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密度和施肥水平对糯高粱黔高7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2017-02-27 10:54周棱波汪灿张国兵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播期密度产量

周棱波+汪灿+张国兵

摘要:采用5因素5水平的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期、密度以及氮、磷、钾施用量对糯高粱黔高7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以及氮、磷施用量对产量和穗粒数有显著影响;密度以及钾施用量对产量和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播期、密度以及氮、磷施用量对千粒质量有显著影响,钾施用量对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随播期的推迟、密度及施肥量的增加,产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5个因素中,播期与氮施用量、氮施用量与磷施用量、氮施用量与钾施用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量有显著影响;播期与氮施用量、氮施用量与钾施用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有显著影响;播期与氮施用量、密度与氮施用量、氮施用量与钾施用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千粒质量有显著影响。5个因素与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极显著,拟合程度较高,可用于实际生产预测。同时满足黔高7号产量大于6 300.00 kg/hm2、穗粒数高于4 500.00粒,千粒质量大于24.00 g,农艺方案为4月15—20日播种、密度为13万~17万株/hm2、施氮61.7~82.1 kg/hm2、施P2O5 76.1~104.1 kg/hm2、施K2O 61.9~82.6 kg/hm2。

关键词:播期;密度;施肥水平;糯高粱;产量;产量构成

中图分类号: S514.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01-0084-05

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谷类作物之一,其产量仅次于玉米、小麦、水稻和大麦[1]。高粱抗旱性强,适应性广,是酿造白酒的主要原料,糯高粱是四川、贵州、重庆地区各名优白酒厂家的首选原料[2]。黔高7号是贵州省旱粮研究所从贵州仁怀地方品种材料系统定向选育而成,是丰产性好、适应性强、成熟期早、抗性强、品质优良的酱香型白酒专用糯高粱品种,于2009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鉴)定委员会鉴定。目前,黔高7号在贵州高粱种植地区已大面积示范应用,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其产量水平较低,增产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实现良种与良法配套,本试验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期、密度、氮、磷、钾施用量对黔高7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期为黔高7号高产栽培的最佳种植方案提供技術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糯高粱黔高7号;供试肥料为氮肥(N≥46%的尿素)、磷肥(P2O5≥12%的过磷酸钙)、钾肥(K2O≥53%的硫酸钾)。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3—2015年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旱粮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土壤为黄壤土,有机质含量 21.61 g/kg,碱解氮含量75.68 mg/kg,速效磷含量 3.05 mg/kg,速效钾含量 95.67 mg/kg,pH值 5.08;地力均匀。采用5因素5水平的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因素为播期(x1)、密度(x2)、氮肥施用量(x3)、磷肥施用量(x4)、钾肥施用量(x5),试验因素水平见表1。试验共32个小区,小区面积9 m2(3 m × 3 m),人工直播,行距60 cm,种植5行,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地四周播种3行作为保护行,磷肥、钾肥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氮肥按50%作为底肥、50%作为追肥,于拔节期进行追肥,其他田间管理同常规大田。

1.3 测定项目

待籽粒80%~90%成熟时,对每个小区进行单独收获,脱粒风干后称质量、计产,然后折合成单位面积产量;于收获前3 d在每个小区的中间条带随机选择5株生长正常的植株,测定其穗粒数和千粒质量。

1.4 数据分析

由于2013—2014年2年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用2年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用Excel 2003和Surfer 8 软件整理数据和作图,用DPS v 3.01专业版软件,按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设计的标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并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测;模型经检测显著后,进行主效应、交互效应分析和寻找最优方案。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试验结构矩阵及试验结果见表2。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穗粒数(r=0.974)、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3)。

2.2 产量对播期、密度及施肥量的响应

建立5个因素与黔高7号产量的回归方程:y=6 793.25+228.56x1+56.89x2-100.33x3-144.09x4-3071x5-226.45x12-135.70x22-162.64x32-207.70x42-229.97x52+17.03x1x2+119.96x1x3-38.96x1x4-81.86x1x5-57.92x2x3+29.79x2x4-36.84x2x5+121.52x3x4+13809x3x5+73.78x4x5,确定系数为0.812。方程的F检验P值为0.001 7(<0.01),失拟项检验不显著(P=0.217 2>005),说明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较好。得到产量大于6 300.00 kg/hm2的113个方案中各个因子95%的分布区间是x1为0.260~0.501、x2为-0.134~0.134、x3为 -0.511~-0.179、x4为-0.561~-0.306、x5为-0.227~0.032,即播期为4月15—20日、密度为13万~17万株/hm2、施N 48.9~82.1 kg/hm2、施P2O5 65.9~104.1 kg/hm2、施K2O 61.8~82.6 kg/hm2。

