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与转型: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路径研究

2017-03-04 08:49宁云涛
职教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宁云涛

摘 要:开放化是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基于开放化发展属性与形式,一带一路引领、开放教育自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主要动因。致力于通过理念创新、政策引导、质量提升、合作办学等多种渠道探索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路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协调与转型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84-04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主流浪潮中,合作与共赢成为了世界各国的主要诉求,同时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所取得的瞩目成就显著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力与自信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旨在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为世界经济增长、厚植发展动力。事实上,“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拉动了经济增长,也促进了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开放,为职业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宏大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属性及主要形式

(一)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三种属性

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各个阶段国家的政策来看,国家对职业教育政策支持力度的大小直接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相对应,政策强则职业教育兴,政策弱则职业教育衰[1]。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开放化发展的新时期,同时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蓝图中也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兼具开放性。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属性主要包括开放性、跨界性及服务性,这也是在新时期研究高职教育开放的重要前提。

1.开放性。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核心属性是开放性,也是其内部各要素同外部要素进行关联的重要体现。作为教育的子系统,高职教育的开放化要求将其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促使高职院校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保证与社会的同步发展。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与日俱增,高职教育也逐步走向开放,并同社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秉承了资源共享原则,面对社会广泛开展培训、鉴定等业务,并伴随着国家战略将开放性延伸至国外,高职教育逐步走向国际化与现代化。

2.跨界性。跨界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重要属性,为开放化理念的树立提出了新的语境,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认可。实际上,跨界性是事物的客观属性,具有整合资源的功效,是开放化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开放性与跨界性具有极强的关联性,高等职业教育在开放化过程中变得日益复杂,并展现出千姿百态的形式,促使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服务对象走向开放,突破了原有的界限,坚持以跨界的视角谋发展,探寻转型的方式与路径。因此,跨界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知识源泉,为开放化的持续进行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动力,成为了资源有效融通的重要标注。

3.服务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要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旨在同社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新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需要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际需求,面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既满足作为高校的职能属性,同时也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必要条件。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满足社会的人才需要、技术需要、文化需要[2]。因此,在开放化的过程中,高职教育需要以服务性为支撑和指引,满足社会经济新常态的要求。

(二)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主要形式

1.办学的开放化。在开放化的整个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能够发生明显的转变,广泛汲取外界先进的发展经验,以职业教育的内在属性与本质特征为基点,形成具有系统性、服务性、制度性的办学模式,并坚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主线,根据专业的不同需求,打造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办学体系,有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与个性化发展。

2.课程的开放化。课程是高职院校提供给学生的“产品”,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职院校的课程具有职业化、市场化、实践化的特征,同学科化教育体系支撑下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区别。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逐渐走向开放,学习领域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化课程等相继传入,并兼顾了对学生职业去向、个性化特征等要素的考量。同时,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也能够受到开放化的影响,汲取更多的工具性、职业性、社会性属性与特征。

3.教学的开放化。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贯穿整个高职教育专业体系,是高职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课程实施不可回避的部分,也是在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国家化的新时期进行开放的重要内容。首先是在实践教学大纲中突出实践操作目标,进行模块化实训大纲设计,将训练目标、训练方式、训练内容与对学生的能力目标、社会需求情况进行契合,实现开放化的最大效益。其次是对实训室的开放,建立“政、行、企、校”相衔接的合作机制,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同企业共建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能大赛等功能于一体的职业培训中心,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同时也能够从社会获取相应的资源。最后,在学生顶岗实习环节也能够通过有效的开放让学生获取更多走进企业生产一线的机会,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产情境,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4.师资的开放化。社会文化的交互性及“互联网”的便捷性促使学术、知识、文化的界限被打破,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应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近些年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教师逐步从固步自封的状态走向社会、走向国际,“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成为了开放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专职教师走进企业顶岗实践,促进兼职教师走进课堂,将实践技能与经验带进学校,形成开放性的交互机制。

5.评价的开放化。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要求,也是延续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人才培養效果要依赖有效的评价体系进行映射,而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要依赖于科学的评价指标的确立,在新的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复杂性特征决定了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而其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化为支撑。课程体系是否合理、教学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教学模式是否具有先进性、学生培养规格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等内容需要开放化的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同社会接轨,同国际接轨,切实通过有效的评价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二、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主要动因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强力引领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同“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立的多边合作机制,通过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的搭建,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国家,通过输出与引进多样资源,形成政治互信、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合作共同体。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做出自身的努力与贡献,通过国际合作平台,吸引优质的教育资源注入,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利用有效的合作关系,打通各种关系壁垒,建立、开拓与“一带一路”相适应的专业,并将我国高职教育的文化、产品向外输出,让高职院校的办学更加符合国际化需求。事实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中推行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迅速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这也成为了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发展的重要动因。各种资源禀赋的不同造成职业院校情况的千差万别,因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在于因校而异找准突破口[3]。但是,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高职院校将实现几个方面的开放化发展:首先,推动教师队伍的开放化。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的有效实施,致力于通过合作平台引进优质的师资,指导高职院校提升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与外方长期在校派驻的学者、专家、行业精英共同执教;同时,推动有效的常态性教师培训机制的形成,坚持选派教师赴境外参加培训与访学,进行专业发展与课程建设方面的学习。其次,推动专业课程的开放化。“一带一路”战略平台的搭建,让高等职业教育获取了更为丰富的战略资源,更多的课程资源通过“互联网+”的便捷通道引入,包括专业建设相关经验、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等内容,实现了开放化发展。最后,推动教学环境的开放化。“一带一路”战略同高职教育的转型发展紧密的链接,不仅改变了高职院校办学的硬件条件,提升了实训基地的层次与水平,建设了更多供外籍专家、留学生的生活区域,同时也改善了教学的软环境,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文化,洋溢着多种语言氛围,汇集多维教学思维观念,推动教学开放性特征更为显著。

