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背景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2017-02-25 07:18彭正波
社科纵横 2017年2期
关键词:行政评估专业

彭正波

(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教育改革研究·

审核评估背景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彭正波

(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在高等教育改革质量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审核评估由参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在各要素的指导下,设定学校自身的目标以及能否达成的可能性。让参与高校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和特色,寻找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很多弊端,表现在知识结构不明,培养目标泛化,就业导向脱节等。在审核评估背景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认清差异,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及现状,挖掘潜力,打造优势和特色。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整体优化,从而解决理论与实践、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

审核评估 地方高校 行政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特色

在高等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质量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下简称“审核评估”)工作。在审核评估工作的背景下,探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突出内涵式发展,彰显特色,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通过以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探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审核评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催化剂

在高等教育数量扩张的背景下,高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张,特别是地方高校数量和规模逐步庞大,上大学已不再是突出问题,上“好大学”则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1]如何回应社会关切,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由于高等教育的复杂性,改革的道路漫长而又艰辛。作为测度高等教育发展的评估,既能检视高等教育的质量,又能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导向标。可以说,评估的主体、形式、内容、标准等,深刻影响着高校的改革之路。

和以往的合格评估、水平评估以及认证评估不同的是,审核评估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标和标准,也没有划分等级的说法。而是由参加审核评估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在审核评估各要素的指导下,设定学校自身的目标以及能否达成的可能性。可以形象的比喻为“用自己的尺子来量自身的长短,用专家的眼光来看自画像像不像”[2],这种评价方式实际上摈弃了过去“大而全”、“大一统”的标准体系,让参与高校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和特色,寻找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避免了评估标准的僵化和单一。总体而言,审核评估从四个方面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一)保持平常心态,工作正常化。审核评估要求整个评建过程常态化,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不能因评估而受到影响,尽量保持正常的教学状态,避免出现为应付评估造假,临时抱佛脚,搞形象工程。评估展示出来的是正常的学校秩序,只有不折腾,学校、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把精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上。评估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一种促进教学真正提升的路径。

(二)质量为本导向,内涵式建设。审核评估没有把重点放在千篇一律的数字、表格上,没有把重心放在项目、论文和获奖上,而是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唯一宗旨。在目前各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大环境下,引导高校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结构等显得非常重要。审核评估强调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工程,明晰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实现了大学本质功能的回归。对回应社会关切、缓解高等教育主要矛盾、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巩固主体地位,放权式发展。审核评估以高校为主体,探讨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来促进高校内部质量体系建设,下放权力。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审核评估工作中的责任和分工,一般本科院校由地方政府负责统筹。推进管评分离,引进社会力量进行监督,由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具体实施,避免了行政直接指挥,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同时激发了高校作为办学主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四)坚持分类评估,多元化发展。审核评估并没有以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高校,毕竟几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建校历史、办学规模、前期投入、资源禀赋各不相同,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各有所长,不可能所有的高校都朝着北大清华的目标发展。因此,引导高校挖掘自身特色,寻求资源的最佳整合,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才能促进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特色发展的欠缺: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

在席卷全球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各国政府以建设“企业家政府”为导向,开启了公共管理的新时代,公共管理专业逐渐成为一门显学。我国从1984年恢复行政管理专业,发展到今天,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院校有几百所之多。但在人才培养方面,却出现了很多弊端,特别是在地方高校表现的尤为明显,表现在知识结构不明、培养目标泛化、就业导向脱节等。地方高校不仅一味地照搬重点院校的培养模式,而且缺少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认知。[3]归纳而言,可以概括为特色的欠缺。

(一)过于强调专业共性,在办学方面特色不明显。教育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虽然有原则性的规定,但这个规定只是一个导向,地方高校需要在这个规定的指导下进行调整,以适合高校自身特色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从现实看来,地方高校一般既非“985”,又非“211”,办学层次一般以教学型为主,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与高水平大学相比,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经费支持相对较少,科研实力较为一般,缺少足够的实验设备,生源质量也不太理想。如果比照重点大学一样“画葫芦”,就无法凸显特色。特别是很多地方高校可以借势而为,比如边疆地区高校可以着重打造民族与边疆治理牌,医科院校可以侧重医学行政,农林高校则可以偏向于农村治理,沿海高校可以强化海洋行政管理等。

