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

2017-03-06 23:34
河南社会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榜样中国共产党教育

李 蕊

(1.信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2.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

李 蕊1,2

(1.信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2.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榜样教育,树立的榜样形象经历了“舍生忘死”“公而忘私”“政治至上”“拼搏进取”“多样人性”的变迁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榜样教育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也存在榜样生成“官方化”、榜样宣传“神性化”、榜样学习“形式化”等问题,造成人们对榜样的疏离、质疑甚至是抹黑等突出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榜样教育既需要坚持推进,也需要转变思维,理性把握“有穷”与“无穷”的限度;既需要创新内部模式,优化榜样自身的生成、宣传和学习机制;也需要改善外部环境,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结合起来,实现两者良性互动。

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历史考察;现实思考;未来发展

榜样教育历来是重要的德育方法,中国共产党尤其重视榜样教育,在其成长发展的90多年历程中,我党树立了一批又一批的榜样形象,这些榜样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动员、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的历史考察

榜样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过程,它总是和特定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文化环境相联系。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榜样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与其自身成长发展基本吻合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5个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追求独立解放,突出“舍生忘死”

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相应和,中国共产党选拔并树立了无数英勇无畏的英雄榜样。

这一时期的英雄榜样不胜枚举,如早期工农运动中领导江岸地区铁路工人罢工,被捕后拒绝下令复工而被敌人杀害的林祥谦;大革命失败后从容赴死,并在临刑前留下著名就义诗的夏明翰;土地革命战争期间领导人民开辟革命根据地,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等著名文稿并英勇就义的方志敏;抗日战争时期“狼牙山五壮士”、张思德、白求恩等大众熟知的榜样形象;还有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含着热泪绣红旗”的江姐以及剿匪英雄杨子荣等英雄榜样。可以说,这些英雄榜样引领了这一时期以“舍生忘死”为主色调的革命英雄主义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时期,围绕保家卫国,突出“公而忘私”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打破外部封锁,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二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全面进行建设。与这样的时代任务相应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时期,涌现了与之相应的榜样类型。

首先,为了保卫新生的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人成为国人心中“最可爱的人”。其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建设时期中也涌现了许多先进典型,如一心为民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拼命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排除干扰、回国效力的科学家李四光,响应号召、扎根基层的知青邢燕子、董加耕,还有淘粪工人时传祥、纺织女工赵梦桃、保护集体财产直至冻伤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他们身份职业不同,但都为了新中国的建设甘于奉献、发光发热。另外,提到这一时期的榜样,不能不提到雷锋的名字,因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境界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为之亲笔题词,号召人们“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不仅成为这一时期榜样的缩影,而且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三)“文革”十年,囿于路线偏差,突出“政治至上”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国共产党出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至上的路线偏差,这样的路线偏差对榜样教育产生了相应的负面影响。

张耀灿等众多学者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榜样教育应以正面榜样的激励引导为主,以反面典型的警示警诫为辅①。但在这一期间,整个中国对“牛鬼蛇神”的批斗日夜上演,这种反面典型为主的态势,与榜样教育的基本规律是相背离的。另外,这一时期配合各种政治运动,也树立了许多正面典型,但是这些典型多是和当时各种政治运动的需要紧密相连的,并无持久的精神价值。更有甚者,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从他们篡党夺权的阴谋出发,大力培植了一批“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闯将”和“先锋”,使得榜样教育对人们的示范引导已经完全背离了应有轨道,而这种榜样教育的背离反映的正是这一时期政治生活的偏差。

(四)改革开放初期,基于主题转换,突出“拼搏进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崭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成长。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开始响起了“人生奋斗”“价值实现”等时代口号,而这一时期也涌现了一大批富有时代特征的榜样形象,如勇登科学高峰的陈景润等科学家使“文革”时轻视知识的人们重新认识到知识的力量与价值,在国际赛场上勇夺“五连冠”的中国女排使中国在世界面前扬眉吐气,为救老人牺牲的大学生张华、为救火牺牲的英雄少年赖宁让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们思考了人生价值的方向并认识了舍生取义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拥有“当代保尔”“80年代新雷锋”双重美誉的张海迪更是引领了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分析这一时期的榜样形象,他们身上体现着鲜明的进取向上与拼搏奉献的时代特征,而这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时代主题转换是分不开的,与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价值追求也是吻合的。

