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

2017-02-14 07:12韩建敏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内科输液风险管理

韩建敏

(天津港口医院呼吸内科,天津 300456)

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

韩建敏

(天津港口医院呼吸内科,天津 300456)

目的 评估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护理风险管理。观察两组患者的风险发生率和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风险发生率为8.3%,对照组风险发生率为28.3%,两组患者风险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呼吸内科患者中,能够有效减少风险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护理风险管理; 呼吸内科; 留置针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Respiratory medicine; Indwelling needle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给药途径和治疗手段。目前,常用的静脉输液方式主要为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其既能保证长时间的血管内留置,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又能保护血管,减少不良刺激。呼吸内科患者的病情复杂,病程长,需要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对呼吸内科患者合理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治疗不仅能够避免因频繁穿刺对血管的损伤,还能够减轻护理工作的强度,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临床输液、输血提供可靠的通路。然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常会发生一些不良事件,主要包括穿刺部位的皮下血肿、液体渗漏、穿刺部位的感染、导管堵塞,甚至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的形成[1]。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通过对护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预防,从而降低临床治疗风险,提高治疗效果的管理模式[2]。有研究[3]表明,通过加强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并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能够有效减少风险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和常规护理。旨在评估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12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1.9±16.1)岁。其中,肺炎患者2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28例,支气管扩张患者12例。对照组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47.1±15.6)岁,其中,肺炎患者21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26例,支气管扩张患者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选择上肢静脉为穿刺部位,留置针为“Y”型封闭式两通留置针,型号为22 G、24 G(美国,BD公司)。

1.2.1 对照组 给予留置针输液常规护理,包括留置针脱落和留置针堵塞的基础护理。

1.2.2 观察组 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对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预防和及时处理。护理人员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对静脉留置针输液中容易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留置针的脱落、皮下血肿、液体渗漏、针头回血、留置针阻塞、静脉炎和感染,分析发生风险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护理风险评估表 见表1。

表1 留置针输液的护理风险评估表

风险评估责任人:主管护士

本表格共包括7项内容,分别为血管情况、患者年龄、每日输液量、输液的pH值、输液的渗透压、留置针的穿刺部位和型号。总分< 10分为低风险,10~l5分为中风险,l6分及以上为高风险。

项目1分2分3分4分血管情况/级ⅠⅡⅢⅣ患者年龄/岁8~2526~5556~6566~80每日输液量/mL<10001000~2000>2000~3000>3000输液的pH值>6.5~8>6~6.5或8~8.55~6或8.5~9<5或>9输液的渗透压(mOsm/L)200~280>280~380>380~480>480留置什的穿刺部位手背手臂手腕下肢留置针的型号(G)24222018

Ⅰ级:表浅血管;能摸到的粗血管

Ⅱ级:手足浅表小血管;能摸到的中小血管;滑动的中血管

Ⅲ级:手足小血管,不清晰;滑动小血管,指尖小细血管;肥胖病人血管,能触摸到

Ⅳ级:大出血、休克和脱水时血管不清晰;长期输液血管硬化;触摸不清血管;反复穿刺硬化的血管

1.2.2.1 留置针脱落的预防 静脉留置针的尾部往往高于局部皮肤,另外,外力作用和不规范的的固定,这些因素容易导致留置针的脱落。为防止静脉留置针的脱落,护理人员可采用3 M敷贴将针梗和穿刺部位严密盖住,用两条胶带将肝素帽和延长管固定于穿刺口[3],胶带另一端固定于针柄上。向患者讲解留置针的注意事项,避免外力作用引起留置针的移位和脱落,输液期间,护理人员加强巡视,及时并处理移位的留置管。

1.2.2.2 皮下血肿的预防 护理人员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或没有掌握穿刺技巧,可造成皮下血肿。另外,老年患者的血管脆性大、弹性小,穿刺过程中,针头极易穿破血管壁导致血肿。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开展留置针穿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的培训,规范操作流程,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血管状态进行充分评估,尽量选择粗大的静脉进行穿刺,穿刺时动作宜轻柔,以免损伤静脉壁。

