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语境下大学体育德育一体化的理路探析

2017-02-28 17:34蔡广龚正伟
体育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公正正义德育

蔡广+龚正伟

摘 要:“大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是“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大学体育德育一体化需结合自身特点与要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新确立价值秩序并调适实现机制。研究认为以珍爱生命为起点,以善良美德为最终目标,以体育的公平正义为特色,以诚实守信为基点,以思想自由为创新路径,方能顺利实现体育、德育一体化的目标。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德育;价值秩序;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1-0101-04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middle school and university phys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s the summarizing, perfecting and sublimating stage of a universit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refore showing self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hence a value order should be reestablished and 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socialist core value view. The authors concluded that the objectives can be smoothly realized only by basing the destination on cherishing life, the ultimate goal on kindness and virtue, the feature on sports fairness and righteousness, the base point on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 and the innovation path on thinking freedom.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and moral educations;value order;university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要求大中小学各学段、多角度、全方位育人,大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是“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1]。大学是学生为进入社会前的最后学段,需要全面养成适应社会的一切准备。大学生都是独立的行为个体,应该具备准确认识和践行体育德育一体化的思想。然而,当下大学体育德育一体化在实践过程中多被割裂,尤以身体健康、技能习得为目标导向,进而忽视了伦理素养的过程积淀。那么,如何实现与优化大学体育德育一体化的理论路径呢?美国著名伦理学家JP蒂洛[2]提出,个体在日常学习和行动中,应该遵循生命、善良、公正、说实话、自由等伦理实践原则,这与体育德育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呈现出理论和实践上的一致性。缘此,本研究试图以该理论语境为框架,探讨体育德育一体化的实现路径,引导大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1 珍爱生命:大学体育德育一体化的起点

世界上的任何问题,都始于身体问题[3]。个性化德育,就是关心完整生命体的学生[4]。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生物体,要遵循伦理道德原则、珍爱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体观。无论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还是马克思的一元论,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身体。身体是生命的宿主,没有宿主也就谈不上进行体育课堂练习、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训练和竞赛等体育文化活动;谈不上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而善良、美德、公正、说实话和自由更无从说起。生命有时候是一种意志,在不同的体育文化活动中有不同的体现。比如,清华大学的体育课程考核中,为考量学生的意志力,设置人人参与的校园长跑活动,以增强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体育实践的体悟。

从哲学视角看,人拥有理性和自我意识,主观能动性和制造、使用工具,而动物则缺乏[5]。古希腊人早就意识到,人不单纯是肉体与灵魂的二重对立,人不仅仅有生理现象,同时还有深层次的心理构造。通过大学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社团、体育比赛等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德性和德行的渗透与互动,从而养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体育参与习惯和生活方式,塑造健康阳光的个性和人格特质,内化成生命的需要,以提高生命质量[6]。生理的生命是短暂的,只不过是整个宇宙历史长河进程中一个难被人知的片段,但无论是肉体还是心灵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结果[7]。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对社会的抗争等一系列自杀、故意伤害他人事件较多,不难看出部分大学生对自我生命意识淡薄。2016年某名牌大学生弑母事件,就是现代大学生对生命意识淡薄的真实写照。据此,提出大学生体育德育一体化的珍爱生命策略:首先,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通过网络教学或者讲座的方式,传授人体生理学、生理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以及生命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其次,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设置比赛或游戏情景,让学生体验失败、打击、落后等困难和挫折的经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第三,提高大学生自救能力。例如练习攀岩,可以在身陷悬崖时逃生;练习游泳,可以在落水时自救等。实现大学体育德育一体化,需要从大学生珍爱生命开始。如果没有生命存在,也就没有身体、没有行动、没有心灵,体育、伦理、道德也就随之失去意义,所以珍爱生命是体育德育共生的基础。

