
福建茶叶 2017年8期
关键词:茶学大思大思政

蒋凤丽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

从通识教育视角看高校茶学专业思政教育的“大思政”转型

蒋凤丽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

通识教育与茶学传统的思政教育之间既有共同性,也存在差异性。过去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识教育逐步被注重。社会也给高校茶学专业思政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如今,诸多高校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以专业技能为主,更多的是达到育人的目的。为更好地实现高校茶学专业思政教育“大思政”的转型创新,我们将从通识教育的视角进行分析。众所周知,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学专业学子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高校茶学专业思政教育课程为例,探究了高校茶学专业“大思政”的转型之路。分析了高校茶学专业在通识教育视野下进行“大思政”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希望为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有效推进高校茶学专业思政教育的“大思政”的转型。

通识教育;茶学;思政教育;大思政;现状;建议

通识教育来源于“自由教育”的观念,而“自由教育”出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自由教育与常规的技术技能职业培训存在较大差异,认为应该将自由发展设定为目标。我国通常将其意译为通识教育,它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的内容。随着通识教育被成功引进高校,尤其是与茶学专业精神教育的互通性,思政课程从中找到了契合点。儒家《大学》中开篇第一句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要想成就茶学专业人才,首先就得学会做人,由此可见高校茶学专业思政课程的“大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政教育出现在新中国,在这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重大变革,由于思政教育课程的特殊性,使其经历多次变革。但对高校来说,由于思政教育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使得其他教学模式、内容、观念等依旧遵循守旧。近几年,随着通识教育的不断探索,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有了互通性,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大思政”转型有了新的突破。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茶学专业的思政课程只注重专业技能,常常忽略了人文道德。为实现高校茶学专业学子全面发展的目标,我们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探究,有利于为高校茶学专业思政课程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并且进一步走进教育的深处,了解茶学专业学子的需求,从传统思政教学向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思政”教学过渡。

1 高校茶学专业思政教育的“大思政”转型的现状

1.1 思政教育呈现低迷状态

通识教育是为了高校学子在学习茶学的同时,能够补充学习额外的其他茶学课程,其目的是让高校茶学专业学子的视野更加广阔。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高校茶学专业在通识教育的视野下,呈现的思政教育却是低迷状态。由于高校茶学专业思政教育的“大思政”转型路径有诸多问题,因此不能轻视通识教育教学。现如今,高校茶学专业学子“大思政”的教学存在轻素质、重理论的现象,忽视了思政的重要性,导致许多茶学专业的学子认为思政教育属于一门“洗脑”的课程。就通识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茶学专业思政教育的“大思政”转型遇到瓶颈,资料显示,只有18.7%的学子喜欢上思政教育课程,在其他不喜欢的理由中,课程内容设置枯燥泛味是主要原因。由此看来,思政教育的“大思政”转型并不算成功。我国需要对转型的方向进行深思,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来深挖茶学专业“大思政”的问题,让高校茶学专业的学子从知识层面向道德思想层面过度,有利于提升高校茶学专业学子对于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视。

1.2 理解过于单一化

虽然我国很早就引进了通识教育,并将其运用于思政教育中,但是总的来说这种通识教育只是强制每个大学生必须上相关必修课而已。以茶学专业为例,对于“大思政”的转型只是减少了一些相关茶学的课程,然后将相应的思政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虽然名义上,将思政教育变成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但是这种粗暴的方式会带来不少问题,实际上,这种转型并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高校对于茶学专业思政的教育不能只看宽度而忽略了深度的考量,只有站在全局通识的角度看待“大思政”转型,未来茶学专业学子才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1.3 “大思政”教育形式化

