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2017-03-02 11:48闫海英龚声蓉应文豪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多元化应用型考核

闫海英, 龚声蓉, 应文豪

(常熟理工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常熟 215500)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闫海英, 龚声蓉, 应文豪

(常熟理工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常熟 215500)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特点出发,以常熟理工学院“网络互联技术”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为例,在分析其目前教学考核方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期末结果性考核方法与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考核方法的激励、导向作用。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

考核方法; 多元化过程性考核; 计算机专业

近年来,伴随我国办学规模的扩大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方式使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它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既有别于“理论研究型”大学,也有别于我国传统的“技能职业型”普通本科院校[1-5]。另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具备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兴趣广泛,但思维抽象能力、严密性以及推理等方面不足的特点[6-7]。考核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8]。本文以常熟理工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为例,就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1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1.1 课程的特点

“网络互联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联系的课程。该课程是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后开设,为“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工程设计”等后续课程做铺垫的一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网络互联概述、网络互联设备、交换技术、路由技术、广域网接入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等。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网络互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设计和组建网络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及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1.2 常规考核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以往的常规考核方式是在期末的时候,采用单一的闭卷方式进行考核,近年来,虽然随着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常规考核方式中加入了平时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考核依重期末考试的局面,但整体课程考核还是主要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期末卷面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要占到70%。另外,课程平时成绩主要由每章授课完成后教师布置的课后书面作业完成情况为主。这种常规的考核评价方式操作简单、形式单一固定、内容覆盖面不足,过分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激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导致的问题主要有:

(1) 学生上课不认真,玩手机、刷微信、刷微博、随意讲话,旷课、逃课情况时有发生;

(2) 学生作业存在抄袭现象,完成质量差,提交不及时,甚至不交;

(3) 学生对平时学习不够重视,授课结束后期待教师划定考试重点、讲重点题型,对试题库的依赖心理很强;

(4) 部分学生在复习考试时采取猜题、押题的方式,不能全面归纳总结知识点、升华知识;

(5) 期末考试时学生往往以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的突击方式面对,从而主观题得分率较低;

(6) 课程考核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客观性、公正性。

1.3 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方法

良好有效的课程考核方法应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还应能够有效地辅助授课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

多元化过程性考核就是针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的、多个阶段的考核,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评价方法[9-11]。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方法具备操作灵活、内容全面、信息反馈及时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12]。

为了较好地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方法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2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

2.1 改革的思路及方案

依据“网络互联技术”多年来的课程考核实施情况来看,这种常规的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教”轻“学”,存在诸多弊端。从课程培养目标出发,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提出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应用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方法,并相应减少期末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重的课程考核改革方案,具体改革思路及方案见表1。

表1 改革的思路及方案

在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中,减少了期末试卷卷面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新增加了多种形式的考核项目,如随堂练习测试、期中测试、课后自学、课程设计,强化了过程性考核;同时,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不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另外,试卷题型设置了综合设计题型,增加了主观题的比例,强调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中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 课后作业(20%)。在完成每章授课任务后,为了让学生复习巩固新学的知识而布置的书面作业。

(2) 课堂出勤(20%)。学生的出勤情况,主要通过2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通过全班整体点名方式,一般设置3次,分别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随机进行;另外一种是随机点名方式,就是在回顾上节课授课内容时,就重点内容设置相关问题随机点名让学生回答,以此顺便完成随机点名,而且在课时紧张时不会占用授课时间。为了促使学生正确对待课堂教学,一般旷课1次扣20分,请假1次扣5分。

(3) 随堂练习测试(10%)。针对重点授课内容,在课堂讲解完毕后设置随堂练习若干,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可以由班级成员推举或由教师随机点名某位学生或某些学生来完成,练习最终完成情况记作班级全体学生的成绩。

(4) 期中测试(20%)。主要是在学期中,针对前面所讲过的内容进行阶段性测试,题型一般与期末测试题型相同,一方面考查前期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前了解期末测试题型。

(5) 课后自学(10%)。针对部分需要学生扩充、了解的内容设置自学专题,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方式搜索相关资源,然后进行整理、分析、讨论等,最后进行课堂讲解,课后自学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自学主题设置不同,成绩以小组方式记录。