播期(P<0.000 1)、氮(P=0.021 9)、P2O5(P=0.002 8)对产量有显著影响,密度(P=0.158 5)、K2O(P=0.431 4)的影响不显著。由各一次项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判断其影响为播期>磷>氮>密度>钾。由图1-a可知,在设计范围内,黔高7号产量随播期的推迟呈先迅速增加后缓慢降低的趋势;随密度的增加,呈先缓慢上升后缓慢下降的对称抛物线变化;氮、P2O5的影响相似,均随肥料的增加而缓慢增长,当施肥水平超过一定值后开始迅速下降;随施钾量的增加,黔高7号产量呈现先迅速上升后迅速下降的对称抛物线变化。

播期与氮(P=0.024 5)、氮与P2O5(P=0.023 0)、氮与K2O(P=0.012 1)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从图2-a可以看出,当密度、P2O5、K2O固定在0水平时,在早播情况下,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缓慢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在迟播情况下,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迅速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在低氮水平下,产量随播期的推迟呈先迅速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在高氮水平下,产量随播期的推迟呈先迅速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从图2-b可以看出,当播期、密度、K2O固定在0水平时,在低氮水平下,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缓慢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在高氮水平下,产量随施P量的增加呈先迅速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在低磷水平下,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缓慢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在高磷水平下,增施一定量的氮肥能使产量增加。从图2-c可以看出,当播期、密度、P2O5固定在0水平时,在低氮水平下,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缓慢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在高氮水平下,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迅速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在低钾水平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缓慢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在高钾水平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迅速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

2.3 穗粒数对播期、密度及施肥量的响应

建立5个因素与黔高7号穗粒数的回归方程:y=4 779.59+212.14x1+40.28x2-108.76x3-127.57x4-5574x5-218.72x12-127.88x22-154.85x32-199.95x42-222.25x52+42.04x1x2+157.58x1x3-64.00x1x4-69.44x1x5-[JP]20.48x2x3+4.82x2x4-24.38x2x5+84.14x3x4+16323x3x5+61.36x4x5,确定系数为0.739。方程的F检验P值为0.002 4(<0.01),失拟项检验不显著(P=0.359 8>005),说明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较好。得到穗粒数多于4 500.00粒的35个方案中各个因子95%的分布区间是x1为0.292~0.622、x2为-0.224~0.224、x3為-0.382~0097、x4为-0.500~-0.186、x5为-0.269~0.098,即播期为4月15—20日、密度为12万~18万株/hm2、施N 61.7~109.7 kg/hm2、施P2O5 75.0~131.4 kg/hm2、施K2O 58.5~87.8 kg/hm2。

播期(P<0.000 1)、N(P=0.023 9)、P2O5(P=0.010 6)对穗粒数有显著影响,密度(P=0.353 1)、K2O(P=0.206 6)的影响不显著。由各一次项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判断其影响为播期>磷>氮>钾>密度。从图1-b可知,在设计范围内,黔高7号穗粒数随播期的推迟呈先迅速增加后缓慢降低的趋势;随密度的增加呈先缓慢上升后缓慢下降的对称抛物线变化;氮、P2O5的影响相似,均随肥料的增加而缓慢增长,当施肥水平超过一定值后开始迅速下降;随施钾量的增加,黔高7号穗粒数呈现先迅速上升后迅速下降的对称抛物线变化。

播期与氮(P=0.010 1)、氮与K2O(P=0.008 3)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从图2-d可以看出,当密度、P2O5、K2O固定在0水平时,在早播情况下,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缓慢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在迟播情况下,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迅速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在低氮水平下,穗粒数随播期的推迟呈先缓慢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在高氮水平下,穗粒数随播期的推迟呈先迅速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从图2-e可以看出,当播期、密度、P2O5固定在0水平时,在低氮水平下,穗粒数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缓慢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在高氮水平下,穗粒数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迅速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在低钾水平下,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缓慢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在高钾水平下,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迅速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

2.4 千粒质量对播期、密度及施肥量的响应

建立5个因素与黔高7号千粒质量的回归方程:y=2443+0.77 x1+0.30 x2-0.29 x3-0.46 x4-0.03 x5-0.87 x12-0.53 x22-0.63 x32-0.80 x42-0.88 x52+0.19 x1x2+0.57 x1x3-0.02 x1x4-0.18 x1x5-0.34 x2x3-001x2x4-026 x2x5+0.33 x3x4+0.39 x3x5+0.15 x4x5,确定系数为0856。方程的F检验P值为0.003 2(< 0.01),失拟项检验不显著(P=0.1689>0.05),说明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较好。得到穗粒数大于24.00 g的58个方案中各个因子95%的分布区间是x1为0.222~0.537、x2为-0.124~0197、x3为-0.440~-0.043、x4为-0.493~-0.197、x5为-0.226~0089,即播期为4月15—20日、密度为13万~18万株/hm2、施N 56.0~95.7 kg/hm2、施P2O5 76.1~120.5 kg/hm2、施K2O 61.9~87.1 kg/hm2。

