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狄更斯长篇小说的宗教伦理思想

2017-02-24 05:49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狄更斯基督教

刘 川



论狄更斯长篇小说的宗教伦理思想

刘川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作为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狄更斯在其长篇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浓郁的宗教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对穷人的伦理关怀、着眼于现世的伦理情怀以及推崇宗教信奉的自主性。这种朴素的宗教伦理思想既体现了作家对待宗教的态度和立场,也构成了其长篇小说宗教伦理思想的特色。论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阐释狄更斯长篇小说的宗教伦理思想,以此丰富和拓展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为深入理解和把握狄更斯文学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狄更斯;长篇小说;文学伦理学批评;宗教伦理

众所周知,任何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会呈现相应的伦理思想,因为文学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其伦理的教诲功能。文学伦理学批评就是运用相关的批评术语对文学作品进行阐述,以分析作品的伦理意义与道德倾向,揭示和呈现文学作品的道德警示作用和教诲价值。作为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狄更斯在其长篇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浓郁的宗教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对穷人的伦理关怀、着眼于现世的伦理情怀以及推崇宗教信奉的自主性。然而,狄更斯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这种宗教伦理思想与其所处的伦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 狄更斯所处的宗教伦理环境

宗教对人类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传统的世界性宗教例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都是历史最悠久的信众也最多的宗教之一。而这类世界性宗教同伦理道德又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宗教最常被大家熟知的影响就是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得到慰藉,从而到达心理平衡,导人向善,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狄更斯深知宗教伦理观强调的是和平、平等、弃恶从善等等。他的宗教伦理思想是非常朴素的,没有所谓的强大的宗教理论,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宗教派别,他所表现的只是一种对待宗教的立场和态度。

狄更斯之所以会在其文学作品中反映他对宗教的认知和重视,与其所处的宗教伦理环境密切相关。文学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使其具有相应的历史性。因而,任何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伦理环境。“伦理环境又称伦理语境,它是文学作品存在的历史空间。”[1]19世纪,英国在经历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后一跃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然而,工业革命在给英国经济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给英国以基督教为基础的宗教文化带来了致命的冲击。“对理性的重视必然会带来个性意识的觉醒,人们不仅要重新理解上帝的内涵和人与上帝的关系,而且还要在宗教的名誉下探讨自我的价值。”[2]于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人们随科学理性而来的工业文明又带来了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甚至是精神的危机。“一方面人们试图逃避现实的苦难而遁入宗教的世界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以宗教‘仁爱’、‘平等’的思想来评判工业社会下人性中‘恶’的放纵,由此导致一种宗教文化的复兴,只是这种复兴包含着一种对传统基教的深刻反思。”[3]正是这种宗教历史环境构成了19世纪英国作家文学创作的宗教伦理环境。身处这种宗教伦理环境中的狄更斯对基督的行为非常认可。他认为基督虽然只对世人做了一些简单的教导,但他本身的榜样力量却是无穷的,用自己完美的一生体现了基督教的神圣性。所以狄更斯在《小杜丽》中,浓墨重彩地突显了基督教的善良和团结的圣诞精神,最终获得了人们的肯定,赢得了世人的回报。狄更斯亲历了工业化给穷苦人民所带来的痛苦,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精神需要出发,呼吁宗教也要关注俗世中的芸芸众生。这表明了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狄更斯的宗教伦理思想有着世俗化的倾向。

狄更斯强调宗教对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狄更斯曾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并送给他一本《新约全书》作为礼物,在信中,他说道:“……切勿在任何事情中乘人之危切勿待你手下的人们苛刻。你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如果他们有时办不到,切莫灰心失望。宁愿他们没有遵守我们的救世主定下的最神圣的规则,也不愿你没有遵守。你要记住,在家里你并没有受到过宗教训诫和宗教仪式的影响。在我的孩子还小,还没有形成尊重这些宗教戒律的观念时,我一直担心,别让这种事情来烦扰他们。因此,我现在极其郑重地要你记住基督教的真谛和美妙,你就会理解得更透彻:基督教是基督亲自授受的,如果你谦卑而诚心诚意地尊重基督,你决不会误入歧途。”[4]经狄更斯最小儿子的妻子玛丽·狄更斯授权,这封信的手稿终于在1934年首度发表。而《我们主的一生》用最真实的语言反映了狄更斯的宗教伦理思想根源,在该书的卷前语中这样说道:“查尔斯·狄更斯的这本最后出版的著作,乃是出于个人兴趣和目的,这是完全不同于狄更斯其他所有著作的。除了神圣主题而外,该手稿对于这位小说家来说是特别个人性的。……这篇朴实的文本全部是手书而成,而且没有想到要誊清,完全是自然流淌的草稿。……‘我们主的一生’的写作没有出版的意图,其目的是使子女们可以拥有一份父亲思想的永久记录。”[5]