(6) 课程设计(20%)。在学期末时,针对课程内容设置若干综合性课程设计题目,由学生自行选择确定想要做的题目,然后进行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等,最后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一般以个人方式进行,成绩以个人方式记录。

2.2 实施效果

为了考察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方式的应用效果,以“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授课情况为例, 就考核方式改革前后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说明,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改革前后效果对比 %

从历年学生课程成绩中分别取改革前后各2年的记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计,其中成绩≥90分的记为优秀,成绩介于80~89分之间的记为良好,成绩介于70~79分之间的记为中等,成绩介于60~69分之间的记为及格,成绩<60分的记为不及格。然后分别纵向计算各项的平均值得到改革前后的平均优秀率、良好率、中等率、及格率和不及格率。通过表2的统计可知,改革后学生课程成绩优秀率由2.38%上升到14.91%,不及格率由7.45%下降到2.65%,学生成绩整体有所提高,总体教学效果明显优于改革前。

课程成绩只是单纯地对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做了定量的评价,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方法对课程教学的影响,所以还需从定性方面对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进行评价。为了进行定性评价,采取了随机走访学生、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改革前部分学生认为平时上课不重要,只要最后突击复习背背要点,把期末成绩考好就行了,所以少有学生会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作业存在抄袭、不交现象,甚至有的学生上课连书本都不带。改革后平时成绩比例得到大幅提升,且考核方式灵活多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多都需要学生课下自己查阅资料才能完成,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其主动学习。

(2) 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改革前课堂教学方式往往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偶尔教师提个问题,也基本是自问自答,学生要么一问三不知,要么什么反应都没有,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改革后教师采取不断提问、讨论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且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会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学生出勤率提高。改革前由于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不大,学生认为偶尔缺课不会影响成绩,所以平时请假或抱有侥幸心理旷课的人数较多,尤其临近假期时,学生为了争取更多放假时间,甚至出现半数以上学生不能正常上课的情况。改革后由于考勤方式机动灵活,且设置了多样化的过程考核方式,使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例上升到50%,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表示,除非迫不得已才会请假,更加不会再无故旷课,保证了课堂的出勤率。

(4) 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改革前课程考核内容中客观题居多,侧重于考核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固定,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改革后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考核内容尽可能减少了客观题比例,增加了主观题题型,课程考核方式形式多样,且设置随机灵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 结语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证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应用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方法,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学习动力,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可以向教师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计划调整,充分发挥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更全面的考核,使课程评价成绩更加客观公正,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References)

[1] 高建新.浅析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1(2):193-194.

[2] 黄惠,丁莉萍.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J].江苏高教,2012(5):67-68.

[3] 陈立万,谢辉,陈强,等.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8):63-64.

[4] 谭海鸥,纪秋颖.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2(9):88-90.

[5] 熊文婷,陶龙风,危子青.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2(22):217-219.

[6] 迟子孟,王颖,赵欣,等.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23):164-165.

[7] 马建荣.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教学设计:从学科逻辑向问题逻辑转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8-91.

[8] 朱晓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0):118-119.

[9] 董仕华.基于过程考核的”创业指导”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136-137.

[10] 殷雄.普通本科院校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5):112-114.

[11] 陈宫,董明刚,谢晓兰.多元化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23-26.

[12] 张春平,初建崇,胡慧.大学物理实验多元化考核方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223-225.

Reform on assessment method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course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Yan Haiying, Gong Shengrong, Ying Wenhao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China)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training targe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king the reform of the assessment method about the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Technology” course i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eaching assessment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a new method which combines the results of the final evaluation method with the method of multiple process assessment. The new assessment method can play the role of motivation and guidance. Teaching practice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method in the course teaching can fully mobiliz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

assessment method; multiple process assessment; teaching effect; computer major

10.16791/j.cnki.sjg.2017.02.048

2016-09-21

教育部面向工程教育课程改革项目(MXF2016-1-17);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教高司函[2015]51号);常熟理工学院课程建设项目(jxnh2015118);常熟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xnh2015037)

闫海英(1978—),女,江苏连云港,工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技术、计算机应用.

E-mail:yhyingok@163.com

G642.47

B

1002-4956(2017)2-0186-03

猜你喜欢
多元化应用型考核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