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及发展对策

2017-02-27 18:09周汝琴王甫同唐义军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现代农业调研

周汝琴+王甫同+唐义军

摘要:对江苏省盐城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别从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品种结构、播种(养殖)面积、总产与单产、经营方式、机械化程度、“三品一标”与品牌、外向型农业、出口数量与出口企业、畜牧业存栏与出栏等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同时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十三五”时期农业产业发展重点的建议及对策措施,为政府或相关部门制定农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江苏省盐城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调研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01-0270-06

盐城市是江苏省第一农业大市,土地总面积1.7万km2,海域面积1.4万km2,均列江苏省首位。耕地面积83.73万hm2,占全省18.2%,居全省第一。海洋和滩涂资源十分丰富,沿海滩涂总面积4 550 km2(含辐射沙洲),其中潮上带 1 677 km2,潮间带1 610 km2,分别占全省的75%、64.6%、60.8%。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沿海滩涂面积达1 300 km2,被称为“黄金海岸”,是江苏省最大、最具潜力的后备土地资源。2015年农业总产值1 100亿元;农业增加值5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 748元。2012—2014年连续3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国家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对盐城农业的定位是国家级东部沿海现代农业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粮棉油供给基地;国家级农副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国家重要的农业旅游观光基地。本研究受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委托,主要对盐城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农业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调研报告数据资料来源于盐城市农业委员会、盐城市农业信息中心、盐城市粮油作物技术指导站、盐城市畜牧兽医站、盐城市果树技术指导站、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等,为政府或相关部门制定农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盐城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二五”时期是盐城市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現代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和风险挑战,盐城市农业系统积极抢抓江苏沿海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黄河故道开发等众多机遇叠加的独特优势,紧扣“四化同步”发展要求,突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全面组织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持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形势,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1]。

1.1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领先苏北

据江苏省2014年农业现代化进程监测结果,盐城市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综合得分为77.3分,列全省第9位,跃居苏北5个市第一;9个县(市、区)中东台市继续保持在第一区间,盐都、亭湖、大丰等3个区全部进入第二板块,总席数位列苏北第一。

1.2 粮食生产登上70亿kg新台阶

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首次突破70亿kg大关。2015年总产达70.8亿kg,较2010年增加5.65亿kg,实现超历史的“十二连增”;全市整体实现稻麦单产“吨粮市”目标,建成“亩产吨粮县”5个,占全省近1/4。盐城市成为全省唯一连续3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的地级市。

1.3 农业经济总量突破千亿规模

2014年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 000亿元。2015年达 1 073.51亿元,较2010年增长41.4%,列全国第一位;农业增加值达547.16亿元,比2010年增长48.8%,总量列全省第一,居全国百亿斤产粮大市第三位。其中,粮食、蔬菜、家禽、生猪等优势主导产业全部实现“双百亿”规模。成功承办第十五、十六、十七届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农业外向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1.4 农业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

全市高效设施农业总面积达13.17万hm2,比重达 16.05%,提高了6百分点。畜牧业基本实现规模化养殖,家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92%,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66%,提高了33.5百分点。农业新业态发展迅猛,农产品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建成电商平台、网店3 370家、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14家,网上销售农产品突破50亿元、品种比例达36%;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企业、示范点5个,全国首批美丽乡村4个,建成休闲观光农业景点245个,年综合收入达24.4亿元,成为农业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1.5 农业生产方式出现历史性飞跃

联耕联种改革创新在全市全面推开,总面积达 30.67万hm2,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获评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奖、江苏农业创新十大举措、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创新成果奖。9条现代农业示范带初具雏形,建成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和1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现县县全覆盖。粮食生产从种到收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0%,较2010年提高了12百分点。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应用,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60%。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总量突破28万人,培育程度达2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

