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小高

2017-02-23 07:57张正华
辽海散文 2017年1期
关键词:鞋厂温州人修鞋

张正华

鞋匠小高

张正华

张正华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部分散文、小歌剧、小说、报告文学刊登在 《辽宁日报》《沈阳日报》《老同志之友》《老年报》上,小歌剧《招弟她妈》获沈阳市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父亲》《妈妈:我有话对你说》获沈阳日报 “咱爸咱妈”征文一等奖。2002年7月份出版散文集《千思集》。

她姓高,是个修鞋的小姑娘,在一条有三家修鞋摊点的马路旁,常常有她流动的背影和快乐的歌声。一天中午,我去吃饭,又见到她,照例坐在人行道旁,低着头给别人修鞋。初春的阳光下,她显得单薄而瘦小。

我在她身旁停了下来,抬头见是我,她立刻笑笑:“今天这么闲着,坐一会。”她指了指旁边的小板凳。

我突然想起刚认识她时的情景。

那是个星期六,我拎着一双鞋来到修鞋摊儿,看她十八九岁的样子,穿一身蓝色的工作服,个子不高,小巧玲珑,十分漂亮。她拿出小围裙往身上一系,修鞋的麻利劲儿不亚于一位老师傅,不一会,鞋修好了,我接过一看,粘得牢牢的,真是一手好活,连忙说声谢谢。她淡淡一笑说:“如果再开胶开线,可以拿来免费修理。”我看了看她:“小姑娘是温州人吗?”她淡淡一笑:“大叔可真会猜。”“多大了,为什么这么小就出来?”我不解地问,“家里生活困难吗?”她仍然一笑:“困难倒不是。”小姑娘有点不好意思了,红着脸说,学没上完就停了。停学不能在家待着,温州男孩女孩都要闯世界,待在家里要被人瞧不起。

“你爸妈是做什么的?”说心里话,年纪轻轻就出来闯荡,我还是挺不理解的。“父母在老家开工厂。”我这一问,打开了她的话匣子,小姑娘说,家里开的制鞋厂,年利润能有几百万,哥哥已经在东陵区投资建厂。

这一下我就更奇怪了,说实话,在沈阳,别说有这么好的家庭环境,就是一年有十几万的收入,也会把孩子娇惯到天上去。可女孩说温州可不像沈阳,自己挣钱才是好样的,才算你有能耐。

见我有些迷茫,小姑娘进一步向我解释。她说来沈阳的目的不是修鞋,而是哥哥鞋厂的设备已安装完毕,眼下没事抽空来修鞋,赚点小钱。她还说父母都是农民,白手起家,开始也是从小事干起,慢慢做大的。温州人能吃苦,大家都是这么干的。大钱能赚,小钱也能赚……

小姑娘还说,在温州人眼里,沈阳赚钱的机会很多。开发廊、做服装、修脚、搓澡、开饭店、做装修,只要赚钱,他们不怕吃苦,不讲面子,所以都能做得财源滚滚。不光在沈阳,在北京、上海、广州,甚至在全世界只要有人的地方,有生意都会有温州人的影子。说到这,她自豪得很。她又说到她们村,20几岁的男孩女孩在欧洲创业,刚去时既不懂英语、法语和德语,即使中文也没读多少,但他们有一股劲儿,开饭店、做服装、开鞋厂,搞打火机和小饰物什么的,人人都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这时,小姑娘已经把鞋修好,放在一旁:“大叔,今天休息吧?”她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看着这个美丽而瘦小的姑娘,我心中不由得一阵感慨。据说,温州人光在沈阳就有6万多人,绝大部分行业都能听到来自温州的声音,沈阳服装、皮具市场的60%、品牌鞋业的80%以上都被温州人占据;70%以上的眼镜都是“温州制造”,打火机也有90%来自温州。目前,温州投资者的目标正在锁定一些新兴领域,包括电力、路桥、公交、航空等,温州人还将百货商场开到了平壤。

我真佩服眼前的小高,更明白了几十年前还打着赤脚、顶着稻花的温州人为什么那么成功,那是他们身上流动的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血液,是时刻都在激情燃烧的创业激情。

责任编辑 潘 石

猜你喜欢
鞋厂温州人修鞋
外贸鞋卖3.5元一双
修鞋青年
俄媒:火灾造成7名中国人死亡的鞋厂房东已被软禁
情侣偷鞋被抓:为筹钱办“体面婚礼”
修鞋摊趣闻
上海大哥,温州小弟
鹿城温州
修鞋青年
修鞋老人的爱情
温州人创业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