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读书

2017-02-19 07:39赵林涛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林涛阴雨朱熹

○赵林涛

读史札记

『三余』读书

○赵林涛

董遇,字季直,曹魏名儒,《三国志》卷十三《王肃传》引《魏略》说他“性质讷而好学”。他与哥哥一度以打柴为生,每次上山董遇都带着书,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哥哥笑他,他依然故我。传中还记载: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既然董遇有如此学问,必然有人仰慕追随,可他却不肯教,只告诉人家回去读书,读得多了,自会明了书中义理。这话可不是敷衍,其中有经验和道理在。

先从这个“读”字说起。依《说文解字》,“读”的本义是“诵书”,与今天对“读书”的理解似有不同,需要发出声来。出声诵读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可以提升恭敬心、专注力,克制散漫和怠惰,等等。

朱熹在其《童蒙须知》中说得明白:“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这是说要“恭敬”;“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这是说要“专注”。朱熹还特别提醒,对于书的文句,一时不理解的,不要胡乱猜想,“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国学大师顾随就是位诵读的高手,他曾告诉学生:“会念的人一出口,便把字句原意全都‘念’了出来,不用注解。”“如果你能细心听进去,你就懂得了;如果由我来讲解,反而不能全面反映原句的精髓。”

关于读什么书,顾随弟子、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的幼学经历值得借鉴。她的父母认为人在“童幼年时记忆力好,应该多读些有久远价值和意义的古书,而不必浪费时间去小学里学些什么‘大狗叫小狗跳’之类浅薄无聊的语文”,因此请她的姨母做家庭教师教她读《论语》。叶先生之所以取得杰出的成就,跟早年的积累必定有很大关联。

说到“三余”,现代不同于古代农业社会,董遇所谓“冬者”、“夜者”、“阴雨者”,指的是劳作之余,今天说来就是“业余”。不过,虽然我们提倡充分利用时间,但是出于对书、特别是经典的恭敬,还是需要对环境和时间有所拣择。

猜你喜欢
林涛阴雨朱熹
问题:在经历中发现,在感悟后提出
扶绥县春耕春播期低温阴雨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持续阴雨期间鳜鱼养殖池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
垦荒
许林涛作品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雪乡情
雪乡情
1957—2017年阳山县低温阴雨变化特征分析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