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的绿色理念与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2017-02-24 05:49赵晓玉孟红松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维吾尔族新疆理念

赵晓玉 孟红松



论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的绿色理念与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赵晓玉1孟红松2

(1.新疆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喀什大学 法政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生态文明建设在十八大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这一方面说明当前中国自然生态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党的责任担当。新疆是生态脆弱区,在补齐经济发展短板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从其实现路径上来讲,充分挖掘作为新疆主体民族的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的绿色理念,将其有机地融入到绿色发展理念之中并服务于当前新疆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有力举措。

维吾尔族;绿色理念;生态文明建设

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1]新疆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当前又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在此情况下,新疆必须以“环保优先、生态立区”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前提和总原则,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而维吾尔族作为新疆的主体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自觉不自觉中形成了诸多绿色理念,并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些理念与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相契合。因此,要充分挖掘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的绿色理念,将其有机地融入到当前所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之中,服务于新疆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 绿色理念在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一)服饰中的绿色理念

服饰体现着民族个性并作为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渊源,同时又隐藏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绿色审美理念。

绿色选材。在服饰的选材方面,维吾尔族通常以纯毛、纯棉、真丝、真皮等纯天然的材料为首选,并以天然独特的加工工艺制成衣服。如:长期以来备受维吾尔族女性青睐的艾德莱斯绸,以纯蚕丝为原料,并以茜草、槐树花、石榴皮、核桃皮、板蓝根、胡杨碱、沙枣胶等天然植物为染料染色,整个织造过程达到了完全绿色加工的要求,是其他任何材质不能与之相媲美的。维吾尔族对绿色理念的追求达到了极致,连生活中的毛织品、棉织品、皮革制品、印花布、挂毯等几乎所有生活用品,都不会使用任何化学试剂,他们用历史诠释服饰生产中的绿色工艺,用实际行动传承服饰中的绿色理念。

绿色图案。服饰图案体现着一个民族对装饰纹理的选择和对艺术美的独特追求。绚丽多姿的维吾尔族服饰不仅是华丽的装饰,更体现了维吾尔族对大自然的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在服饰上如鲜花般绽开,诠释着维吾尔族对大自然的至爱。在服饰图案的选择上,维吾尔族青睐简单的植物和几何符号,他们把对花草树木的钟爱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巧妙地绘成精巧的各色花卉和繁杂的植物枝蔓,其中南疆喀什地区的巴旦木花帽和奇曼花帽最具有代表性。巴旦木花帽简洁素雅,“按前后顺序旋转排列的四个弯月形巴旦木纹样构成,线条富于变化,花色庄重大方”[2]。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巴旦木代表了顽强的生命力,而旋转排列则代表了生命的四时(新生、强壮、衰老、死亡)和空间的四方(东、南、西、北),这蕴含着人类虽说像顽强的巴旦木一样,但是也并非能主宰时空的一切,应顺应自然、尊重生命的重大哲理。

(二)饮食中的绿色理念

饮食文化系结着民族的根须,养育着民族的成长,维吾尔族健康绿色的饮食习惯充分展现出其在饮食方面所追求的绿色理念。

绿色食材。在传统饮食文化中,维吾尔族注重对食材的选择,他们通常喜欢将青椒、洋葱、胡萝卜、白菜等原汁原味地生食,并对酸甜的石榴汁、绿色的青杏、白色的酸奶等情有独钟,在饮食中他们不仅注重色香味俱全,而且更注重绿色健康。此外维吾尔族习惯夏秋季节吃新鲜水果,而冬春季节吃干果,维吾尔族长期喜食新鲜水果与干果的习惯,不仅为其补充了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多种天然维生素,还形成了独特的干果文化。

天然烧烤。维吾尔族是游牧与农业相结合的民族,这决定着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也与这种时而游牧时而稳定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农闲季节,维吾尔族喜欢在家中庭院葡萄架下的小床上盘膝而坐,或在青山绿水间就地而憩,吃着自制的烤馕、烤肉、烤包子、烤鱼、烤鸡等美食,再配以几盘新鲜的瓜果或干果,闻着孜然的清香,这些是自然界所赋予维吾尔族的惬意与静谧。

饮食节约。大多数的维吾尔族民众都是虔诚的穆斯林,他们信仰伊斯兰教的经典。伊斯兰教反对饮食中的毫无节制,倡导适当吃饮的美德。正如《古兰经》所说“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这使得维吾尔族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节俭,以几块馕饼伴着一壶茶水作为家常便饭是常有之事。但维吾尔族也是热情好客的民族,倘若家中来客人,他们会以馕、水果、干果、抓饭、手抓肉、拉面等丰盛的食物对客人予以款待,并希望客人将所给的食物吃完,这不仅体现了维吾尔族的热情好客,更展现了维吾尔族的节约精神,且这种节约精神在维吾尔族的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优良的传统代代相传。