(二)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开放化发展除了国家政策的强力引领以外,也是为了满足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即需要从学科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从封闭教育状态向开放教育状态转型,从传统的教育传播手段向多技术手段输出的方向转型。高等职业教育从初创、成立到规模化发展长期致力于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紧缺、人才紧缺的困难以及满足广大年轻人上大学的心愿,其受政策的主导程度较大,并非市场化发展的产物,突出反映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性持续增大,因此需要政府的强力政策给予快速发展的动力。但是,长期受到社会知识本位价值观以及传统高等教育学科化发展的深刻影响,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受到抑制,同时忽视了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难以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落到实处,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凭轻应用的现象广泛存在于我国高职院校中,并受困于学科教育教学与管理模式,导致我国高职院校一直难以培养出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亟待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开放化发展,需要满足各类人群接受现代职业教育的诉求,提升其职业素养与实践技能培养的能力与水平,具有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办学逻辑,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开放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伴随着开放化的教育形式,电大便产生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背景下,为需求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受教机会。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开放教育的发展日益蓬勃,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但是电大生源出现滑坡,加上系统庞大,节点众多,管理链长,导致高职院校的电大教育影响力下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质疑。当学习者成为买方市场后,成人教育机构必须审慎思考自己的生存境地和发展前景,考虑如何适应社会和学习者需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类型,这是当前电大在成立开放大学之前須认真思索的问题[4]。因此,面对终身教育理念盛行,全民要求学习与培训的局面,我国高等职业开放教育需要完成自我救赎,努力向职业教育方向转型,不断增加开放教育的机会,围绕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及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培训业务,并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其在高职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强化创新人才共育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贯彻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态势由被动变为主动,致力于挖掘国际化元素,实现多方互利共赢,在此宏观战略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树立国际化办学思维,维稳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一带一路”不仅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要求其做好细致的规划,同时要求国内社会各要素找准合作的契合点与着力点,也要向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行问诊,按照国际秩序布局高等职业教育战略结构。在信息化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新常态[5]。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机遇,做好开放与协调、转型之间的协同发展,需要从政府到学校的管理层树立国际化办学意识,并将其渗透到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既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吸纳全球化充斥而来的各种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努力让教师“走出去”,自觉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一带一路沿线省市职业院校可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特色,创造多样化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形式,增强中国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走出去的自信。”[6]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树立国际化意识,坚持同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创新人才共育机制,同时积极同社会企业进行合作,按照社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规格,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与综合素养,这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强化统筹管理,强化政策引导作用

在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发展的历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与导向作用,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充分体现了政府在进行统筹管理及政策沟通中的有效价值,这也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增强开放性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加强政府的统领职能,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沟通机制,颁布有效的开放性政策,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规划方案中,并作为支撑政策实现预期效果的重要要素,启动双边和多边职业教育政策对话交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智库建设,汇集各方智力成果,努力达成职业教育共识。同时,加强政府主导性的资金支持,即以职教项目为导向促使高职院校向开放化的方向发展,且利用多种融资渠道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政府还应积极引导高职教育同国际社会职教标准进行对接,并获取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构建企业需求与专业培养的一体化培养体系,为我国的高职教育产品输出奠定坚实基础。另外,政府还应积极为高等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与氛围,并同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相关政策紧密衔接,给予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更多的相关领域交流、科研等方面的政策待遇。

(三)致力于质量提升,注重服务品质与品牌效应

身处“一带一路”建设一线的产业界最清楚沿线国家的经济需求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人才需求[7]。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汲取优质资源的同时,也要为沿线国家、区域经济提供优质服务。这便要求高职院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紧跟国家的新政策与新形势,同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同区域产业建立相匹配的专业体系,共建专业教学标准,加强重点专业人才培养,努力为社会提供强力人才支撑,为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高等职业院校应构建诊断与评估机制,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核与修订,并根据现实需求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专注于专业人才培养,打造跨区域服务平台及人才培养协作平台,各高职院系需要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进多样化的项目合作,建立专家人才资源库,凝聚高职院校发展的品牌效应,为职业教育的开放发展提供服务。

(四)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着力落实合作办学

“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为推动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化办学不只是进行国际化,也应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域内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努力为企业提供实质性的服务。首先,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级项目激活同企业之间的合作状态,不断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立具有服务功能、指导功能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兴建教师工作站,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疏通同企业的合作渠道,着力落实合作办学。高职院校要积极将专业教师安排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感受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同时也要聘请企业的兼职教师来校任教,加大力度推进教师与师傅的交流。精益生产方式“以人为本”,其核心在于企业采用灵活的组织方式,强调部门间的团队合作,充分考虑了员工的潜力、智慧和积极性,对员工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员工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8]。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强化校企合作关系,进行理念的开放化、空间的开放化、模式的开放化发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杰.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5(8):79-82.

[2]张翌鸣,张园园.论职业教育的开放及跨界属性[J].职教论坛,2015(16):15-19.

[3]李瑶,董衍美.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5(30):22-24.

[4]江颖,黄霖.开放教育发展的新选择:由学科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J].中国远程教育,2012(12):72-74.

[5]查吉德.推动院校治理现代化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7):46-51.

[6]李梦卿,安培.职业教育耦合“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机遇、挑战与策略[J].职教论坛,2016(7):46-51.

[7]程宇,劉海.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职业教育发展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15(30):11-17.

[8]徐涵,周乐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价值的历史演变[J].现代教育管理,2015(6):81-85.

责任编辑 秦红梅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现状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茶艺课程开发与设计
浅析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与措施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