狄更斯这份留给家人最后的文学遗产,完全有别于以往他的其他文学作品,因为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其私密性和天然性,理所当然地让这封信成为了世人探析狄更斯思想尤其是宗教思想的一笔最宝贵的财富。英国著名传记作家赫·皮尔逊在其作品《狄更斯传》中这样说到,“他对当时宗教信仰的态度于他对政治信念的态度一样独树一帜:接受基督的教诲,但不接受基督教的教义。他大概同意以下的观点:只要参加做礼拜的会众比其中任何一个个人重要,最卑贱的信徒就比教会重要。……在他看来,基督教的教导简单而丰富,基督的榜样是无瑕的,基督的一生是完美的。”[6]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环境下,公开表白自己信仰,往往很容易被别人认为是沽名钓誉,让人误解,甚至容易与宗教发生冲突。对此,狄更斯在《我们主的一生》的结尾处也做了标明:

“基督教就是温柔,仁慈,宽恕,并将这些品质完全保留在我们心中,而且永远不要因为这些品质,因为我们的祷告,因为我们对上帝的爱而夸耀。”《我们主的一生》虽然是狄更斯根据《圣经·新约全书》编写而成的作品,但却和四福音书有着本质的不同,这部作品本来就是写给自己孩子的私人文本,根本不用去顾虑神学和世人态度。狄更斯作为父亲对子女们要说的话语,当然是最淋漓尽致表现他内心深处对思想尤其是对自己宗教思想的最好诠释。正如玛丽·狄更斯所说: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他思想的展示,不如说是他的心,他的人性,以及他对我们主深深热爱的称赞”。

与此同时,狄更斯还反对宗教有派别之争。他希望有一种超脱教条主义和教派之争。他认为对上帝的崇拜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不是形式上,倡导人们要发自内心地去崇拜。这些观点对于那些真正虔诚的宗教徒们来说,无论他们是什么派别的,都应该有很大的启发。由此可见,维多利亚独特的宗教伦理环境使得作家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或多或少、或明或隐地表现宗教化的倾向。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狄更斯长篇小说就呈现出了浓郁的宗教伦理思想。

二 狄更斯作品的宗教伦理思想

狄更斯对各类宗教的接纳和宽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英国宗教改革潮流,即重信仰、轻教条。改革者们大多能不拘泥于形式和圣经本身的东西,他们推广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对穷人的给予了一定的关心和爱护。因此,狄更斯在其长篇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和宗教伦理思想。

第一,关怀穷人。对大多数人民来说,礼拜天是他们唯一的休假时间,当然也基本成为了他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唯一时间。因此,如何安排礼拜天,在某种程度就反映一个人的宗教态度和信仰。与其懒洋洋地倒在床上度过礼拜天,还不如好好地计划下,让自己能够真正地享受这唯一的假期。他希望人们都走上街头,走到户外去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比如体育锻炼等等,让礼拜天的街道上到处充满着健康、幸福的声音。“狄更斯主张人们在礼拜天去郊游,同时到花草掩映的小教堂做礼拜;狄更斯鼓吹花钱,鼓吹‘穷人的娱乐’,尤其是在他们惟一的休息日的娱乐;鼓吹穷人应该拥有生理上的愉悦思想,构成其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后来有一位名叫安德鲁·阿格纽爵士向国会重新提出了禁止在星期日工作和在星期日的一切娱乐活动的议案,狄更斯敏锐地观察到了这样的措施非常的不平等,这项措施表面上看是反对了所有人的娱乐活动,实际上他否决的只是穷人的娱乐活动而已,是一个带有明显歧视性的提案,因为该议案对有钱人没有一点影响,他们照样可以用成群的仆人为他们烹调星期天的美餐,还可以乘坐豪华的马车外出郊游。狄更斯对此议案提出了坚决的反对,甚至写了一本名为《三种星期日:照原样不动;安息日法案改变;其他可能》的政治性小册子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狄更斯指出以安德鲁·阿格纽爵士为代表的这类人为富不仁,不只剥削了穷人的劳动力,还想剥夺穷人仅有的一点休闲时光。从而使穷人们的身心都得不到锻炼和休息。如此关心穷人的礼拜天的言论表明了狄更斯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问题都已经有了一种明确的态度,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在穷人与富人上的立场。

