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膀胱肿瘤的效果对比

2017-02-28 00:37赵计伟冯辉崔传威杨海生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30期

赵计伟 冯辉 崔传威 杨海生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分别作用于膀胱肿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8例膀胱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膀胱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施以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19,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膀胱冲洗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作用于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对患者损伤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肿瘤电切术; 部分切除术; 膀胱肿瘤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0.08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0153-03

膀胱肿瘤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恶性肿瘤,临床上治疗膀胱肿瘤患者的主要手段是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1]。为有效提高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特选取68例膀胱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就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分别作用于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8例膀胱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43~77岁,平均(50.2±4.8)岁。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43~77岁,平均(49.3±6.3)岁;病程8~24个月,平均(12.32±1.67)个月;肿瘤直径0.9~2.3 cm,平均(2.04±0.17)cm。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44~76岁,平均(51.3±5.4)岁;病程9~25个月,平均(11.86±1.54)个月;肿瘤直径0.8~2.4 cm,平均(2.01±0.13)cm。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68例患者均进行完善的术前准备,并施以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置患者仰卧位,并使头偏低,术前需置导尿管;在100 ml蒸馏水中,加入吉西他滨1 g用以填充膀胱,并使用钳夹将导尿管夹住;在耻骨上的正中作切口,在推开腹膜后,用组织钳将膀胱壁四角夹住,并切开膀胱使肿瘤显露;然后以肿瘤作为中心,部分切除膀胱壁与肿瘤,并将带有粘连的腹膜一同切除掉。最后行切口缝合,并使用蒸馏水对切口进行冲洗处理。

观察组施以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切开膀胱肿瘤的基底部,且直达肌层,然后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是否为乳头状、广基、带蒂,而选用不同的切除方式[2]。针对小有蒂且为乳头状的肿瘤,可选用经膀胱电切方式,将其破坏。在行电切操作时,需使用冲洗液将膀胱充满。除将基底层切除外,还需将基底连同周围一圈的正常组织一起切除,并密切观察电切区域的边缘,以保证残余肿瘤被切除尽。对于直径3~4 cm的中等肿瘤,可先将蒂部切断,再找到肿瘤的一侧,然后朝着行手术者的方向执行电切操作,并显露蒂一侧[3]。当蒂比较细时,肿瘤会处于漂摆状态;初切断时,其有可能漂离视线,此时需检查边缘,然后采用反手电切法将残余肿瘤切除尽。针对呈宽基乳头状的肿瘤,可采用长条块电切手法从肿瘤的一侧切至其另一侧,并保持膀胱膨胀,以使肿瘤肌层伸长并内凹[4]。电凝动脉出血,并继续電切,直到肌层显露平坦基底为宜。两组患者术后均需定期进行膀胱镜检与灌注化疗,以便及早发现复发的肿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无瘤生存率、肿瘤首次复发时间及肿瘤复发率,并对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及并发症情况采用统计学方式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对照组为32.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19,P<0.05);两组患者术后感染、膀胱痉挛、膀胱出血及尿道狭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并发症 例(%) 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感染 膀胱痉挛 膀胱出血 尿道狭窄

观察组(n=34) 1(2.94) 0 1(2.94) 2(5.88) 11.76

对照组(n=34) 2(5.88) 3(8.82) 2(5.88) 4(11.76) 32.35

字2值 0.00 1.39 0.00 0.18 4.1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肿瘤首次复发时间及无瘤生存率比较

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观察,对照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为32.35%,肿瘤首次复发时间为(9.2±1.4)个月,无瘤生存率为73.53%;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为29.41%,肿瘤首次复发时间为(9.2±1.6)个月,无瘤生存率为79.41%。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肿瘤首次复发时间及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endprint

表3 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无瘤生存率比较 例(%)

组别 肿瘤复发 无瘤生存

观察组(n=34) 10(29.41) 27(79.41)

对照组(n=34) 11(32.35) 25(73.53)

字2值 0.07 0.33

P值 >0.05 >0.05

3 讨论

膀胱肿瘤属于泌尿外科中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5]。膀胱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以及复发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在治疗膀胱肿瘤采用根治切除术是大多数医院所采用的方法,但是其近5年的生存率不高,一般在40%~60%,并且没有更为明显的改善[6]。

在治疗膀胱肿瘤中,膀胱部分切除术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方法[7]。在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时,需注意若发现肿瘤处在导尿管的位置,此时需将尿管口连同下端的输尿管也一同切除,使输尿管与膀胱壁无肿瘤部位进行重新吻合;在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时,需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是否为乳头状、广基、带蒂,而选用不同的切除方式。随着近些年医疗事业的发展,手术、化疗及放疗等技术在膀胱肿瘤综合治疗方面的发展,膀胱肿瘤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8]。膀胱肿瘤手术中不论是采用部分切除方式,还是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的电切方式,两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膀胱部分切除术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分别作用于膀胱肿瘤患者的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均可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但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对临床效果的改善力度更有效。

本次研究,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19,P<0.05);对照组肿瘤复发率为32.35%、无瘤生存率为73.53%、首次复发时间为(9.2±1.4)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作用于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对患者损伤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郁华亮,杨勇,朱晓应.经尿道2 μm激光膀胱部分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T1G3膀胱癌的疗效比较[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5,36(3):251-254.

[2]罗松涛,王应洪,李绪鲲.膀胱部分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5,12(1):51-52.

[3]廖国龙,曾志宇,吴子云.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膀胱肿瘤的效果对比[J].中国当代医药,2015,8(11):68-70.

[4]赵泽民,刘晓虹,鞠长亮.膀胱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切除術与电切术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8(3):91-92.

[5]李振华.膀胱部分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0):31-33.

[6]朱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膀胱部分切除术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131-132.

[7]周正兴,陈红兵,程冬.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结合髂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复发浸润性膀胱肿瘤24例临床观察[J].安徽医药,2015,19(4):712-714.

[8]梁亮,王元元.经尿道电切术与等离子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对比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7):183-185.

(收稿日期:2016-06-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