(五)市场经济实行后,应和时代变化,初显“多样人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社会日益开放、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应和这种时代变化,榜样的多样化趋势也开始初步显现。

20世纪90年代当义利倒置、道德滑坡现象出现的时候,为了纠正社会风气,中国共产党树立了一批无私奉献的榜样形象,如新时期的“人民好公仆”孔繁森,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贡献的“全国劳模”徐虎、李素丽等;而为了应对市场经济大潮下人们日益冷漠、英雄离我们越来越远的现实,也推出了见义勇为的徐洪刚、抗洪子弟兵等新时期的英雄榜样。21世纪以来,榜样形象的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以2002年开始评选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为例,每年的年度人物在职业、年龄、事迹、精神等构成分布上都相当多样,其中既有牛玉儒、杨善洲这样的党政干部,也有徐本禹、丛飞、王顺友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既有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航天英雄,也有成龙、刘翔、姚明等耀眼明星;既有袁隆平、季羡林这样的睿智学者,更有事迹各异的草根平民。

二、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及当下表现

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精神世界的急剧变化,榜样教育不复昔日荣光,尤其是近年,榜样被“污名化”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榜样教育陷入了被“消解”的尴尬境地。

(一)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榜样教育可以分作三个基本环节:榜样的生成、榜样的宣传、榜样的学习。而仔细分析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的这三个环节,长期以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榜样生成“官方化”,过于依赖行政体制,缺少公众参与

中国共产党树立的各种典型榜样,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推出的典型榜样,身上都有着明显的“官方”特征。之所以如此,主要因其产生源于官方行政体制,无论是国家领导人题词直接倡导学习,还是通过政府有关部门评选表彰成为典型,抑或由地方机构推送然后全国扩散学习,榜样的生成都是依赖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所形成的一整套行政体制。当然,这种由官方体制产生的榜样,能够确保其正向社会价值,也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挥其社会政治功能。但是,当我们过度依赖行政体制产生的榜样典型时,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一,当榜样完全来自官方,不可避免会被贴上“官方代言人”的标签,这会形成榜样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感,影响人们对其亲近认同,反过来也会使其“官方代言人”的功效大打折扣;其二,当榜样产生过度依赖行政体制时,缺乏公众参与就会成为必然,而缺乏公众参与不仅会影响榜样产生的公正与公平,而且也会衍生出榜样合法性的问题。

2.榜样宣传“神性化”,过于追求宏观完美,缺乏微观人性

榜样宣传的“神性化”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榜样宣传注重宏观勾勒、缺少微观描摹,在宣传中比较关注榜样的突出事迹、过人成就以及社会价值等较为显性和宏观的部分,但却忽视了宣传榜样的日常生活、成长历程、心理轨迹等较为隐性和微观的部分,这使得公众从外在宣传中感知的榜样常常是粗线条的、缺乏温度的;二是对榜样的形象宣传过于追求“高大上”,常常把榜样塑造成三头六臂、无所不能的“超人”或毫无私心杂念、人情困扰和烟火气息的“神人”,而这样的榜样形象显然是超越甚至是脱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的,要么让人难以相信接受,要么让人难以追随效仿。另外,除了在榜样形象塑造宣传上过于追求宏观完美而缺乏微观人性,在榜样的宣传方式上也存在体制路径依赖、手段模式单一等问题。

3.榜样学习“形式化”,过于强调红火热闹,缺乏体悟认同

选拔树立宣传榜样的根本目的在于树立标杆、引领方向,因此引导人们学习榜样是榜样教育的最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榜样教育实际效果的关键环节。遗憾的是,在榜样学习方面我们存在着“形式化”“表面化”甚至是“功利化”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把学习榜样当作政治任务来抓,任务来时全民动员、热火朝天,任务过后风吹云散、了无声息,所谓“雷锋叔叔有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就是榜样学习的真实写照;二是榜样学习过于表面化,缺乏对榜样精神的内在体悟,只追求其外在之行、不追求其内在之神,而没有同榜样的“神交”,榜样学习最终也只会流于表面和皮毛;三是部分人的榜样学习中作秀成分和功利化考量过多,在这种现实功利的绑架之下,榜样学习已经完全脱离了自我认同的轨道,沦落为某些人规避道德风险或攫取政治利益的手段。