2 善良美德:大学体育德育一体化的终极目标

《三字经》开篇为“人之初,性本善”,老子的“上善若水”,孔子的仁爱之心,荀子的“积善成德”“厚德载物”,无不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善性美德,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宽容、博爱、善良、自信。但黑格尔认为,老人和年轻人表达同一件事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8]。当前世界是开放的,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呈现出融合性传播,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的认知、理解、接受及承受能力等也不尽相同,所以这些信息将对他们造成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影响。那么,大学体育德育一体化在哪些方面可以展现大学生的善良美德呢?或可从如下方面为之:第一,体育行动上的善。足球比赛中有队员受伤,立即把球踢出边界,停止比赛并进行护理。恢复比赛时,受伤方应当把球权踢(或掷)还给对方,在对手获得球控制之前,本方球员不予争抢。第二,体育语言上的善。在场上要尊重裁判员和队员及观众,在坚守客观事实的前提下进行鼓励,拼搏中彰显宽容,如此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势必向良性方向发展。第三,体育心理上的善。在球类比赛中,不能因对方在运球过人时突破了你,你就采用伤害战术;对方球员对你犯规,不应产生伺机报复的心理。第四,关心特殊人群的体育。如在体育文化活动中,不能對残障人群挖苦或者讥笑,而应当多鼓励,结伴而行。大学体育德育一体化就是一个公德和私德融合的实践过程,以上海大学男子排球队为例,球队理念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对古人“舍得”智慧的现代诠释。“我为人人”是因,是一种公德,需要互相传球,不要舍不得传球,传递的既是善又是利他,同时也体现大学生的博大胸怀,与佛学的“普度众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人为我”是果,这样就能够产生互动和共生的效果;队员主动传球,形成团队合力,球队的胜利也就是善的最大胜利。反之,当善跨界即为恶,应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刻警醒世人。在社会深入转型的今日,恶开始在城市化、市场化、世俗化等方面飞速发展,道德良知缺失,整个社会越来越浮躁,人情淡漠、善良尽失、仁慈隐去……大学是一个唤醒良知之地,体育德育一体化是一条引领大学生善良品格的回归,走知善恶、明是非的道路。

3 公正正义:体育德育一体化的前提条件

儒家文化强调“中和”或者“中庸”之道,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平均主义,而是一种公正正义,体现一种均等化原则。传统文化中以君子为社会伦理的抽象楷模,这也是一个遵守公正正义原则的榜样,而小人则是“同而不和”,小人的特点都是相同的,即见利忘义、牺牲他利、成就己利[9],体现的是公正正义负面现象。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伦理道德、规章制度,都是描述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公正正义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体育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人的生活,因此体育也是生活的体育,生活中的体育组织、球队、训练队中都需要公正正义。公正正义意味着利益“均衡”,不能偏废,这既是道德发展的规律,也是体育德育一体化发展的规律,更是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应遵循的规律。但是,利益的均等化或者说公正正义不等于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势必产生“吃大锅饭”的结果。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发展至今,未能按照公正正义的规律运营,导致球场观众屈指可数,运动队伍后备人才匮乏。大学是一个高度开放和自由的空间,公正正义是大学文化构成的重要元素,失去公正正义,大学亦将不是大学。

体育德育一体化的公正正义之路是否可行?在大学体育文化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贯彻:第一,差别对待。罗素[10]曾说:“参差多样,对幸福来讲是命脉”。在比赛中存在性别差异,可以区别对待,但参与的权利是平等的。譬如广州中山大学,为了体现体育的公平,每个在校大学生,无论男女一律都要求25 m游泳达标。但在制定25 m游泳的标准上特别注意,一方面采用男女性别结构的差异,另一方面关注不同个体生理结构,有差异地制定标准。第二,因材施教。先哲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惊,该思想集中表现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1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必须制定有差别考核标准。例如肥胖的学生让他(她)考核引体向上,就有点勉为其难,而让他们举重、卧推或推铅球等就比较合适。虽然运动的机理不同(屈肌和伸肌),但效果一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又可以体现公正正义。第三,理解规则。从学的角度来看,对于体育相关规则的理解是对公正正义的认知、学习、认同再到应用的过程。一方面在比赛和游戏过程中遵守规则,另一方面监督学生公正正义地比赛和进行活动。从教的角度来看,深刻理解和实践规则,牢牢把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发展规律。一方面减少不公正正义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提高对赛事和游戏的观赏水平。只有在公正正义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够更好贯彻诚实守信;只有在学生都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下,才能够更好发挥公正正义。

4 诚实守信:体育德育一体化的价值取向

涂尔干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把诚实或说真话内化成认知时内部思维的过程。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在“家文化”和“熟人文化”历史背景下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时过境迁,伴随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家庭格局已遭到破坏,而如今已进行了重构,家庭伦理和生活伦理均有了较大变化。但是,如果人缺少道德和诚信,社会将难以继续向前发展[12]。诚信是权利最大化的放大器,诚实伴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13]。中国的公民社会,同西方的模式有较大差异,腐败现象的频繁发生,佐证了个人利益膨胀、公民独立性不够、公共文化缺失和公共监督无序[14]。学校即社会,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需要正确地认识、判断和选择公共道德,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是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倾向。

