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交际的孩子最痛苦

2017-03-04 08:34孔沁刚
现代家长 2017年2期
关键词:郭先生重点中学菁菁

孔沁刚

闹市里的隐居者

菁菁今年12岁,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女生。她就读的小学在闹市区,名声不好,每年小升初,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寥寥无几,所以有门路的家长都想方设法送孩子上别的小学。菁菁的家在这所小学的学区之内,父母又没有门路,菁菁只好就近入读。

刚入学时,菁菁很快展示了高人一筹的聪慧,没费多大力气学习成绩就在年级里名列前茅,被班主任任命为学习委员。但是,菁菁的爸爸郭先生担心女儿受不良环境的影响,专程去学校,要求班主任收回成命。不仅如此,郭先生还要求女儿放学就回家,不得在学校耽搁,不得与同学交朋友,集体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对于郭先生的做法,菁菁的班主任表示理解,毕竟这所学校风气不好,男生好打架,女生则攀比吃穿,像菁菁这样的好学生要是被带坏了,实在太可惜了。

菁菁所在的家属院环境也不佳。早年,这是一家纺织厂的家属院,邻里和睦,其乐融融,可是十年前纺织厂倒闭,家属院经过几番改建,大部分住户已搬离,新住户来源复杂,相互之间大多不认识,治安也不大好。所以,每天下午放学回到家,菁菁就按照父母的指令,乖乖地待在家里做作业,做完作业也不出门,一个人在家玩,或者看动画片。菁菁的父母在本地没有亲戚,所以节假日家里不热闹。因为经济拮据,全家几乎没有外出旅游过。

郭先生常对女儿说的话是:“你只要搞好学习就行了,别的不要管,也不要想。”

就这样,在父母的约束下,菁菁就像闹市里的隐居者,闭目塞听,一门心思学习。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菁菁学习用功,从不讲究吃穿,还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特别懂事。美中不足的是,她性格腼腆,胆小怕事,与人打交道时特别紧张,经常口吃,所以她在学校没有朋友,在家属院也没有玩伴。上小学四年级时,菁菁突然情绪反常,经常一个人哭泣,又说不出哪里不舒服,过一段时间又没事了。郭先生就没有放在心上。

菁菁刚上六年级时,各重点中学为争夺优质生源,纷纷联系郭先生,表示可以预录取菁菁。郭先生很高兴,毕竟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女儿终于熬出了头,可以进重点中学了。但是,听说重点中学都要求住校,郭先生和菁菁都犯了难,因为住校就要与老师、同学朝夕相处,而菁菁好像根本不具备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找到我咨询时,郭先生唉声叹气道:“都怪我没有本事,小学不能为女儿择校,害得她变成了书呆子。”马上话题一转,他又开始为自己辩白,“但这是最好的结果,书呆子总比堕落好啊!老师夸菁菁‘出淤泥而不染,我觉得说得很到位。”

我说:“我完全理解您的心情,但完全不同意您的做法。往轻里说,您对菁菁实施的是‘圈养;往重里说,您这是在扼杀菁菁的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郭先生大惑不解。

偏激教育结苦果

我解释道:“所谓社会功能,是指个体与人交流、与人协作、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能力。您苦心孤诣地培养菁菁,一定是盼着她走入社会后,事业上获得成功,生活中获得幸福,但是,如果菁菁不与人交往,不与人协作,与环境格格不入,怎么会成功,又怎么能获得幸福呢?所以说,您对她的圈养是偏激的做法,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郭先生说:“这道理我懂。以前是没有办法,现在好了,菁菁马上要去重点中学上初中,就可以正常地与人交往了。”

“那您还来找我咨询什么?”我猜测道,“菁菁是不是对未来的住校生活感到恐惧?”

郭先生重重地点点头。

我说:“人际交往跟功课一样,也是需要学习的,而学习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假设让菁菁从一年级直接跳级上六年级,她肯定也会恐惧吧?六年离群索居的生活,已经把菁菁训练成了一个闹市里的隐居者,一个生活范围狭窄的孤独孩子,她内心的痛苦您无法体会。”

郭先生脸红了,自言自语道:“我是怕她吃亏上当。”

我说:“我来打个比方吧。两个人同时考取了驾驶执照。甲兴冲冲地开车上路,由于技术不精,经常与别的车剐蹭,小事故不断,但随着经验的增多,驾驶技术越来越好;乙担心发生事故,不敢开车上路,技术不但没有提高,从驾校学来的知识也生疏了。六年后,两人分别被命令独自开车去远方,您说他俩出车祸的概率谁更大?”

“当然是乙,他没有经验嘛……”郭先生停住了,自嘲地笑道,“我明白了,我培养了一个没有经验的司机,却指望他独自开车去远方。我好愚蠢啊!”

