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地区芡实大田浅水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17-03-06 23:40罗兵孙惠娟孙海燕金伟祖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21期
关键词:优质高产芡实栽培技术

罗兵 孙惠娟 孙海燕 金伟祖

摘要 实施芡实大田浅水优质高产栽培是太湖地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从品种选择、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留种等方面介绍了大田浅水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太湖地区的芡实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芡实;大田浅水;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太湖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4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058-02

芡实俗称鸡头米,是大型一年生水生植物[1-2],营养成分丰富,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具有健脾、安神、益肾、固精、去湿、止泻、止带等功效[3-4],是药、食兼用的绿色营养保健蔬菜,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被称为“水中人参”,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热销之中,种植芡实经济效益好,前景十分广阔。

芡实是太湖地区“水八仙”之一,在太湖地区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栽培方式。然而,传统的深水栽培方式具有需要筑岸造塘、需水量大、劳动强度大、不能集约化大规模栽培等缺点,而实施芡实浅水栽培不但可以有效避免以上缺点,还可以与油菜、小麦等旱生植物合理轮作换茬,避免芡实轮作障碍,芡实实施浅水栽培方式已越来越多。本文将近年来实施的芡实浅水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太湖地区的芡实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 品种选择

芡实分无刺和有刺2种类型[1-5],无刺芡实俗称苏芡,人工栽培的主要是苏芡。苏芡主要有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早熟品种有紫花芡实、红花芡、15-2黄籽薄壳苏芡等品种,晚熟品种主要有白花芡实等。早熟品种播种育苗期一般为4月中旬,采收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而晚熟品种播种育苗期一般为4月中下旬,采收期为9月上旬至10月下旬[5-6]。为了提早上市,提高产品价格,增加种植经济效益,太湖地区芡实种植面积最多的为早熟品种。

2 播种育苗

芡实育苗方式有直播和育苗移栽2种。为延长芡实生长期,增加光合作用,提升产量,太湖地区芡实栽培常采用育苗移栽法。要选择朝阳、避风、灌排方便的地块作为芡实育苗的场所。苗床要求平整,每667 m2大田需要苗床3 m2左右,苗床烂泥厚度为5 cm左右,水位维持在10 cm左右。播种前,一般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气温在10 ℃左右时将上一年留存的种子用清水洗干净,选择种子完整、色泽比较深的种粒放入盆中,加水将种子淹没,然后将盆放在太阳下晒,日落时将其移进房屋进行保温,每天重复,一直到种子萌发率达到30%~40%时,将种子播到苗床上,期间常换水,以防种子腐烂。播种时将种子均匀地播撒在苗床上,播种密度0.8~1.0 kg/m2,350~400粒/m2,播种后,要保持浅水,随着苗的生长可适当加水。如果遇到低温天气,可在苗床上搭小拱棚盖塑料薄膜,达到保温效果。在播种后37 d左右,当幼苗有2~3片真叶时,进行分苗。分苗时要将根和泥土一起拔出,避免伤根。芡实苗要浅插入苗田里,株行距一般為40~50 cm×40~50 cm,一般寄苗田移苗3.5万株/hm2左右。刚开始时,水位保持在10 cm左右,后期随着苗的长大,水位可逐渐提高到20 cm以上,以促进芡实叶柄伸长生长。

3 定植

6月中旬,当芡实苗长到4~5张叶片、大叶直径为25~30 cm时,进行定植。太湖地区一般在小麦或油菜后茬田进行栽培,既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可避免芡实轮作障碍。因此,定植前要将芡实田整理好,深翻土,将小麦根部或油菜根部埋入土壤里作为有机肥。除去杂草,而田埂杂草可以不必清除,可作为分隔带。施足基肥,一般施用量15 t/hm2以上,水位保持在15 cm左右。起苗时同样要避免伤根,要和泥土一起拔出。株距2.0~2.2 m,行距2.3~2.5 m,先挖一定大小的小坑,然后将芡实苗栽入坑中,用土将芡实苗固定。定植后10 d左右要复查,对死苗进行补栽。水位根据生长情况逐渐提高。

4 田间管理

4.1 水位管理

芡实田不能干水,要防止叶片搁浅,要经常观察田间水位,如果水位低了要及时灌水。定植初期,水位一般保持在15 cm左右,定值成活后,水位可以逐渐加深至30~40 cm,保持一定深度的水位还有利于控制杂草的生长。等到了开花结果期,要将水位降低至30 cm。整个生育期都要控制好水位,保持水位平稳,要防止水位大起大落。

4.2 追肥

芡实栽培以施基肥为主,如果基肥足够多或者土壤肥力高,一般不需要追肥。后期是否追肥,追肥数量多少,要根据芡实植株生长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芡实叶片大且厚,为深绿色,富有光泽,表明土壤中肥料充足,不需要追肥;而如果芡实叶片比较小且薄,颜色发黄,刚长的新叶呈皱褶状,表明芡实植物缺肥,需要追肥。追肥一般于苗返青后和封行前进行,封行后要停止追肥。通常将肥料和泥土沤制成肥团,将这些肥团塞在未展开的新叶附近。肥团中各成分比例通常为腐熟粪肥25 kg、尿素8 kg、过磷酸钙8 kg、氯化钾6 kg、细土100 kg。在芡实开花结果期,可在晴天晚上喷洒2次0.2%磷酸二氢钾和0.1%硼酸混合液,提高芡实的产量和质量,增加种植效益。