第一,榜样效应。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讲真话,而应该“身正为范,道德为师”。教育者是学生模仿的镜子,同时也是学生的榜样。第二,评价导向。在教学中,对诚信现象多鼓励赞扬,对不诚实守信的现象及时指出批评,引导纠正。另外,在比赛中,除设最佳运动员、最佳射手(投手)、道德风尚奖等奖项之外,还可以设置个人、团队的诚信奖包括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拉拉队、观众、组织者等都纳入评选对象中。第三,行动引领。教育者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研究者,参与整个体育德育一体化的过程,在行为上对参与者进行直接或间接影响。通过诚信量表调查,以及平时的观察记录综合评价学生的诚信度,建立个人诚信档案。第四,建立网络评价窗口。社区、学校、家庭共同建立网络评价窗口,面向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通过实名登录注册,可以评价任何学生的诚信情况,建立个人诚信数据库,作为今后评价个人伦理和法律评定的依据。只有在个人高度诚信的情况下,个人才能获得充分的思想自由,而充分的思想自由反过来也可以影响个人的诚实守信。

5 思想自由:体育德育一体化的创新动力

大学是培养自由主义思想的神殿,大学有培育大学生自由精神的社会责任[15]。大学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牛虻”,一方面对社会发展提供警示意义,另一方面培育大学生的自由精神。人类是在生产力决定和容许的范围内才能获得自由[16],也只有在集体中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换句话说,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个人自由[17]82,而不是个人主义的膨胀。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而自由恰是从事一切对他者没有伤害的行动权利[17]438/,或者是由法律所允许的做一切事情的权利[18]。大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当然也是政治生活的主人,他们需要“以德配位”[19]。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20],大学生的自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协作,以及相关制度和体制为其提供宽松的环境,提供足够的空间和保障,但并非软化制度,而恰恰大学生要遵循制度和体制。

“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这是对自由的误读,而体育德育一体化的思想自由是更加高级的自由。第一,项目选择自由。大学生在选择运动项目时,不是完全依据自我的喜好,而是要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场地设施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多因素考虑。教育者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考虑场地设施、教学条件、学生情况和自我水平,然后再自由发挥想象力,设计出教学方案。第二,体育参与自由。在比赛、训练和体育文化活动中,教练员根据比赛的现实情况安排阵型,而不是根据个人的需要。如果一个有心脏病的学生,自由参加马拉松比赛,是对自由的曲解。第三,游戏竞技自由。“庖丁解牛”是在掌握牛生理构造的前提下,处于游刃有余的自由状态。想要做到竞技自由,需要掌握运动项目的规律,才能在动作技能、战术运用等方面发挥“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的自由境界。

“立德树人”是大学发展的宗旨,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大学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大学体育德育一体化的教育是对“立德树人”思想的有力贯彻。当前,大学体育和德育两者完全割裂,所以在大学阶段推行体育德育一体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伦理语境下对体育德育一体化实现路径探讨兼具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珍惜生命是体育德育一体化的起点,没有了生命既谈不上德育,体育也无从谈起。善良美德是体育德育一体化的终极目标,通过体育德育一体化培养善良的大学生,让世界充满爱,这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的人追求幸福终极目标的思想[21]。公正正义是体育德育一体化的前提条件,不论是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还是课外体育活动,或者伦理道德教育都脱离不了公正正义。如果这些活动缺乏公正正义原则,将变成“恶”的工具。诚实守信是体育德育一体化的基本保障,而思想自由是体育德育一体化的创新动力。上述考量为体育德育一体化研究开启了新的视角,同时为体育德育一体化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路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2015-12-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7054/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2] J P 蒂洛. 倫理学理论与实践[M]. 孟庆时,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35-162.

[3] 庞蒂. 知觉现象学[M]. 姜志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9.

[4] 马丁·布伯. 我与你[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158.

[5] 包利民. 生命与罗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71.

[6] 胥军,杜宇鹏.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哲学意蕴[J].黑河学院学报,2012,3(3):49-52.

[7] 陈少明. 哲学与论证——兼及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J]. 文史哲,2009(6):29-33.

[8] 华敏,白广勇. 大学生善良缺失的归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2009,25(6):105-107.

[9] 许冰杨. 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治理的伦理路径[J].领导与管理,2013(4):140-143.

[10] 罗素. 西方哲学史下卷[M]. 马元德,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40.

[11] 徐忠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校多样化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4:14.

[12] 李辉.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公共道德路径[J]. 前沿,2013(22):114-115.

[13] 伯纳德·巴伯. 信任,信任的逻辑和局限[M]. 牟斌,等译.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31.

[14] 安春华,张万玉. 论构建大学生诚信道德体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6):22-24.

[15] 汤颖,徐瑞. 中国现代大学的功能定位与分析[J].教育导刊,2015(2):12-15.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07.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8]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M]. 孙立坚,等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82.

[19] 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1.

[20] 兰桂萍. 大学生的自由缺失与生命教育[J]. 教育评论,2014(3):66-68.

[21] 亚里士多德. 尼可马克伦理学[M]. 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3.

猜你喜欢
公正正义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迟到的公正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公正赔偿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法律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