(三)住房中的绿色理念

营造绿色环境。维吾尔族热爱自然,钟爱绿色植物,这在其家居环境的装饰上多有体现。维吾尔喜欢以绿色植物点缀自家庭院,他们会在宽敞的院落中分设前庭、菜地、果园和羊圈。前庭一般在居室前,上置敞篷,而充满生气的葡萄藤爬满整个敞篷,这里通常是休憩乘凉的地方。庭院两侧是走廊,走廊两边种上刺玫瑰、夜来香、夹竹桃等各色花卉。菜地里种的是各种纯天然蔬菜,而果园里种植着各类果木。维吾尔族栽满花草树木的小庭院,春季绿意盎然,夏季浓荫匝地,秋季硕果累累,冬季暖阳高照,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大自然赐予的芬芳与生机。

构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设过程中尽量使用无污染、可循环、可再生的资源,要求环保、健康、安全、节能,以满足人们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维吾尔族的绿色建筑首先体现在选材上。在建筑房屋时,维吾尔族优先选用对人体健康有益、重复利用率高、可经久耐用的生土材料,再辅之以土木混合、土木砖混或纯砖砌筑。用这些材料建造的房屋既不生虫蚁,又冬暖夏凉并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其次,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空间更体现了维吾尔族的绿色建筑理念。充分利用建筑空间以喀什老城区民居最为典型,为合理利用狭小的空间,维吾尔族通常邻里共用一堵墙,借用邻居的墙体修建“空中过街楼”。这种合理的设计不仅缓解了紧张的空间困局,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更令人惊叹的是连平坦的屋顶也被用来堆放物品或是作为夏天的凉床,可见维吾尔族别具匠心的布局将合理利用空间发挥到了极致。另外,关照水源也是维吾尔族建筑选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维吾尔族建筑房屋时,如果没有水源,他们喜欢开沟挖渠将水引入庭院,奔流不息的河水赋予了民居生机和灵性,使得环境得以美化、绿色得以传承、天地人和谐相处,共同孕育绿洲文化。楼兰古城有孔雀河环绕,艾提尕尔清真寺有大蓄水池保留都是有力的鉴证。

(四)交通中的绿色理念

畜力出行。维吾尔族是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也较为发达的民族,牛、驴、马、骆驼、骡子等畜力经常被用于日常交通之中,这些既不需要燃料,更不会造成污染的绿色交通工具在维吾尔族中受到普遍的喜爱。在现代交通文明极为发达的今天,东疆的吐鲁番地区和南疆的喀什地区依然存在着被誉为公交巴士的“毛驴公交车”或“马拉公交车”,这类被用于交通运输的毛驴或马等牲畜额头前方的笼头上系有红花或彩花,脖子中间系上铃铛,而在长方形的车体四角立有四根铁棒,铁棒上撑着各色篷布用以遮风挡雨,四周还留有各式花边,简约而美丽。这种极具维吾尔族地方特色的“公交车”,速度适中,铃声优美,舒适宜人,还可以让人欣赏沿途美景,可谓是绿色环保首屈一指。

电动出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日益多样化,但是维吾尔族更倾向于以节能环保的电动车作为代步工具,这并非是对现代文明的拒绝或排斥,而是其绿色理念在交通中的体现。据调查统计,出行5公里以内维吾尔族一般会选择电动车、自行车、步行和乘坐公交车;5—10公里会选择电动车或乘坐公交车;10公里以外选择驾驶私家车或乘坐公交车;而对于当天不能返回的远途出行则选择火车、汽车、长途客车或飞机等。可见现代维吾尔族的出行方式较为多样,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更倾向于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如在维吾尔族高度聚居的喀什地区,电动车依然被誉为“出行之王”。

二 以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的绿色理念服务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一)引用维吾尔族的“爱物重生”思想

爱物重生体现的是维吾尔族对生存于天地之间万物的敬畏与眷恋之情,是对众物众生的道德关怀。具体而言是以慈悲为怀,信奉不杀生的信念,是尊重生命、崇尚生命的道德观念与现实行为的结合。

出于对生命的敬畏,《福乐智慧》中有源于轮回说的因果报应论,有对仁与善的追求和对众生的道德关怀,以奉劝世人行善。如“世界好比一块大田,你种什么种子,收获什么粮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种下善因,谁品尝善果”[3](393-394);“今日大兴善举,来世你将会得到好报应”[3](5090);“谁若行为善良,即是永生,谁若行为邪恶,虽生犹死”[3](5923)等。爱物重生的思想在日常谚语中也多有记载,如:“谁抓了羽毛未丰的小鸟,谁的手就会颤抖”;“偷取或打碎鸟蛋、破坏鸟巢的人的脸上会有雀斑”;“带给动物的危险和灾难也会落到人的头上”[4],等等。

伊斯兰教是广大维吾尔族所信仰的宗教,其中强调的爱人爱物的博爱思想已渗透到传统社会习俗的方方面面。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创造的世界井然有序,尊重自然万物,就是尊重造物主,主张仁爱万物,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资源,造福子孙后代。在《古兰经》和《圣训》中亦有大量珍爱自然植物,禁杀幼畜、禁伐幼苗的训诫,从而使维吾尔民众形成了在斋戒期间和禁地内不打猎于与定期保护鸟兽的习惯。

