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就业产出弹性看我国经济增长的政策取向

2017-02-05 06:17张绍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就业人口就业人数格兰杰

张绍合



从人口就业产出弹性看我国经济增长的政策取向

张绍合

(广州商学院 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

为了有效抑制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协调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1978~2015年期间三次产业GDP与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数进行协整分析,得出三次产业GDP与各产业就业人口数均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人口就业人数是三次产业GDP的格兰杰原因。同时,考虑就业政策的影响,以2000年为临界点分两时段(1978~2000、2001~2015)对我国三次产业GDP与三次就业人数进行回归分析, 以及利用得出的结论提出优化人口就业结构,注重发展人口就业产出弹性大的产业,提高就业人口素质等措施,以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增长。

就业产出弹性;经济增长;协整;实证分析

1 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多数研究表明:劳动配置效应的矫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1]谢长泰和科勒瑙( Hsieh & Kle-now,2009) 认为,通过减少要素错配扭曲可使我国每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超过2% ;若我国劳动和资本的边际回报率能达到美国效率水平,则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提高30%~50%。[2]布兰迪特和朱( Brandt & Zhu,2010) 的研究表明,劳动力从国有经济部门向民营经济部门的流动以及民营经济部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布兰迪特等( Brandt et al.,2012) 研究发现,要素市场配置改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度超过20%。[4]

劳动作为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导致产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劳动在衡量上往往以人口就业人数作为替代指标,很多学者对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

对于就业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分歧,一是认为就业人口供给量的增加了促进经济增长,如“东亚奇迹”,蔡昉认为充足的就业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能达到25%,[5]王丰、安德鲁·梅森、沈可认为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6]。王颖、佟健、蒋正华认为就业人口红利奠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7]许召元、李善同从劳动力对经济的贡献测算,1978-2003年间,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0.6%左右,[8]王文举、范合君认为2002-2005年间劳动力贡献率为7.79%。[9]二是认为就业人口供给量增加不一定促进经济增长,甚至会阻碍经济增长, Bloom & Willamson认为只有在政治稳定、技术发达、人力资源配置较高等背景下,劳动供给增加才会促进经济增长。[10]

在就业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量化研究上,就业人口与经济增长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如张惠、杨爱年据协整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从长期来看,就业人数的增加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并且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一国的就业率提高,就业人数增加是国内生产总值上升的原因。[11]刘伟、蔡志洲、郭以馨通过对三次全国经济普查GDP核算与就业总量和分类数据的关联分析,计算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等分析了经济增长对就业尤其是非农就业的带动作用。[12]通过对2000~2014年中国29个省份的相关产业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产业发展顺应劳动力演化的趋势明显。认为劳动力演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存在转移和转型的双重效应,必须重视劳动力技能与产业技术的匹配,真正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13]

纵观上述众多研究,未将就业人口结构纳入考察范围,无法为三次产业的劳动配置提供数据支撑。本文通过考察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产出弹性及其大小,从而为三次产业的劳动配置提供证据。基于此,通过对 1978-2015年期间三次产业GDP与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数进行协整分析,得出三次产业GDP与各产业就业人口数均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人口就业人数是三次产业GDP的格兰杰原因,同时,考虑就业政策的影响,以2000年为临界点分两时段(1978-2000、2001-2015)对我国三次产业GDP与三次就业人数进行回归分析, 以及利用得出的结论提出优化人口就业结构, 注重发展人口就业产出弹性大的产业, 提高就业人口素质等措施,以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增长。这对于通过配置人口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实证分析

2.1 人口就业产出弹性

借用弹性的一般定义,人口就业产出弹性是指产量变化率对人口就业变化率的反应程度。就业产出弹性 =产出的变化/人口就业数的变化,用公式可表示为: EPi=△Yi/ Yi除以△Xi/ Xi,其中,EPi表示人口就业产出弹性,Yi,Xi表示产量,(i=1、2、3,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产出弹性小于0,其绝对值越大表明就业对该产出的“贡献效应”就越小;就业产出弹性大于0,弹性越高,就业人口对该产出的“贡献效应”越大。

