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及课程标准演变的历史研究
——以教科书为例

2017-03-06 11:50王红卫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人民教育出版社学制教科书

王红卫,张 帅

(1.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29;2.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清末以来,教科书的编写是编者依据国家政策、教育思想、对于该学科的认识而编写的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师用书,体现着国家的意识形态、编写者对于学科的认识程度以及综合国家、社会等各个价值观念下的价值取向。

国家的意识形态影响着教育的发展,然而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发展水平)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动力和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影响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以及教学实践。因此,对社会的发展、教育思想的流变、学校体育制度政策文件的解读以及教科书体现的主流文化意识取向进行研究,对于我们明晰历史发展中的学校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对未来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指导性的建议并对其发展制订规划做铺垫。

百年教科书课题主要是对教科书编写历程的梳理,因此,对社会背景、学校体育思想、学制的历史渊源进行整理,提炼6个阶段的社会价值导向、学校体育思想、学制及课程标准的主流思想,分析归纳出历史流变的主趋势,为未来教科书的编写指明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树立)科学的体育观。历史发展中,随着体育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通过对学校体育价值的不断深入探索来促进学校体育的变革,从百年教科书的发展历程上来讲,对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找出社会发展进程中,学校体育认识的变化趋势,提炼出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针对以下2个问题进行了探索:1)各时期学校体育思想与课程标准(大纲)的主旨是什么;2)6个阶段教科书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1 清末:“强国、健体”阶段

1.1 社会背景与教育思潮 1904年中日甲午战争,体育强国强种的思想占据主流。军国民教育思潮是通过对学生和全体民众进行尚武精神的培养和军事素质的训练,使他们具有军人的品德和体质,以达到抵御外侮、寓兵于民的教育思想潮流。在教会学校中,移植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一些球类活动由早期留美学生带回了国内,并在国内兴起。源于国外的新式体育传入和引入中国,特别是在废科举之后,新式体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国人从事“新体育”的过程中,更全面地感受和理解了西方的教育,了解了西方的“德、智、体”完整的教育。

1.2 学制及课程标准 1903《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行的全国法令性文献,其所规定的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普遍实行了的学制,它本质上是仿效日本学制。按《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均开设“体操科”(体育课)。

1.3 教科书的演变 教科书编写的主要宗旨是身体发育,教材内容主要是游戏,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这时期与球类运动类似的统称为球戏,出现在相当于现在的小学阶段。

此阶段,为了去除耻辱,抹去“东亚病夫”的称号,受战争的挫败,国家实施“体育强种”的策略,以及军国民主义思想,此时的体育课成为“体育科”。此阶段属于强国,保国情怀为主导,可谓“强国、健体”阶段。

体育强种思想占据主流,军国民主义思想主导学校体育的发展,教会学校移植西方的教育制度和课程体制,学制本质上是仿效日本学制,体育课称为“体操科”。

2 民国时期(1912-1922,1923-1937):“德日欧美”思想转换阶段

2.1 社会背景及教育思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于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全国掀起了大规模的爱国运动,1915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1],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提出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作为教育宗旨,并认为“以操为主”的军国民体育已不合乎“世界大势”和“教育潮流”,“对于学校体育自应加以改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德国(兵式体操)战败,我国的教育学制由仿效“日德”转向学习“美国”。对体育的认识上升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2.2 学制及课标的转变 在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双轨制的特点[2]。所谓“双轨制”,即大力提倡和开展近代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但同时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的教学内容为主。

1914-1922年,“壬子癸丑学制”还受到日本思想的影响,1922年11月1日正式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教育史上称“壬戌学制”), 以“壬戌学制”的颁布为转折点,实现了“双轨制”到蓦仿日本教育体制再到蓦仿美国学制的转变,教育宗旨的思想基础由实用主义正式取代军国民主义,并完成了德日体育体制向英美体育体制的过渡。1923年颁布《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课程的内容以田径、球类和游戏为主,随后球类教材为主要教材。

此时,西方的体育思想和体育观念占据主流,体现出其自身的科学主义内涵和独特的人本主义精神。从新学制以及课程标准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思想实现了“军国民主义”向“实用主义”的过度,并完成了由“德日”向“英美”体育体制的转变。

2.3 教科书的演变 民国期间,由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政府更替,政治和政策多变,受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及政策改革、教育制度变革的驱动,教育思想处在风起云涌之势,学校体育思想在中西文化交替、新旧思想冲击中慢慢趋于稳定。体育课程名称从体操课改为体育科,学校体育思想实现“军国民主义”向“实用主义”的过度,完成了从“德日”向“英美”体育体制的转变。此阶段政府动荡,教育变革汹涌澎湃,教育思想碰撞,学校体育处于较活跃的阶段。因此称此阶段为“德日欧美”思想转换阶段(表1)。