1.6 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9%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全面展开,规模化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85%。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监管体系、检测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监管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获证总数达2 009个,“三品”比重超过35%,居全省前列。创建中国驰名商标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4个、地理标志产品5个,江苏省著名商标50个、名牌产品25个。

1.7 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农民收入一直保持2位数增长,增速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5 748元,比2010年增长80%,列全国百亿斤产粮大市第一位。城乡居民收入比达1.76 ∶1,差距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资性收入从2014年开始超过家庭经营收入。

2 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盐城市根据各地自然禀赋、种植习惯、地理特点,坚持因地制宜、效益优先、创新先导和农民获益原则,积极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布局优化。

2.1 种植业

2.1.1 粮食产业 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建设优质粮基地为抓手,推进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确保规模化、区域化生产。积极发展沿海、里下河、渠北三大优质粮食产业优势区。沿海优质粮食产业优势区,重点建设大丰区海丰—南沈灶—大桥—通商一线往西至里下河地区(弱筋小麦)、东台市海丰、安丰(迟熟中粳)、射阳县千秋、洋马(粳稻、弱筋小麦)等乡镇。里下河优质粮食产业优势区,重点建设盐都区大冈、秦南(优质水稻),亭湖区新兴、青墩,阜宁县沟墩、施庄(优质水稻)。渠北优质粮食产业优势区,重点建设运河、南河、五汛、振东等乡镇。201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8.10万hm2,单产7 218 kg/hm2,总产708.06万t。截至2015年已连续12年增产,连续10年超50亿kg。大丰区、盐都区、阜宁县、射阳县、东台市等5个县(区)被江苏省认定为“亩产吨粮县”,占全省21个的近1/4。2015年全市稻麦产量预计达 15 363 kg/ hm2,连续3年实现稻麦亩产吨粮。

2.1.2 蔬菜园艺业 坚持市场导向,以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带、现代农业园区、菜篮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等为抓手,促进集中连片种植,打造蔬菜园艺产业基地。以双新大道、204国道、临海高等级公路、S331、S234省道等,以及通港大道、S327省道、疏港路等5条通港公路为重点,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展示和应用,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技术和成果,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市、县城郊重点建设16个菜篮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沿海地区重点发展精品果蔬、花卉苗木、种苗繁育等,渠北地区重点发展四青蔬菜、越冬蔬菜、马铃薯等特色蔬菜等,里下河地区重点发展水生蔬菜、草莓等,在现有生产基地条件较好、原料较为丰富的地区大力发展食用菌集约化栽培。

2.1.3 油菜产业 以优势区域种植为主,辐射周边乡镇。优势区域为沿海一线,结合部分地区农民的种植习惯,规划东台市的头灶镇、弶港镇、沈灶镇、三仓镇,大丰区的大桥镇、草庙镇、稻麦原种场,射阳县的四明、洋马等乡镇作为优质双低油菜主产区。稳定种植面积3.33万hm2,平均产量 3 000 kg/ hm2 以上。

2.1.4 种苗业 杂交水稻制种优势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大丰区、建湖县、阜宁县等国家级制种基地县(区),面积分别达4 666.67、3 333.33、2 666.67 hm2,响水县、亭湖区、盐都区各建666.67 hm2基地。常规水稻制种基地主要分布在大丰区、射阳县、响水县,面积分别达6 000、2 666.67、2 666.67 hm2,滨海县、东台市各建设1 333.33 hm2基地。麦类制种基地主要分布在大丰区、射阳县、响水县,面积分别达10 000、5 333.33、4 000 hm2,东台市、滨海县分别建设2 000、1 333.33 hm2。

2.2 畜牧业

2.2.1 家禽产业 重点建设灌溉总渠以南为主的良种蛋(肉)鸡产业带,灌溉总渠以北为主的优质草鸡产业带,里下河地区为主的水禽产业带。到2020年家禽饲养量稳定在3亿羽,其中栏存蛋禽达0.8亿羽。