1.2.2.3 液体渗漏的预防 液体渗漏主要是由于留置针的型号或进针角度选择不当、外套管不完全以及留置针移位或脱落等原因引起。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型号、选择适宜的穿刺血管和部位。一般情况下,建议选择短而细的针头,穿刺时做到快、准、静、慎,尽量避免同一部位的多次穿刺。穿刺成功后,将留置针妥善固定,避免移位和脱落,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和处理渗漏的液体。

1.2.2.4 针头回血的预防 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容易因血流缓慢,引起针头回血或血块,此时,切记不能加压推注,以免将针头内的凝血推入静脉,导致血栓。护理人员应先用注射器抽取肝素盐水2 mL,并与留置针连接,回抽小血栓[4],及时更换阻塞针头,并重新进行穿刺。操作过程中应当严格控制推注速度。

1.2.2.5 留置针阻塞的预防 未及时处理针头回血,推注速度不当,未充分冲洗静脉输注营养液后的留置针,或封管液选择不当等原因易造成留置针的阻塞。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防止穿刺部位受压,一旦发现针头回血,应当及时处理,通常从留置针的接头处推注5 mL肝素盐水(浓度为10 IU/mL),注意控制推注速度。静脉输注营养液后应对留置针进行充分的冲洗,选择合适的封管液。

1.2.2.6 静脉炎的预防 静脉炎的常见原因有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较长、药物浓度高具有刺激性、输液后留置针未得到及时彻底的冲洗等,另外,患者的免疫力低下,也容易引起静脉炎[5]。因此,护理人员在留置针穿刺和输液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掌握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尽量选择粗大且回流通畅的静脉进行穿刺,以保证药物得到血液充分的稀释。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做好留置针输液期间的基础护理。

1.2.2.7 感染的预防 严格规范的无菌操作能够避免和减少感染发生的风险。包括加强病房管理,定期进行清洁和彻底消毒,定时通风换气。另外,还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无菌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加强监测,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是否发白、发亮、变硬,伴有疼痛;是否有渗液、渗血等反应。一旦发现,立即拔管并给予相应处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留置针输液过程中风险发生率,包括留置针的脱落、皮下血肿、液体渗漏、针头回血、留置针阻塞、静脉炎和感染。护理满意度:通过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层次。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风险发生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风险发生率比较 例

P<0.05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例

P<0.05

3 讨论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等需要长期的输液治疗。传统的静脉穿刺需要反复多次的血管穿刺,一方面增加患者的痛苦,容易造成血管的损伤;另一方面无形中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而静脉留置针输液对于血管条件差,又需反复多次穿刺输液的患者是一个既方便又安全的选择,静脉留置针外套管的材质柔软,可增加输液过程中的舒适感[6],目前在临床上已广泛开展。虽然,留置针输液过程中常会发生一些不良事件,如感染、渗漏、堵管和静脉炎等,但通过合理的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本研究中,我们对呼吸内科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中实施了护理风险管理,在风险发生前,对输液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留置针的脱落、皮下血肿、液体渗漏、针头回血、留置针阻塞、静脉炎和感染进行了充分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护理风险管理的60例患者中,风险发生率为8.3%,而接受常规护理的60例患者中,风险发生率为2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时,我们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医院环境、卫生条件、医疗设施、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7]。通过针对性的护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本研究中,护理风险管理组患者的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能够降低呼吸内科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1] 吕雪娴.护理风险管理对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3):3272-3273.

[2] 张志平,李继红,韦弘.风险管理在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J].吉林医学,2012,33(4):873-874.

[3] 李蓓,全钰平.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2):1724-1726.

[4] 王李菲,赵筱雯.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信息,2015,28(4):156.

[5] 马雪琴,翁燕萍,朱建英,等.基层医院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质量评估及分析[J].浙江医学,2014,36(18):1572-1573.

[6] 吴跃华,郭金梅,聂淑花.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分析及预防[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5):165.

[7] 赖爱萍,朱丽芳,邹苑媚.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7):219-221.

韩建敏(1972-),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研究方向:输液安全管理

R473.56,R562.2,R563.1

B

10.16821/j.cnki.hsjx.2017.03.029

2016-10-20)

猜你喜欢
内科输液风险管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颈枕输液袋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