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创新英才培养的行动研究
——以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

2017-02-25 19:52张小莉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英才石家庄市中学

■ 张小莉

中学阶段创新英才培养的行动研究
——以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

■ 张小莉

课题简介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学阶段创新英才培养的行动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张小莉,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副校长,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石家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石家庄市管拔尖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个问题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钱学森之问”激起了全民族再思考。在国际人才竞争日益白热化、中国政府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如何认识与定位英才教育?如何为英才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要积极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石家庄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积极探索优秀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现实需要。

2011年10月,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以“中学的英才培养研究”为主题,在河北石家庄召开第七届年会暨两岸三地中学英才教育学术研讨会。与会两岸三地的校长和专家分别就中学英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体制机制问题、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研究、英才学生的社会化教育与德育研究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现行的考试与招生体制更是制约和干扰了特长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日常大量的作业、不断重复的备考复习和标准答案不仅大量占用了学生的独立自由思考、动手探究的时间,更是束缚了这些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求异性发展。基础教育的现状引发了我们思考和问题:创新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如何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新形势下,如何积极探索优秀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基础教育又能够做些什么?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究其原因,这与它们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密切相关。美国人一边号召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一边悄悄把少数英才少年紧紧抓住,对他们进行卓有成效的培养。德国的教育主要是“双元制”教育体系。重视职业教育、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是德国的一贯传统,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新加坡为了解决经济扩展所带来的人才不足问题,在加强培养本地人才的同时,实行了广纳世界精英的政策。他们成立了一个跨部门的“招揽人才委员会”,发展与推行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策略,让新加坡保持社会凝聚力的同时,成为国际人才的集聚中心。

(二)国内研究。

北京人大附中从2010年8月开始在学校设立了“早培班”,80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成为该项实验的第一批成员。“早培班”采取弹性学制,课程设置打破了现行的年级课程内容限制,使用的教材都是老师自编的。同时,学生每周还有半天的研修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学校为每位学生实施“多导师”制,只要学生对某一领域感兴趣,就为其配备一位专业导师。

2010年9月,上海向明中学开设了创新实验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该班学生使用自编教材,课程设置有哲学、逻辑学、创新研究方法论、心理教育、思维创造、德育读本(包含从报刊文摘上摘取的100个励志小故事)……学生上午学习国家基础课程,下午学习本校课程,开展通识教育。同时,创新班设立现代生化医学、现代信息技术和机器人、国际金融经济贸易三个研究方向,供学生选择。学校还将大学教授请进高中课堂,通过开讲座、做实验、带“小小研究生”等多种方式,从中选拔一批有潜力的好苗子。

顺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发展要求,2012年9月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专门设立了“省会拔尖创新青少年培养基地”,实施“中学阶段创新英才培养的行动研究”。实验旨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培养未来建设所需的尖端人才。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培养目标。

1.培养热爱祖国,具有社会责任感,有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作贡献的远大志向和愿望的高素质公民。

2.培养系统掌握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领域基础知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顽强意志的健全的人。

3.培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卓越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良好的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合作意识、环境意识、公民责任感和自我导向意识等才华杰出的优秀人才。

(二)培养路径。

1.全部执行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课程设置要求,使每一位同学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该项目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置上将更加优化,开展中小学、初高中衔接教育实验,在高质量完成国家课程计划基础上拓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优化教育环境,实行导师制培养,为每一位学生聘任导师,实施导师指导下的人生规划与行动。

3.建立研究性学习的常规机制,实施每人、每学期一个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三)课程建构。

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既能达到甚至高于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又能使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我们先后界定了核心概念,提出了“1+1+X课程”并融通初中和高中课程。

1.1 +1+X课程。融通小学和初中教育四大领域的划分,并不是砍掉学科课程,而是依据学科属性,体现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的转变,在领域命名中充分体现学科共有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彼此教学内容差异性很大的学科,开始走向融合。融合后的语文课程,“1”为现行人教版课本、必读名著;“1”为整合各版本教材、自读课本;“X”为各种活动课。课型的设置有讲授课、阅读课、读书交流课、语文活动课(朗诵、书法、课本剧、课本剧表演等)。融合后的数学课,“1”为冀教版数学教材;“1”为人教版数学教材和新思维整课;“X”为数学拓展课程。融合后的英语课程,“1”为人教版新目标英语;“1”为典范英语;“X”为拓展课程,具体包括课本剧表演、故事续编、典范单词大擂台、寻找典范好声音、英文电影赏析、中英文主题阅读、英伦风情、游学夏令营等。

2.融通初中和高中。定期有计划的把河北省教科所相关专家、石家庄一中、石家庄二中名师请进合作班课堂,通过开讲座、做实验等多种方式培养英才。如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邵喜珍为孩子们开展我所亲历的人民代表大会专题报告,国家级数学竞赛优秀教练孙福山开设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课程,高级教师刘凤果介绍十大最美实验等。

3.丰富多彩的X课程。我校开发、开设的“X”课程有:正远国学、英伦风情、沙画表演艺术、淘吧、创造力工作室、机器人、瑜伽、书法、播音主持、主题讨论、数学让你脑动大开、生物观察、篮球等多达十几个,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发展搭建多样化的平台。只要学生对某一领域感兴趣,就可以自主选课进行走班。学校为其配备一位专业导师来进行培育。这些探索和尝试为我们的“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基础。

(四)师资保障。

为确保质量,该实验打破了学段的限制,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整体安排和设置课程。调用和整合石家庄市第一中学、石家庄市第二中学、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部分优秀一线教师和省级优秀教研员,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

猜你喜欢
英才石家庄市中学
诚聘英才
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贾庄村
石家庄市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石家庄市
苏州:最高礼遇献给天下英才
沈阳体育学院诚邀天下英才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