2.2.2 生猪产业 建立覆盖全市的生猪产业带,着力打造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响水、阜宁等6大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突出发展阜宁生态猪生产基地。到2020年生猪饲养量稳定在1 100万头,其中年出栏量稳定在750万头。

2.2.3 渔业[3] 盐城是渔业资源大市,拥有内陆淡水水域16万hm2,滩涂面积45.53万hm2,近海海域1.8万km2。全市现有渔业人口17.6万人,海淡水捕捞渔船9 976艘,其中海洋捕捞渔船2 200多艘,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 12.98万hm2,其中淡水养殖7.66万hm2、海水养殖 5.32万hm2。2015年全市水产品总量达115万t,渔业经济总产值达414亿元,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22%,成为盐城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省20项渔业经济主要指标中,水产品总量、高效设施渔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等9项指标列第一,总体水平处于江苏领先。

全市渔业产业形成了里下河地区以河蟹、青虾,通榆河沿线以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陈李线以异育银鲫、斑点叉尾,沿海地区以贝类、紫菜为主的四大渔业规模养殖带。其中,(1)异育银鲫,主要养殖区域在射阳、大丰、东台3个县(市、区),全市养殖规模2.8万hm2,以主养为主,产量为 12 000 kg/ hm2,总产33.6万t;(2)河蟹,主要养殖区域在盐都、建湖、阜宁3个县(区),全市养殖规模2.61万hm2,主混养(套养鱼虾等),产量达1 470 kg/hm2,总产3.84万t;(3)南美白对虾,主要养殖区域在射阳县(海河、兴桥等)、阜宁县(沟墩、吴滩等)、建湖县(冈西等),全市养殖规模 1.52万hm2,主混养(混养罗氏沼虾),产量为5 250 kg/hm2(设施大棚养殖产量为9 000 kg/hm2),总产8.85万t;(4)紫菜,主要养殖区域在大丰区、东台市沿海,全市养殖规模 7 333.33 hm2,总产0.55万t。

2.2.4 果树业[4] 经过多年努力,盐城市形成区域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的果树区域分布新格局。在盐城市东部沿海地区、黄河故道地区、沿冈高地分别建成了一批优质特色果品生产基地。(1)废黄河故道优质果生产基地。阜宁县、滨海县为重点的废黄河故道优质果(梨、葡萄、桃、苹果等)生产基地。(2)优质梨生产基地。阜宁、滨海、响水、亭湖、射阳等县(区)以日韩梨为主;大丰区、东台市以早熟梨为主;西部及沿冈沙地则栽培了较多的中国梨品种。(3)葡萄生产基地。以亭湖区、盐都区、东台市为重点的避雨栽培葡萄生产基地。(4)草莓生产基地。以盐都区、亭湖区、大丰区为重点的草莓生产基地,建有大棚多层覆盖草莓基地。(5)应市鲜果生产基地。以亭湖区、盐都区、大丰区及各县(市)城郊,重点发展桃、枣、核桃、大樱桃、李、杏等应市鲜果生产基地。(6)柿、银杏生产基地。以东台市、大丰区为主的成片柿园,近几年甜柿发展较快。全市现有柿品种近20个,其中甜柿品种10多个。全市现有果树树种20多个、品种200多个,主要栽培的树种有梨、柿、银杏、桃、葡萄、草莓、苹果等,主栽品种有50多个。2015年全市梨果产量约占全省的40%,柿子面积、产量位居全省各市之首,均约占全省的80%。全市有成片果园 27 016.6 hm2,全市果品总产量52.84万t。目前盐城市果园机械化程度仍在逐步提升中,主要是传统的果树栽培方式、规模、密植等不适应机械化作业,且新型的果园机械还没配套研发。新办的规模化果园,机械化程度較高,一批果园机械逐步被应用到生产中,如定植打孔机、挖穴机、开沟机、除草机、旋耕机、果园微喷灌系统、果园自动气象站、微耕机、电动高压喷雾器等。