第二,着眼现世。狄更斯认为,宗教是善良人民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宗教的教义起源于上帝的慈爱,其关键之处就在于用爱心去关怀他人。在狄更斯看来,基督教最主要的就是要把爱心传播到人间,而所谓的赎罪和赦免的教条都应该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这无不体现了狄更斯把基督教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了。狄更斯虽不是基督徒,但却也熟读圣经,信仰真诚。在对圣经和神学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比如他提倡我们应该像耶稣基督一样的博爱,要谦虚做人,对待弱者要同情,对待他人要宽厚。虽然说基督教教义中很多内容和人类的堕落和罪孽相关联,因为“人类的堕落是圣经中罪与救赎的教义静默的前提”。而狄更斯还是坚持要把仁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比起赎罪更重要地如何更好地帮助世人活在当下,着眼点应该是现世,而不是所谓的前世。这样的观点体现了狄更斯勇于坚持自己的信仰,当然也直接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比如前文提到的向往家庭幸福、同情穷人和关心儿童等等。这种理解与浪漫主义大师维克多·雨果的宗教观念非常相似。正由于他对自己信仰的坚持,以现世作为出发点,所以他不但能够看到社会上的丑恶,而且会不能容忍。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相比较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以及德国的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等等,狄更斯的信仰相对来说更为正统。当我们把狄更斯的思想与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之类的作家相比,可能就会有人认为前者又有些肤浅,正如艾弗·艾文斯曾说过,“他本人的天性使他卷入一种高度的感情激动,阻碍他去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悲剧感,或去达到那种使得托尔斯泰在全世界小说家中占据最高地位的充分的想象力。除了缺少这一点之外,他具备了一切”。但他对于信仰的坚持和乐观的态度还是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和学习的。

第三,自主信奉。刚上面就已经多次提到狄更斯有自己非常坚持的宗教信仰,而且从来都不曾改变,这就是自主信奉的最好体现。狄更斯在这方面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他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解宗教的独特体系。同时又没让自己的信仰超出宗教的范畴。这样使他很好地使自己免于任何宗教派别的语气和风格的影响。自从狄更斯在旅居意大利期间参加过罗马的一些宗教仪式后,狄更斯就对这些仪式上的繁文缛节感到十分的厌恶。他认为那些外人看来很庄严神圣的宗教仪式只不过是些无聊的繁琐典礼,从那以后他对于那些教会的宗教传统都完全不放在心上,甚至认为坚持这些传统就是坚持搞迷信活动。

狄更斯主张我们可以自主地选择宗教信仰,完全不需任何其他外在的束缚,只要内心深处有宗教信仰就可达到积善行德的目的。对于信仰本身,狄更斯也建议大家尽量保持一种自然状态,即不刻意公开自己的宗教动机去做事。为了便于把自己的思想传输给人民大众,狄更斯的宗教用于也是非常简单的。很少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晦涩难懂的宗教语言。《圣诞颂歌》中的场景描述更体现了狄更斯宗教思想,比如馅饼、葡萄十布丁、潘趣酒等等,这些小的物品无不透漏着作者真诚、善良、知足常乐的乐观心态,这种纯洁的心态正是博爱的宗教思想开花结果的体现,这也是狄更斯简单而淳朴的理想。他认为我们不仅个人的宗教思想应该如此,个人的生活也应该如此,世人的生活也同样应该如此——简单而快乐地生活。

狄更斯亲身经历过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深知穷人的艰辛和磨难。他呼吁世人向上帝的博爱学习,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利,而不是尔虞我诈。更要减少甚至消除对穷人的不公正待遇。狄更斯的宗教伦理思想是乐观的、积极向上的,而且不受教条和宗教仪式的束缚。“他不愿意看到人们在得到宗教关爱的同时又受到宗教的过多约束。对于传教者与信教者,狄更斯都坚持他们应该摆脱刻板教规的左右,注重爱心的传播与拥有。”

三 结 语

总而言之,狄更斯长篇小说所呈现的宗教伦理思想的几大特点其实都和穷人密不可分,这种鲜明地穷人情节在狄更斯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把对穷人的关怀和希望都渗透到了他的各类作品当中,给当时的劳苦大众以极大的鼓励,给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贫困人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知道了世上还是有人在给予他们关怀,有人在努力改变他们的悲惨命运。其长篇小说也因此呈现出了浓郁的宗教伦理思想,构成了狄更斯文学创作的基调与特色。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2]刘建军.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增等.英国19 世纪宗教与小说创作关系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5).

[4]狄更斯.林筠因,等译.他的悲剧与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Charles Dickens.Publisher’ Notes:The Life of Our Lord[M]. New York,1995.

[6]赫·皮尔逊.狄更斯传[M].谢天振,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7]布鲁斯·米尔恩.认识基督教教义[M].蔡张静玲,译.台北: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2.

[8]艾弗·艾文斯,蔡文显,等译.英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9]严幸智.现世情怀:狄更斯的宗教观[J].广西社会科学,2004, (2).

(责任编校:何俊华)

2017-09-12

湖南科技学院校级科研课题“文学伦理学视野下的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项目编号13XKY2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川(1981-),湖南宁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G112

A

1673-2219(2017)11-0057-03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狄更斯基督教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