4.3 除草

由于实施芡实浅水栽培,水位较浅,在叶片封行前,杂草滋生快。因此,要根据杂草生长的实际情况,及时清除杂草,特别是稗草,以免影响芡实叶片的生长。一般定植后,10~15 d就要除杂草1次,可将杂草踩入泥土中作为绿肥。除草是要防止伤叶伤根,切不可施用除草剂,也不能使岸上施用的除草剂流入田里。拔草时不能将泥土掉在叶片上,以防影响植株生长。

5 病虫害防治

5.1 叶斑病

叶斑病发病初期,芡实叶片边缘有很多褐色的圆斑,这些圆斑容易腐烂穿孔,病情严重时,整张叶片都可能腐烂。该病多在7—9月发生。在发病初期10~15 d内,可在叶面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连续喷施2~3次。

5.2 炭疽病

炭疽病的病斑常见于叶面,呈椭圆形或圆形,病斑的边缘颜色较深且向上凸起,中间部分颜色则较淡而稍向下凹陷。在花梗上的病斑则呈椭圆形或菱形,颜色较深,呈褐色,菌斑稍向下凹陷。该病在7—9月盛发。可连续2~3次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25%使百克9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每7 d喷1次药。

5.3 叶瘤病

叶瘤病在发病初期,叶面上的病斑呈淡绿色或黄色,发病后期病斑隆起肿大呈瘤状。该病多发生在7—8月。发病初期10~15 d内,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和0.2%磷酸二氢钾液进行叶面喷施,连续喷施2~3次,每隔7 d喷施1次。

5.4 食根金花虫

食根金花虫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幼虫集中为害芡实根部,致芡实植株生长缓慢,花朵较小,芡实果生长缓慢,果个小,产量低。食根金花虫虫害严重时,植株根伤害大,芡实减产严重。可结合小麦或油菜田轮作,降低虫害发生,还可在田地耕地时,用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22.5~300 kg/hm2和细土750 kg/hm2搅拌混合,混匀后撒入田中,再进行耕耘。

5.5 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危害主要是幼虫蚕食芡实叶片和花蕾。可选用20%灭扫利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1 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2 000~3 0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连续喷洒2~3次。

5.6 莲溢管蚜

莲溢管蚜主要是对芡实叶片、花柄进行危害,是芡实的主要虫害之一。可选用如下方法进行喷雾防治: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 000~1 2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2 000~4 000倍液,连续喷洒2~3次,防效良好。

6 果实采收

太湖地区一般在8月中下旬开始采收,即定植后60~70 d,该时期新长的叶片生长缓慢,叶面明显较小,一般不足1 m,第一批果实的果柄開始发软,毛糙的果皮开始逐渐变得光滑,表明芡果已陆续成熟,可以开始分批采收,采收可以一直持续到10月中旬。目前,太湖地区主要用手工剥壳成鲜米,或加工成“冻鲜”进行销售,经济效益高。因此,一般按照如下标准采集果实:芡果表面颜色稍淡,用手摸会感觉有点毛糙,籽粒稍微隆起,用手按籽有声响,这类果一般从开花到采摘20 d左右,采集的芡米比较嫩,口感很好。如果果实生长时间长了,一般都只能加工成“干芡米”或留种。采收过程中,一般第1次和第2次采收之间间隔6 d,第2、3、4次采收之间一般分别间隔5 d,以后随着温度提高,生长加快,一般每次采收间隔4 d,也可按照生产的实际情况,安排采收时期。太湖地区一般可采收10~12批,每株收获15~17个果。

7 留种

芡实一般自行选留种,结合芡果采收进行选择。在第3、4次采收时,选择符合该栽培品种生物特征、果型大而充实、结果多的植株作为留种的母株。母株选择好后,做好标记,在下一次采收时再采收,让种子充分成熟。果实采收后,要及时剥开种皮,取出芡种,然后除去假种皮,选择籽粒饱满、颜色比较深的种子,将一些未成熟的、形状不规则的和颗粒较小的种子去除。选留的种子用水淘洗干净,装入袋子里,然后埋入水底,或埋入水田淤泥下30 cm深处过冬,防止芡种受干或受冻,同时避免高温,以防种子萌发。

8 参考文献

[1] 李良俊,吴仰风,曹暗生,等.芡实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05(6):51-52.

[2] 陆志新,邱福兴,杨才祥,等.芡实大田浅水栽芡实大田浅水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2(2):41-42.

[3] 郝金盈,高法敏.芡实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探讨[J].特产研究,1990(2):31-33.

[4] 周明全,张杰.芡实高产栽培技术[J].耕作与栽培,1994(2):58-59.

[5] 张翠勤,张翠云.芡实优质高产关键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3(18):25-26.

[6] 田晓明.芡实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12(2):35-36.

猜你喜欢
优质高产芡实栽培技术
秋补食疗话芡实
秋深进补前芡实先蹚路
芡实药膳4款