表1 民国时期教科书呈现的特点(1912-1948)

3 解放初至文革前(1949-1965):“步入正轨”阶段

3.1 社会背景及教育思想流变 1952年6月20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毛主席为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朱德副主席题词“普及人民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为制订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与教材做准备,教育部于1951-1953年组织力量翻译前苏联中小学和高等学校体育教材大纲,并于1952年底和1953年5月将前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下发给各省市,号召各地组织体育教师学习。

1954年,国家体委颁布了《劳卫制》,提出“锻炼身体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口号;毛主席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体现出学校体育服务于社会的职责,体现出“社会本位”的思想。1954年颁布《劳卫制》——1961年《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提出“增强体质”)——1964年实施《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体现出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康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并首次提出了“增强体质”(1961年)一词(1952年提出增强人民体质)。

制订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在建国初期,国家处于恢复创建家园的时期,保卫祖国的思想余火未尽,促进生产力发展是第一要务,苏联一直被奉为中国的老大哥,因此,学习苏联的教学模式是学校体育快速进入恢复的阶段,增强学生的体魄,保卫和建设祖国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工作。但是在思想深处,似乎还留有中国式思维模式,即中国传统的大一统的管理模式,此阶段主要仿效苏联,体现出“增强人民体质”“保家卫国”“社会本位”的主流思想。

3.2 学制及课程标准的历程 1950《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3]明确规定了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儿童健康体能、健美体格,以打好为人民、为国家的建设、战斗而服务的体力基础。解放初,国家处于恢复发展期,此时的课程标准(大纲)1949-1965,体现出“社会本位”的思想。

3.3 教科书的演变 1954-1957年,林励儒在指导教学大纲编写时,首次提出学校体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体育教材实施全国统一的必修教材,重视“三基”的传授。1961-1965年,体育教科书确立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程目标,建立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以运动项目为主要框架的体育教材内容体系;小学教材包括教材纲要和教材两部分,中学教材分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1954-1965年,教材选择与《劳卫制》、民兵训练结合,沿袭前苏联的模式(见表2)。

解放后,学校体育主要实行“劳卫制”,依据全面发展原则,主要是学习苏联,体育教科书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材内容,确立了以发展学生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中心的教材分类体系。中学教材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贯彻劳卫制精神和健康性原则。新中国成立,恢复生产,大力发展生产力,此时是“增强体质、增强健康”齐头并进的时期,即万象更新、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稳步走向正轨的时期,称其为“步入正轨”阶段。

4 文革期间(1966-1976):“停滞阶段”或“偏离轨道”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是“左倾”思想为主,并没有颁发教学大纲,学校体育实施军体课。

继承强调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教材内容以体现体育的基本项目为主。根据毛泽东指出的“教育要革命”“教材要彻底改革”,以此为指导方针编写的6本教材(表3)。

表2 1949-1965年代表教科书

表3 文革期间教科书的特点

该阶段受政治变革的影响,学校体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此阶段概括为“停滞阶段”或“偏离轨道”阶段。

5 文革至2000年:“平稳高效”阶段

5.1 社会发展与教育思想 1978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3条规定:“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9年5月,在扬州成功召开了新中国学校体育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认为:“我们必须坚持‘三好’的方针,正确处理好德、智、体三者的关系……能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1982年,国家体委发布了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这些文件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人本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课程改革的主导动向。人们的健康观由单纯的生物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转变。

这个时期的教育在德智体方面的发展、爱国主义情怀、健康内涵的科学化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1996年前后是我国学校体育思想非常活跃的一个历史阶段。这些主要的学术思想是:体质教育思想、竞技体育思想、运动技能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整体效益论思想等。其中随着对学校体育认识的日益深化,有人对“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十分流行的体质教育思想提出了质疑,然而整体效益论的思想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思想。

5.2 学制和课程标准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1977-1985年是我国对文革造成的混乱进行全面拨乱反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重新制定了全国统一要求的“三教”,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恢复文革前的体育课程,并酝酿和开始对体育课程和教材进行新的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材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并实现了多纲多本。

改革开放实现了体育思想的解放,促进了教材的发展,增加了教材的弹性化,拓展了教材的领域,丰富了教材的形式,使得教材更加人性化,教师选择性强,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进行教学设计。

此阶段为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高峰期,1978年小篮球正式编入教学大纲,1996年确定了“终身体育”思想,提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强调“社会责任”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

5.3 教科书的演变 1978这套教科书,形成了基本教材+选用教材的体系;以“一个目的,三项基本任务”为主要目标,关键解决“增强体质”“强健体魄”的任务。改革开放后,整顿与提升阶段,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注重“增强体质与强健体魄”的体育思想,“社会本位”与“学生本位”的这架天平逐渐向学生这端偏移。此阶段属于学校体育发展的“平稳高效”阶段(见表4)。