人口就业产出弹性是指产量变化率对人口就业数变化率的反应程度。以人口就业产出弹性作为研究视角的意义是,首先,这样在考察单一要素就业人口数与产出关系时,就可以不受产量是何种生产函数、在什么样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等假设条件的影响,因为考察的对象是产量变化率对人口就业数变化率的反应程度。其次通过观测就业产出弹性系数的差异、大小,可以考察就业人口增量对产出贡献的差异、大小。从而为调整人口就业结构,发展就业产出弹性大的产业等政策建议提供量化的数据支持。

2.2 变量及数据的选取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用GDP来衡量,选用我国三次产业的GDP数据。(其中 GDP 均为现价)

(2)人口就业数。选用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数。

上述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78—2015)。[14]

2.3 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根据时间序列变量分析的一般顺序,对进行变量协整检验之前,须对原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从而判定序列是否为同阶单整,若是同阶单整,就可以进行回归分析。为了便于分析,序列第一、二、三产业GDP分别记为Y1、Y2、Y3,序列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分别记为X1、X2、X3。为了消除序列异方差的影响,分别取对数Lx1、Lx2、Lx3、Ly1、Ly2、Ly3进行单位根检验,判定序列的平稳性特征。运用 Eviews3.1 软件,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看出,序列Ly1、Ly2、Ly3、Lx1、Lx2、Lx3都是二阶单整序列。

表1.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ADF 值检验形式临界值结论变量ADF值检验形式临界值结论 Ly1-2.017(C,T,2)-3.547**非平稳△Lx1-1.941(0,0,1)-1.951**非平稳 Ly2-2.696(C,T,1)-3.543**非平稳△Lx2-1.890(0,0,1)-1.951**非平稳 Ly3-1.639(C,T,1)-3.543**非平稳△Lx3-1.355(0,0,1)-1.951**非平稳 Lx1-0.118(C,T,2)-3.547**非平稳△△Ly1-5.788(0,0,1)-2.634***平稳 Lx2-3.004(C,T,5)-3.561**非平稳△△Ly2-5.202(0,0,1)-2.634***平稳 Lx3-2.034(C,T,5)-3.561**非平稳△△Ly3-6.921(0,0,1)-2.634***平稳 △Ly1-1.479(0,0,1)-1.951**非平稳△△Lx1-5.164(0,0,1)-2.634***平稳 △Ly2-1.394(0,0,1)-1.951**非平稳△△Lx2-6.074(0,0,1)-2.634***平稳 △Ly3-1.007(0,0,1)-1.951**非平稳△△Lx3-7.171(0,0,1)-2.634***平稳

注:检验形式中(C,T,P)的C、T、P分别表示常数项、时间趋势项、为滞后期;Ly、Lx为就业人数、GDP 的对数形式,△Ly、△Lx为对数的一阶差分形式,△△Ly、△△Lx为对数的二阶差分形式;“ ***”、“**”、“*”分别表示在1% 、5%、10%的显著性水平临界值。

(2)协整检验。由表1可知, Ly1、Ly2、Ly3、Lx1、Lx2、Lx3都是二阶单整序列,Ly1与Lx1、Ly2与 Lx2、Ly3与Lx3具有协整关系。通过建立协整方程 Lyi=α+βLxi+ui(其中i=1、2、3,α、β分别表示待估系数, ui表示残差项)对上述三式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采用E-G两步法进行,[15]首先用变量Ly1对Lx1、Ly2对Lx2、Ly3对Lx3分别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 保留模型估计残差序列ui,然后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序列ui平稳,协整关系成立;反之不具有协整关系。经检验,残差序列ui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临界值水平下显著,可以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残差序列ui是平稳的,上述三式具有协整关系,即三次产业GDP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之间具有协整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前提是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且变量是平稳的。利用二阶差分对上述各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