(二)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问题在当下的突出表现

近年,榜样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何以出现“昨是今非”的局面?并非“问题”不是“问题”,而是当“问题”遭遇“新情况”,“问题”更加凸显罢了。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体制集中、意识形态单一,人们基本上是“单向度的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意识更加开放多元,而人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民智大开”,人们的主体意识、批判精神都明显提升,因此盲目崇拜、机械认同变得不再可能;二是“民心复杂”,人们的思想受到多种思潮的影响,价值观念更为多样复杂,也难以形成“一个典型、万人景仰”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榜样教育陷入了困难境地,其存在的问题被放大凸显,新的问题也不断产生。当下的主要表现有三:

第一,对榜样的疏离。这主要是人们对榜样的一种冷漠淡然、若即若离、不甚亲近的情感和行为态度。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也显示,“针对社会上经常宣传的榜样事迹,仅有10%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了解,67%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一些,2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②。认知是认同和学习的基础,而对榜样事迹认知上的缺乏反映的正是人们对榜样疏离淡漠的情感态度。

第二,对榜样的质疑。对榜样的质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某个或某些榜样事迹真实性的质疑,比较常见的是某人被树为典型之后,会有所谓“爆料”的出现,而这些“爆料”多是在质疑榜样事迹的真实性;二是对榜样的精神品质及其时代价值的质疑,与前者相比这种质疑更为深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关于“焦裕禄带病工作到底是敬业还是傻”“雷锋精神在今天还有没有时代价值”等。

第三,对榜样的抹黑。与对榜样的疏离和质疑相比,抹黑榜样是少数别有用心者对榜样的极端消解行为,比如中伤刘胡兰“精神有问题”、是“红军连长的小三”,诋毁邱少云“火烧仍不动”、黄继光“大义堵枪眼”违背生理学,调侃雷锋照片多摆拍、大玩“姐弟恋”,恶搞赖宁是“官二代”等。上述种种对榜样抹黑的乱象,事实上是对于崇高的解构和销蚀,“抹黑英雄,坍塌的是社会的价值,蒙尘的是历史的良心”③,其社会副作用非常大。

三、榜样教育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中存在的模式不足以及当下的突出问题,其未来发展必须做出一些理性的反思与调整。

(一)坚持推进榜样教育,理性把握“无穷”与“有穷”的限度

当榜样教育陷入被疏离、质疑尤其被抹黑的境地时,榜样“无用论”和“过时论”随之兴起,有人认为随着社会意识的多元和人们主体性的增强,作为“外在主导型”的教育力量,榜样教育已不再具备影响人心的力量。这种否定榜样价值功能的倾向是当前榜样教育走出困境要突破的首要障碍,而“坚持推进”才是其未来发展应持的基本态度。主要原因如下:第一,榜样教育符合“正面教育为主”的育人原则。育人既需要对教育对象进行正强化的激励引导,也需要对其进行负强化的惩戒鞭策,但整体而言,正面教育是育人的主要手段,而榜样教育恰恰就是最典型的正面教育手段。第二,榜样教育符合个人成长的基本规律。每个人都并非“生而知之”“生而圣贤”,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思想认识和道德境界,都离不开后天的教化,而在教导人们掌握社会道德规范的方法中,洛克认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④,而班杜拉更是直接指出“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⑤。第三,榜样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对任何社会而言,其成员在掌握社会规范等方面总是有先有后,在精神境界等方面也总是有高有低,体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而榜样教育这种“由先进带动后进”的方法正是填补个体差异、实现社会不平衡动态发展的有效方法。

如果说“过时论”和“无用论”是对榜样教育时代价值和基本功能进行质疑和否定的话,那么还有一些人又过度夸大了榜样教育的价值功能,这就是榜样“无穷论”,其经典表述就是大家熟知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这一流传甚广的经典表述需要理性审视、辩证看待:一方面,就榜样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而言,其力量是客观存在和永不消失的,其价值永恒性用“无穷”来表述似乎也无可非议;另一方面,虽然榜样价值的存在是永恒的,但永恒并不等于无限,事实上,榜样并非无所不能,作为处于主体之外的社会性教育力量,其作用发挥依赖于主体的内在认同,同时也需要与规则制度、教化灌输等其他外在教育手段相互配合。因此,进一步推进榜样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当从过度依赖的乐观转向理性把握的务实,改变“重拾辉煌”的思维,理性把握榜样“无穷”与“有穷”的限度。

(二)创新榜样教育内部模式,优化其生成、宣传和学习机制

如前所述,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在生成、宣传和学习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着问题,这是造成榜样教育今日困境的内在原因。因此进一步推进榜样教育,必须从内因入手,创新其内部模式和机制。

