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课”视域角度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指导

2017-02-13 16:21潘文清
师道·教研 2016年9期
关键词:知识点微课课文

潘文清

一、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

1. “研”教学目标,“教”给学生方向

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一定要本着以学生长远发展为主要目的,按照课改要求和学生学情,制定研学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制定,都必须包含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包含了上述三点要求,并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才能使阅读教学效果最大化、全面化。

注重学生和课文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制定时一定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实际,要以学生的心理、情感、认知水平为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 “研”教学内容,“教”会学生学习

语文教材具有综合性强、兼具性大的特点。所以,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内容。教师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将知识点面面俱到地完整讲述。所以,一定要筛选出重要的、次要的。教师一定要“研”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以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再在此基础上精选出课堂的训练点。教师还要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与延伸教学,既要立足现有文本,同时又要超越文本,对文本内容按照教学目标的需要、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合理加工与延伸。

二、小学语文阅读指导中微课的应用

1. 学科微课研究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对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研究,以十分钟以内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2. 微课案例

以散文阅读指导为例。

① 感受人物、意境的意蕴

让学生明白,散文的创作是作者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体会到的情感,因此,作者总是是在作品中寄托了深深的情感,有时借物言志,有时借物抒情,还有需要读者们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和时代,以便更好地了解作品包含的意蕴。如《爬山虎的脚》一课,不仅是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还让学生学会怎样去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再比如《蟋蟀的住宅》一课,也是教会读者要自己观察动物,增加生活的认识和学习写作的技巧。

② 发挥想象力

想象力是阅读文章必不可少的要素。阅读中,学生一定要尝试着用想象的方法开展对文本的理解。语言文字本身是乏力的,之所以阅读

3. 微课案例

以《少年闰土》一课为例。

课文选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肿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微课设计:

① 诵读选段

② 微课教学

首先,总体分析。

师:(进一步分析)我们分析一下,“十一二岁”说明他年纪小;“项带银圈”,说明他受父母宠爱之深;“捏”说明他是蓄势待发;“尽力地刺去”说明他用尽全力。

师:第三句是写猹,同学们大声读一遍。

生: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猹,狡猾而凶猛。作者通过写猹从少年胯下逃走。这一句与其说是写猹的凶猛,还不如说是衬托那个少年的英勇;与其说是写猹的逃走,还不如说是衬托那个少年的无畏。

③ 教学总结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推移过程中,掌握阅读技巧,培养阅读兴趣。

“微课”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允许学生自定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学习,还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切实解决学生自身的难题,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通过“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更新了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设计能力,强化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提升了教师教学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邱丽

猜你喜欢
知识点微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背课文的小偷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G20 的知识点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