表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原假设滞后期数F 统计值接受原假设的概率 DDL 不是DDZ的因19.02693 0.00523 DDZ 不是 DDL的因10.54609 0.46548 DDK 不是 DDY的因11.54695 0.22291 DDY 不是 DDK的因10.21757 0.64416 DDJ 不是DDX的因33.11429 0.04419 DDX 不是 DDJ的因30.54247 0.65769

注:选择的滞后期以AIC最小为准则

由表2可知,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第一、三产业GDP与就业人数与存在一定的双向因果关系,其中第一、三产业就业人数是其GDP的格兰杰原因;第二产业GDP与就业人数存在较弱的双向因果关系,其中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是其GDP较强的格兰杰原因。上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倾向支持得出三次产业的GDP是由三次产业各就业人数(劳动投入)造成的结果。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就业政策大致经历了重大变化,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渐演变成2000年后自主择业制度等。就业制度改变,加大了就业人口的跨产业转移,就业人口产业内转移等。为了考察就业人口流动对产出的影响及其人口就业产出弹性系数的变化, 在考考虑就业政策变动的基础上,以2000年为临界点分两期 (1978-2000 年和2001-2015年)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期检验显示:三次产业的GDP与就业人数之间的因果关系与表2的结果相似。

3 建立模型及回归结果分析

综上分析,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是三次产业的GDP的格兰杰原因,序列Ly1、Ly2、Ly3、Lx1、Lx2、Lx3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同时为了避免“伪回归”,以就业人数作为因变量,GDP作为解释变量,利用1978~2015年的数据对所建立模型Lyi=α+βLxi+ui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协整回归,结果如下:

1978-2015年

LNX= 25.947-1.622LNJ R2=0.031 F=1.134

(-17.399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协整回归,*)(2.266**)

“***”“**”表示 P 值分别为 1%、5%的显著水平。

LNY= -33.292+4.528LNK R2=0.936 F=513.586

(-17.399***)(22.662***)

“***”表示 P 值为 1%的显著水平。

LNZ= -21.52571+3.266LNL R2=0.977 F=1467.826

(-26.299***)(38.312***)

“***”表示 P 值为 1%的显著水平。

可以看出, 除第一产业GDP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拟合系数,显著性水平较低外,第二产业GDP与就业人数、第三产业GDP与就业人数拟合值较高,都通过1%的显著水平。在1978-2015年期间,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1%,第二产业GDP每增加4.528%;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每增加1%,第三产业GDP增加3.266% 。在1978-2015年期间,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对两大产业的 GDP 增长的贡献也显示出差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口就业产出弹性为正,且第二产业就业产出弹性比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出弹性大,说明第三产业的人口就业产出贡献比第二产业的人口就业产出贡献大。

由于我国的就业政策经历了变迁,为了比较两期(1978-2000 年和 2001-2015年) 中三次产业的人口就业产出弹性及其变化趋势,以及探究由于就业政策变动而引致人口就业转移带来效果。为此分两期分别对模型Lyi=α+βLxi+ui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协整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1978-2000年

LNX= -64.850+7.031LNJ R2=0.635 F=36.484

(-5.348***)(6.040***)

“***”表示 P 值为 1%的显著水平。

LNY=-24.834+3.608 LNK R2=0.909 F=209.250

(-10.608***)(14.465***)

“***”表示 P 值为 1%的显著水平。

LNZ=-17.176+2.786 LNL R2=0.989 F=1840.52

(-28.534***)(42.901***)

“***”表示 P 值为 1%的显著水平。

2001-2015年

LNX=41.157 -2.992LNJ R2=0.977 F=514.689

(30.256***)(-22.687***)

“***”表示 P 值分别为 1%的显著水平。

LNY=-27.554+3.976 LNK R2=0.978 F=542.457

(-16.332***)(23.291***)