2.2.5 高效设施农业 全市新建66.67 hm2以上连片设施农业基地36个、6.67 hm2以上连片基地298个,建成一批规模化、区域化特色栽培基地,累计新增设施农业1.39万 hm2,总规模13.85万hm2,比重达16.9%;新增设施农业基地中83%以上为标准钢架大棚、连栋大棚、日光能温室,10%为防虫网、遮阳网、喷滴灌。16个“菜篮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总面积达到1.33万hm2,其中2015年新增3 266.66 hm2;创建蔬菜园艺作物标准园29个,实施6个部级蔬菜园艺标准化创建项目。

2.2.6 外向型农业 全市9个农产品出口基地通过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认定,农产品出口额15 010万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4.93%,居全省第8位,比第7位泰州市少6 598万美元,比第9位常州市多7 134万美元。

2.2.7 农产品品牌(一标) 全市通过工商系统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11个,分别是射阳大米、宁富肉品、恒喜油脂、金威麦芽、老周豆制品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3个,分别是射阳大米、东台西瓜、滨海白首乌、阜宁大米、建湖大米、东台蚕茧、阜宁大糕、灌河四鳃鲈鱼、大丰裕华大蒜、九龙口大闸蟹、洋马菊花、龙冈茌梨、大丰南阳韭菜、大丰南阳辣根、大丰南阳柿子、响水浅水藕、东台陈皮酒等;江苏省著名商标50个;盐城市知名商标135个。质量监督系统认定的地理标志产品6个,分别是射阳大米、滨海白首乌、阜宁大糕、大丰东沙紫菜、盐城海盐、大纵湖大闸蟹;江苏省名牌产品25个;盐城市名牌产品58个。2015年全市新创中国驰名商标3件、地理标志商标(产品)8件、省著名商标5件,“盐城水稻种子”被认定为全国唯一的水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2.8 农产品“三品” 全市新获证“三品”数49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66个,绿色食品25个。全市有效“三品”数达 2 009 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 696个,占有效“三品”数的 84.4%;绿色食品250个,占有效“三品”数的12.4%。种植业食用农产品有效“三品”总产量达868万t,占食用农产品总量的37.6%。

2.2.9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全市建成各类农业园区153个,完成了在111个镇区的“一镇一园区”布局,消灭了园区空白镇。截至目前建成2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台湾农民创业园区、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59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不含渔业),2015年市级园区认定结果近期由政府发文公布,将再认定18个市级园区,届时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总数将达77个。2015年省、市园区新招引入园项目173个,累计投资11.4亿元;建成“三新”展示基地4 100 hm2,检测中心1.9万m2、交易市场 114.8万m2、冷藏库容30万m3、加工物流中心39.35万m2,种苗繁育中心101.69万m2;“三品”认证745个,“三品”种植面积 3.02 万hm2;入园企业674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2个、省级龙头企业40个,入园合作社704个、家庭农场484个、种粮大户650个,辐射带动12.13万hm2、带动农户28.9万户。

2.2.10 农业机械化 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 666.3万kW,仅次于徐州市,居全省第二位。2015年底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保有量分别达26 464、24 081、22 522 台。新增水稻插秧机2 533标准台,水稻机插面積24.54万hm2,机插率75.5%,全市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新增大中型秸秆还田机1 431台,全市夏季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 40.67 万hm2,秸秆还田率达89.3%,全市秋季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16.33万hm2,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42.4%。农机化作业收入57.7亿元,其中跨区作业收入8.2亿元。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率80%。

3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建议

3.1 建设精细农业

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延伸产业链条,细分产业分工,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精细化加工,向农业的深层次、多层次进军,构建粮经饲协调、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精细农业发展格局。

3.2 建设精品农业

树立大食物、大农业观念,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认真研究并积极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综合考虑粮食及其他各类食品的供求平衡,变生产供给为有效供给。树立食品安全观,注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走出一条综合竞争力强的精品农业之路。