我接着说:“不善交际的孩子无疑是痛苦的,但危害远不止于此。首先,缺少人际交往,菁菁就无从学到与人合作的方法,甚至没有这种意识,以后参加工作了,如何与人共事?其次,缺少人际交往,菁菁就无法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无法从别人的评价中获得鼓励或批评信息,进而会在以后的生活中迷失方向,成为一个我行我素、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显然,这样的人格类型是不健康的,也不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再次,菁菁没有从小学会人际交往,以后在社会上就不会主动与人互动,人缘不会好,甚至处理亲密关系也可能遇到障碍,比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母子关系等。想想看,这是您希望看到的吗?”

郭先生惊愕地张大了嘴巴,半晌说不出話来。

咨询结束时,我答应郭先生,对菁菁进行启蒙式人际交往训练,帮助她尽快适应中学的集体生活。

交际的入门技巧

第一次见到菁菁,我开门见山地问:“你想让大家都喜欢你吗?想有知心朋友吗?”

菁菁顿时热泪盈眶,咬着嘴唇点了点头。她不擅长交谈,话语生硬,像是在造句,不过我大致明白了她的处境和感受。这些年来,她听父母的话,是个乖乖女,但她内心一直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她对环境充满恐惧,不敢与人交流,另一方面,她又渴望友谊,希望至少交到一个知心朋友,可以倾诉烦恼,分享快乐。

最后她拖着哭腔问我:“初中住校,我怎么办?”

我胸有成竹地说:“人际交往是一门大学问,有的人一辈子都交不到知心朋友,集体生活过得一团糟。不过你算是找对人了,我是这方面的专家,只要你按我说的做,配合我练习,大胆实践,很快就能融入集体,至少不比你的同龄人差。”有时候,为了赢得患者的信任,使辅导更有效果,我会适当吹嘘自己。

果然,菁菁的眼里放出光彩,还笑了一下,点点头说:“我一定努力学习。”看得出来,她并不缺乏自信。

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菁菁的性格特点,我为她设计了一套人际交往的入门技巧,包括肢体语言和交谈技巧两个方面,大致有以下6点:

第一,见面先扬眉。与人打照面时,眉毛快速挑起,然后恢复常态,这样做,是向对方表示自己没有威胁。人们打照面时,会习惯性地看对方的眼睛,眉毛离眼睛最近,颜色又与肤色有明显区别,对方远远就能看到,所以能迅速传递友好信号。

第二,侧头示好。交谈前,将头往一侧轻轻地倾斜,可以进一步表示友好,因为这个动作暴露了自己的颈动脉,而颈动脉是向大脑供血的血管,一旦破裂就会在几分钟内导致严重的大脑损伤甚至死亡。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潜意识里仍保留着动物本能,所以这个肢体动作非常有效,却不为人知。

第三,交谈时微笑。微笑的肢体语言是“我喜欢你”,当你微笑待人,对方很难不回报微笑。微笑可触发大脑分泌少量内啡肽,不仅能让自己产生良好的感觉,也能感染对方。

第四,表示理解。与人交谈时,要把关注点放在对方身上,让对方感觉良好。具体就是要专注地倾听,抓住对方的语言信息、身体状况、情感状态,用相应的话予以回应。表示理解的话可以用“这么说来你……”开头,而不要说“我理解你的感受”。后者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比如,对方说:“这部电影太糟糕了。”最佳回应是“这么说来你不喜欢这部电影”。

第五,恭维对方。恭维的最有效方法是让对方自我表扬。这种技巧可以避免在讨好某人的时候显得虚伪。当对方自我表扬时,距离感就消失了。比如这样恭维:“你这次没考好,谁都知道是发挥失常。”

第六,请求帮助。如果请别人帮自己一个忙,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就会胜过没有请他帮忙的时候。这种现象被称为“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这似乎违反我们的直觉,但却是事实,因为对方帮了你的忙会自我感觉良好,会喜欢你,但切忌不要过多麻烦对方。如果有机会回报,帮对方一个忙,那么友谊就开始建立了。

经过三周反复练习,菁菁基本掌握了以上6项技巧,在班里的实践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郭先生大喜过望,在电话里对我说:“真不可思议,菁菁现在整个人都变了,在家有说有笑的。您对她的改造大功告成了!”

“还差得远呢!”我告诉郭先生,人際交往是一门复杂的学问,除了上述6项技巧,还有真诚、守时、寻找共鸣、换位思考、不做老好人、坚持原则、保持适当距离等,可以说,人际交往是需要终生修炼的技能。

郭先生问:“那还要继续接受您的辅导吗?”

我笑道:“司机是驾校培养的,好司机是交警培养的。学会放手吧,让菁菁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慢慢积累经验,她不仅能收获友谊,还能变得快乐、自信。”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郭先生重点中学菁菁
该干什么干什么
ASpy in Shanghai
“疫情使我们更加亲近”
父亲9年20万字记录孩子成长
何菁菁作品
重点中学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鞍山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驴耳朵王子
省重点中学评选退出历史江西将更注重评选“特色高中”
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职业探索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