“***”表示 P 值分别为 1%的显著水平。

LNZ= -38.490+4.958LNL R2=0.966 F=340.073

(-14.144***)(18.441***)

“***”表示 P 值分别为 1%的显著水平。

可以看出,在 1978-2000 年期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每增加1%,其GDP 增加7.031%,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每增加1%,其GDP 增加3.608%,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每增加1%,其GDP 增加2.786%;从人口就业产出弹性看,人口就业产出弹性最大的是第一产业7.031,其次是第二产业3.608,第三产业最小2.786,且三次产业人口就业产出弹性都为正,说明在此期间三次产业人口就业对我国产出贡献明显,对我国经济增长都起着较强的促进作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一、第二产业带动。

在 2001-2015年期间, 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每增加1%,第一产业GDP 增加-2.992%,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每增加1%,第二产业GDP 增加3.976%,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每增加1%,第三产业GDP 增加4.958%;从人口就业产出弹性看,人口就业产出弹性最大的是第三产业4.958,其次是第二产业3.976,第一产业最小-2.992。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产出弹性为负,说明第一产业人口就业人数过多,存在剩余劳动力,第二、第三产业人口就业产出弹性都为正,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第三产业带动。

在不同的两个时期内(1978-2000和 2001-2015),三大产业的人口就业产出弹性对三次产业GDP的贡献也存在差异,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产出弹性为正,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产出弹性系数变大,说明第二、三产业人口就业对第二、三产业GDP增长的贡献效应在增大,且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就业产出弹性大,说明第三产业人口就业对第三产业 GDP 增长推动效果最为明显,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人口就业弹性由正变负,说明第一产业人口就业增加对第一产业GDP的增长缺乏贡献。其次,从增量上看,第二、三产业就业产出弹性系数分别增加 0.368、1.172 个百分点,说明在此期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产出贡献大。

4 政策建议

4.1 优化人口就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实证结果显示出,三次产业GDP与其人口就业数存在一定的双向因果关系,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更倾向于支持得出人口就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的结论。从人口就业的产出弹性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产出弹性为负,说明通过增加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来增加产出已难以为续,第一产业内存在剩余劳动力;同时,从(1978-2000和2001-2015)分段回归结果上看,对于人口就业产出弹性,第二、三产业就业产出弹性系数分别增加 0.368、1.172个百分点,说明第二、三产业人口就业对产出的贡献还在增加,即劳动的边际产量为正,表明通过实现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转移能进一步增加产出,应将第一产业内剩余劳动力优先配置到就业产出弹性大的第三产业(4.958),其次是第二产业(3.976);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出弹性为正, 且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就业产出弹性系数大, 说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人口就业带来的产出增加促进了经济增长,且第三产业就业产出效应比第二产大。其中(严成樑,2016)通过经济增长核算方法考察产业结构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得出了与本文较为一致的结论。[16]

由上可见,由于三次产业就业产出弹性不同,通过将要素劳动配置到产出弹性大的产业能增加产出,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4.2注重发展就业产出弹性大的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叶仁荪,2003)通过研究产业结构、就业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不同地区的就业人口结构存在差别。例如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东部以第三产业就业为主,中部以第二产业就业为主,西部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较大。[17]人口就业对于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经济的增长必须考虑人口就业产出弹性,在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在产业选择上, 应注重发展就业产出弹性大的产业,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从三次产业就业产出弹性大小考虑,对于三次产业发展,我国的产业发展应按第三、第二、第一产业的顺序来进行,对于各产业内部,应注重优先发展各产业内就业产出弹性大的产业。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巨大,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明显梯次特征,对于各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要具体研究出各地区产业就业人口产出弹性的大小,从而选择出该地区产出弹性大的产业作为优先或重点发展对象,从而有序引导人口就业的转移,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4.3提高就业人口素质,便于实现产业的就业转移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知:人口就业人数对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出贡献效应还在增加,说明通过增加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可以促进产出,即增加要素的供给就能促进产出的增加。执行全面二胎的人口政策就很显得尤为重要,就能在未来增加劳动供给。(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2014)认为立即全面放开二胎,劳动力资源的未来供给明显增加,生育政策的突然性放开,对未来人口总量、劳动力资源供给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非常明显,可以明显改变未来我国总人口的发展轨迹,延缓人口总量进入负增长阶段的趋势,人口峰值将达到15.01亿。[18]