3.3 建设精英农业

大力培育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为主体的中坚力量,留住一批以高素质青壮年农民为主体的有生力量,招引一批以立志务农大中专毕业生为主体的新生力量,打造具有一支高素质、充满活力的生产经营主体、管理推广队伍的精英农业。

3.4 建设精美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布局科学化、发展方式模式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投入品使用减量化、面源污染防治精准化“五化”同步,形成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和谐交融的精美农业发展模式。

4 现代农业发展对策措施

4.1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5]

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目标,按照“调粮、压棉、减油、扩特经”和“上规模、提质量、创品牌、深加工、增效益”的思路,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亮新兴产业,着力推动粮食生产、蔬菜园艺、畜禽养殖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4.1.1 加快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积极探索产粮大市“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路径,切实增强粮食绿色产能建设理念,进一步提升高产增效创建、绿色增产创建、亩产吨粮创建活动,深化粮食绿色增产和产能建设行动,普及良种良法,建设良田沃土,推广绿色防控,着力建设百亿斤粳稻产能基地,积极打造全国知名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基地,重点创建专用小麦、沿海啤酒大麦和双低油菜、渠北小杂粮等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基地。

4.1.2 加快园艺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坚持市场导向和特色化、精品化思路,按照调优产业布局、调特高效品种、调准上市季节的基本思路,建基地、创品牌、增效益,着力创建一批蔬菜园艺规模特色基地。以提升千亩连片示范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永久性菜篮子基地、供沪蔬菜基地为抓手,突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着力打造蔬菜园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适当控制西甜瓜、葡萄、草莓等饱和产业,发挥优势壮大大蒜、西葫芦、梨果等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甜叶菊、何首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重点在沿海和黄河故道开发地区积极发展马铃薯产业。

4.1.3 加快养殖业生态健康转型调整 发挥主产区的产能优势,稳定发展生猪、家禽生产,积极发展肉羊、奶牛等草食畜禽,大力发展生态猪、花凤鸡、肉鸽、兔等特色畜禽,满足市场对优质、特色产品多元化消费的需求。深入实施生態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养殖户扩规模、提档次、上水平,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大型集约化养殖企业,持续提高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调优规模养殖结构。

4.1.4 大力推进流通方式转型调整 创新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模式,加快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冷链的有机衔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广大农户的对接,不断扩大农产品订单生产规模,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和种养大户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牵头成立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其他新型农产品流通实体,扶持农民经纪人发展加工、分装、储藏、保鲜等业务,联合起来闯市场,实行抱团经营,实现由生产合作向销售合作的延伸,不断增强流通主体对市场的调控能力。

4.2 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突出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组织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8万人。

4.2.1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重点遴选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3类群体为培育对象,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坚持实行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专业服务型按岗位的分类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结合农时农事、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农民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依托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采取弹性学制、“半农半读”等形式,就近就地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一批留得住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4.2.2 规范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和管理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布认定管理办法。按照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生产力等因素,科学制订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明确承办机构和相关责任。对符合条件和标准的进行公示,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颁发农业部统一证书式样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将新型职业农民统计信息录入信息库,实行电子化动态管理。对专业技能型、服务型农民实行统计管理。

4.2.3 制定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把获得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与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紧密挂钩,让有限的资源优先由新型职业农民享用,实现同等条件下的“四优先”,即优先享受涉农优惠扶持和金融保险支持政策,优先申报安排省、市扶持项目,优先享受先进科技推广等各项配套服务,优先给予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支持。

4.3 推进科技与装备武装行动,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融合为抓手,加强新技术、新装备建设,切实依靠科技装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全市引进、培育、推广50个左右适应机械化作业、设施化栽培、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动植物新品种,集成推广100项左右重大农业技术,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200项以上,创新农业科技推广载体、内容和方法,深入推进首席专家指点、农技人员挂点、业务团队建点的农技推广“三点”工作法,加快畅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2020年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年递增1百分点。

