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室内乐中的低音琵琶演奏初探

2017-02-23 23:53孙文婷
文教资料 2016年28期
关键词:重奏

孙文婷

摘    要: 琵琶室内乐团在国内的建立仅有数年,尚未形成广泛传播和系统的教学模式,而琵琶室内乐团中的乐器改革研究更处于相对空白状态。文章对室内乐团中的改革型乐器——低音琵琶的来源進行了探索,对这一新型乐器的形制和发音特点做了介绍,并结合自身演奏体会对其演奏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探讨了低音琵琶的发展和目前尚存在的局限性。

关键词: 低音琵琶    琵琶室内乐团    重奏    民族室内乐

20世纪60年代,林石城先生创作了琵琶二重奏《青春之舞》并改编了民间乐曲《三六》,开始了对琵琶重奏艺术的初步探索。至80年代,西方室内乐在中国舞台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室内乐的发展。这一时期上海有胡登跳先生创立的“丝弦五重奏”,北京有刘德海先生创立的“中国弹拨乐五重奏”,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为今后完全意义上的琵琶重奏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的导师杨靖教授即为“中国弹拨乐五重奏”中的一员,她于2007年在国内首创第一个琵琶室内乐团,研制了新型高音琵琶和低音琵琶,尝试了不同的琵琶演奏形式。乐团由杨靖教授和四位研究生组成,编制为一把高音琵琶、三把中音琵琶和一把低音琵琶。笔者在乐队中担任低音琵琶演奏,故写下本文,意欲对低音琵琶的演奏、其在乐队中的重要性及局限和发展作一粗浅探讨,希冀为日后琵琶室内乐团和低音琵琶的研究留下些许资料。

一、低音琵琶来源及形制简介

中国人大概都有认祖归宗的情结,笔者亦不例外。所以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极欲寻找到关于低音琵琶的由来或相关的历史资料,要为低音琵琶觅到一个也许曾经惊天动地但却被人逐渐遗忘的祖宗。然而翻阅有关文献却发现只有侗族音乐中有关于低音琵琶的记载:“中国史书有关侗族音乐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还有用牛腿琴或用中音、低音琵琶自拉(弹)长的有故事情节的叙事歌……”①这里提到的低音琵琶大概是指侗族大琵琶,其形制与今日常见的琵琶迥然不同。据记载,侗族大琵琶形制为:“式样和汉族三弦、蒙古族四弦有些相像,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琴体多使用一整块樟木、桑木、杉木或其他硬杂木斫制,以使用当地生长的一种叫做‘香秀雪的木材为佳。也可共鸣箱单独制作,然后与琴头、琴杆拼装。全长100厘米~110厘米。共鸣箱呈倒桃形或椭圆形,系在木材下部挖凿出腹腔,其上粘以面板而成,面板多使用梧桐木制作,板厚0.5厘米,也有蒙以杉木或樟木面板的,板面中部开有若干个圆形小出音孔,琴箱长20厘米~26厘米、面径16厘米~20厘米、厚6厘米~8厘米,箱内装有木制音柱。琴头扁而宽,上部较大,多呈扁铲形,长20厘米左右,顶端朝向上方或向后弯曲,中间开有长方形穿底弦槽,两侧设有三、四个或五个木制圆锥形弦轴,轴长8厘米~12厘米。琴杆较窄而薄,呈半圆柱状体,倒桃形琴箱的琴杆则较宽而厚,正面平坦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但在外弦的纯五度、向下小三度和中弦的小三度、向下纯四度位置的琴杆表面,钉有短小而低矮的金属标记,可兼起品位的作用,也有的在琴杆上拴以细线作把位记号。面板中央或偏下方,置有一个竹或木制长桥形琴马,下方设有竹、木或金属板制缚弦,无缚弦者,琴弦系于琴底尾柱上。有三至五条琴弦,可用丝弦、钢丝弦或牛筋弦等。”②根据资料的描述,无论从外形、演奏方法还是用途看,都与今日的低音琵琶相去甚远,因此要断定低音琵琶的前身就是侗族大琵琶,恐怕难有说服力。而根据它与琵琶外形的相似程度、演奏方法几乎完全一样看,笔者只能放弃先前的猜想,肯定“低音琵琶就是由普通琵琶发展而来”的判断,而它的产生则是出于琵琶重奏乐队对于低音声部的需要。

杨靖琵琶室内乐团所特制的低音琵琶是由北京著名制琴师满瑞兴亲自制作。它的结构和发音原理与琵琶一致,为了达到低音共鸣的特殊要求,“琴肚”(琵琶的共鸣源)较普通琵琶要扩出5厘米左右,品与品之间的间距要宽大约1毫米~5毫米不等(间距随音高按由低至高的顺序逐渐缩减)。这次使用的低音琵琶并没有配备专用的琴弦,在杨老师的指导下,我先后尝试了尼龙琵琶弦、银丝琵琶弦、扬琴弦、中阮弦和大阮弦,最后初步确定了子弦用琵琶2弦、中弦用琵琶3弦、老弦用琵琶4弦、缠弦用中阮3弦的用弦方法。由于中阮弦偏硬,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配备一副有一定硬度但又不能阻力过大的专用指甲。在试用7号到9号指甲之后,由于7号指甲(比普通指甲厚1个号)既具备一定的厚度,又不至于阻力太大而使声音过硬,触弦保持应有的松度而得到最终的认可。