播期(P<0.000 1)、密度(P=0.042 2)、氮(P=0.044 1)、P2O5(P=0.004 6)对千粒质量有显著影响,K2O(P=0.805 3)的影响不显著。由各一次项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判断其影响为播期>磷>密度>氮>钾。从图1-c可知,在设计范围内,黔高7号千粒质量随播期的推迟呈先迅速增加后缓慢降低的趋势;随密度的增加呈先缓慢上升后缓慢下降的非对称抛物线变化;N、P2O5的影响相似,均随肥料的增加而缓慢增长,当施肥水平超过一定值后开始迅速下降;随施钾量的增加,黔高7号千粒质量呈现先迅速上升后迅速下降的对称抛物线变化。

播期与氮(P=0.003 9)、密度与氮(P=0.023 3)、氮与钾(P=0.030 5)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从图2-f可以看出,当密度、P2O5、K2O固定在0水平时,在早播情况下,千粒质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缓慢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在迟播情况下,千粒质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迅速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在低氮水平下,千粒质量随播期的推迟呈先缓慢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在高氮水平下,千粒质量随播期的推迟呈先迅速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从图2-g可以看出,当播期、P2O5、K2O固定在0水平时,在低密度下,千粒质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迅速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在高密度下,千粒质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缓慢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在低氮水平下,千粒质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迅速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在高氮水平下,千粒质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缓慢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从图2-h可以看出,当播期、密度、P2O5固定在0水平时,在低氮水平下,千粒质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缓慢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在高氮水平下,千粒质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迅速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在低钾水平时,千粒质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缓慢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在高钾水平时,千粒质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迅速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

2.5 糯高粱黔高7号农艺措施的优化

对黔高7号高产和高产构成农艺方案进行数学中的交集运算,得到在本试验条件下,同时满足产量大于 6 300.00 kg/hm2、穗粒数高于4 500.00粒、千粒质量大于2400 g的农艺方案为4月15—20日播种、密度为13万~17万株/hm2、施N 61.7~82.1 kg/hm2、施P2O5 761~104.1 kg/hm2、施K2O 61.9~82.6 kg/hm2。

2.6 糯高粱黔高7号农艺措施的验证

为了进一步对2013—2014年筛选的最佳农艺方案进行验证,在对播期为4月15—20日、密度为13万~17万株/hm2、施氮 61.7~82.1 kg/hm2、施P2O5 76.1~104.1 kg/hm2、施K2O 61.9~82.6 kg/hm2的条件下,于2015年选用面积为9 m2(3 m × 3 m)的3个小区,获得黔高7号平均产量为6932.13 kg/hm2、穗粒数为4 932.56粒、千粒质量为25.98 g。同时种植了0水平9 m2(3 m × 3 m)的3个小区,得到3个0水平小区平均产量为 6 783.95 kg/hm2、穗粒数为4 793.23粒、千粒质量为 25.02 g。最佳水平组合的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分别比0水平组合增加2.18%、2.91%、3.84%。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

3 讨论与结论

高粱产量决定于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乘积,栽培措施以达到该乘积最大值为目的。单位面积穗数主要反映群体的密植幅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则反映群体内个体生长发育状况[3]。刘贵锋等研究表明,高粱产量与穗粒数、千粒质量高度相关[4];薛亚光等在水稻上的研究表明,在高产高效栽培条件下增加穗粒数是增加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5]。本研究结果表明,黔高7号产量与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大幅度扩大产量库容(增加总粒数)是实现黔高7号高产的前提,与前人研究认为“扩大库容主要是通过稳定穗数、增加粒数”的观点[6]一致。

适宜播期是栽培高粱的关键措施之一。播种过早,土壤温度低,降低出苗率;播期过晚,积温不足导致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导致高粱产量的下降。吉春容等研究表明,由于播期不同,对高粱生育期、叶片光合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较大影响[7];董世磊等研究表明,高粱产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的趋势[8]。本研究结果表明,播期对黔高7号产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有显著影响,且均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在研究的5个因素中,播期对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的影响均大于其他4个因素,说明适时播种是保证高粱高产的前提。