4.3.1 突出重大农业技术推广 集成推广一批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高产高效主推技术、生产生态安全技术,运用现代物质装备改造农业。依托农业三新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等项目载体,推进要素集聚,加快农业优新品种主体化、高新技术普及化、高效模式多元化,提高重大技术推广效率和覆盖面。按照“首席专家+创新团队+推广单位”的组织模式,健全完善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制度,提高技术推广的组织化程度和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示范推广能力,形成技术推广合力。

4.3.2 突出重点农业科技创新 突出绿色农业、种源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互联网+农业、农业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重视并加强区域资源整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在拥有资源、研究资源、利用资源的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人员之间建立联接,实现农业科技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农业科技服务的延伸和转化,提升科技创新实际效果。重点推进工厂化种苗繁育、动植物病虫防治、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科技培训等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技术力量强、创新成果多、生产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现代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推广示范基地,强化实用技术集成创新,形成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4.3.3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立足全程机械化与全面机械化,用先进农机装备武装农业。突出水稻、三麦、玉米等三大粮食作物,围绕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6个环节生产机械化,主攻水稻机插秧、小麦机播、粮食烘干、高效植保等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油菜种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关键技术难题,加快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推进农机化发展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一体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等紧密结合,重点支持块茎类作物机械化收获技术和蔬菜、花卉的播种育苗、移栽、收获机械的示范推广,积极发展林牧渔业和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设备,不断探索发展农产品产后处理与初加工机械化,大力推广果蔬等鲜食农产品保鲜贮藏技术、粮食及特种农产品的烘干加工技术、豆类和干果类农产品机械化剥壳技术,以及高效植保、农机深松等节本增效农机化新技术,推进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

4.4 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加快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加强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的应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领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全市规模设施智能农业面积比重达25%以上,农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200亿元,信息进村入户、农业行政网络化管理、农业市场主体信息服务3个全覆盖。

4.4.1 主攻电子农务,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 围绕提高生产效益和劳动效率目标,在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基地建设一批畜禽、园艺智能生产示范点,促进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建设。重点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农业全覆盖工程,全市建成300个省内一流的智能农业示范点。完善打造“数字设施园艺”“数字规模养殖”“数字农产品市场”“数字耕地质量”等4个农业地理信息平台,并通过终端及时向社会发布农业地理信息。建设全市农业生产远程监控和指挥中心,监测点覆盖全市重点农业乡镇,通过远程视频监视系统,及时、高效、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4.4.2 主攻电子商务,推进农产品营销网络化 培育一批年电商交易额超1亿元甚至10亿元的农业特色产业。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开发生产适合网络营销的新的农产品,创新农业电商品牌,培育20个电子商务交易额超1 000万元的品牌农产品,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网络品牌农产品。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阿里巴巴、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子商务网站开设农产品营销网店、特色馆,鼓励应用微信、微博、APP、微店等现代新型电商平台。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农产品网络直销平台,开展农产品同城配送业务。建设县域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商服务点。

4.4.3 主攻电子服务,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常态化 重点培育一批资源配置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村级“益农信息社”。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与金融、邮政、通信等运营商、服务商的合作,抓好农业公益和便民服务。按照“有热情、懂信息、能服务、会经营”的基本要求,加强对信息员的多方位教育培训。全面推进“12316”三农热线咨询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便捷化。用好、管好盐城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内容更新,提升服务水平,把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为广大农民和职能部门交流互动的便捷渠道和重要平台。