由于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口就业产出弹性为正且存在差异,因此,就业人口的就业转移能促进产出的增加。在就业人口转移的问题上应注重人口就业转移的方向和顺序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间的就业人口转移,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应优先转移到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二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内的就业人口转移应按照三次产业内各产业就业产出弹性的大小顺序来进行。

当前就业转移对于就业人口来说面临诸多问题,如就业人口的职业转换、跨区域流动等。在就业人口的职业转换上,需提高就业人口素质,加强对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就业人口的就业能力与就业岗位相匹配,同时适当降低就业人口由第一产业进入第二、第三产业的准入门槛等;在就业人口的跨区域流动上,政府需要出台一些有利于就业人口流动的政策。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村劳动力更便于流入城市;抑制发达地区一二线城市房价的过快上涨,减少较高素质就业人口流入的该地区的经济压力;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便于实现人口就业的产业转移。

综上所述,我国人口就业促进了经济增长。从各产业人口就业产出弹性看,在未来较长时期内,通过优化配置人口就业结构,即通过三次产业就业人口的产业间转移与产业内转移;注重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内就业产出弹性大的产业;以及增加就业人口数量和提高就业人口素质等诸多政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必然途径。

[1]蔡昉,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究,1999,(10):62-68.

[2]Hsieh,C.T.and P.J.Klenow,2009.“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4:1403-48.

[3]Brandt,L.and X.Zhu,2010."Accounting for China's Growth.”IZA DP No.4764.

[4]Brandt,L.,T.Tombe,&X.Zhu,2012.“Factor Market Distor-tions across Time,Space and Sectors inChina.”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16:39-58.

[5]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2):2-9.

[6]王丰,安德鲁·梅森,沈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J].中国人口科学,2006,(3):2-18.

[7]王颖,佟健,蒋正华.人口红利、经济增长与人口政策[J].人口研究,2010,(5):28-34.

[8]许召元,李善同.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38-52.

[9]王文举,范合君.我国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9):48-54.

[10]BLOOM D E,WILLIAMSON J G.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J].The World Bank EconomicReview,1998,12,(3):419-455.

[11]张惠,杨爱年.基于协整理论的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6):33-36.

[12]刘伟,蔡志洲,郭以馨.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研究[J].经济科学,2015,(4):5-17.

[13]戴翔,刘梦,任志成.劳动力演化如何影响中国工业发展:转移还是转型[J].中国工业经济,2016,(9):24-40.

[1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6.

[15][美]古扎拉蒂著.费剑平,孙春霞等译.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6]严成樑.产业结构变迁、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差距[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4):40-53.

[17]叶仁荪.中国地区就业结构的比较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03,(6):109-112.

[18]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J].人口研究,2014,(2):3-16.

(责任编校:何俊华)

2017-05-11

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金融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ZYGG201501);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广州商学院电子商务”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ZDXK201601)。

张绍合(1979-),男,广州商学院金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金融与证券投资。

C971

A

1673-2219(2017)10-0138-05

猜你喜欢
就业人口就业人数格兰杰
黑龙江省县域就业人口受教育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
国内外铜期货市场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德国就业人数创统一以来新高
21.1万,美国2015年11月非农就业人口增长稳健
产业转型背景下就业人口与产业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临终的医生与关怀的本意
格兰杰因果关系在复杂网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