在爱物重生的思想下,维吾尔族会在享受自然界所赋予人类的种种恩惠的同时,加倍保护自然界的各种生灵。在他们的眼中,动物、植物都是真主的恩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如果世间没有了动植物,也就没有了人类的生存。因而爱护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成为了维吾尔族思想中的永恒主线。

(二)引鉴维吾尔族的“崇绿拜水”思想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生机和希望的象征,崇绿拜水已成为维吾尔族对生命追求的一部分。维吾尔族先民从古时就崇拜树木,一些有古树和泉水的地方往往成为人们朝拜的“圣地”。如阿克苏温宿县的千年古柳、喀什马赫穆德·喀什噶里陵园里的千年古杨等,都是民间朝拜的神树。就连维吾尔族古典诗中描述女性漂亮时,也常会用“柏树般挺拔的腰身”,“苗条得像柳枝”,眼睛好似“巴丹杏”,新娘美得如同“石榴花”等语句。

崇绿在维吾尔族思想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认为:“有园林的人,就是有靠山的人”;“没有树林、果园的农民和富人,不算是真正的农民和富人”;“果树不枯死不能砍伐”;“花园没有鲜花,夜莺不来歌唱它”;“折断幼苗的人会夭折”;“森林多,风灾旱灾少”;“森林是水库,水多它能蓄,水少它能吐”;“给花浇水是善行,花草枯死应道歉”[5],等等。

维吾尔族对水的崇拜,缘于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维吾尔族先民从漠北草原逐水草而居到在西域绿洲依水而住,水自古便是维吾尔民族及其先民生活的必需品。特别是在当今气候干燥、水资源遭到破坏的情况下,维吾尔族对水更加珍惜,对水源倍加保护。他们以民间谚语约束人们不要去浪费和破坏水资源,认为“向饮用水里倒垃圾、污染水是一种恶劣行为”;“阳光照射的又清又会流的水不易腐,经常在这种水中游泳的人不得小病”;“往水里撒屎,嘴脸长脓包”;“不准往水里吐痰”[5]等,从而养成了珍惜与保护水资源的良好习惯。维吾尔族这种节水保水的生态文化不仅满足了维吾尔族的日常生活用水需求,还避免了水资源的污染,使得新疆绿洲文明不断得以持续和发展。

(三)借鉴维吾尔族的“天人和谐”思想

天人和谐的生态思想要求人类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生存,更要高度关注人与自然整体的协调统一与可持续发展,从而让人类自觉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适宜地并栖息于地球空间之中。自然界与人类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伊斯兰教特别重视整体和谐,认为万物是和谐的统一体,因而人类不能随意地破坏自然界。在广大穆斯林看来,真主创造了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从日月星辰到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矿藏、河流、阳光、水分以及大地上的一切生物,这些事物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和谐有序的生态系统,万物都按各自的规律存在和发展,只有认识并把握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是在“天人和谐”思想的指引下,维吾尔族即使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处境中,仍然高度关注房屋院落、田舍的整洁,喜欢将房前屋后的装饰与广袤的天地融为一体,发展庭院经济、治沙造林、垦田开荒、改善生态环境等,并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开垦出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片片绿洲。维吾尔族这种“天人和谐”的生态情怀对激发各族群众的生态思想有重要的感召作用。

三 结 语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庶,但回顾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受“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人类在很长时间内只是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而不太懂得回馈,给自然生态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正如惠特曼所说:“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在补齐新疆经济发展短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养成保护生态的行为自觉,注重可持续发展,关照代际发展,推动大美新疆建设,并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疆贡献。为此,有必要深入挖掘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的绿色理念,对其加以继承、吸收、借鉴和洗炼,并使其有机地融入到绿色发展理念之中,服务于新疆的生态文明建设。

[1]中共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建设生态文明,推进永续发展[J].求是,2013,(4):38-40.

[2]朱贺琴.维吾尔族服饰民俗中的文化生态[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2-45.

[3]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M].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石奕龙,艾比不拉·卡地尔.新疆罗布人传统生态知识的人类学解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1-25.

[5]开赛尔·麦麦提明,塔世根·加帕尔.维吾尔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J].中国林业教育,2000,(6):3.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7-03-29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宗教与新疆南疆长治久安研究”(项目编号15XMZ001);新疆自治区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疆方略研究”(项目编号2016CKS003)。

赵晓玉(1982-),女,新疆巴州人,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疆近现代少数民族史研究。孟红松(1982-),男,新疆喀什人,喀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新疆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C954

A

1673-2219(2017)11-0086-03

猜你喜欢
维吾尔族新疆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维吾尔族手艺人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新疆多怪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
他富起来之后……:记维吾尔族“老关工”克力木·依莫拉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