(二)过于强化技能知识培养,公共精神锻造缺失。由于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人力资源招聘成本和风险,普遍以“985”和“211”设置门槛,造成了对非重点高校毕业生的歧视,结果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环境,很多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把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相应减少了公共精神的培养,其结果是行政管理专业成为“万金油”,其他专业完全可以替代。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公共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培养不到位。在走向善治的大背景下,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之外,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严格的自律控制能力、尊重生命和权利的宽阔胸怀以及对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也许更为重要。

(三)过于偏向于课堂教学,实习实践能力培养欠缺。和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实习实践资源、对外学术交流与访问、文科实验室等方面比较欠缺,导致开展实习实践以及实验的资源缺乏。加上地方高校的教务部门及科任老师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认为上好每一节课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考核和检查的重点依然是课堂教学,因此对于实习实践教学缺少应用的关注。理论仅限于空谈已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的最大缺失。[4]

随着教学观念的变革,一些地方高校对于实习实践教学也开始重视起来,相应减少了课堂教学的学分数,但是由于缺少一定的经验,实习实践的各种平台不足,很难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锻炼。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导向非常强的学科,需要校政合作、校企协作,也需要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行政管理专业实践中去。

三、多元与创新: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在审核评估背景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认清差异,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及现状,挖掘潜力,打造优势和特色。紧密结合新公共管理改革理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整体优化,从而解决理论与实践、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以理论学习和公共精神培养为基础,突出“实践与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三大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创新教学模块。

(一)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调查研究行政管理专业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改革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就业与实践能力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整体优化为目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分类型、个性化的学生培养模式,解决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与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以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

根据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按照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企业、考研三个方向设计课程体系,实现就业和教学的对接;实习实践教学贯彻“认知+见习+实习+拓展+毕业”的由浅入深的层次,锻炼学生在政府和企业的工作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参与式互动式教学,将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小组辩论等引入课堂教学。

(二)在课程设置的设计上,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通过理论课程教学,可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通过实践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强化公共精神,培育管理能力”。除公共课程外,专业理论课程可以分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三部分,学科基础课注重夯实学生的数学、经济、管理和法律基础,利于拓展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专业课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投入社会即能贡献所学。专业选修课培养与时俱新的管理理念,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如表1。

表1 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一览表

(三)在实习实践上,创新实践形式,丰富实践内容。行政管理专业是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实践较差是通病。因此,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从大一到大四期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安排认识实习、公共部门管理实习、E化行政管理实习、管理素质拓展实践、学年论文和毕业实习等,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应着重做好:在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切实做好已有教学软件的使用;合理的调整实践时间,应该从大一开始,每个学期都要有长短不一的社会实践;同时要加大实习场所的建设,积极和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还要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因此鼓励教师到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四)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塑造积极向上的公共精神。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需要根据地方需要和时代变迁来调整课程设置,积极回应社会发展的关切。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比如公共管理学、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共危机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组织学等,都带有明显的“公共”字样;而其他的课程,比如行政法学、行政管理学、行政思想史、市政学等,虽无“公共”二字,但其培养要求依然指涉公共利益,锻造公共精神。因此,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固然重要,但公共精神这一专业的核心和灵魂也许更加值得关注,特别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现代公民意识、对公民权利的合法追求使用、积极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等。通过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的积极引导,可以极大地促进专业学生素质的提升,更受健康有序的公共组织欢迎。

[1]钟秉林.遵循规律平稳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2014(6):4.

[2]朱长江,贺占魁,叶飞.审核评估: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催化剂[J].中国大学教学,2014(6):71.

[3]姜士伟.试论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变革的“两难困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86.

[4]彭忠益,许源源.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1(4):51-53.

G642

A

1007-9106(2017)02-0166-04

*本文为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提升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2012JGB146)。

彭正波(1979—),男,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管理与农村治理。

猜你喜欢
行政评估专业
行政学人
专业降噪很简单!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评估依据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