4.4.4 主攻电子政务,推进行政管理数字化 按照打造“农业百度网”的标准,改版升级市县农业门户网站群。积极打造“农业政务微博”、“农业政务微信”等新媒体,主动引导网络涉农舆情。启动建设市级农业数据中心,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共享整合与应用服务机制,重點打造5大农业数据库。加强数据分析利用,探索建立数据挖掘、分析预测模型,为趋势分析、价值发现、预警预报、决策指挥等提供有力支撑。按照“上下协同、运转高效、调度灵敏”的标准,开发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农业综合执法、农业地理信息、农机管理服务、市场价格监测等11个系统,打造农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率、决策指挥水平和行业监管能力。

4.5 推进质量品牌建设行动,加快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出重点产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4.5.1 大力推进生产标准化 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农业标准体系。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制订、修订一批适合盐城市实际的农产品环境、生产、加工、农机作业等标准和技术规程,推广标准化生产,实行科学、统一、规范化管理,力争到2020年重点内销、外销农产品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生产基地,推进“三品”产地认定与产品一体化认证。坚持以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植大户为主体,推行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过程记录。切实加大互联网技术在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记录信息实时上传、保存,以增强对品牌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4.5.2 大力推进品牌创建区域化 立足地方资源优势、传统文化、特色优势产业及产品基础,坚持区域公共品牌与特色品牌建设相结合,按照“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同一商标”的导向,抓住主要区域,抓准特色优势,抓牢重点对象,抓实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引导支持企业按产业培育农产品品牌,跨区域整合农产品品牌,力争一个产业形成一个主打品牌。建立品牌农产品识别标志,大力推行产地标志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做到生产有标准、过程有管控、产品有包装、上市有监测、销售有标志,打牢农产品品牌发展基础。

4.5.3 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六大体系”和“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深入组织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生猪屠宰、农资打假等6项专项治理行动,进一步净化农产品生产经营秩序,规范生产程序,打击违禁行为,推行农业综合执法,实现行政执法与行政司法的有效衔接。定期开展农产品品牌保真打假行动,对品牌农产品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对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和擅自扩大、转让、冒用品牌农产品称号的,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4.6 推进资源集约利用与环境保护行动,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加快发展多模式生态农业,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4.6.1 大力推进综合利用,积极控减秸秆污染 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机制创新为保障,积极推广秸秆“五化”技术,全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力争2017年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突出把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为综合利用、实现禁烧禁抛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措施来抓,扩大联耕联种、深耕深翻,提升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积极培植专业合作组織,建立收贮网点,不断扩大秸秆收贮规模。充分利用秸秆养畜、草帘编制、菌类加工等产业的优势,鼓励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拓展秸秆利用新空间。

4.6.2 大力推进生态养殖,积极控减畜禽污染 着力推进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设施养殖的养殖模式,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按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要求,针对畜禽养殖逐年增长态势,积极做好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和服务工作。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等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农业功能由单一注重生产向生产、生态、生活并重转变,促进规模畜禽场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规模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

4.6.3 大力推进减量施用,严格控减肥药污染 加快农业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油、节膜、节料等节约技术和新机械,促进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建立示范片,推广配方肥,建设智能化、数字化施肥方案查询平台,开展大户个性化服务等,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控减氮、磷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鼓励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多形式秸秆还田技术,鼓励因地制宜种植绿肥,逐步实现化肥用量零增长;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积极推广施药新机械,培育发展植保防治服务新组织,努力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控减农药使用强度。

参考文献:

[1]王甫同,唐义军,杨 力,等. 盐城三农数据[Z]. 盐城:盐城市农业委员会,2016.

[2]盐城市农业委员会. 盐城沿海现代农业发展规划[Z]. 盐城:盐城市农业委员会,2010.

[3]王 辉. 盐城市渔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Z]. 盐城: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2016.

[4]吴 祥. 盐城市果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Z]. 盐城:盐城市果树技术指导站,2016.

[5]盐城市农业委员会. 盐城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评审稿)[Z]. 盐城:盐城市果树技术指导站,2016.刘亚楠,程书强,许 华. 新常态下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276-279.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现代农业调研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