二、低音琵琶的演奏特点

通过与低音琵琶耳鬓厮磨的几年,笔者深切感受到,琵琶作为一个中高音乐器,要以重奏乐队的形式组合并满足重奏的配器需要,非低音琵琶不可。缺少了它,琵琶重奏的层次架构则没有了“骨头”。兹以重奏版本的《十面埋伏》片断举例说明:

《十面埋伏》是一首耳熟能详的琵琶传统曲目,重奏版本并没有对乐曲做大的改动,只在原曲的基础上增加了高、低音声部,增强了其层次感。乐曲开头第一个音,低音琵琶在空四弦上模仿低音鼓的音响以单音弹奏鼓点节奏,配以中高音琵琶的同节奏轮拂,战争的序幕生动地拉开。又如[列队]一段,原曲为八分音符律动,重奏版本将低音声部增加进来,在低八度的位置上只弹奏每拍的第一个重音,即四分音符律动。这样乐曲的重音凸显,骨架加强。再如[呐喊]一段,低音琵琶在低音区配合中高音琵琶作揉弦扫拂,制造此起彼伏的呐喊效果,这显然是一把中音琵琶无法做到的。

此外,演奏低音琵琶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首先是右手的力度问题。由于低音琵琶使用的琴弦较普通琵琶粗了一号,加上指甲的厚度比普通指甲增加了一倍,使得指甲与琴弦之间的阻力扩大了数倍。而为了突出低音声部的骨架感,在遇到长音演奏时,笔者往往以滚奏取代轮指。这就更要求演奏者必须具备强劲的指力和持续的耐力。另外,如何掌握低音琵琶的音色是一个颇难把握的问题。低音琵琶贵在共鸣的丰满,但如何使“扫拂”这样本身已具有丰满共鸣效果的技法在与低音琵琶的碰撞中找到最适宜的音响效果,亦是演奏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难题。

三、低音琵琶的局限与发展

几乎每一位听过本场音乐会的专家都对琵琶重奏乐队的形式和低音琵琶的加入贊不绝口,但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一点遗憾:在乐队编制中,低音琵琶的分量相对太弱。作为一个配制相对完整的乐队,仅使用一把低音琵琶支撑低音声部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在乐队中再加入一把低音琵琶,并将两把低音琵琶在某些和声处理时分声部演奏,从而使低音声部更饱满有力。

此外,由于低音琵琶的制作尚处于研制初探阶段,还未能达到各部分音响均至善至美的程度,尤其是高音部分,既无法与普通琵琶的清透秀丽媲美,又在曲谱的创作中较少用到,所以目前低音琵琶在高音区的应用基本上还是空白。这是一块留给制琴师,也是留给演奏者的开荒地。

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时,困难是一定会接踵而至的。诚然,低音琵琶目前还在初探阶段,很多方面都是不完美的。它的价值和在乐队中的作用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作为中国民族器乐学习者中的一员,笔者有责任也急于让更多人认识它、了解它。盼望通过更多演奏者共同的努力,使低音琵琶成为一件日臻成熟完美的乐器。

注释:

①http://www.gz.xinhuanet.com/zfpd/qdn/lp/dgmp3.htm

②http://baike.baidu.com/view/452041.htm

参考文献:

[1]李昆丽.琵琶重奏艺术及其教学[J].音乐研究,2006,01:119-122.

[2]程雨雨.琵琶室内乐初探[D].中国音乐学院,2010.

[3]康翊,宗晏宇.合奏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实用性—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艺海,2010(11):108-109.

[4]刘丽琴.高师音乐专业民乐集体课教学浅析[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5):118-120.

[5]郎群.综合性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器乐合奏课课程改革设想[J].戏剧之家,201(4):62,36.

[6]邓春慧.高师器乐合奏课程设置构想[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8(5):63-65,73.

[7]李希先.器乐合奏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01,(6):27-28.

[8]张建庄.高校民乐合奏课基础教学探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11):204-206.

[9]赖勤.加强合奏技法的训练[J].民族艺术研究,2001,(4):74-75.

[10]周邦春.论整体音乐教学手段在器乐合奏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3):135-136.

猜你喜欢
重奏
恭喜中签“京”喜EU见-北京汽车推钜惠3重奏+无忧7项礼
扬琴重奏艺术与教学探析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阮重奏作品的演奏与教学探微——以阮八重奏《剑器》为例
高校古筝重奏多元化模式的教学研究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
星际·狂想——德国铜管重奏团2017年访华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