当前,诸多高校茶学专业思政的教育处于形式化的层面,许多教师还存在教育水平不足,科研能力不佳,没有管理能力等诸多问题。许多教师由于自身教学任务繁重,并没有额外的时间去对茶学专业学子有针对性的教学,没法实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思政”转型。若不能从茶文化的精神层面引导茶学专业学生学习,没法推进高校“大思政”教育课程的良好开展。传统的培养模式只会让茶学专业的学子成为“书呆子”,没法展示出茶学专业学子的个性特质与茶学精神。通识教育认为,茶学课程的结束并非一次教育的结束,只是老师与学生们忽略了思政育人的重要性,只有站在通识教育的视野下看茶学“大思政”转型的问题,才能够发挥思政教育的隐形作用,达到扩展茶学学子视野的目的。

2 从通识教育视角看高校茶学专业思政教育的“大思政”转型的改进建议

3.1 功能互补

通识教育与传统的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对比来看,其目的都是为了提升高校茶学专业学子的整体素质。功能的不同让高校茶学学子将知识运用在不同的地方,由于思想教育的“大思政”转型带有科学的意识形态,我们需要掌握高校茶学专业学子的学习规律,并站在通识教育的视角去转型传统的“大思政”思想。只有让高校茶学大学生真正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促进高校教育“大思政”教学的模式转变。“大思政”教学的转型可以从通识教育与茶学思政教育的功能互补性出发,让高校思想政治课得到提升。为此,我们需要在传统茶学思政教育中纳入通识教育,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大思政”的问题。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功能,在推动通识教育发展的同时,促进高校茶学专业思政教育的素质提升。

3.2 改进教学方法

当下高校茶学专业学子对于我国的国情了解甚少,思政教育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而大学思政课中“大思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密不可分,他们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因此,在高校思想教育的“大思政”课程中,应从实际出发,更好地符合高校茶学专业学子的情况,重视通识教育教学,让大学生充分体会到“大思政”转型为茶学专业学子带来的好处。深挖茶文化精神,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改变传统思政课程的理念,将茶学文化精髓进行传承,最终让高校的思政教育转型得到推崇。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等先进技术,创新高校茶学专业思政教育的教学课程。改变原有教学模式,提炼茶学独有的精神德育功能,综合运用影像、图片等方式。从通识教育出发,举办相关茶学思政热点讲座等形式,顺应时代的需要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规划。合理利用互联网+模式,改变以往陈旧的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让茶学学子从通识教育中得到释放。

3.3 完善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师作为高校“大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引导人,构建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水平,面对诸多茶学专业的学生,如何增强对思政教学的兴趣,是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完善茶学专业师资力量,就要要求老师有较为全面的知识技能,不仅从茶学专业的角度教学思政教育,更要从通识教育的视角推进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师要进行通识教育的培训,从茶学专业教学过度到思政通识教育,这对日后“大思政”转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通识教育视野看高校茶学专业思政教育的“大思政”转型是十分有必要的。高校茶学专业的思政教育体系应充分利用通识教育的模式进行转型,合理运用自身专业的优势,融合进全新的教学内容,这对茶学专业学子的综合素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未来的茶学专业思政教育的“大思政”转型之路需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注重茶学专业学子整体文化素养的培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从实际出发,更好地符合现有情况,重视茶学通识教学内容,让大学生体会到“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所带来的好处。

[1]钱群雷,刘东风.试论高校校企合作背景下大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63-64.

[2]刘宇.论高校思政课的通识化变革——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4(5):130-133.

[3]魏沧波,刘永生,康丽滢.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视域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为例[J].高教学刊,2015(21):117-118.

[4]张丽娜.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综合素质融合路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3):124-125.

[5]黄小军.“二元制”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6(22):339-340.

[6]毕宇晓,李平,刘真真.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J].高教探索,2016(S1):162-163.

[7]刘锦鑫.智慧德育: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政工作的转型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1):85-88.

[8]储德峰.试论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及其构建——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4):100-103+109.

[9]刘志红,王钰雪.“推送舆论”: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化中的应用探究——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才智,2015(25):227-228.

[10]邵建平.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7):29-31.

2017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资助计划项目(编号:2017_ZZJH_028)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心理资本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蒋凤丽(1981-),女,河南永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

猜你喜欢
茶学大思大思政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探究茶学词汇的英语翻译特点
茶文化视角下的茶学英语翻译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