首先,优化榜样生成机制,协同官方主导和公众参与。具体来说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国家行政机构评选的“官方榜样”(如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之外,允许探索一些社会团体或民间组织自发推出“半官方榜样”或“民间榜样”;二是即使在“官方榜样”和“半官方榜样”的推选过程中,也要重视公众参与,通过群众推荐、民意考核、网络投票等环节,使榜样具备应有的民意基础。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榜样网络票选中易出现“不理性”民意、“被动”民意和“虚假”民意等民意陷阱⑥,运用网络票选这一公众参与方式时需要在技术和制度上加以完善。

其次,优化榜样宣传机制,做到内容真实和手段多样。一是在宣传的内容方面,要摈弃以往“高、大、上”的宏观勾勒倾向,要多挖掘和宣传榜样的“细、实、小”部分,“一定要讲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搞起来的”⑦,为公众展示一个真实饱满、有血有肉的榜样形象;二是在宣传的载体和手段方面,除了继续运用基础教育灌输、巡回报告宣讲、主流媒体传播等传统载体和手段,更要充分利用新兴的网络媒体展示榜样形象和报道榜样事迹,并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手段让公众自发参与榜样宣传。

再次,优化榜样学习机制,突出精神体悟和内在认同。在榜样的学习中,应该从注重表面的行为模仿向注重深层的精神体悟转变。具体来说,首先要通过学习榜样事迹,引领人们体悟榜样的精神实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结合各自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去践行榜样精神,实际情况不同,其学习榜样的行为表现未必完全一致,简单来说,榜样学习追求的是“神似”而并非“行似”。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学习事迹—体悟精神—践行行为”的榜样学习链条中,“体悟精神”是非常核心和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榜样学习的自主性和持久性,也是提升榜样认同的重要环节。

(三)改善榜样教育外部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结合起来

改善榜样教育外部环境,关键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形成社会正能量域场,营造人人崇尚先进、知荣明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然而,当前的榜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还存在脱节现象,需要将榜样的生成、宣传、学习三个环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传播、践行三个环节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双向良性互动。主要应做到:一是选树榜样时要充分考虑其价值导向,榜样的内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不能相互背离,要使榜样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之无愧、生动鲜活的“代言人”;二是宣传榜样时不能仅仅关注其外在事迹,要多挖掘和宣传其精神实质,要在宣传榜样的同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把学习榜样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要通过社会氛围营造、激励措施引导以及制度机制保障等途径,引导社会成员学习先进榜样、践行核心价值。

展望未来,榜样教育仍将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榜样教育要想真正深入人心,既需要坚持推进,也需要转变思维,理性把握“有穷”与“无穷”的限度;既需要创新其内部模式,优化榜样自身的生成、宣传和学习机制,也需要改善其外部环境,把榜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注释:

①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27页。

②李蕊:《当前榜样认同的“疏离”困境及提升策略》,《中州学刊》2014年第1期。

③王易之:《为英雄正名是捍卫历史的良心》,2015年6月30日《光明日报》,第2版。

④[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⑤[美]A.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林颍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⑥李蕊:《论榜样网络票选中的民意陷阱及规避》,《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6页。

编辑 王秀芳

陈 曲

The Historical Review and Realistic Countermeasures of CCP’s Model Education

Li Rui

AstheCommunistPartyofChinahasalwaysbeen attachingimportancetomodel education,the images of model has undergon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disregarding one’s own safety”in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period,“public business comes before private affairs” in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period,the“political supremacy”in the“Cultural Revolution”period,the“hardworking and enterprising”in the early era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diversification and humanization”after the adoption of market economy,all of which plays an essential historical role.However,there exist problems in CCP’s model education like the officialization in model generation,the divinization in the publicity of model,the formalization in the learning of model,causing the protruding phenomena like the alienation,challenge and smearing of the model in today’s complicated environment.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odel education calls for both persistent promotion and shift in thinking to rationally grasp the limitation of“finiteness”and“infinity”;both the innovation of internal pattern,the optimization of the generation,publicity and learning mechanism of model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combine the model education with the nurtur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so as to realiz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Model Education;Historical Review;Realistic Thinking;Future Development

D26

:A

:1007-905X(2017)07-0041-05

2017-04-23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4CKS023)

李蕊,女,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意识形态建设与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榜样中国共产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题解教育『三问』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