合理密植利于缓冲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并利于穗粒数和粒质量的协调发展[4]。王劲松等研究表明,随着密度增加,高粱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穗粒数显著增加,而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9];刘天朋等研究表明,随着密度增加,高粱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显著减少[10]。本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和千粒质量有显著影响,而对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密度主要通過影响千粒质量进而影响产量。此外,随着密度的增加,黔高7号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这是由于密度较小时,植株间虽互相影响较小,但光、热、气等资源未充分利用,产量不高;当密度开始增大时,植株分布合理,地力和光能均可充分利用,使作物生长好、产量高;而随着密度的进步增大,植株对地力和光能等的竞争过于激烈,不能满足生长所需,导致植株出现衰弱现象,从而影响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导致产量降低。

有关氮、磷、钾施肥水平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相关研究很多,但受土壤肥力、气候差异等因素影响,结果不尽相同。众多研究表明,氮为作物所需的首要元素,而磷、钾元素则是在作物满足氮的基础上追求进一步高产的必需[11-13]。刘天朋等研究表明,高粱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10];贾东海等研究表明,高粱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14]。本研究结果表明,氮和磷对黔高7号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均有显著影响,而钾对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其影响以磷为主,氮、钾次之。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均随施肥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因此,施肥水平一定要与所追求的产量水平相协调。本研究中氮与磷、氮与钾之间的互作对黔高7号产量有显著影响。在低磷水平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缓慢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说明在低磷条件下应控制氮的过量施用。在氮充足时,增施一定量的磷肥能增加产量,说明氮对磷有促进作用。磷与钾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在低氮水平下,增施钾肥能增加产量,说明应配合施钾。由此可见,黔高7号合理施肥的主要措施以磷为主,通过增磷补氮,以氮促磷,配合施钾,才能增产增收。

播期、密度、氮、磷、钾及其交互作用对黔高7号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有一定影响,要获得高产需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适当施肥,既要使单位面积有最大限度的株数,又要使单株能充分利用水、肥、光、热等条件。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同时满足黔高7号产量大于6 300.00 kg/hm2、穗粒数高于 4 500.00粒、千粒质量大于24.00 g农艺方案为4月15—20日播种、密度为13万~17万株/hm2、施氮 61.7~82.1 kg/hm2、施P2O5 76.1~104.1 kg/hm2、施K2O 61.9~82.6 kg/hm2。

参考文献:

[1]Xin Z,Aiken R,Burke J. Genetic diversity of transpiration efficiency in sorghum[J]. Field Crops Research,2009,111(1/2):74-80.

[2]卢庆善,丁国祥,邹剑秋,等. 试论我国高粱产业发展——二论高粱酿酒业的发展[J]. 杂粮作物,2009,29(3):174-177.

[3]杨艳君,郭平毅,曹玉凤,等. 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张杂谷5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2,38(12):2278-2285.

[4]刘贵锋,白文斌,赵建武,等. 旱地不同种植密度对中晚熟矮秆高粱品质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农学学报,2012,2(5):32-35.

[5]薛亚光,陈婷婷,杨 成,等. 中粳稻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0,36(3):466-476.

[6]杨建昌,王 朋,刘立军,等. 中籼水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演化特征研究[J]. 作物学报,2006,32(7):949-955.

[7]吉春容,邹 陈,范子昂,等. 甜高粱不同播期下光合特性的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3):135-140.

[8]董世磊,曹 禹,孙 娜,等. 不同播期、种植密度对新高粱3号产量的影响[J]. 辽宁农业科学,2013(6):22-25.

[9]王劲松,杨 楠,董二伟,等. 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6):253-258.

[10]刘天朋,赵甘霖,倪先林,等.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泸糯8号”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0):112-117.

[11]Baethgen W E,Christianson C B,Lamothe A G. Nitrogen fertilizer effects on growth,grain yield,and yield components of malting barely[J]. Field Crop Research,1995,43:87-99.

[12]Lewandowski I,Kauter D. The influence of nitrogen fertilizer on the yield and combustion quality of whole grain crops for solid fuel use[J].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2003,17(2):103-117.

[13]Sharma A R,Mittra B N. Effect of combination of organic materials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on growth,yield and nitrogen uptake of rice[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1988,111:495-501.

[14]賈东海,王兆木,林 萍,等.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新高粱3号产量及含糖量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2010,47(1):47-53. 浦惠明,高建芹,龙卫华,等. 适合机械作业的杂交油菜品种宁杂21号的经济与植株性状[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89-92.

猜你喜欢
播期密度产量
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稳产高产的播期优选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艾玛土豆1号”在日喀则市的播期试验研究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略阳县冬播马铃薯适宜播期研究
播期和包衣对“藏青2000”产量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