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下肢手术椎管内麻醉不同方法的比较

2017-02-06 21:41顾礼萍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15期
关键词:椎管内麻醉硬膜外老年患者

顾礼萍

[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不同方法具有的临床效果,以期为老年下肢手术患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2014年3月~2016年4月于我院骨科选取78例行择期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给予对照组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腰硬联合麻醉,密切监测麻醉过程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等。结果围手术期各时段两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02)、平均动脉压(MAP)等组件无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后5min两组均较麻醉前,MAP发生显著下降(P<0.05);起效时间、达到最高平面时间、首剂维持时间、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具优势(P<0.05)。结论较连续硬膜外麻醉相比较,腰硬联合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更佳,安全性更好,更适合下肢手术中老年患者。

[关键词]下肢手术;椎管内麻醉;老年患者;硬膜外;腰硬联合

伴随年龄的增长,机体代谢功能、心血管储备功能等将逐渐下降,耐受力降低,无法及时清理机体内的麻醉药物,为此老年患者行下肢手术时,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至关重要。椎管内麻醉是临床常见麻醉方式,根据麻醉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硬膜外麻醉、腰麻、腰硬联合麻醉等,无论采用何种麻醉方式,降低术中风险,尽可能平稳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关键。本研究,重在对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常见的两种椎管内麻醉方式加强探究,比较其麻醉效果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骨科2014年3月~2016年4月期间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共抽取78例;所有患者均行择期手术,并于手术前进行生化检验,结果显示各指标接近正常范围,依据椎管内麻醉禁忌症,排除麻醉条件不符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两组,观察组39例,女16例、男23例,年龄63~80岁、平均(72.6±4.6)岁,依据ASA分级,Ⅱ级18例、Ⅲ21例,患者存在合并症情况如下: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分别为9例、11例、14例、5例;对照组39例,女17例、男22例,年龄61~79岁、平均(71.6±5.2)岁,ASA分级情况,Ⅱ级19例、Ⅲ20例,存在合并症依次10例、10例、15例、4例;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且所有患者知情签署同意书,以上各项临床指标,经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患者入室后连接心电监护,给予鼻导管吸氧,患者采取侧卧位,尽量选取患侧朝下,麻醉开始前首先定好位置,通常选取L消毒铺巾,用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穿刺,然后置硬膜外导管,置管深度为穿刺深度+4cm即可,置管成功后将导管固定将患者平卧位,导管给药剂量为2%的利多卡因(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H44020244)10mL和0.5%的罗哌卡因(达卡,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51520)5mL,根据患者的心率血压及患者自述感觉确定麻醉平面及麻醉深度,可以适量增多罗哌卡因。待患者下肢无痛觉即可开始手术;术中采用阿托品、麻黄碱等维持患者血压、心率等稳定。

1.2.2观察组给予患者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入室后给予常规操作,方法同硬膜外麻醉,将硬膜外穿刺针置于硬膜外腔,用腰麻针经硬膜外穿刺针继续进行穿刺,有突破感后停止,观察患者是否有触电的感觉,有则需要调整位置重新穿刺,没有即可进行椎管内给药,通常采用0.75%的布比卡因(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H31022840)2mL+50%的葡萄糖0.5mL+麻黄碱(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H21022412)15mg,注药速度要慢,10s注完即可;然后将腰麻针退出,进行硬膜外置管,将患者平卧调整麻醉平面。

1.3观察指标

(1)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于麻醉前(To)、麻醉5min时(T1)、手术开始后15min(T2)、手术结束后30min(T3)等时段,记录患者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2)针刺法测定患者麻醉平面,观察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达到麻醉平面的时间,并统计首剂维持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流动力学与SPO2的组间比较

HR、SPO2等指标,麻醉不同时段差异无显著变化,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麻醉前相比,麻醉后5min患者MAP较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问比较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麻醉效果的组间比较

麻醉效果情况统计见表2:观察组起效时间快,达到最高平面的时间短,且首剂维持时间长,3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均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具体见表3;组问对比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手术类型中,下肢手术包含股骨头置换、股骨骨折、全髋置换、胫腓骨骨折、截肢等,其中胫腓骨、股骨颈等骨折多发于老年群体。近几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上升趋势,下肢手术患者与日增多,为有效提升老年患者的手术治疗水平,降低术中风险发生,积极探讨有效的麻醉方式成为当前临床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老年患者来讲,由于全身各脏器的衰老,尤其是肝脏功能的退化,对于麻醉药物的代谢缓慢,对于手术的耐受性下降,给麻醉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也极大的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因此对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采用椎管内给药,极大的降低了术中和术后风险,有利于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由于患者整个手术过程处于清醒状态,也能及时反应身体及精神状态,有利于麻醉师及时做出判断。

依据给药位置的不同,椎管内麻醉存在多种形式,当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则为连续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相关报道显示,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麻醉起效较慢,且时常发生阻滞不全,影响临床麻醉效果,阻滞严重时需更换麻醉方式,增加麻醉痛苦。腰一硬联合麻醉,则是对蛛网膜下腔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结合,有效组合了两种麻醉方式的优势,其优势表现为:其一,麻醉最高平面低,均可控制在T10之下,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干扰小,不会影响患者正常呼吸;其二,起效时间短,麻醉给药后可迅速起效,减少了术前等待时间;其三,并发症少。较全身麻醉相比较,椎骨内麻醉能够降低静脉血栓的形成,较其他椎管内麻醉方式相比较,可减少术后呼吸困难、低血症等情况。

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发生衰退,存在较多的并发症情况,比如说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对麻醉存在一定的影响,为此在选择麻醉方式时,应尽可能降低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干扰,降低术中风险发生几率。国外有报道表明,针对高危老年患者,可采用布比卡因腰麻方式进行下肢手术,其结果显示,该种麻醉方式能够较好的维持患者呼吸,控制循环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我国进行下肢手术治疗中,选用麻醉方式则多为椎管内麻醉,且以低节段椎管内麻醉应用较广,随有效稳定了呼吸状态,但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大。

本研究中,排除麻醉禁忌症者,分别给予两组研究对象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麻醉给药后患者HR、SpO2等于各麻醉阶段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可见对呼吸系统的干扰较小;然而,麻醉5min后,两组MAP均出现下降,较麻醉前变化显著(P<0.05),造成该种现象主要是因交感节前纤维发生阻滞,致使血管发生扩张,相对血容量降低,回心血量减少。术中避免患者心肺负担过重,可视患者体征变化,给予麻黄碱、阿托品等。对两组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组的起效时间(33±0.7)min、达到最高平面时间(12.6±1.8)min,均较对照组[(11.6±2.4)min、(20.4±5.7)min]短,但首剂维持时间观察组更长[(175.4±15.2)min>(46.6±7.4)min],这与梁波等报道结果相似。两种麻醉方式下,不良反应情况均存在,但观察组的发生概率显著较对照组低,可见观察组麻醉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椎管内麻醉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稳定,其中腰硬联合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佳,安全性好,更适合下肢手术中老年患者。

猜你喜欢
椎管内麻醉硬膜外老年患者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催产素引产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人文关爱护理与体位护理联用效果分析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椎管内麻醉下妇科开腹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糖变化研究
腹腔镜治疗老年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骨科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前禁饮时间的研究
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
硬膜外血肿“T”管引流效果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