教材弹性化加强,更加人性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师教学的多样性及学生学习的生动性。学校体育实现了由“社会本位”向“人本主义”的重心转移。

6 2000年后:“现代化人文关怀发展”阶段

2000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转折点,从苏联模式逐渐过渡到欧美教学体制阶段,1999年素质教育的高歌猛进,促使教育界大张旗鼓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整体的“换血”,思想上崇尚现代欧美体育体制,在课程改革上主要引进、参照欧美课程标准,基本实现了苏联教学大纲到欧美课程标准的转换。

6.1 社会背景及教育思想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内容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6]“2001年,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9个学科课程标准,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自此课程标准开始取代原有的教学大纲。2011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颁发了《中小学教科书审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指出了本标准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教材审查暂行办法》制定的。该审查《标准》提出审查中小学教科书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教育‘三个面向’的要求,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鼓励创新,促进教材多样化、有特色与高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社会本位”的大转变,“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更加明显。社会发展的进步,加速了教育人文关怀的回归、对人的关照。

6.2 教科书的演变 教科书的内容由原来单纯的技术体系转变为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及运动技能五方面内容,实现了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三维目标以及从社会本位向人文关怀倾斜的价值取向,实现了苏联模式向欧美教育体制的转换,此阶段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学校体育“现代化人文关怀发展”阶段(表5)。

表5 2000年后体育教科书的总体特点

7 小 结

1)思想的转变:身心合一——愉悦身心——增强体质——强健体魄——终身体育——“健康第一”,对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的认识逐渐清晰。对体育价值从单纯的兵操、游戏到增强体质、身心愉悦的科学认识的不断提升。

2)学制的更替:清末时期仿日本学制,民国时期仿美学制,解放至文革期间仿苏联,文革时期实施军国民体育,从改革开放时期到2000年学习前苏联,2000年至今引入欧美课程体系,逐渐与世界接轨。

3)教科书主题的变更:教科书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编写、教科书以运动项目编排、以身体发展为主编排,使各教材体系更系统化、更高效,教材分为基本教材+选用教材,弹性更大,适应我国地域大的特点,教科书考虑到区域的发展以及学生的选择倾向(弹性大)。

4)主题词的切换:6个阶段提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体质”与“健康”,但是每个阶段的内涵和认识却不尽相同。从学校体育思想、学制、课程标准中,主要可以从社会本位、教师为主、学生为主的视角来探索其发展轨迹,并且可以从“体质与健康”关系的角度来进行思辨,体质与健康在不断的转换。教材主要体现出技术为主转为5个领域目标的实现,以及知识传授为主到能力培养的转变,体现出逐渐关注学生的健康,健康的科学认识不断细化,体现出较强的“人本主义”,实现了“社会本位”向“人本主义”的倾斜。

表4 《中小学体育》(1978年)特点简析

5)学校体育目标定位的发展:社会本位向爱国主义精神,最后实现“以人为本”。从民国到现在,课程标准(大纲)主要是蓦仿国外的学制、课程。形成了军国民体育思想、国粹体育思想、军国民体育思想、健康的体魄、增强体质、终身体育思想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历程。

6)课程标准的历史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课程标准的名称从“大纲——课程标准——大纲——课程标准”;教育体制受到国外影响:经历了日本(德日兵式体操)——瑞士——苏联——西方——中外结合的阶段;体育课名称:体操科——体育科——军体课——体育;教材的分类:必修教材——基本教材+选用教材——必修教材+选修教材;学制划分:现代学制划分主要是六三三、五四三并存;国家健康标准的转变:劳卫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2000年之后注重学生的健康,实现健康的三维目标及课程标准5个领域目标的制订,体现出学校体育逐渐向着教科书的科学化以及人性化的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体现出“人性化”。

[1]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4.

[2]罗时铭.中国体育通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246.

[3]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

[4]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业务学习会.北京市小学体育教材参考资料[M].北京:大众书店,1951.

[5]见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课题组.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3.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北京[Z].教基〔2001〕17号,2001.

[7]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说明[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d48629279b89680203d825da.html,2017-08-11.

[8]清学部.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第一册)[M].北京:学部编译图书局,1907.

[9]吴熙,徐傅霖.新制体操教本(中学校适用)[M].上海:中华书局,1917.

[10]王宝烈等.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11]王占春,胡鈞昇,梁炳威,等.中学体育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12]中小学通用教材体育编写组.小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13]中小学通用教材体育编写组.中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14]中小学通用教材体育编写组.小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全日制十年制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15]中小学通用教材体育编写组.中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全日制十年制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16]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体育(第1-4册)试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17]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小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8]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中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9]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体育(必修)第1-3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0]耿培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第1-3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人民教育出版社学制教科书
打麦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五行真经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xtbook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 One)
藏起来的教科书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
NO制备和性质的微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